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伤寒著作。十卷。汉·张仲景著,金·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成无己(约1063~1156年),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茬平县)人,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作为一名对中医历史和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始终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就不能绕过《伤寒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离这份期待又近了一步。我希望它能在我手中,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通往古人智慧的窗口。我期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种热爱能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让我也能沉浸其中,体会到中医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的注解,能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许是作者的某个新颖的见解,或许是对某些疑难条文的另类解读,又或许是对某些古老概念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阐释,这些都将是我非常乐于看到的。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出更多的疑问,并引导读者去探索答案,而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评分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我一直认为,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谈。这本书冠以“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之名,这让我对其临床指导意义抱有极大的期待。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伤寒论》注解,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或者理论的罗列,而是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用生动的案例,或者详实的辨析,来阐释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剂的临床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现代的临床思路,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是如何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通过辨证施论,解决具体的病症的。例如,对于一些经典方剂,是否能有具体的用药加减、配伍经验,甚至是如何在现代药物基础上进行辨证参考的指导,这将是极具价值的。如果能看到一些作者基于自己临床经验的补充,那就更妙了,这会让《伤寒论》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临床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伤寒论》正是这种思想在疾病认识和治疗上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临床实用”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将《伤寒论》的深邃理论与实际医疗需求相结合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原文的字句解读,更能展现出《伤寒论》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内科疾病,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基于《伤寒论》辨证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甚至是可以参考的现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六经辨证”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疗效说话”。一本能够帮助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工具书,正是我所需要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理解,总是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之间徘徊,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伤寒论》作为群经之首,其思维方式和辨证体系,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掌握的核心。这套书的名字,特别是“注解”二字,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理解《伤寒论》的机会。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能帮助我理解张仲景遣词造句的深意,理解他构建辨证体系的逻辑,以及方药应用的精妙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解析,比如,为什么某个药物在这个方剂中起着这样的作用,为什么这个辨证点是关键,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的。如果能有一些对经典条文的深入剖析,能够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机理,那就更能点亮我的中医学习之路,让我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刚拿到这套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这厚度就知道分量不轻。中医经典,特别是《伤寒论》,一直是我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峰。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注解版本,但总觉得在理解上,似乎总隔着一层纱。这次入手这套“大字版”,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大字”二字。现在年纪大了,看小字总觉得费眼,尤其是要长时间研读经典的时候,一个清晰、舒朗的排版,绝对能提升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眼睛的疲劳所困扰。而且,“注解”二字也表明了这本书的侧重点,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伤寒论》原文,帮助我这个中医爱好者,甚至是临床新手,能够真正理解张仲景的理法方药,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层面。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我学习《伤寒论》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一步步带领我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寒病治疗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