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的故事被讲述过千万次,但这本书所呈现的如此智慧、优美、生动鲜活的不朽历史,堪称凤毛麟角。
——理查德·奥弗里,英国知名“二战”史学家,《第三帝国图文史》作者
不论是主题的重要性,抑或所展现出的神韵与行文技巧,这本书都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迈克尔·霍华德,英国杰出战争史学家,《欧洲历史上的战争》作者
克拉克大师般满腔热情的叙述,从容克阶级中的女性角色到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酒馆,无所不包。一切都跃然纸上,极具魅力。
——《星期日泰晤士报》
克拉克用广泛而深刻的叙事绝妙地梳理了普鲁士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复杂历史,将使这本内容充实厚重、语言优雅风趣的作品成为典范。
——《BBC历史杂志》
1933 年3 月21 日,新国会开幕盛典在波茨坦的加里森教堂举行,这标志着阿道夫?希特勒统治下的“新德意志”正式拉开帷幕。此前,纳粹党于3 月5 日赢得国会大选。盛典通常是在国会大厦举行,但在2 月27 日,荷兰共产党员马里努斯?范德吕伯放火将国会大厦主室烧成一片废墟(即国会纵火案)。这次盛典的举办地加里森教堂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35 年建造的,铭刻了普鲁士军事历史最深的记忆。教堂塔尖是一个刻着首字母缩写“FWR”的风向标,和一只朝拜镀金太阳的普鲁士鹰的铁质塑像。圣坛的石头上装饰的不是天使或圣经人物,而是小号、旗帜和大炮。教堂的地下墓室并排葬着“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赫赫有名的儿子腓特烈大帝。纳粹党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看到了这一历史圣地的象征性潜力,随即亲自负责了这次盛典的准备工作,并将其视作一次宣传盛事,精心策划了每处细节。毕竟,正如他在1933 年3 月16 日所写的一般,这次活动是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开创的“新国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首秀”。
恰如人们已经熟知的一样,“波茨坦之日”是一场政治传播的集结行动,它代表了旧普鲁士和新德意志的融合,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合体。此次盛典活动特地邀请了参加过统一战争的老兵出席,并在最突出的地方挂满了最受人尊敬的普鲁士军团的旗帜,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茨坦第九步兵团,他们的新兵通常是在加里森教堂的拱顶下宣誓的。城市的街道上到处装饰着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及纳粹党的旗帜,却再也看不见魏玛共和国的红、黑、金三色旗了。甚至连盛典日期也具有重大意义。戈培尔选3 月21 日这一天,不仅因为它是立春之日,还因为它是自1871 年1 月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国会召开纪念日。盛典的中心即德意志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他身穿全副军装,军装上闪烁着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勋章,右手紧握元帅指挥棒,迈着庄严的步伐从老镇街道旁站立的队列中穿过,两旁的国防军人和褐衫民兵纷纷向其挥臂行礼。当兴登堡在圣坛前最显眼的位置入座时,他转身庄严地挥舞元帅指挥棒,承认德意志的御座仍属于逃亡到荷兰的威廉二世。设计这个骗局部分是为了在场的两位霍亨索伦王子而考虑,他们中的一位穿着骷髅轻骑兵的传统制服,另一位穿着冲锋队的棕色套装。
现场演讲中,兴登堡表示希望此处“圣地的先灵”能带给新一代德意志人民活力与热情,普鲁士正是通过“永不言败的勇气和对家国的热爱”才逐渐强大的,愿新德意志亦能如此。在此次盛典上,希特勒没有穿纳粹制服,而是穿了一身定制的普通西装,站在读经台上,希特勒向兴登堡做出回应,表达了他对兴登堡深切的崇拜之情,并感谢“上帝”安排这位不屈不挠的战神引领德国复兴运动。他的结束语为此次盛典做了总结性宣传:“我们身处之地是每个德国人的圣地,在最伟大的国王的墓前,愿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勇气,使我们能够坚定地为自由和伟大的人民而努力奋斗。”希特勒和兴登堡在公众面前握手后,两人共同为普鲁士先王敬献花圈,伴随着教堂外国防军炮兵队的礼炮齐鸣,唱诗班吟唱起了《人的赞歌》,随后阅兵仪式开始。
管制委员会第46 号暂行法并不仅仅是一项行政法令,在将普鲁士从欧洲地图上清除的同时,它实际也宣告了盟国当局对其做出的判决。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或萨克森不同,它们都仅仅是德国的一块领土,而普鲁士却是德国弊病生发、而后祸及欧洲的根源,也是德国偏离和平和政治现代性的道路的原因。“德国的核心是普鲁士,”丘吉尔曾于1943 年9 月21 日对英国议会如此说道,“那便是瘟疫重现的根源。”因此,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除普鲁士也就有了象征意义上的必要性。普鲁士的历史也悄然成为一个噩梦,无声又深沉地压在人们心头。
这一失败而耻辱的结局使德国不得不承担种种重压,而这促成了本书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写作。在整个19 世纪及20 世纪早期,关于普鲁士历史的描绘还主要呈现出诸多明亮的色彩。普鲁士学派的新教历史学家赞美普鲁士国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以及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1871 年成立的普鲁士民族国家,自然而必然地成为宗教改革以来德国历史演变的最好结果。
对普鲁士传统的美好看法在1945 年后便黯然褪去,此时纳粹政权的种种罪行已将德国过去的历史罩上了层层阴影。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认为,纳粹主义并不是意外,而是“(普鲁士)慢性疾病的突然爆发;在来自奥地利的阿道夫?希特勒心中,他认为自己正是那个‘被选中的普鲁士人’”。而此观点在下述事实中也有据可依,到了现代时期,德国历史并未遵循一条“正常”(即英国,美国或西欧)的路线,走向一种相对自由和未经扰乱的政治成熟。就像论述所言,无论法国、英国还是荷兰,传统精英势力和政治制度都因“资产阶级革命”而没落,但这一情况从未在德国发生。相反,德国独自沿着一条“特殊道路”前进,最终走向12 年的纳粹独裁。
普鲁士在这一畸形的政治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正是它负载了“特殊道路”中那些清晰而典型的传统。回顾整个欧洲被革命重塑的年代,在政府、军队和乡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容克贵族地主却得以幸存,其势力范围延伸至易北河东岸,传统利益集团未遭摧毁,权力结构也未被完全打破。而如事实所见,这对普鲁士以至德国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一种反自由和宽容的政治文化由此形成,一种尊崇权力甚于法定权利的倾向开始出现,一种难以打破的军国主义传统持续滋生。这条特殊道路的所有症状还有一个关键,即一种倾斜式的或“不完善”的现代化发展观念,在此进程中政治文化的演进未能与经济领域的发展和革新并行。从这一角度看,普鲁士是给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带来灾难的祸根。它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强加于新生德国的所有土地,使德意志南部相对自由的政治文化变得僵硬和边缘化,从而为政治极端主义和专制独裁提供了土壤。普鲁士的威权主义、奴性、顺从等特质也成为民主制度衰败和独裁专制兴起的温床。
