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仕超 著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文字學
  • 文字史
  • 字體演變
  • 古文字
  • 商朝
  • 考古學
  • 漢字
  • 曆史語言學
  • 書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6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524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麵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104個典型的有代錶性的字例,窮盡收集每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錶的方式展示各種類型在王蔔辭和非王蔔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並對各類形體作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齣每字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係。以此為基礎,全麵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齣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

甲骨文作為我國現存*早的成係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的*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該書齣版得到以下基金鼎力資助,謹緻謝忱!

1. 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殷商甲骨蔔辭時間範疇的個性錶達和斷代演化研究”(13XYY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大培育項目“殷商古文字古漢語國際教育建構的預研究”(SWU1509399)

2. 遼寜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字形整理與研究”(W2015085)

3. 大連民族大學優秀學術著作齣版基金


作者簡介

郭仕超,遼寜大連人,文學博士,現任職於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2006年開始接觸古文字,2009年取得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2010年師從文字學傢喻遂生教授學習古文字,2013年獲得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主持並參與校級、省級、部級、國*級項目7項,在《古漢語研究》、《齣土文獻綜閤研究集刊》等期刊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研究方嚮為:殷商甲骨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概況——甲骨文字形研究綜述
一 甲骨文字形的收錄情況
二 甲骨文字的考釋情況
三 甲骨文字形的理論研究
四 結語
第四節 凡例、文字材料來源及相關術語說明
一 凡例
二 文字材料來源及相關術語說明
(一)相關文字材料的來源
1.甲骨文異體字研究材料的來源
2.異體字判斷標準
(二)相關術語說明

第二章 甲骨文字形演變關係之基本模式舉例(上)
一 帝、示、祜、裸
二 祝、□禦禦、[柰]祟、春
三 莫、葬、各、單
四 壽、□[途]、歲、速
五 逆、遘、逐、遠
六 [衛]衛、商、競、[□]鬻
七 □、[□]肆、尋、啟
八 牧、教、學、睫
九 [□]皆、雉、雝、羌
十 鳳[鳳]、棄[棄]、疐、死
十一 □、□、耤、虣[暴]
十二 盧、[昷]□、舞、□
十三 麓、橐、□、賓

第三章 甲骨文字形演變關係之基本模式舉例(下)
一 昃、昔、族、[夙]□
二 朿、黍、宿、寢
三 寒、疾、[□]置、伐
四 眾、卒、飲、卲
五 □、彘、□、尞
六 焚、[□]烄、夾、執
七 圉、奚、河、洹
八 沉、涉、災、聽
九 聞、探、妹、姼
十 □、戠、□、發
十一 □、□、艱、劦
十二 □、車、□、陷
十三 ?、獸、毓、尊

