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

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动乱
  • 融合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人物
  • 史学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93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6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字数:17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风度,故名士风流。三分天下始于何人,而谁又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根基?欧洲人*敬仰的中国医生干了什么,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低潮是什么造成的?本不该发生的八王之乱为何发生了,而南渡的东晋,北伐双壁为了北望长安做出了何等努力?不名垂青史,亦遗臭万年的是何等人物,谁又终结了西晋?南北朝的人工印刷机是如何形成的,而梁武帝时为何爆发了世界蚕丝战争?“百家讲坛”现于南北朝时期究竟为何,*弱的南朝陈是如何立国?《不容青史尽成灰:动乱与融合》将带你近距离接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张嵚,男,济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着作等多部作品问世。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主要作品有《被遗忘的盛世》《就这样收复台湾》等。

目录

001 | 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终
016 |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024 | 第三章 享誉欧洲的中国医生
032 | 第四章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解密
040 | 第五章 东吴特殊的坞堡部曲军制
051 | 第六章 “八王”其实可以很和谐
067 | 第七章 东晋早期的“北伐双璧”
079 | 第八章 东晋桓温,“奸臣”的英雄人生
093 | 第九章 刘裕,贵族中国的叛逆者
110 | 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
125 | 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者”崔浩
133 | 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人工印刷机”
140 | 第十三章 梁武帝时代的世界蚕丝战争
149 | 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
165 | 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177 | 第十六章 南北朝最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
189 | 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
202 | 第十八章 阴山战神斛律金的悲剧人生
209 |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222 | 第二十章 本是汉人,缘何错位
232 | 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
246 | 第二十二章 琅琊王氏的存亡之道
255 |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陈朝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中国古典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几乎包含了这一时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角色,在读者心中也会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说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了。知名度高,名声却不一样,说到智慧,后人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说到奸诈,后人往往说起曹操;说到厚道,后人首提鲁肃。虽然这些人的名声深入人心,但与真实的历史往往出入甚大。有这样一个枭雄,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纵横捭阖,强盛一时,到了小说里,出镜率甚低不说,形象也大打折扣,活活给他的同族兄弟做了绿叶,这个枭雄就是刘表。
  其实,刘表还是有点儿名气的,不过这样的名气却拜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所赐。他那个葬送了江山的儿子,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的感慨。儿子给孙权当了绿叶,而他自己,则给刘备做了嫁衣裳。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豚犬”的父亲刘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
  刘表字景升,山东高平人。这位西汉景帝的后人,比起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可谓根正苗红,其经济条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刘备那样去卖草鞋。身为正统世家大族,刘表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政治运动里的一个高光人物。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学问师承方面也不简单,师父是东汉时期大儒王畅。王畅是东汉后期儒学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中庸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刘表师从王畅,这一番求学经历让他成为彼时东汉知识界的才俊,也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虽然学的是中庸,但年轻时候的刘表,一点儿也不中庸,反而是个棱角分明的愤青。刘表的青年时代,正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的时期,这一时期东汉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年轻的刘表对宦官非常痛恨,他在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求学时,曾经带领太学生们发动请愿,要求把持政权的宦官们“下课”,还多方奔走,声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们。在宦官们准备发动清洗、迫害士大夫,派人到太学清查谁曾与朝中士大夫往来密切的时候,别人都不敢说话,刘表第一个挺身而出,在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当时,他是著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张隐、薛郁、王方、宣靖、公绪恭、刘迪、田林七人。这八个人是当时东汉知识界公认的既有学识又敢于铁肩担道义的青年才俊,“八俊”自身条件极高,既要出身名门,又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能位列其中,足见此时刘表声名显赫。
