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

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 编
图书标签:
  • 随笔
  • 散文
  • 文学
  • 中国文学
  • 2017年出版
  • 精选集
  • 非虚构
  • 文化
  • 当代文学
  • 散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0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86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是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是2017这个文学年度随笔作品的集萃,年选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年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也是随笔文体的收获。

内容简介

一年一辑的中国随笔精选,是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是2017这个文学年度随笔作品的集萃,华文世界各大媒体*优秀的随笔文字,分为文化视点、人物影像、生命情思、光影流年、人文地理五辑编辑。年选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年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也是随笔文体的收获。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作者简介

中国作协创研部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部分,对当年度作品创作、作家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选编年选套集,集结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作品成册。是文学积累的重要分支。?

目录

文化视点
003文学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
——从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说开去/铁凝
005苏东坡的历史观/熊召政
014文化“走出去”从自信开始/张华
016汉字的命/黄摩崖
020大是懵懂/胡竹峰
050刻之魂/夏加
054寂静的美神/王韵
059一张千年纸背后的水土/周吉敏
065软文的套路/肖遥
人物影像
069母亲的房子/王东旭
082背离是另一种抵达/杜永利
091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
——追忆钱谷融先生/李洱
095高高的苔草依然在吟唱
——怀念高莽先生/肖复兴
098外乡人/安宁
110匠人春秋/阿占
119父亲的戥子/周云戈
122养活/吕润霞
生命情思
127书房八段/李敬泽
132白露微凉/李万华
139人间事散记/林纾英
156风中有声/秦羽墨
165茶润大地/凌春杰
172白菜/徐可
176漂移的盛宴/张艳庭
184我的玩具/西西
193游戏给我开的最强金手指/胡栩然
光影流年
199翠亨村的深处/陈亚军
203九百年祭
——编辑家张书绅之死/高凯
219买书小史/丁帆
224在哪里写作/刘庆邦
236大春小春/左中美
242留在夏牧场岩石上/小七
248老街坊/李培禹
252楼道/田鑫
人文地理
263人的城/邱华栋
273倾听、对话与漫游
——一个生态主义者在美国/王晓华
282我的腾格里/许实
290西域之恋/郭保林
297童年的河/刘萧
301山林里/吉布鹰升

精彩书摘

文学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
——从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说开去
铁 凝
我始终觉得,短篇小说无论是外在体积或者内在容量,都不能与真正出色的长篇小说抗衡。
可我还是那么热爱短篇小说。因为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可能是一部长篇,也可能是一连串的短篇。生命若悠长端庄,本身就令人起敬;生命的生机和可喜,则不一定与其长度成为正比。
对了,生命的生机。这里我想说,文学对人类最终的贡献也并非体裁长、短之纠缠,而是不断唤起生命的生机。好的文学让我们体恤时光,开掘生命之生机,从惊鸿一瞥里,或跌宕的跋涉中。
生活是不容易的,信息时代信息的节奏和速度永远快于生活的节奏和速度,即使职业写作者,也因之常常误会生活。生活自有其矜持之处,只有奋力挤进生活的深部,你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的景象,那些灵魂密室,那些斑斓而多变的节奏,文学本身也才可能首先获得生机,这是创造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的基本前提。模仿能产生小的恩惠,创造当奉献大的悲悯。
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一位我喜欢的已故诗人写过一首描写小狗的诗,一只与他的童年为伴的小狗。关于小狗的善良,他是这样叙述的:

