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帮孩子适应幼儿园》主要针对准备上幼儿园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幼儿家长。
分为生活自理(生活即学习,自理能力是儿童成长绕不开的必修课)、
亲子关系(家庭模式的复制,亲子关系是幼儿人际交往的起点)、
规则教育(无规矩不成方园,幼儿园是儿童规则教育的训练场)、
情绪管理(发怒不解决问题,情绪管理是幼儿园阶段的重要任务)、
自信培养(“我知道我能行”,幼儿园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五章
每章设若干大项,大项中分若干小文章,每篇文章中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述。情景有深入生活,反映婴幼儿实际问题。
内容简介
《帮孩子适应幼儿园》主要针对准备上幼儿园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幼儿家长。
分为生活自理(生活即学习,自理能力是儿童成长绕不开的必修课)、
亲子关系(家庭模式的复制,亲子关系是幼儿人际交往的起点)、
规则教育(无规矩不成方园,幼儿园是儿童规则教育的训练场)、
情绪管理(发怒不解决问题,情绪管理是幼儿园阶段的重要任务)、
自信培养(“我知道我能行”,幼儿园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五章
每章设若干大项,大项中分若干小文章,每篇文章中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述。情景有深入生活,反映婴幼儿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普华,女,硕士,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山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出版《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园管理》《保育员》等十余部教材,发表专业论文五十余篇。长期在山东省及全国各地幼儿园和中小学举行大型家庭教育讲座。
作为一位母亲,王普华老师自己也成功地进行了家庭教育实践。她的儿子性格开朗,在2014年高考中以理科699分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学习。
近几年来,王普华老师以“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塑造优秀少年儿童,提高未来人口素质”为使命。一直致力于传播家庭教育思想,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力图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帮助父母培养优秀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生活即学习,自理能力是儿童成长绕不开的必修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活自理能力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
v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幼儿园
v幼儿生活自理的教育价值
v培养孩子各项生活自理能力的时间表
v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
v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
v孩子偏让大人喂饭,怎么办
父母可以帮孩子做一切,唯一替代不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v生活自理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v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步骤
v引导孩子自己穿脱衣服
v训练幼儿自己大小便
痛苦和挣扎的时候,就是孩子成长的时候——孩子的成长是父母不断放手的过程
v挣扎也是一种成长
v要警惕母亲的教育惯性,换爸爸来逼一逼孩子
v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v培养孩子自己整理物品
“说我懒可以,说我笨不行”——过度包办对孩子发展的危害
v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观念误区
v家长的过度包办容易导致孩子懒惰
v家长的过度包办导致孩子害怕挑战
v家长过度包办的孩子大都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
v勤奋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家庭模式的复制,亲子关系是幼儿人际交往的起点
他为什么听不懂老师的话——未被唤醒的孩子
v母爱的滋养是孩子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v母亲的爱抚、尊重和支持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建构
他的东西别人不能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v母亲陪伴不足,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v家庭生活环境过于封闭和固定使孩子心理闭锁
v孩子需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
v亲子语言交流和互动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v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v多给孩子讲故事,是帮助孩子理解语言的重要方法
v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
v对孩子的表达做出积极地回应
v成人不要焦虑,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他为什么总是抢别人的东西——物权关系不清晰的孩子
v家长的溺爱和过度顺从使孩子不能顺利完成主客体分离
v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理解物权关系
v分享教育
家庭关系模式的复制——打人的和挨打的孩子
v成人给孩子的坏榜样
v动画片暴力画面对孩子的影响
v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第三章无规矩不成方园,幼儿园是儿童规则教育的训练场
大鹏为什么明知故犯——家长规则教育的误区
v家长对孩子规则要求不严,导致孩子对规则缺乏敬畏
v有些家长错误地理解了“尊重”,忽视了规则教育
v家长好面子、总想为孩子解释,导致孩子规则界限不清晰
v有规则的生活,才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快乐
“看孩子”与“陪孩子”有何不同——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v在控制性亲子互动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
v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
v把握规则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v在从小进行的规则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仪式感和敬畏心
v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好榜样
孩子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反差为何这么大?——规则缺乏内化
v家长的吼叫和打骂不能让孩子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v过多的奖励和惩罚,不利于孩子理解和内化规则
v理解和内化规则是幼儿规则教育的目标
孩子不是不接受家长的要求,而是不接受家长的态度——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规则教育的基石
v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乐于遵守规则
v适度的压力可以让孩子更遵守规则,但必须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
v亲子合作比表扬更能让孩子乐于遵守规则
第四章发怒不解决问题,情绪管理是幼儿园阶段的重要任务
“孩子的哭声就是我的发令枪”——好哭闹的孩子都是父母培养的
v父母的错误对待方式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
v家长不能接纳孩子哭,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
孩子哭闹,大人不要烦躁——家长正确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方法
v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焦虑
v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先接纳和安抚孩子情绪
v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过多用语言说教
v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生气还是不生气是你自己的选择——父母要学会情绪调节