  出名是要付出代价的,“八俊”没做几天,清算就来了。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发的宦官赵津、侯览等人,秘密整理了大量黑材料,诬陷士大夫们图谋不轨。偏听偏信的汉桓帝随即逮捕了李雍等士大夫,并将这些人称为“党人”,在全国撒网搜捕其同伙,这就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场对士大夫们的迫害前后绵延数十年,遭逮捕的知识分子有上千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网后,宦官们随即罗织罪名,公布了涉嫌谋反的“党人”名单,刘表的名字赫然在列,于是堂堂皇族摇身一变,成了钦犯。好在当时刘表人缘比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连朝中的宦官里也有他的朋友,又因他是皇族,躲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被赦免。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几年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场震撼东汉帝国的大案影响了刘表的处世观念:激愤救不了国,轰轰烈烈反抗,结果却是灭亡,那这样的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之前的刘表只是学过中庸,那从此以后他就开始理解中庸,到他后来纵横捭阖的时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党锢之祸后,刘表东躲西藏,侥幸在这场大清洗中生存了下来。他重见天日,是汉灵帝在位解除党禁之后。这已经是公元2世纪的晚期,刘表的青春时代早已过去,常年的浮沉,让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先在中央任闲职,他很会打理关系,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和他相处得不错。到了公元190年,刘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荆州牧。这时的东汉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中央集权,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刘表就任的荆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地方。之前的黄巾起义,荆州是主战场之一,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董卓之乱以前的两个荆州牧,一个被当地乱民打跑了,一个被南方前来骚扰的部落杀了。东汉政府此时的局面也很麻烦,权臣董卓从河西进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专权的北方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发动了讨伐董卓的战争,位于洛阳南面的荆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稳定的后方。刘表之前的荆州牧是王睿,孙坚征讨董卓的时候,他因为拒绝和孙坚合作,竟被孙坚逼得自杀,荆州也因此陷入乱局。为了稳定荆州,董卓想到了刘表。
  这时的刘表,已经在东汉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党锢之祸结束后,他先做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因为和宦官不和,企图邀请边将进京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抢先一步杀害。接着董卓进京,把持大权。刘表侥幸在这场大乱里保住了性命,这期间宦官得势的时候,他不得罪,后来董卓来了,他照样服服帖帖,已经成了典型的墙头草人物。王睿死后,董卓面临北方各路枭雄的讨伐,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实人来镇守荆州,素来老实巴交的刘表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二
  公元190年,刘表来到荆州。这时的荆州,已经盗贼四起、乱兵丛生,荆州北面的袁术,东面的孙坚、黄祖,都有吞并荆州之心。刘表到荆州后,独自骑马来到荆州重镇宣城,荆州兵乱时,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都在这里避难。宣城的周围有大大小小数股流贼,城里的人根本不敢随便出门。刘表不顾危险只身前来,在当地面见世家大族,争取他们的支持。一身是胆的刘表,让士族们极为佩服,纷纷给他出钱出粮。刘表因此有了第一支效忠他的军队,以及两个堪称左膀右臂的将领——蒯越和蔡瑁。
  有了兵将钱粮,换了别人,就该开打了,但刘表坚持不打,他此时只有一个想法:荆州不能再打仗,也不能再乱下去了。在和蒯越、蔡瑁商议过后,刘表采取了先仁义的路线,无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还是草寇枭雄,他都以拉拢为主。他拉拢人的方法很诚恳,对荆州当地的叛乱军队,即使是投降后又反叛的,他也非常宽容,欢迎对方再投降。比如江夏著名的贼寇陈生,起初想和刘表争个高下,被刘表打败后,眼看就要被斩尽杀绝,刘表只身骑马来到陈生大营,最终说服他投降。如上种种,让荆州的战乱日少。同时他还劝课农桑,在荆州当地发展生产,安抚流民,原本一片乱象的荆州,很快就稳了下来。
  内部稳定了,外部威胁却还在。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荆州,在当时是各方枭雄眼中的一块肥肉,而这块肥肉的守护者又是老实人刘表,这让他们有了吞并荆州的想法。当时北方实力分为朝廷和盟主两派。所谓朝廷,就是董卓把持朝政的东汉中央政府;所谓盟主,就是袁术做老大,北方各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这两边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刘表来说,都是不能得罪的。刘表也确实做到了两头不得罪:他主动向董卓上表效忠,并且拒绝参加反董卓联盟的讨伐大军;对反董卓联盟的掌门人袁绍,也是极力巴结,经常搜罗大量财宝相送。他的苦心得到了回报,本来荆州北面的袁术一直想吞并荆州,但是得到刘表好处的袁绍及时劝阻了袁术。而北方的董卓,也对刘表很放心,在反董卓联盟势力日大时,更一心拉拢他,荆州也就暂时获得了和平的环境。在这个和平环境下,除了发展生产,刘表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兴文教。他是儒生出身,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他在荆州各地兴建学校,甚至自己在学校做老师讲课。当时北方战乱,大批士子南逃荆州,刘表对这些人以礼相待,不但给他们财产和土地,更资助他们进行研究工作。这时期荆州精神文明建设很突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荆州学正是在此时形成,后来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也是以此为起点。
  刘表的物质文明建设更突出。在恭顺的外表下,刘表的地盘一直在扩张。他虽然不与北方的各路枭雄为敌,但是对南方的各族政权却毫不客气,用了三年时间,相继吞并了湖南等大片地区。他用人很有特点,除了礼聘北方文士外,他麾下各色人物众多,包括当地的土匪、少数民族领袖等。面对鱼龙混杂的局面,刘表坚持用人用其长,凡是有能力的,一律不问出身,唯才是用,这在门第决定地位的三国时代是非常难得的。此间,他还广施德政,爱民养士,尤其这时候荆州外来人口达到高潮,大批北方汉民进入荆州,和当地人相处杂居,刘表将北方移民大部安置在无人居住的山川丘陵地带,荆州经济的发展也正是从此开始。到了公元192年董卓败亡时,刘表已经有了“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在各路枭雄的眼皮子底下,刘表崛起了。
  再造荆州的刘表,更有东汉末年大多数官员不具备的品质——清廉。他是一个生活简朴的官员,多年以来呕心沥血,家中竟然连存款都没有。与之对照鲜明的就是蒸蒸日上的荆州经济,因为刘表的中庸,荆州的军民过上了太平日子,鲁肃就曾很羡慕地对孙权说,荆州有千里沃野,这是帝王称霸的根本。刘表不想称霸,他只想中庸下去,过一段舒心日子。在赤壁之战中,他的生活着实很轻松。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反思明亡教训的时候,也曾把刘表拿出来说事,他说“故天下纷纭,而荆州自若”,也就是说,刘表因为他的休养生息,给荆州带来了幸福的和平时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一个可能涵盖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著作可能涉及的宏大主题、时代背景和学术价值,同时保持叙述的自然流畅,避免刻意的“AI痕迹”。 --- 书名: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 卷首语:乱世的挽歌与新生的序曲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然而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中,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无疑是一段最为特殊、最为复杂、也最容易被简化或误读的时期。它承接了汉末的崩塌,开启了隋唐的盛世,其间历经近四百年的分合离散、战火纷飞。这是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诗,更是一场文化与民族的熔炉淬炼。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这段“青史”之中,那些既被铭记于心,又常被忽略的细节与脉络。它不仅仅是对政治军事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社会结构、思想流变和文化融合的深度探访。我们试图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碎片,呈现出一个既“动乱”又充满“融合”的真实图景。 时代背景:大分裂时代的结构性重塑 魏晋南北朝,简而言之,是一个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割据兴起、族群迁徙频繁的“大分裂时期”。然而,这种“分裂”并非全然的倒退,而是结构性重塑的阵痛。 从“士族政治”到“门阀的崛起与衰落”: 汉代察举制的异化,催生了影响近四个世纪的士族门阀。他们凭借世代积累的声望、土地和政治资源,构成了割据政权的核心骨干。本书将探讨士族如何从维持地方稳定的中坚力量,逐渐演变为阻碍中央集权重建的巨大藩篱,以及他们在不同政权(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魏及分裂的北方诸政权)中扮演的角色变化。