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

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吉祥 著
图书标签:
  • 俳句
  • 日本文学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文学
  • 日本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50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4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共十七音。
  翻开《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三百句俳句展现眼前,琳琅满目。有的优美如画,有的禅意深微,有的是女子的自我欣赏,有的是男人的孤独自嘲,每一句都是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每读一句,都是一次与美的邂逅。
  俳句的汉语译文是作者翻译的,特地采用“五字、七字、五字”的形式,和原文相映成趣。接下来的小短文是作者撰写的赏析,介绍创作背景,对俳句的深意妙趣,有作者独到的解读。最后是诗人的简介,其中特别点明了诗人之间的师承关系。
  如果您喜欢日本文学,如果您爱好诗歌,或者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想了解日本人独特的心理,邀请您走进俳句的世界。

内页插图

目录

近世篇
团扇(山崎宗鉴)
柳(荒木田守武)
落花、蝴蝶(荒木田守武)
樱花(野野口立圃)
梅花(野野口立圃)
夏野(松江重赖)
子规(泉郎一三子)
大雁(西山宗因)
隔扇(高濑梅盛)
赏樱花(北村季吟)
杜若花(伊藤信德)
雪(田舍女)
杜鹃(岸本调和)
樱花(幽山)
枯野(井原西鹤)
月(山口素堂)
樱花(野口在色)
樱花(松尾芭蕉)
冬日阵雨(松尾芭蕉)
秋风(松尾芭蕉)
木槿花(松尾芭蕉)
月(松尾芭蕉)

近现代篇
柿子(正冈子规)
朴树子(正冈子规)
冬雨(正冈子规)
雪(正冈子规)
月(正冈子规)
鸡冠花(正冈子规)
丝瓜(正冈子规)
春(夏目漱石)
蚊子(夏目漱石)
秋日天空(河东碧梧桐)
螃蟹(河东碧梧桐)
荒野(高滨虚子)
金龟子(高滨虚子)
夜校(高滨虚子)
白萝卜(高滨虚子)
樱桃(高滨虚子)
银河(高滨虚子)
桃花(高滨虚子)
蛇(高滨虚子)
面条(种田山头火)
樱花落(村上鬼城)
立秋(村上鬼城)
斗鸡(村上鬼城)
夏草(村上鬼城)
花野(渡边水巴)
秋虫(渡边水巴)
春(渡边水巴)
露(饭田蛇笏)

