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译文纪实)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故宫物语(译文纪实)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野岛刚 著,张惠君 译
图书标签:
  • 故宫
  • 紫禁城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中国历史
  • 建筑
  • 宫廷
  • 纪实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2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译文纪实
外文名称: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野岛刚致敬故宫博物院之作。延续《两个故宫的离合》独具的特殊视角,细写故宫文物历史、掌故与八卦。

内容简介

第一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野岛刚,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入职朝日新闻社后,历任新加坡支局长、政治部记者、台北支局长、国际编辑部副部长、朝日中文网主编等职。曾作为外派记者长期滞留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地,2007年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道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
  现以资深媒体人的身份,在《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外滩画报》等报刊杂志开设专栏。出版过《伊拉克战争从军记》《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银轮巨人捷安特》《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近期作品有《被误解的日本人》《豆腐与威士忌:日本的过去、未来及其他》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论述故宫历史的时候,野岛刚的视角与叙述范式与其之前的著作一脉相承。野岛刚认为,“故宫是理解中国政治、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甚佳素材。” 2014年在中国内地出版的《两个故宫的离合》以抗战时期文物南迁这一历史事件为叙述起点,一路追溯,讲述了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岛内两党竞争的条件下,两岸故宫各自的命运起伏。其中,政治权力影响文化艺术成为他叙述的框架。

  在《故宫90话》中,这样的思维方式依旧十分明显。“有关故宫的书已经有很多,但多数都是历史或艺术的专家所写。我自己没有学过史学或艺术史,并没有想要写一本纯粹历史的书或艺术的书,这些交给专家更好。我是透过故宫这个过滤器,描写与中国内地、台湾、日本有关的亚洲近代史及现代政治。”
  ——孙行之@艺术新闻中文版

目录

第一篇 话文物/ 1

第1话 翠玉白菜:台北故宫的“人气国宝”/ 2
第2话 白瓷婴儿枕:定窑白瓷引人入眠 / 7
第3话 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11
第4话 晋王羲之兰亭序:书圣的最高杰作/ 16
第5话 早春图:中国绘画的一大转捩点/ 21
第6话 散氏盘:汉字诞生的理由/ 25
第7话 龙形玉佩:与权力结合的怪物/ 29
第8话 陶马:帮助故宫的日本人/ 33
第9话 宋徽宗书诗:风流天子徽宗的威力/ 38
第10话 寒食帖:命运悲凉的名品/ 42
第11话 清明上河图:乾隆皇帝期望的清代版本/ 47
第12话 赤壁图:唤醒三国的热血/ 52
第13话 青花龙纹天球瓶:元代的全球化商品/ 56
第14话 快雪时晴帖:乾隆皇帝称为“神”的作品/ 60
第15话 碧玉屏风:致赠天皇的礼品/ 64
第16话 米色鱼耳炉:谜样的名窑,哥窑的裂纹/ 67
第17话 青瓷无纹水仙盆:汝窑的“雨过天青”/ 70
第18话 释迦牟尼佛坐像:补足故宫缺口的日人/ 74
第19话 马关条约:蒋介石带走的外交档案/ 78
第20话 元太祖半身像:横纲膜拜的成吉思汗像/ 81
第21话 富春山居图:两岸泣别的名画/ 85
第22话 百骏图:紫禁城内的外国人画家/ 90
第23话 嘉量:想当始皇帝的梦想/ 94
第24话 祭侄文稿:怀才不遇的仕途,书法家的名声/ 98
第25话 毛公鼎: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102
第26话 溪山行旅图:藏在画中的隐者思维/ 106
第27话 品茶图:“十全老人”乾隆的坚持/ 110
第28话 玉琮:人类仰望上天的欲望/ 114
第29话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一):工艺发展极致的清代/ 117
第30话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二):神乎其技的真相/ 121
第31话 剔红花卉长颈瓶:漆器之美/ 124
第32话 澄泥虎符砚:书法的后勤部队/ 128
第33话 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台湾的历史形象/ 131
第34话 画鱼藻:展现“得水之鱼”/ 134
第35话 画班姬团扇:中国美女的画法/ 138
第36话 钩连乳丁纹羊首罍:羊的青铜器/ 142
第37话 伏羲坐像:道统的象征/ 146