这种观点遭到了试图为普鲁士平反昭雪的历史学家的强烈反对(主要是联邦德国的自由主义或保守派学者)。他们对普鲁士的进步成就大加赞扬——廉洁的行政部门,宽容的宗教政策,一部被德意志诸邦国推崇效仿的法典(1794 年),在当时的欧洲出类拔萃的识字率以及一个高效的官僚系统。他们鼓吹普鲁士在启蒙运动中展现出来的活力,以及在历史转折点改造自己的延展力。他们认为在1944 年7 月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中普鲁士军官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以此作为驳斥“特殊道路”论强调的“政治奴性”的论据。他们所描述的普鲁士并非白璧无瑕,但是它和纳粹创立的种族主义政权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人物群像。书中那些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清晰动机和明显弱点的行动者。通过对他们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历史进程中那些“如果……会怎样”的潜在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设置的那些悬念和对比,比如在面临重大外部压力或内部危机时,决策层所表现出的集体心态和分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在历史现场的观察者。它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于“选择”的严肃思考——历史并非预先写好的剧本,而是无数次关键选择叠加的结果。这种对人性在巨大历史压力下反应的刻画,是这部作品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着实令人着迷,它犹如一部精心打磨的古老史诗,娓娓道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实体的诞生与演变。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对早期军事体制改革的描绘,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从混乱中寻求秩序的原始驱动力,以及在残酷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如何被一步步修正、最终凝练成坚不可摧的铁血意志。书中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细腻刻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那种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妥协与反抗,都像是历史齿轮上一次沉重的转动,预示着无可避免的未来走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埋设的那些关于权力、忠诚与牺牲的哲学思考。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解构那些交织的政治网线,但回报是丰厚的——对历史深层动力的洞察。它让那些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年份和事件,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历史的必然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极具感染力,它融合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文学创作的张力。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历史,但作者的遣词造句却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比如描述战役的段落,那种紧张感和爆炸性的力量感,让人仿佛能听见火炮的轰鸣和马蹄的急促声响。更难得的是,这种文学性并没有牺牲历史的准确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将枯燥的条约文本和繁琐的官僚往来,转化为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它成功地平衡了“宏观图景”与“微观细节”之间的关系。读到那些关于某个关键决策制定者的内心独白时,你会突然意识到,即便是最坚硬的“钢铁帝国”,其基石也是由无数凡人的恐惧、野心和局限性所铸就的。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让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拖沓,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下一幕历史转折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对于一个对欧洲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耳熟能详的事件,因为作者总能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链条。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知的故事,而是在解构既有的叙事框架,挑战那些被过度简化的历史定论。书中对于资源分配、工业化进程与国家权力的相互促进作用的分析,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那种对效率和纪律的近乎偏执的追求,是如何从社会底层渗透到上层建筑,最终塑造出一个独特的国家性格的,作者给出了极其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功地将资源和意志力转化为结构性力量”的教科书。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模式的更新,仿佛被赋予了一副新的历史透镜。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它没有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结构性的力量之上。你读不到那种廉价的煽情,取而代之的是对地缘政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冷静剖析。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高耸的瞭望塔上俯瞰历史的棋局,所有的起承转合都显得那么有迹可循,却又充满着令人敬畏的偶然性。尤其是在描述其对外扩张和外交策略的部分,作者的笔触锐利而精准,如同手术刀般剖开复杂的国际关系,直指其核心利益所在。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实用主义”这一核心精神的挖掘,它不是一种道德上的褒贬,而是一种生存的艺术。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使得它远超一般的历史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机器如何高效运转的机制分析报告。
评分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很不错,很厚重。
评分多年来,人们对普鲁士的争论一直有增无减。人二元
评分不错,很好看。
评分商品质量不错,京东物流真的快捷。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好看 有意义
评分很喜欢的书,趁着活动入手
评分读懂普鲁士兴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