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

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石忠 编
图书标签:
  • 古希腊
  • 世界历史
  • 历史
  • 文化
  • 西方文明
  • 古典时代
  • 古代史
  • 欧洲历史
  • 历史文化
  • 文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323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1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看得见的世界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言必称希腊”,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是不能绕过去的。它是蔚蓝爱琴海上灿烂夺目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启西方文明的一把金钥匙。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让世人享用不尽。
  《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以故事的形式从历史文化、战争军事、神话艺术等方面对古希腊的文明史做了唯美的呈现。古希腊的辉煌历史,让世人惊叹;古希腊的璀璨文化,令后人仰望。溯源而上,《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将迄今为止人类对古希腊文明的探索结果做了扎实的凝练。内容生动而饱满,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城邦文明、生活习俗、殖民扩张以及古希腊文化艺术、科技、军事等文明特征,深入展现了辉煌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作者简介

  肖石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和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7年进入军事科学院,从事外国军事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外国军事学术》杂志总编辑兼《世界军事年鉴》编辑部主编等职。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二战风云人物》(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档案实录》(合作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编委兼主要撰稿人)等。

精彩书评

  ★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为什么要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所在地域以外的事物呢?这是因为现实要求我们具有这种较为宽广的目光。在最近500年时间里,地球的整个表面,包括大气层,都因为惊人的技术进步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我们生活在一条思想的河流当中,我们在不断地记忆着过去,同时又怀着希望或恐惧的心情展望着未来。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目录

第一章 文明,从爱琴海上升
爱琴文明的曙光
迷宫惊世再现
黄金的迈锡尼文明
绝世美女海伦
特洛伊战争
城邦文明的兴盛与衰亡
海外殖民进行时
文明的使者普罗米修斯
专题:寻找特洛伊

第二章 天上与人间
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
神的荣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游吟的盲诗人荷马
第十位缪斯女神
小故事与大智慧
现世的欢娱
生活在神祇的辉光下
死亡与来世
专题:狂欢的酒神节

第三章 悲欢岁月
雅典城邦兴起
暴动与立法
改革家梭伦的悲喜人生
公民大会与雅典的民主制
僭主庇西特拉图传奇
被“诅咒”的克利斯提尼
耀眼的“伯里克利时代”
斯巴达:野蛮的文明史
征服与反抗
专题:一个雅典家庭的一天

第四章 群雄逐鹿
危险!波斯来袭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巅峰对决
雅典的三十僭主
斯巴达的霸政
马其顿崛起
腓力二世借计灭诸邦
亚历山大的帝国之梦
罗马入侵,古希腊终结
专题:古希腊的海军和步兵

第五章 光荣属于古希腊
戏剧演绎的多彩人生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希罗多德与《历史》
“精神的助产士”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理想
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建筑与雕刻之美
辉煌的雅典卫城
古希腊的科技之光

精彩书摘

  《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
  雅典人惧怕米诺斯的强大,不得不按时进贡,凡是有童男童女的人家皆是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有一天灾难会降临到自家头上。每到进贡的年头,举国上下哭声一片。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很快又到了进贡的时候,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提修斯不忍心看到国民深受骨肉别离之苦,于是主动要求作为贡品中的一员前往克里特岛,并决议杀死米诺牛,为民除害。在临走前,他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便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只要一见白帆,就知道他活着回来了,反之亦然。
  提修斯和其他童男童女到达了克里特岛,在觐见国王时,他英俊的相貌和不凡的气质引起了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聪明美丽的阿里阿德涅爱上了提修斯,不忍心他被米诺牛吃掉,于是在他进入迷宫之前,送给他一把剑和一个线团。
  提修斯率领着一行人进入迷宫,他把线头系在迷宫的入口处,抓着线团,沿着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在迷宫的中心,他碰上了米诺牛,勇敢的提修斯临危不惧,奋力抓住它的角,一剑刺死了它。然后他带着童男童女,沿着线顺利地走出了迷宫。为了防止米诺斯国王派人追击,他们在海边凿穿了克里特所有船只的船底。一切准备就绪,提修斯带着同伴和阿里阿德涅公主胜利地归航了。
  但是提修斯在兴奋之中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换成白帆。爱琴国王在海边焦急地等待儿子的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时,以为儿子已经命丧黄泉。黑帆渐行渐近,老国王绝望了。他缓缓走下海滩,向海洋深处走去,被湛蓝的海水吞没了。为了纪念这位可怜的父亲,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神话与现实
  这个神话是如此生动逼真,令人无法质疑其真实性。克里特岛上究竟有没有米诺斯王国的存在呢?迷宫是真实的还是虚构出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考古发掘频频报喜的时期。当时德国人谢里曼在土耳其发现了特洛伊,这一伟大创举激励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其中就有英国学者阿瑟·伊文思(1851—1941)。
  伊文思出生于学者之家,自幼沉迷于历史和考古,长大后更是选择考古为毕生职业。谢里曼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让他意识到只有时时刻刻抱着怀疑和求知的精神,才能在学术上向前迈进。于是,他带着满腹疑问和勃勃雄心于1900年来到克里特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迷宫”之谜。
  克里特岛的面积有8300多平方千米,经过几次试验和定位,伊文思把重点放在了克诺索斯地区。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伊文思终于在克诺索斯发现了王宫的大型遗址,即米诺斯王宫,王宫的遗址广阔复杂,伊文思花了二十多年才基本挖掘完毕。
  伊文思不仅发现了王宫遗址,还揭开了一个以此为据点的文明的面纱,他根据传说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名字将此文明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因为处于克里特岛上,所以也称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重见天日,继特洛伊之后再一次轰动了世界。
  ……