第二篇 谈故宫/ 151

第38话 四川的“战时故宫”(上)/ 152
第39话 四川的“战时故宫”(下)/ 155
第40话 留在南京的“故宫”/ 159
第41话 故宫存在的理由/ 163
第42话 两岸故宫哪个好?/ 167
第43话 启动两岸故宫交流(上)/ 172
第44话 启动两岸故宫交流(下)/ 176
第45话 民进党的“故宫”(一):追求“多元故宫”/ 181
第46话 民进党的“故宫”(二):故宫南院是希望还是重担?/ 186
第47话 民进党的“故宫”(三):组织条例修正的攻防战/ 190
第48话 民进党的“故宫”(四):创造与社会的连接点/ 194
第49话 海外展(一):英国展/ 197
第50话 海外展(二):苏联展/ 201
第51话 海外展(三):两次赴美国展览/ 204
第52话 海外展(四):法国、德国、奥地利展/ 209
第53话 日本展(一):奇妙的新闻快报拉开序幕/ 212
第54话 日本展(二):挫折的历史/ 216
第55话 日本展(三):媒体间的战争/ 222
第56话 日本展(四):浮动的二○一二年/ 226
第57话 日本展(五):日本展有没有成功?/ 230
第58话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汝窑特别展(一):体现“单一主题展览”之理想/ 234
第59话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汝窑特别展(二):谜一般的汝窑/ 237
第60话 中华文化与故宫/ 239
第61话 张大千与故宫/ 243
第62话 仿古与唐英/ 247
第63话 琉球与故宫/ 250
第64话 杨守敬与故宫/ 253
第65话 北沟物语/ 257
第66话 我和故宫院长们/ 260
第67话 故宫旅游学/ 265
第68话 “老故宫”与文物有灵/ 269
第69话 台北故宫价值有多大?/ 272
第70话 孔子也在故宫/ 276
第71话 末代皇帝溥仪和沈阳故宫/ 279
第72话 日本人与故宫/ 283
第73话 日本作家与故宫/ 287
第74话 孙文与故宫/ 290
第75话 蒋介石与故宫/ 294
第76话 热爱故宫的宋美龄(上)/ 297
第77话 热爱故宫的宋美龄(下)/ 300

第三篇 访昔人/ 305

第78话 专访前台北故宫院长 杜正胜/ 306
第79话 专访前台北故宫院长 林曼丽/ 312
第80话 专访前台北故宫副院长 张临生/ 317
第81话 专访前台北故宫院长 周功鑫/ 322
第82话 专访台北故宫院长 冯明珠/ 327
第83话 专访前北京故宫院长 郑欣淼/ 334
第84话 专访前南京博物院院长 梁白泉/ 339
第85话 专访日本众议院议员 古屋圭司/ 343
第86话 专访前东京国际博物馆副馆长 西冈康宏/ 349
第87话 专访台南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 蒋伯欣/ 354
第88话 专访前台北故宫副院长庄严之子 摄影家 庄灵/ 359
第89话 专访中国文化评论家 余秋雨/ 364
第90话 专访“台北故宫”节目总撰稿人 胡骁/ 368

