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华德福教育的视角帮助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 由华德福一线幼教专家共同编写、应对孩子的6—7岁转变期。
★ 在北美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华德福幼教领域经典著作。
★ 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作好准备,北美华德福幼教联盟重磅推荐!
★ 中国华德福幼儿教育论坛主席张俐老师倾情推荐。
本书从华德福教育的视角帮助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是一本幼教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所讲的6—7岁的转变期是孩子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情感、想法与交住方式都在变化。他们常常会拒绝被人掌控,但同时又缺乏能力自己去把控,这对父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
为应对这一挑战,北美华德福幼教联盟大孩子工作小组组织教师、医生和家长,专门针对6—7岁转换期写成本书。本书一经推出,便在北美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华德福幼教领域经典著作。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既有在课堂上和工作中应用的方法,适合6—7岁孩子的故事、诗歌、游戏,也有深刻的见解、丰富的灵感和实用的例子,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转换期。
露丝?科尔(Ruth Ker)是北美华德福幼教联盟大孩子工作组特别会议的主要推动者,北美华德福幼教联盟的董事会成员,西海岸人智学学习机构幼教培训老师和指导老师。她在加拿大从事华德福早期教育工作30多年,现在带领幼儿园混龄班,班上有很多6岁的孩子。
《重新认识你的孩子》是在众多的华德福教育书籍中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对“6岁之变”研究的经典著作。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智慧、更自信、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度过6—7岁转换期。
——张俐,中国华德福幼教论坛主席
我们希望本书能为教师的实际工作以及家长养育孩子提供有益的建议,并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帮助。
——苏珊·霍华德,北美华德福幼教联盟协调人
处于6岁转变期的儿童,并不是简单地经历连续不断的线性的发育周期,而是经历很多不同层次的转变。
——琼·艾尔蒙,《一年级准备》作者
编者简介 1
序一 陪伴孩子度过 6 ~ 7 岁转变期 1
序二 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
前言 7
第一部分?6 ~ 7 岁孩子的变化
6 岁孩子变化的观察 3
以太体的出生 19
齿系:儿童发展的一面镜子 29
看见孩子的完整性 39
我们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困难有帮助吗? 48
第二部分?遇见挑战——教师的角色
“老人麻烦” 53
在满足孩子中所起的作用 55
心的关爱 60
精油浴 79
《幼儿的工作与玩耍》摘录 92
2 - 重新认识你的孩子
第三部分?构建混龄幼儿园的社交风格
你不能和我玩 99
混龄幼儿园里的 6 岁孩子 105
木筏 111
班里的小家伙 118
女孩和男孩——女性与男性 123
啤酒和粑粑糖 134
第四部分?满足孩子的需求——班级工作建议
一个运转中的幼儿园 151
创造流畅的时间节奏 157
风雨无阻的航行 165
幼儿园大龄孩子们的日常福佑 172
运动之旅:引导大龄孩子做有意识的动作 199
手工的作用:培育技巧和满足幼儿园中大孩子的需求 204
小红帽——超越遗传和个体的诞生 211
第五部分?课堂活动及其素材
鹅妈妈之旅 223
穿越风雪:冬天活动之旅 232
野玫瑰公主晨圈 239
小精灵们 245
星星钱币 250
远在天边的神奇之湖 254
3 目录 -
南瓜姑娘 258
巴布施卡的故事 263
适合幼儿园里大孩子的一些活动 268
过渡游戏、诗歌和歌曲 275
跳绳韵文 288
第六部分?家长是我们的伙伴
孩子和家长的华德福教育 293
与家长一起工作:关于家长会的一些想法 298
迷迭香幼儿园的愿望花束 313
如何与父母讨论“管教”的话题 316
与孩子们的意志力一起工作 323
不用说破嘴皮,孩子也能按你所想的去做 331
家长手册 334
本书其他参与者简介 353
参考书目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还算不错的家长,对孩子也算尽心尽力。但有时候,面对孩子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言行,我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我心中那些纠结和迷茫的角落。它没有给我一套“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去理解孩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孩子“个性”的强调,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节奏,而我们的任务,是去发现和呵护这种独特性,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开始意识到,我以往的一些教育方式,可能在无形中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更愿意去陪伴,去引导,去倾听。这本书,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家长,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平静而深刻的语言,一点点剥开我心中对孩子教育的迷思。我曾经一度陷入了“焦虑”的泥沼,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和节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我真的知道我的孩子想要什么吗?我所做的这一切,真的是为了他们好,还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焦虑和虚荣?书中那些关于“倾听”和“观察”的章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模式。我是否真的听懂了他们话语中的潜台词?我是否真正看到了他们眼神中的渴望?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操作指南”,却给了我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理解孩子,首先要放下自己的预设,走进他们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去感受。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正是这种挑战,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我开始尝试着放慢脚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也给自己更多的耐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理解孩子”这个概念,总觉得是一种非常主观和感性的事情。你爱他,你就理解他,这种朴素的认知一直支撑着我。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发现仅仅依靠“爱”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框架。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入剖析,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了行为背后的逻辑。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对于“错误”行为的解读,以往我总是习惯于将孩子的过失归咎于他们的“不听话”或“调皮”,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比如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成年人的视角,很多时候是被固有的经验和期望所束缚的,而孩子却拥有着更纯粹、更直接的感受力。理解他们的感受,比纠正他们的行为,可能更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与其说是“管教”,不如说是“引导”。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和我一样,对自家那个小家伙感到困惑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为自己了解我的孩子,你知道的,毕竟是他亲手带大的,朝夕相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可有时候,他的一些行为,一些想法,真的会让我措手不及,甚至有些手足无措。我曾尝试过各种方法,从严厉的管教到无条件的溺爱,从耐心沟通到冷漠忽视,但似乎都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我对孩子的理解根本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就在我迷茫之际,我偶然翻到了这本书,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反思,去观察,去倾听。我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他那些看似“叛逆”的举动,那些“不听话”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在我心里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让我看到了孩子内心更深处的渴望和需求。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认为的“问题”,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探索和表达。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既让我感到些许的释然,又充满了一种全新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启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看看会有怎样的改变。
评分我一直以为,教育孩子是一件“经验主义”的事情,就是把上一辈人传下来的那一套,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去做就是了。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猛然惊醒,原来我对孩子的理解,真的停留在了一个非常浅显的层面。它没有给我任何炫酷的教育技巧,也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方法,而是让我从最根本的地方去审视,去思考。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以为的“为你好”,其实是在用我们成年人的逻辑去衡量孩子,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感受。书中的一些观点,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只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虽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不再害怕孩子犯错,而是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我不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是更关注他们长远的成长。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控制者”,逐渐变成了一个“陪伴者”。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