v父母经常情绪失控发脾气,孩子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v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家长不要盲目攀比
v完美主义心态和过多的横向比较让孩子充满焦虑
v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专注于发展自我,而不是相互竞争
v过多地比较和竞争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v过多地评价和表扬会使孩子人际关注过度
第五章“我知道我能行”,幼儿园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
“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是一种思维习惯
v自信的孩子内心充满阳光
v自信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
v自信的孩子乐于接受挑战
每个人的生活都逃不出他自己思维模式的控制——孩子为什么不自信
v完美主义的妈妈让孩子不自信
v焦虑的妈妈让孩子不自信
v严厉强势的妈妈让孩子不自信
v包办代替的奶奶让孩子不自信
v不断夸奖的家长让孩子不自信
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
v健康规律的生活帮孩子自信
v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孩子自信
v在做家务中培养孩子自信
v父母越接纳,孩子越自信
v鼓励孩子勇于挑战
《启程:宝贝的第一个家》 第一章:萌芽——关于分离的心理准备 亲爱的家长,当您翻开这本书,或许心中已然装着一个关于“分离”的温柔又略带忐忑的画面:那个曾经寸步不离的小身影,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集体生活。这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也是一次对彼此信赖的考验。本书《启程:宝贝的第一个家》并非一本枯燥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陪伴您和孩子一同经历这段奇妙旅程的“心灵地图”。我们不教您如何“驯服”孩子,而是和您一起探索,如何理解孩子在分离时内心深处涌动的情绪,如何为他们种下勇敢和独立的种子。 separation anxiety,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ren, preparing child for daycare, emotional preparedness for daycare, gentle separation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child's feelings, fostering independence in children, attachment theory, secure attachment, responsive parenting, co-regulation, child development stages,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oddlers, building trust,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hild psychology, child behavi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storytelling for children, play-based learning, sensory explorati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empathy development, social skills for toddlers, problem-solving for children, self-esteem building in children. “分离焦虑”——这个词汇,或许已经深深烙印在许多父母的心中。它不仅仅是孩子在家长离开时的哭闹,更是孩子内心深处对未知环境、对失去安全感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我们,作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需要做的,不是强行让他们“独立”,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接纳这种“暂时的告别”。 本章,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分离焦虑的根源。孩子为什么会害怕与您分离?是出于对陌生环境的不安,还是对失去您关注的担忧?我们将从依恋理论的角度,理解孩子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是如何成为他们勇敢探索世界的基石。一个在安全感十足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分离时,会更容易相信“我一定会回来”的承诺。 那么,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呢?我们不会给出“冷漠式”分离的建议,因为那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相反,我们会强调“预告”和“仪式感”的重要性。提前告诉孩子要去哪里,会遇到谁,要做什么,就像是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颗“安心丸”。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展示幼儿园的美好,描绘他们在那里会学到什么,交到什么朋友。这些故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更能帮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积极的联想。 “逐步适应”是我们倡导的重要原则。第一次去幼儿园,不必一次性放下。我们可以从短时间的接触开始,让孩子在您的陪伴下,熟悉环境,认识老师,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活动。这个过程,就像是为孩子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一点点地,在安全感中,去探索和体验。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您自身的情绪。父母的焦虑,往往会通过微妙的信号传递给孩子。如果您对孩子的每一次分离都表现得忧心忡忡,那么孩子也更容易认为“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因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我们会分享一些放松技巧,帮助您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以更从容的姿态,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本章的核心在于,让您明白,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可以被理解和消解的。通过积极的沟通、温柔的引导和充分的准备,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新环境的信任和期待,为他们踏出独立的第一步,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段需要耐心、爱心和智慧的同行之旅。 第二章:初探——幼儿园的奇妙世界 当孩子迈入幼儿园的大门,他们并非进入了一个“托管班”,而是一个充满着学习、探索与社交的全新世界。本章,我们将一同揭开幼儿园的面纱,让您了解这个“宝贝的第一个家”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其中。 对于孩子而言,幼儿园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学习识字、算数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多元化活动,发展各项能力的宝地。我们将详细介绍幼儿园日常的活动安排,例如: 集体游戏与户外活动: 奔跑、跳跃、攀爬……孩子们在户外尽情释放活力,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合作与分享。我们将探讨这些活动如何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与创意课程: 绘画、手工、音乐、律动……幼儿园的艺术课程,是点燃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绝佳平台。我们将介绍这些课程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故事时间: 老师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学习新词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将分享如何在家中延续这种阅读习惯,与孩子一同走进书的海洋。 科学探索与生活技能: 幼儿园通常会设置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或者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如厕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了幼儿园的丰富内容,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在其中的“社交体验”。这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家庭,进入一个由同龄人和成年人组成的社会环境。 认识新朋友: 幼儿园是孩子建立友谊的起点。