前言/序言

  “言必称希腊”,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是不能绕过去的。它是蔚蓝爱琴海上灿烂夺目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启西方文明的一把金钥匙。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让世人享用不尽:丰富多彩的神话,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看破命运无常的悲剧,典雅明丽的建筑,体现理性之美的雕像,象征和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的辉煌历史,我们只能惊叹;古希腊的璀璨文化,我们只能仰望。让我们暂停前进的脚步,回首溯源而上吧。那是一个神与人亲密接触的时代。在奥林匹斯山巅的众神国度中,神和人一样,有善恶美丑,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也有因此引起的诸多纷争和神战。古希腊人恐怕是最接近神的人,而他们的尘世也和众神世界同样精彩。从神的时代,到英雄的时代,再到凡人的世俗世界,时时刻刻上演着悲喜剧,成为诗人咏叹的源泉。
  在史诗的字里行间,在雅典娜神庙的废墟之上,在爱琴海荡漾的波涛之中——找寻带给我们感动和激励的人物。橄榄树下,盲诗人荷马弹着七弦琴为路人讲述一个个遥远的传奇故事;赤脚的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行走,他的身边永远追随着一群年轻人;开创了雅典黄金时代的伯里克利在广场上发表雄辩有力的演说;斯巴达300勇士浴血温泉关,殊死抵抗波斯人的入侵;亚历山大大帝站在世界之巅,俯视脚下被他征服的辽阔土地。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不断地在时间的洪流中流传激荡。尽管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古希腊文明却在时间的洗刷中愈显鲜亮,不断给予人震撼。那凝聚千年的精粹,留给后人一种充满美妙幻想的感叹。
历史的侧影:文明的兴衰与人类的韧性 一卷跨越数千年、横亘数大洲的文明史诗,探寻人类社会演变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摒弃了以单一帝国或王朝为中心的时间轴叙事,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下被忽略的关键节点、思想的涌现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我们试图描绘一幅更具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历史图景,关注技术革新、宗教信仰、环境变迁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微光——农业革命与早期王权的勃兴 引言:走出蒙昧,驯服自然的力量 历史的真正起点,并非城邦的建立,而是人类对土地的掌控。本部分将详尽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如何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农耕,以及这一根本转变对社会组织形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章:两河流域的泥板与灌溉的智慧 重点剖析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尤其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如何依靠复杂的灌溉系统,构建了早期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我们将详细分析楔形文字的诞生及其在管理、贸易和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考察早期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如何标志着“公共权力”概念的初步形成。此处的叙事将着重于“效率”与“控制”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早期官僚体系的脆弱性。 第二章:尼罗河的馈赠与永恒的秩序 对比两河文明的碎片化与古埃及文明的惊人连续性。本章探讨尼罗河周期性泛滥所带来的“确定性”如何孕育出独特的宇宙观和王权神授的观念。我们将深入研究金字塔建造背后的组织哲学、祭司阶层的知识垄断,以及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如何反向作用于现世的统治结构。 第三章:文明的阴影:早期战争与奴隶制的兴起 任何早期文明的兴盛都伴随着对外部资源的攫取。本章分析了青铜时代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部落间的冲突到国家间的征伐。同时,我们将严肃探讨奴隶制在早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他们是财富积累的基石,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火种。我们审视那些关于“自由”和“不自由”的早期哲学萌芽。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冲击——精神的重塑与帝国的扩张 引言:精神的觉醒与旧有秩序的动摇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被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人类在精神层面同时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这并非巧合,而是社会压力、技术进步(如铁器普及)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恒河之畔的解脱之道:吠陀与佛教的兴衰 深入印度次大陆,解析婆罗门教的复杂祭祀体系如何被雅利安人早期文化所塑造。随后,我们将细致对比乔达摩·悉达多(佛陀)和大乘佛教思想的兴起,关注其对印度教中种姓制度的挑战性。本章侧重于“放下”与“超越”的哲学,探讨这些宗教如何为大众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苦难的路径。 第五章:东方的智慧:百家争鸣与治理的艺术 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不同于西方城邦式的辩论,此处呈现的是对“如何构建一个有效、长久统治的社会”的深层探讨。我们将对比儒家对“德治”的推崇、法家对“权力”的纯粹化解析,以及道家对自然秩序的回归主张。这部分将通过具体思想家的思想框架,解析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底层逻辑。 第六章:地中海的思辨:城邦的民主与哲学的诞生 尽管我们不讨论希腊城邦的具体政治史,但本章专注于雅典民主的内在矛盾——它如何在一个高度依赖奴隶劳动的体系上构建了公民的“自由”概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理性思辨的基石,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系统性地将“提问”本身升华为一种知识获取的方法论,为后世的科学和逻辑学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连接的时代——长距离贸易与文化的交融 引言:地理的障碍与人类的连接欲 随着冶铁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原本孤立的文明区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互动。本部分关注“连接”本身对文化和经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七章:丝绸之路的生态学:商品、疾病与知识的流动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它是一条信息、技术和病原体的生态走廊。本章将从生态史的角度,分析长距离贸易如何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物种分布和瘟疫传播模式。我们着重于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这一网络中的角色,以及张骞、马可·波罗等个体对世界认知边界的拓宽作用。 第八章:罗马的遗产:法律的普适性与帝国的碎裂 本书将罗马文明的伟大,聚焦于其法律体系和工程技术。罗马法如何将契约精神和个人权利(针对罗马公民)制度化,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在帝国衰落后,被后来的中世纪欧洲所继承和改造。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庞大帝国在财政管理和边疆防卫上的结构性缺陷,这些缺陷如何导致了其最终的分裂。 第九章:波斯的光辉与中亚的桥梁 很少有历史书籍能充分展现波斯萨珊王朝和安息帝国在连接东西方贸易中的关键中介作用。本章分析了他们如何吸收了来自希腊、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帝国模式,并为后来的伊斯兰文明的崛起提供了组织和思想的土壤。 结语:永恒的回响 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由重复出现的模式构成的宏大交响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超越朝代更迭的表象,洞察不同文明在面对资源限制、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相似的、或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类面对未知时所表现出的创造力、韧性以及最终的局限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静而有力的。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的夸张或煽情的语调,而是保持了一种学者应有的严谨和对过往文明的敬畏。尤其在讨论古希腊哲学的源头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没有神化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没有用后世的知识体系去苛刻地评判他们。相反,它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质疑和探索的思维共同体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西方理性传统的基础。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城邦精神”(Polis Spirit)的剖析,那种对共同体责任、公民义务的强调,与我们现代社会中日益碎片化的个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更是在引发我们对“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组织生活”的深层反思。它读起来很踏实,读完后会让你觉得自己真正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消费了一段时间。