后记/ 372

前言/序言

  故宫将去往何方?(简体中文版序)
  关于故宫,我出版过两本书,第一本是《两个故宫的离合》,第二本就是这本《故宫物语》。本次《故宫物语》译文版能在中国大陆出版,令我欣喜至极,并充满期待。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两个故宫的离合》二○一四年在大陆出版后受到了很高评价,还有幸获得了数个奖项,销量也相当不错。作为日本作者,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深刻理解故宫问题的中国读者所接受,实乃幸甚。本书《故宫物语》能够出版,还要衷心感谢继前作《两个故宫的离合》以来不断在出版方面尽心尽力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正当我思考序文中写些什么内容时,一则新闻传入了耳中:香港也要建故宫了,正式名称为“香港故宫文化馆”。二○一六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迅速促成了此事。
  听到这个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一五年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时的情景。《两个故宫的离合》与《故宫物语》的主题之一是“历史证明故宫与政治是无法分割的”。但对此,冯明珠向我表示了不满。
  “你把政治和故宫的关系写过头了。政治是政治,文化是文化。政治和文化是没有关系的。”
  我原本也愿意认为政治与文化无关,但政治往往会利用文化,而文化有时也会利用并接近政治。而且,博物馆是政府计划并出资建造的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脱离政治、实现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
  另外,故宫拥有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特殊历史、政治背景。听到香港建造故宫一事,我如此想道:“故宫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冯院长,很抱歉,你说错了。也许政治就是政治,但文化不仅是文化,也是政治啊。”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于二○一五年末建成的台北故宫分院——嘉义南苑,从计划阶段开始,一直到今天,都在台湾地区政治中引发着关于博物馆定义的争论。
香港与嘉义建起了新的故宫。故宫数量增加的原因,与其最初诞生的背景有着深刻联系。
  故宫诞生于一九二五年,当时收藏的是清王朝拥有的宫廷文物。在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中打倒清王朝的中华民国为何要向国民公开这些宫廷文物?就是为了向国民展示革命的成果。这个在打倒封建王朝、建立国民国家的理念下建成的新国家,需要将能够象征封建时代巨大财富的宫廷文物归为“国民所有”。故宫之诞生,本身就是革命的象征。
  后来,故宫分离为两座。国共内战中,蒋介石带着故宫文物撤退到台湾。蒋介石很重视故宫文物,并将其利用在了国际宣传之中。
  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香港回归以前则是被西方国家掠夺的象征。实现香港回归,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
  二○○七年香港回归十周年时,展览了从中国内地运来的北京故宫最大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当时,我就明确地意识到了中国意图在“一国两制”上利用故宫文物。现在又过去了十年,故宫在香港开设分院,也许是水到渠成之事。毫无疑问,香港也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我原本计划借着二○一六年春在日本出版的《故宫物语》让自己执笔的故宫题材告一段落,因为这本书写尽了我在故宫问题上积累的调查与思索。创作时我甚至想到,除此之外再也写不出来了,但这个想法似乎错了。
  今天,我还在写许多关于故宫的评论文章,我的目光已经无法从故宫上移开了。因为故宫是如此重要。究其原因,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与政治上都赋予了故宫特殊的地位。故宫的重要性今后也不会消退,而我追随故宫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

  

  为什么要写故宫 ?
  (繁体中文版序)