前言/序言

  一句一世界,三百见大千。俳句并非名言警句,而是短诗,产生于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当时有一种来源于古典短歌的“俳谐连歌”很盛行,人们在一起吟歌,你吟上句我吟下句,上句五、七、五,十七字,下句七、七,十四字,构成一首和歌,可以连作三十六首、一百首。俳句就是上句,日语中称为“发句”,后来逐渐独立出来,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俳句。
  俳句作为一种只有十七个字音的日语经典短诗,比中国的绝句还要短,但在小小的世界里却四时花不谢,八节草长春——每一句里,都有一个表示季节的词,叫做“季语”。本书目录中的花草虫鸟等就是季语。为了符合我们中国人读诗的习惯,本书把俳句中的季语放到诗题的位置,而其实俳句一般没有标题。至于这些季语到底表示春夏秋冬的哪一季,赏析文中皆一一温馨点明。
  一眼看去,俳句尽是风花雪月,但并不一味写景咏物,而是把季语与叙事融合起来,构成某种意境,表现作者的新感觉和微妙心情。比如“俳圣”松尾芭蕉的名句“幽幽古池塘,一只青蛙跳进去,轻轻水声响”。原文比译出来的空灵,有人能感受到禅的境界。近代女俳人杉田久女的俳句“尽日赏花回,重重缠腰罗裳带,轻解成锦堆”,说的是赏了一天樱花感觉疲倦.回家后一个人坐在榻榻米上,把缠着的和服带子一圈圈解开,那种花样女子特有的情趣谁曾想象过?
诗意栖居: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与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瀛的五七五格律,而是将目光投向我们自己民族精神的脉络——中国古典诗词的广袤天地。它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歌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的审美特质、哲学根基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与创新,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丰满的中国诗歌知识图谱。 第一部分:诗缘起与精神底色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质朴与现实关怀,展现了早期社会生活的斑斓图景与“风”的广阔胸襟。我们探讨了《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如何标志着个体情感的觉醒,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如何成为后世文人寄托政治理想的母题。 随后,我们将进入汉魏六朝的嬗变期。汉乐府的民间歌谣气息与五言古诗的成熟,标志着诗歌形式的稳定。魏晋时期,曹氏父子的慷慨悲歌与“建安风骨”的苍凉,与玄学思潮的兴起紧密相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恬淡,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士人面对乱世时,对精神自由的深刻探求。南朝的宫体诗在形式上的精雕细琢,为唐诗的成熟积蓄了必要的技巧力量。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与黄金时代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书将唐诗的繁荣归因于开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对文学的推动,以及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激烈交融。 我们详细梳理了初唐“初唐四杰”如何从宫廷文风中挣脱,直至王维、孟浩然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歌,核心在于“禅意”与“画境”的融合,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灵境界,这与当时山水美学的崛起密不可分。 盛唐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李白与杜甫的“双璧”之上。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极致体现,其对自由的向往、对个性的张扬,是盛世自信的呐喊。杜甫则被视为“诗史”,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本书特别分析了杜诗在格律、用典、情感张力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边塞诗派的豪迈与苍凉,如高适、岑参作品中对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摹,是盛唐阳刚之气的另一种表达。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精微与转向 中唐以后,诗歌的重心开始由宏大的叙事和家国情怀,转向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和对语言艺术的精益求精。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是文学回归现实关怀的尝试,其通俗易懂的风格,体现了文学面向大众的努力。然而,更具革新意义的是韩愈和孟郊,他们通过奇崛的意象和拗折的句法,开启了“奇险”的风格,打破了格律的僵化。 晚唐的李商隐与杜牧,则将诗歌推向了精致的极致。杜牧的清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李商隐的朦胧、用典的晦涩和对爱情的缱绻,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感伤和精巧美感的时代尾声。 第四部分:宋词的兴起与文人情志 随着唐宋之变的深化,词体逐渐超越了曲子词的附属地位,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高峰。本书将宋词视为诗歌精神在音律框架下的延伸与重塑。 北宋早期,柳永以俚俗的语言和铺陈的叙事,描绘市井风情和羁旅行客的愁绪,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的出现是革命性的,他以诗入词,打破了词只能写“艳科”的界限,开创了豪放一派,将哲理、人生思考融入词中,使词的境界得以大大提升。 南宋的姜夔、周邦彦等人则将格律推向了极致,追求婉约之美的精微。而辛弃疾则在苏轼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具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他的词作是儒家忧患意识与个体悲壮的完美结合。 第五部分:意象、哲思与审美范式 全书的收束部分,将从宏观角度提炼中国古典诗词的几个核心审美范式: 1. “境”与“意”的统一: 探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念,分析诗歌中如何通过自然物象(如月、柳、松、竹)来寄寓复杂的人类情感与道德观念。 2. “言不尽意”的留白: 阐述中国诗歌在叙事上的克制与跳跃,以及这种“虚处”如何引导读者进行主动的审美想象,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共创。 3. 时间观念的体现: 分析诗歌中对“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以及对生命短暂与永恒追求的哲学思辨。 本书通过对体裁的演变、风格的更迭和核心意象的解析,全面呈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深厚底蕴与不朽魅力。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条深入理解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精神航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选集在装帧和设计上也非常用心,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让阅读体验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内容方面,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季节俳句的编排方式,那种循序渐进的感觉,仿佛带着读者走过了一年四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看似简单的意象,比如“蛙跳入古池”这样的经典名句,进行了极其深入的剖析,从音韵学到禅宗思想,再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全方位地展现了俳句的复杂层次。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这些流传已久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体会到“少即是多”的哲学精髓。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那种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作品。如果你对东方的美学和极简主义感兴趣,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启发。

评分

老实讲,我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只能算是个门外汉,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这本书,没想到收获远超预期。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翻译腔或者生硬的注释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文化学者娓娓道来。他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现代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俳句所传达的瞬间感受,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有一点我非常赞赏,那就是作者并没有将俳句束之高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情感体验的框架内讨论,让那些遥远的意境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平易近人的阐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欣赏高级古典诗歌的门槛。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细致入微了,走路时也会不自觉地留意路边的一棵树、一朵云,这是非常美妙的副产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独特途径。我不是一个轻易写下“推荐”二字的人,但这本书绝对配得上高分。它不像某些导览书那样堆砌典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字里行间,让你亲身经历诗人的情感起伏。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东方哲学有兴趣的读者,书中所蕴含的对无常的接受和对短暂美好的珍视,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注重格律和对仗的分析,这本书更聚焦于“意境的捕捉”和“瞬间的永恒性”,这一点做得极其出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许多,学会了在喧嚣中为自己保留一个安静的角落,去品味那些微小而确切的美好。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令人满足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非常独到,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自然少不了,但穿插其中的一些相对冷门的佳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关于“物哀”和“侘寂”美学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解释上,而是通过具体的诗句来体现这些复杂的情感内核,效果非常震撼。每一篇赏析都像是为那首俳句量身定做的微型散文,情感充沛却又保持着克制,完美呼应了俳句本身的气质。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季语”的详细考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词汇,竟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季节暗示,让人对日本传统的时间观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写俳句,而在于让你学会如何去“感受”俳句,去体会那种捕捉瞬间之美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不仅仅是因为它收录了那么多经典的作品,更在于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俳句的介绍,总觉得那些解释过于学术化,让人很难真正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能读懂每一句俳句背后的情感流动。比如有一首关于初春的诗,描写的只是几片残雪融化后,新芽探出头来的景象,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新和冰雪消融后的湿润空气。文字的运用非常精妙,既不过于直白,也不故弄玄虚,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心境。读完后,我常常会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种感觉非常治愈。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精髓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宝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