这种对血缘和门第的执着,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以及最终如何被北方的异族政权所挑战和吸收。 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与“五胡乱华”: 这并非简单的“中原失陷”,而是一场深刻的人口与文化大迁移。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带着不同的诉求进入中原腹地。本书将着重考察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组织乃至人口结构带来的根本性冲击。这不是一场单向的征服,而是一场双向的碰撞与渗透。 南渡的遗产与江南的开发: 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士族和流民南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资源和劳动力。这使得江南地区从相对蛮荒的边缘地带,迅速崛起为承载中华文明火种的“半壁江山”。我们将细致描摹衣冠南渡后的社会图景,考察士族如何在新的水土之上,构建起不同于北方的政治文化体系。 精神世界的转向:玄学、宗教与士人心态 动荡的外部环境,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剧烈反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时期。 玄学的兴盛与“竹林七贤”的背影: 面对儒家伦理在乱世中的失灵,士人将目光转向了老庄,催生了以“贵无”为核心的玄学思潮。《世说新语》所描绘的那些特立独行的名士风流,是他们对僵化礼教的无声反抗,也是在乱世中寻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尝试。这种对生命本质、个体价值的追问,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佛教的本土化与主流化: 佛教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域外宗教到中国主流信仰的转变。从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提倡(如石虎、拓跋焘的政策),到南朝士人的推崇(如宋武帝的尊崇与梁武帝的痴迷),佛教如何适应并融入了原有的儒释道三教格局?本书将考察译经事业的成就、寺院经济的崛起,以及佛教义理如何在与玄学的对话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为隋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奠定基石。 道教的勃兴与“本土精神的坚守”: 与佛教的输入相对,源自本土的道教也在此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北方,一些具有民间色彩和组织性的道派开始出现,为底层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世俗权力与外来思想的制衡力量。 艺术的辉煌:融合时代的审美范式 乱世并非艺术的绝境,反而往往是审美范式激烈碰撞与重构的温床。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以其独特的“清俊”与“古朴”交织的风格,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书法与绘画的自觉: 王羲之的书法,从篆隶的古意中解放出来,开创了妍美流便的行草新风,标志着书法成为一门高度自觉的艺术。南朝顾恺之等人对“传神写照”理论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础。这种对线条、结构和气韵的极致追求,是士人精神气质的外化。 石窟艺术的多元展现: 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佛教艺术的结合,催生了云冈、龙门等宏伟的石窟造像群。这些造像的风格,清晰地记录了从犍陀罗风格的雄健到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汉化过程,是民族大融合最直观的物证。 民族的交融与国家的再造 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在于“融合”如何最终导向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太和年间推行了汉化改革,包括迁都洛阳、禁鲜语、易汉服等一系列举措。这场改革旨在以汉文化来巩固鲜卑人的统治,但其激进的程度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如“六镇之乱”)。我们将剖析这场改革的成功之处与内在矛盾,探讨它对北方各族在文化和血缘上的深度重塑。 隋唐统一的基石: 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双方在政治制度、军事技术和文化素养上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最终,隋朝的建立,正是建立在对北朝军事力量的整合和对南朝先进文官制度的吸收之上。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看似是历史的倒退,实则是为下一次大一统盛世积蓄能量、完成结构性调整的必要过程。 结语:从“灰烬”中升起的文明之光 《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试图跳脱出简单地评判“兴亡”的窠臼,去体察在极端动荡中,中华民族是如何通过痛苦的融合与深刻的文化重构,完成了从古典帝国向中古时代的艰难转型。那些看似消亡的政权,其思想、制度和血脉,最终都以一种全新的形态,融入了青史长河,成为了后来者无法绕过的精神遗产。这不是一曲挽歌,而是一部关于“浴火重生”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令人赞叹。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论文那样晦涩难懂,也不是流于表面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现代白话,既有史学大家的沉稳,又不失文人的细腻和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文化精英的内心世界时,那种对生命无常和时代悲剧的诗意表达,读起来非常触动人心。我感觉作者写这段历史,不是在“记录”,而是在“重构”和“感怀”。他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充满暴力和倾轧的年代,文化和艺术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并成为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在废墟之上寻找诗意和秩序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有些辛辣和浓烈,但随着深入,那股醇厚的味道便会慢慢散发出来,让人回味无穷。我最喜欢它叙事节奏的控制,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活的史料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例如,它在描述淝水之战时,那种紧张的战局和临阵指挥的谋略,简直比最精彩的军事小说还要引人入胜。但精彩之余,作者始终保持着历史学者的严谨性,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支撑。这种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不再是简单的爱憎分明,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因为你知道,在那个没有选择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活得无比艰难而又真实。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有点被其厚度吓到,担心会是那种堆砌考据、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大部头”。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很有意识地避免了简单的线性时间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宏观和主题性的章节划分,这使得原本混乱不堪的十六国和南北朝历史,变得条理清晰,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比如,探讨某一特定时期的地方豪强势力如何崛起,然后再对比当时朝廷的应对策略,这种并置的分析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立体感。特别是关于佛教在南北方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的论述,简直是精彩绝伦,它清晰地展示了宗教是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族群和文化心理的桥梁的。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读者能够跳出纷繁的年号和人名泥潭,抓住历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收获感非常强。