  我写的《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一书二○一一年在日本出版,后来翻译成中文,二○一二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二○一四年在中国大陆出版。
  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时,为了宣传,我到当地接受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访问的次数相当多。那个时候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是日本人,为什么要写故宫的事情呢?”因为太常被问了,回答多了我也像官员一样,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相同名称、相同收藏的博物馆竟然有两个,非常不可思议,似乎可以列入世界七大奇迹了。已经变成两个故宫的存在,在这半个世纪当中,也许发生过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这些事情实在很妙,让人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就这样持续采访下来,最后写成了一本书。”
  当我这么回答之后,接下来我继续被问到:“那么日本人写出这本故宫的书,和其他有关故宫的书,有什么不同吗?”这时候我就会尽情把想到的都说出来:“有关故宫的书已经有很多,但多数都是历史或艺术的专家所写。我自己没有学过史学或是艺术史,并没有想要写一本纯粹历史的书或艺术的书,这些交给专家更好。我是通过故宫这个过滤器,描写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有关的亚洲近代史及现代政治。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会知道,基本上政治和外交的内容应该占了大半。因为故宫就是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我相信这个观点和过去所出版的故宫书籍完全不同。”
  这时候如果对方显得很有兴趣的样子,我就会再继续说下去:“不管是大陆人或是台湾人,一定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写故宫。大陆人认为北京故宫是直系长男本家,台北故宫是配角。台湾人认为台北故宫是本家,北京故宫是配角。而且对两边来说,这和两岸关系很敏感的部分有关,因此会忽视配角的存在,或是书里写得好像根本不存在。但是对我来说,两边的故宫都是主角,我会将它们想象成一张分离的地图,因为我是外国人,对两岸关系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是政治立场。”
  对于台湾人或是大陆人来说,这的确触碰到了“思考的死角”。 大陆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的故宫是直系本家,台湾的“故宫”就定位在旁系。相对地,台湾认为自己是“正统”,“故宫”在台湾当然是直系本家。两边当然未曾就“谁是本家”来对话或讨论过,如果有这样的对话,大概只有对骂。在各自的言论空间下,两边的学者或媒体都以自己这边是本家为前提做研究或报道,比较不容易存在“第三只眼”的角度。
  同时,日本与美国等和故宫关系深厚的国家,受到来自两岸关系的政治立场影响,“亲中派”认为北京故宫是本家,忽视台北故宫;相对地,“亲台派”倾向认定台北故宫才是本家,不会好好去看北京故宫。
  在写故宫问题的时候,我已尽力排除意识形态,不管对于哪个故宫,都尽可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下笔。当然因为我是担任《朝日新闻》台北特派员时所采访,因此以在台湾所见所闻采访内容为主,与台湾相关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二,但是在政治上,我誓未袒护任何一方。《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在台湾和大陆的销售量都超乎我的预期,也得到不错的评价,我认为这即是因为我以第三者的立场,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受。此外,我开始写故宫时就已决定,我不是要写艺术文化,我是要通过分析政治、历史、社会,当作一种手段来写文化。在分析中国问题方面,现在的日本是否过度忽视文化这一块,是否刻意避开中华文明要素,对此我想提出我的批判。过去,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在江户时代受教育、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中国论的那些人,多半是如此,如内藤湖南、桑原藏、狩野直喜、白鸟库吉、吉川幸次郎、青木正儿等。他们经常通过文化谈中国,这样的传统一直维持到战后的竹内实、竹内好。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日本的中国论开始远离文化。
  然而,要理解中国及中国国民,还有,如果要理解日本和日本国民,究竟是不是可以忘记中国文化这件事,我心中充满疑问。
  为什么我们使用汉字?为什么要在学校写书法?
  为什么名人的客厅会挂画轴或画来装饰?
  为什么日本的茶道喝抹茶?
  这些有关日本文化根源的问题,如果不懂中国文化是回答不出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相邻,但在精神上却有点分离,连这样的提问也变少了。最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大国崛起,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于理解中国的需求这么高,其中,故宫正是了解中国的好教材。光是故宫收藏的文物,便充分反映了中华的历史,与其阅读写得不好的中国史书籍,不如把重心放在中国历史当中。例如,要想解读“嘉量”这件文物,就必须理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经济政策,“嘉量”象征统一度量衡的事业。从苏轼的《赤壁赋》可看到北宋当时的政治情况,甚至也会浮现三国时代动荡的意象。在爱好艺术的风流天子宋徽宗身上学习,也必知道北宋政治弱化及灭亡的悲剧。从青花瓷中,也可知元帝国拥有广大领土连接西方,向中东及欧洲地区大量输出,迎向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此外,如果想要了解中日的近代史,通过故宫是最容易弄清楚的。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是因为清代的灭亡;故宫文物从北京迁移到上海、南京是因为日军侵略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故宫文物开始从南京迁移到四川,这是因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已逼近南京;故宫文物跨海到台湾,是因为蒋介石输掉国共内战。北京和台北的两个故宫,延续着两岸的分离。
  这样一路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知道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那么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为了理解我们永远的邻居中国,代表中华文物精髓的故宫文物,我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绝佳素材,也是理解中国的捷径。
  当思考所谓台湾问题或是两岸关系,故宫通常是政治问题的最前线,观察故宫问题,有助于政治分析。存在台北和北京两个故宫,故宫问题就是两岸关系的具体化。思考故宫问题,就是思考中国,也就是思考两岸关系,更是思考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现代史。
  因此我写了故宫,之后也会继续写下去吧。