它的善良恰如其分,
不比善良少,
也不比善良更多。

这是一只小狗的分寸,有时也提醒着我的写作态度。
小说写作的过程是写作者养育笔下人物成长的过程。同时,写作者通过这创造性的劳动,日复一日消耗着也迸发着自身生命的生机。文学艰辛的魅力就在于此。
进步何其难,我唯有老老实实努力。
《岁月的低语:穿越光阴的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与情感的随笔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触动人心的瞬间。从童年嬉闹的街巷,到少年时代青涩的悸动;从青年时期对理想的追逐,到中年人生路上的沉思;再到晚年回首往事时的释然与感悟,本书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真实情感与独特体验。 第一章:光阴的故事 旧时光的碎片: 作者回忆起童年时代的夏天,那些金黄色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以及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笑声。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如同散落一地的碎玻璃,折射出童年最耀眼的光芒。每一个场景都被细致地描摹,仿佛能闻到那时的气味,听到那时的声音。比如,对于夏日午后午睡醒来,窗帘缝隙里透出的光斑,孩子们悄悄起床在院子里玩耍的情景,以及外婆摇着蒲扇,哼着不成调的歌谣,这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将读者带回那个遗失的美好年代。 成长的痕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以为天大的烦恼,如今看来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者记录了少年时代第一次收到情书的慌乱,第一次考试失利时的沮丧,第一次远行时的不舍。这些初次体验,如同在青春的画布上留下的第一笔色彩,稚嫩却充满力量,奠定了人生最初的底色。他对第一次离家求学的场景描摹得尤为生动:火车站的喧嚣,母亲眼中挥之不去的担忧,以及车窗外飞速后退的熟悉风景,都凝聚了那种告别与启程的复杂情感。 青春的悸动: 青春是一首跌跌撞撞的歌,充满了迷茫与热爱。书中描绘了那些因为某个眼神、某句话而心动的瞬间,那些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冲动,以及那些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勇气。这些经历,或许青涩,或许笨拙,却构成了生命中最鲜活的篇章。作者没有回避青春期的敏感与不安,反而以一种温柔的笔触,去体味那些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渴望被理解而产生的孤独,以及在热血沸腾中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第二章:流年的絮语 岁月的沉淀: 当生活褪去青春的浮躁,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从容与淡定。作者开始审视内心的需求,重新定义幸福的意义。那些曾经追求的物质,如今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些曾经执着的观念,也渐渐被更广阔的视野所取代。生活变得更加内敛,也更加深刻。他会写到,年轻时为了事业可以不顾一切,而如今,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宁静和与家人的陪伴。这种转变,是通过一次次对过往的复盘和对当下的体悟来实现的。 情感的温度: 亲情、友情、爱情,在生命的河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者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与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与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以及与爱人之间的默契相守。这些情感,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凉风,滋养着心灵,给予力量。他对父母日渐衰老的描写,充满了不忍与感激,每一次相聚的短暂,都让他更加珍惜;与老友重逢时的激动与感慨,证明了友情的深厚与不变;与伴侣在平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更是对爱情最深刻的诠释。 内心的风景: 随着阅历的增长,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探索内心的世界。作者分享了自己面对孤独、焦虑、失落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安宁。这些坦诚的剖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们在共鸣中获得慰藉。他会记录下独处时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决心。这些内心风景的描绘,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和生命的力量。 第三章:回首的凝望 过往的价值: 那些曾经的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财富。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回顾了人生中的种种遇见,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他认为,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它们都以某种方式,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他会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看到坚韧,从一次次的失去中看到珍惜,从一次次的迷茫中看到方向。 生命的意义: 当一切喧嚣渐趋平静,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作者在对过往的回顾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的感动,在于为他人带来的温暖,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领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情感的沉淀,和内心的不断探索。 未来的期许: 即使步入人生的晚年,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作者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展望未来的生活,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他相信,无论何时,生命的色彩都可以继续被描绘。他依然会去尝试新鲜事物,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对未来充满了积极的期待。 《岁月的低语:穿越光阴的故事》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宁静的夜晚,慢慢品读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那是来自真实生活的情感共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是生命中最温柔的光芒。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你疲惫时,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与你分享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时光的秘密,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它是一次心灵的漫步,一次对生命的温柔凝视,让你在阅读中,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温暖,感悟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实在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读物。我原本以为随笔集可能略显零散,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浑然一体,像是一条条细流最终汇入了一片广阔的海洋。作者们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2017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乡愁的散文,那些文字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家乡泥土的芬芳,听到童年时熟悉的蝉鸣,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模糊的记忆,又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还有一些探讨城市生活的文章,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努力。我从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身边的许多人。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坚定的信念。整本书读下来,既有对现实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觉得充实而温暖。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随笔集的兴趣并不大,总觉得它们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阅读体验。然而,《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选篇非常独到,每一篇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非常欣赏作者们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他们敢于剖析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呈现出来。其中几篇关于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随笔,写得尤为精彩。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比如信息茧房、人际关系疏离等等。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技术所奴役。书中也有很多关于人际交往和情感连接的细腻描绘,那些文字温暖而有力量,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可贵。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启迪,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2017年中国社会的一个个角落,与形形色色的人们进行了一场场深入的交流。作者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最真实的生活。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小人物命运的随笔,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我看到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看到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希望。其中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描写,让我潸然泪下。作者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书中也有一些关于文化艺术的探讨,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2017年中国社会的多元与复杂,也映照出普通人心中的善良与美好。读完它,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自己也能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回馈社会。

评分

拿到这本《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它不像某些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作者的真情实感倾注笔端,读来字字珠玑。书中关于个人成长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挫折,又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这些经历让我深受鼓舞。尤其是其中一篇关于“慢生活”的随笔,它在喧嚣的时代里,为我提供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一种平和的语调,讲述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此外,书中关于文化传承的探讨,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它提醒我们,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与我进行一场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议题和人文关怀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因此,《2017年中国随笔精选》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没有回避时代的热点问题,也没有回避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态度,去观察和记录。我被书中几篇关于环境保护的随笔深深打动,作者们用文字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他们没有空喊口号,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鸟儿在林间歌唱,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此外,书中关于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文章,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作者们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世界,也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

评分

很喜欢 正在认真阅读 有点收获 喜欢这些文字带来的阅读感受 推荐给大家

评分

最好的随笔 值得买

评分

精华集萃,增加知识,有益身心,提高素质,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

购买此书一为收藏、二为当范文。

评分

非常满意,以后继续努力。

评分

每年的年选系列一直购买阅读品鉴。

评分

"China's role is essential," said Jon Taylor,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in Houston. The visit to Beijing and the Xi-Kim meeting has "reinforced China's role as a central actor in managing security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in general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particular", he said.

评分

每年的年选系列一直购买阅读品鉴。

评分

购买此书一为收藏、二为当范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