评分

这本《不容青史尽成灰·魏晋南北朝篇:动乱与融合》,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苍凉悲壮的气息,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那种克制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他没有把魏晋南北朝描绘成一个简单的“五胡乱华”或者“士族垄断”的扁平化时代,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张力。读起来,你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衣冠南渡时的那种仓皇与挣扎,也能体会到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文化碰撞融合时的那种阵痛与新生。比如书中对“竹林七贤”的解读,就远超一般教科书上的脸谱化描述,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身处乱世中,那种试图以玄学和诗酒来对抗现实压迫的复杂心境。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和深层解读,让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带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段的兴趣,大多停留在那些风流名士的轶事和“玄谈”上,总觉得那是个充满了清谈误国的负面印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极大的篇幅去探讨了那个时代惊人的制度创新和文化流动性,尤其是在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作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就极其透彻,不仅仅是停留在汉化政策的表层,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平衡术和民族认同的构建过程。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动乱”与“融合”这两个核心主题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和士族政治的黑暗,但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正是这些剧烈的动荡,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这种辩证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感,每一次看到新的论点,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它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某种隐秘联系。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京东读书节买的,给力。正版,赞一个。

评分

京东读书节买的,给力。正版,赞一个。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纸张印刷不错~买到的是正版书~很棒的购物体验~还会再来~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看过作者写的另一本,感觉还不错,所以就买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买了7、8本书,就这本没有塑封不说,书皮脏,内页也有脏的,怀疑是别人退货的书,京东太不负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