故宫的无声史诗:一部关于时间、权力与日常的深度巡礼 书名:《紫禁城下:宫廷生活的隐秘叙事与时代回响》 引言:历史的厚重与日常的微光 当我们谈论故宫,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宏伟的殿宇、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那些镌刻在历史书页上的重大事件。然而,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真正的灵魂深处,藏匿着亿万个被遗忘的、琐碎而又至关重要的日常瞬间。本书并非对既有宫廷史籍的重复叙述,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切入这座庞大帝国的心脏地带,探索隐藏在金瓦红墙之下的生活肌理、权力运行的微妙之处,以及时间如何在这些空间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书将引导读者离开那些耳熟能详的“焦点事件”,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廷角落,探寻生活在紫禁城内的不同阶层人士——从皇帝、后妃、太监、宫女,到工匠、卫士乃至被遗忘的低级吏员——他们的真实体验与精神世界。我们将不再仅仅关注“谁坐上了龙椅”,而是更关注“龙椅旁的空气是如何流动的”,以及这种流动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命运。 第一部分:空间的权力学——建筑、布局与等级秩序的视觉化 故宫的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它们是权力的具象化表达。本书将细致剖析这种空间权力学。 第一章:轴线与禁锢:中轴线上的威仪与压迫 我们不再停留于太和殿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研究中轴线两侧那些看似对称却暗含等级差异的侧殿与廊庑。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尺度、材料的稀有程度以及朝向的细微调整,精确地界定和展示身份的尊卑。例如,分析乾清宫与交泰殿的结构差异,如何反映了后宫中权力与生育责任的复杂关系。重点研究在特定礼仪场合下,空间如何被“激活”,成为权力展示的剧场。 第二章:内廷的迷宫:后妃生活的私密性与监视 相较于前朝的开阔,内廷更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本书将详细描绘东西六宫的格局、院落的进深与采光设计,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既私密又无处不在的监视体系。我们将考察院墙的高度、门锁的形制以及窗棂的花纹,这些细节如何暗示着居住者的自由度或被限制的程度。通过对特定宫殿(如慈宁宫、寿康宫)功能变迁的考察,展现不同时期皇太后、太妃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章:地下与屋脊:看不见的运转系统 故宫的生命力不止于地表。本部分将揭示支撑这座庞大建筑群运转的“隐形结构”:复杂的排水系统、用于物资运输的暗道与坡道,以及用于防火和御寒的特殊构造。探讨这些工程技术如何体现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土木智慧,以及维护这些系统所需的庞大人力成本。屋脊上的瑞兽,不仅是装饰,它们在排水和结构平衡上的作用也将被详细解读。 第二部分:日常的细语——衣食住行中的权力博弈 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掩盖了构成宫廷生活的微观细节。本书将通过聚焦“吃穿用度”这些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展现权力的渗透与日常的抗争。 第四章:御膳的密码:从食材到餐桌的政治 御膳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套精密的政治工具。我们将分析不同季节、不同节庆、不同身份(皇帝、后妃、皇子)的膳单差异,揭示其中隐藏的养生哲学、地域政治考量,以及对礼制恪守的程度。研究“进食”的仪式感如何强化等级,以及哪些食物被视为“禁忌”或“专属”。 第五章:衣着的无声语言:丝绸与服制的社会学 服饰是宫廷中最直观的权力符号。本书将侧重于服饰的“使用情境”,而非简单的形制介绍。例如,研究妃嫔们在不同场合(朝见、家宴、祭祀)所穿戴的颜色、纹样、饰品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被解读和监察。特别关注宫廷裁缝(针黹房)的工作环境与他们对流行趋势的“保守性创新”。 第六章:时间与光影:宫廷的作息与节律 紫禁城的时间管理高度集中化。我们将重构一天的宫廷作息表,从早朝的喧嚣到宵禁的寂静。探讨“点卯”、“上钥”、“传灯”等一系列例行程序如何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严密控制。研究不同宫室在自然光照下的生活体验差异,光线如何成为衡量居住者地位的无形标尺。 第三部分:人与制度的张力——宫廷边缘群体的生存侧写 制度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制度边缘挣扎的群体,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体制的韧性与残酷。 第七章:太监的“非人”生涯:权力的代理人与牺牲品 太监群体是宫廷中最具矛盾性的群体。本书将超越脸谱化的描述,探讨他们如何在一个被阉割的身体上,构建起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权力代理体系。分析不同等级的太监(如敬事房、御茶房、外朝的)的晋升路径、经济来源,以及他们在皇帝与后宫之间的斡旋艺术。重点探讨他们对“名分”和“恩宠”的渴望如何驱动其行为。 第八章:宫女的终局:从青春到消散的轨迹 宫女构成了故宫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她们的记录最为稀疏。本书将根据零散的档案和后世回忆,尝试重建她们的职业生涯:入宫、分派、工作内容、晋升障碍,以及最终的“出宫”或“终老宫中”的不同命运。探讨“宫女例假”等生理现象在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如何被处理和掩盖。 第九章:工匠与匠作:宫廷技艺的传承与垄断 故宫的精美源于代代相传的匠作技艺。我们将考察清代“造办处”的运作模式,研究不同专业(如玉作、珐琅作、画作成作)之间的技术壁垒,以及匠人们在为皇权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努力保持个人技艺的纯粹性与创造力。探讨这些技艺是如何被高度保密,并最终随着清朝的覆灭而面临失传的危机。 结语:回响与反思 本书最终希望达成的,是让读者超越对“帝王将相”的传统关注,去感受那些在故宫的巨大空间中,被历史洪流冲刷而过的无数普通人的呼吸与挣扎。故宫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它是一部活着的社会学范本,一个关于人性、权力、美丽与哀愁的永恒剧场。每一次对故宫的凝视,都应当是一次对复杂历史的谦卑倾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通透”。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涩难懂的古籍语言,也没有刻意地去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近乎对话的方式,将故宫的“里子”展现给读者。文字流畅自然,节奏轻快,即便是关于朝堂斗争这样严肃的主题,也被处理得极具可读性。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历史同理心,他似乎能穿透时空,与书中的人物进行无声的交流,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我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个场景,那些曾经在御花园赏花的嫔妃,那些在乾清宫批阅奏折的皇帝,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因为这本书的描绘而变得立体可感。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与历史产生连接的作品,它让故宫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一个旅游景点,而是我们共同的、活着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本《故宫物语》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仿佛是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紫禁城大门,让我这个对历史只能仰望的普通读者,得以一窥那辉煌深处的日常与波澜。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既有对宏大历史脉络的把握,又不失对那些细微、鲜活瞬间的捕捉。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拉着你的衣角,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深藏于宫墙之内的秘辛与温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物”的解读,每一个器物、每一处建筑的细节,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深远的意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帝王将相、宫廷侍从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不禁想象,在那朱红的宫墙之下,究竟上演了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完全体会的权力博弈和人性挣扎。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让人屏息凝神的重大事件,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生活片段,读完后,对故宫的整体印象不再是单一的威严,而是一个充满复杂层次感的历史舞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新颖,它成功地将一个庞大的主题——故宫——分解成了若干个易于消化但又相互关联的篇章。这种“积木式”的叙事方法,让读者在不感到信息过载的同时,又能建立起对故宫全貌的认知框架。我尤其喜欢那种跳跃性的叙事风格,有时候是从一个微小的物件切入,然后自然而然地延展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风云,这种由点及面的推导过程,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却又有效地避免了浅尝辄止。每次读完一个“物语”,都会对故宫的认知产生一次小小的刷新,原来那些高悬在头顶的匾额、角落里不起眼的陈设,都藏着如此曲折离奇的故事。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故宫仅仅描绘成一个权力中心,而是将其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经历过兴衰更替的文化载体,读完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但这种厚重感并没有带来阅读的压力,反而有一种被引导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兴奋感。作者的文笔极为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史料的扎实掌握和深厚学养,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历史信息,用一种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经历”历史。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故宫面貌的描绘,以及对特定历史场景的还原,都极其细致入微,仿佛每一个转角、每一块砖瓦都能开口说话,诉说着它们所目睹的沧桑。特别是那些关于宫廷礼仪、生活习俗的描写,让我对古代帝王家的生活细节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那种森严的规矩和微妙的权力平衡,透过文字跃然纸上,令人深思。这绝对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仿佛挖掘出了一座宝藏,每次都能找到新的闪光点。