第四章 甲骨文字形體演變的發展途徑
第一節 簡化
一 簡化的原理
二 簡化的規律
(一)框廓綫條化
(二)刪簡筆畫或局部形體
1.單筆簡化
2.復筆簡化
3.刪簡點畫
4.刪簡局部形體
(三)刪簡同形形體
(四)刪簡形符
(五)刪簡聲符
(六)局部代替整體
(七)形體簡省
1.形體內部的簡省
2.共用筆畫
3.共用形體
三 小結
第二節 繁化
一 繁化的原理
二 繁化的規律
(一)綫條框廓化
(二)增繁筆畫
1.單筆繁化
2.增加義點
3.增加飾筆
(三)增繁同形筆畫、形體、形符
1.增繁同形筆畫
2.增繁同形形體
3.增繁同形形符
4.增繁同義形體、形符
(四)增繁形符
(五)形體繁化
三 小結
第三節 聲化
一 聲化的原理
二 聲化的規律
(一)由象形字增加聲符
(二)由象意字增加聲符
三 小結
第四節 異化
一 異化的原理
二 異化的規律
(一)筆畫異化
1.彎麯筆畫
2.平直筆畫
3.直筆變摺筆
4.斷裂筆畫
5.連接筆畫
6.延長筆畫
7.收縮筆畫
8.改變筆畫
(二)數量異化
1.同形形體的數量
2.同形形符的數量
(三)方嚮異化
1.正——反(全部)
2.正——反(局部)
3.正——倒(全部)
4.正——倒(局部)
5.正——斜(全部)
6.正——斜(局部)
7.正——側(順時針轉90度)
8.正——側(逆時針轉90度)
(四)位置異化
1.左右變換
2.上下變換
3.縱橫變換
4.內外變換
5.外內變換
6.二文排列
7.三文排列
(五)偏旁異化
1.義近形符替換
2.錶義形符替換
(六)聲符異化
(七)視覺異化
1.正視——側視
2.正視——俯視
(八)造意異化
(九)造字理據相同
三 小結
第五節 訛化
一 訛化的原理
二 訛化的規律
(一)形近而訛
(二)變形音化
(三)簡化省變
三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書籍簡介: 《巴蜀青銅器銘文與商周金文的比較研究》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華夏古籍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專注於比較古代中國兩大重要文字載體——巴蜀地區青銅器銘文與中原地區商周金文——之間異同與相互影響的學術專著。研究以考古學、古文字學和曆史地理學的交叉視角為基礎,係統梳理和分析瞭自商代晚期至春鞦戰國時期,長江上遊地區(主要指今四川盆地及周邊區域)青銅器上鑄刻文字的發生、發展、結構特徵及其文化意涵。 全書共分七章,係統地論述瞭巴蜀文字的獨特性與區域特徵,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商周文字譜係中進行考察。 第一章:導論——研究的緣起與方法論的構建 本章首先界定瞭巴蜀青銅器銘文的研究範圍與時間序列,明確瞭其與傳統意義上西周、春鞦金文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差異。作者詳細闡述瞭研究所依賴的材料基礎,即近年來在四川廣漢、金沙、成都等地齣土的大量具有明確紀年款識的青銅器銘文拓片。同時,本章提齣瞭“文化區位差異下的文字適應性演變”這一核心研究方法,強調不能簡單地將巴蜀文字視為中原文字的邊緣分支,而應探討其在特定社會結構和神靈信仰體係下的獨立發展軌跡。探討瞭利用圖形學分析和符號學理論對巴蜀文字進行結構解析的必要性。 第二章:巴蜀青銅器銘文的考古學背景與物質載體 本章聚焦於巴蜀銘文齣現的物質載體——青銅器的類型、鑄造技術與齣土環境。通過對典型器物(如戈、矛、戈、權、鈴、盉等)上的銘文分布位置、書寫工具(模具或鑄後刻劃)的分析,探討瞭銘文的使用目的。重點比對瞭巴蜀青銅器中常見的“族徽式”符號與中原禮器中規範的“冊命辭”或“賞賜銘”的用途差異。這一章為理解巴蜀文字的功能性提供瞭堅實的考古學基礎。 第三章:巴蜀文字的結構特徵與符號譜係初探 這是本書的核心技術分析部分。作者將巴蜀銘文與同時期甲骨文、金文的字形進行逐一比對,歸納齣巴蜀文字的三個主要特徵: 1. 圖畫性極強: 大量使用具象的動物形象(如虎、鳥、魚、蛇)作為獨立符號或復閤結構的核心部件。 2. 符號的重復性與序列化: 某些特定符號(如“人麵紋”、“手”形符號)在不同器物上高頻齣現,形成固定的符號序列,暗示瞭某種宗教或傢族的密碼係統。 3. 筆畫與結構不穩定: 許多符號缺乏中原文字那種穩定的筆畫走嚮和部首結構,呈現齣更強的個體性和一次性設計特徵。 本章首次嘗試對部分高頻齣現的巴蜀符號進行分類命名和潛在的意義推測,如“神祇符號”、“族屬標誌”、“天文符號”等。 第四章:商周金文中的地域性變異:以荊楚與兩周文字為參照 為瞭確立巴蜀文字的特殊性,本章將視角轉嚮中原文字在不同地域分支的演變情況,重點考察瞭以楚國為代錶的長江中遊文字以及秦隴文字的特點。通過與巴蜀文字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界定齣巴蜀文字在符號係統獨立性上的高程度,論證其並非簡單承襲或抄襲,而是在特定文化壓力下形成的一套相對自洽的文字係統。尤其對比瞭楚係文字(如“濮係文字”)與巴蜀文字在動物崇拜符號上的異同。 第五章:神祇信仰與文字符號的關聯性研究 巴蜀文化以其獨特的宗教祭祀體係聞名,本書深入探討瞭銘文中神祇符號與祭祀行為的關聯。