评分

我是一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通常我阅读相关书籍时,会发现作者要么是纯粹的文学评论家,对历史背景不甚了了;要么是历史学家,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象征意义挖掘不足。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梳理历史事件的流水账,而是将荷马史诗、悲剧和喜剧的创作背景,与其所处的社会动荡时期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探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时,作者并未孤立地分析“命运”的主题,而是将其置于城邦民主制度兴起与衰落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揭示了希腊悲剧如何映照了他们对自己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我的阅读体验从平面提升到了立体维度,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去重读那些经典的文本,发现了许多过去忽略的社会隐喻和时代侧影。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西方文明起源导论,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和精妙。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感。它在讲述那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波斯战争的爆发,或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远影响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战役经过,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它既承认神话对古希腊人世界观的塑造作用,又清晰地梳理了理性思维是如何在这一土壤中萌芽并最终挑战传统的。对我这种对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它没有把古希腊人塑造成完美的圣贤,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傲慢与他们的天才的并存,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有反思的价值。读完后,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西方社会某些思维定势的根源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简直是业界良心!我必须强调这一点,因为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很多历史书籍在配图上都很敷衍,要么是模糊不清的文物照片,要么是与文字内容关联性不大的艺术想象图。然而,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幅插图——无论是对城邦布局的复原图、陶器上的精细描绘,还是地图的标注——都像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视觉注解。它们不是简单地装饰版面,而是真正帮助读者理解文字描述的“工具”。比如,当作者提到雅典海军的战术部署时,随附的那个关于三层桨座战舰结构的示意图,瞬间就解决了我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时的所有疑惑。这种深度的视觉辅助,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带着略微的疏离感去阅读那些关于城邦政治和军事策略的章节,也能通过那些清晰的图解,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完全不会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古代文明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历史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要么就是写得过于浅显,满足不了深度阅读的需求。而这本《古希腊/看得见的世界史》完美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资料,而是非常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图像化的描述,将那些遥远的古希腊场景“拉”到我们眼前。比如,作者在描述雅典的公民大会时,那种人群的嘈杂声、辩论的激烈程度,仿佛我正站在帕特农神庙前的广场上,亲耳聆听伯里克利的演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将古希腊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明,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背景下去考察,让我看到了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读完后,我感觉对“古典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鲜活世界,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生活的智慧。这种“看得见”的叙事手法,让那些复杂的政治演变和文化思潮变得异常清晰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