评分

老实说,起初我对这类“纪实”类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怕它会流于空泛的赞美或是刻板的描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的,他很少使用浮夸的辞藻去渲染,而是通过对史实的精确梳理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揣摩,让历史的张力自然地流淌出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故宫的深厚情感,那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种基于深入理解后的敬重与珍视。书中对于不同历史阶段,故宫所扮演的角色的对比分析,尤其引人深思,它清晰地勾勒出这座宫殿如何从一个至高无上的政治符号,逐渐演变为一个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殿堂。这种转变过程的描绘,极具思辨价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历史遗存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有责任去理解和传承的参与者。

评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评分

慕尼黑@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

评分

具体满减活动时间如下,另外,还可以在上述活动基础上,叠加优惠券,请各位注意抢券。

评分

民以食为天,公众语境下的有营养,或者说迷信的东西,一定是XX含有某些微量有益物质,某些可能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而为什么公众相信其有呢?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亲身体验,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方式就是尝。你拿着一大堆数据,不如人家舌头一舔,有什么用呢?“土鸡蛋更好吃”一句话打倒你千言万语。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 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 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

评分

《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野岛刚致敬故宫博物院之作。延续《两个故宫的离合》独具的特殊视角,细写故宫文物历史、掌故与八卦。

评分

物流很快内容没看,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700天冰海历劫,20世纪最伟大的南极探险故事!

评分

以色列拥有世界前沿的治水技术,而对治水计划的执行力更是令人惊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