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跨出第一步,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学习分享玩具,解决小小的矛盾。我们会分享一些社交技巧,例如如何用眼神和微笑打招呼,如何加入小朋友的游戏,以及如何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老师建立连接: 老师是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另一个重要成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关键。我们将强调家长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如何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如何信任老师的专业指导。您可以通过分享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您的孩子;同时,您也可以积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与老师一起寻找支持孩子的方式。 应对冲突与情绪: 孩子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摩擦。争抢玩具、意见不合,都是孩子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的。我们将提供一些策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给予恰当的安抚和引导。 本章的目的是,让您看到幼儿园并非一个单调或充满压力的环境,而是一个能够激发孩子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精彩世界。通过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内容,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充满期待地去探索这个充满惊喜的“宝贝的第一个家”。我们将帮助您成为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最佳伙伴”和“最强后盾”,一同见证他们在这个新环境中的成长与蜕变。 第三章:同行——家园共育的艺术 “家园共育”,这个词汇,早已被提及无数次,但如何真正做到,却是一门需要智慧与耐心的艺术。幼儿园的教育,如同播种,而家庭教育,则是辛勤的浇灌。本章,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架起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桥桥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与老师的日常交流: 每天接送孩子时,哪怕只是几分钟的简短交流,也能让您及时了解孩子当天在幼儿园的情况。不要害怕打扰老师,您的关注是老师工作的重要动力。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谈话要点”,帮助您高效地与老师沟通,例如:“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今天有什么特别的挑战吗?”“回到家有什么想尝试的吗?” 定期的家长会与开放日: 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不仅能让您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更能直接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利用家园联系册/App: 许多幼儿园会利用家园联系册或线上App,作为家园沟通的平台。请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及时查看老师发布的通知、孩子的学习情况,并积极回复。 2. 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融入家庭生活: 延续学习内容: 幼儿园老师分享的教学主题,您可以在家中与之呼应。例如,如果今天学习了关于“小动物”的主题,您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在家中一起阅读关于小动物的绘本,进行相关的游戏。 鼓励自主探索: 幼儿园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精神,也应在家中得到延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代劳,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尝试解决。您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答案。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授的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技能,在家中同样重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3. 共同应对孩子成长中的挑战: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 我们会提供一系列温和而有效的策略,例如: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告诉孩子您理解他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去幼儿园,因为你想和我在一起。” 强调幼儿园的乐趣: 提醒孩子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例如“今天你们要去玩滑梯,还有小明会和你一起搭积木。” 利用“告别仪式”: 建立一套固定的告别仪式,例如拥抱、亲吻、挥手,让孩子知道您一定会回来。 保持一致性: 即使孩子哭闹,也要坚持每天送他去幼儿园,但要注意在分离时保持冷静和坚定,避免让孩子觉得哭闹可以阻止分离。 与老师合作: 将孩子的情况及时告知老师,与老师一同制定应对策略。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 倾听并安抚: 认真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让他知道您是他的坚强后盾。 引导孩子表达: 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学习如何拒绝和寻求帮助。 与老师沟通: 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了解情况,并寻求老师的介入和处理。 教导孩子保护自己: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导孩子如何用坚定而友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在必要时寻求成人帮助。 4.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营造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最放松的港湾。提供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应对外界挑战的强大支撑。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即使在幼儿园生活逐渐展开,也请不要忽略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阅读、游戏、聊天,这些点滴时光,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和疏导这些情绪。 “家园共育”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心与心的连接,一种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本章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您成为孩子幼儿园生活中最有力的支持者,通过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就一条坚实而充满爱的道路。我们相信,当家庭和幼儿园紧密携手,我们的孩子们,必将在充满爱与智慧的培育下,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结语: 孩子迈入幼儿园,是他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既是他们学习独立、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肩负起育儿重任的契机。本书《启程:宝贝的第一个家》并非一本“教你看懂孩子”的攻略,而是一本“与你一起感受孩子”的陪伴之书。我们倡导的,不是“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而是“如何与孩子一同经历这个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请允许孩子有哭闹,有不舍,因为那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请允许您自己有担忧,有焦虑,因为那是爱的另一种体现。我们一同学习如何理解分离的意义,如何发现幼儿园的精彩,如何建立家园共育的默契。 相信通过这本书,您将能够以更从容、更智慧、更充满爱的方式,陪伴孩子开启这段精彩的旅程。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柔的引导下,勇敢地迈出步伐,在幼儿园这个“宝贝的第一个家”,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