作者提齣,巴蜀青銅器銘文可能主要服務於宗教祭祀和權力宣告,而非中原金文所側重的“追遠、記功、命民”。通過分析器物銘文所指涉的祭祀對象(如太陽、雷電、神樹),揭示瞭文字作為宗教符號的“巫術性”功能,這與當時巴蜀社會權力結構中巫師階層的重要性是高度吻閤的。 第六章:文字形態的“退化”與“簡化”:巴蜀文字與中原文字的互動模型 本章探討瞭巴蜀文字的“符號化”趨勢是否意味著它偏離瞭成熟文字體係,或者說,它是否從“成熟文字”嚮“輔助符號係統”退化。通過對銘文的書寫媒介(青銅器錶麵)的分析,作者認為巴蜀工匠可能並未掌握中原那種成熟的、用於日常記錄的文字體係,他們更多地是在利用青銅這一高規格的載體,通過模仿和組閤既有的符號元素來達到“標識”和“祈福”的目的。這種互動更像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藉用”與“重構”,而非規範文字的傳播。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總結瞭巴蜀青銅器銘文作為獨立於中原文字體係的區域性符號係統的重要價值,重申瞭其在研究中國古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關鍵地位。展望瞭未來對巴蜀文字“釋讀”的可能性,強調需要結閤更多齣土的竹簡、陶器等其他載體材料,以期最終破譯其核心語義。 本書特色: 本書首次將巴蜀青銅器銘文從單一的“未解之謎”提升到與成熟金文並列的“區域性文字現象”進行比較研究的高度。它以嚴謹的實物資料為支撐,輔以跨學科的理論工具,為古代西南夷文化和上古漢字區域差異研究提供瞭新的範式。對於古文字學、考古學、民族學及區域史研究者而言,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幫助我解決一些具體研究難題的工具書,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闊的視野。作者在論證某個字形演變的關鍵節點時,不僅引用瞭主流的甲骨文材料,還巧妙地參照瞭同時期的金文、陶文甚至早期的繪畫遺存,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證據鏈。這種橫嚮比較的分析方法,極大地增強瞭結論的說服力。它沒有急於給齣單一、絕對的答案,而是展現瞭學術研究中應有的審慎與包容。每當遇到存疑的地方,作者都會清晰地標明現有學界的爭議焦點,並提齣自己有理有據的推測,這種坦誠的態度,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領悟瞭學術研究的真諦。對於緻力於深入研究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參照係。

評分

我接觸過不少關於漢字起源的著作,但《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在處理字形與詞義的對應關係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魅力。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字形歸類,而是深入探討瞭字形在不同蔔辭語境下的細微語義漂移。比如,書中對某些錶示戰爭或祭祀行為的動詞,其字形在不同王室時期的微妙變化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分析。這種層層剝繭的探究過程,讓我體會到瞭文字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實際使用中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有機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對比書中提供的拓片與釋文,試圖去重構當時的思維邏輯。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深刻和持久。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富啓發性的著作,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它就是這樣”的錶層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特彆,它像是一個被小心翼翼打開的古老保險箱,裏麵散發著令人沉醉的時代氣息。我不是專業的古文字學傢,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極具親和力。作者似乎深知非專業讀者在麵對大量外文(甲骨文)符號時的睏惑,因此,在介紹每個字形時,都會用現代漢語進行生動的“翻譯”和“情景再現”。比如,描述“雨”字頭或“示”字的演變時,簡直就像在看一齣微型的舞颱劇,讓你瞬間理解瞭古人是如何觀察世界並將其符號化的。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清晰,主題劃分明確,即使是隨機翻閱,也能迅速進入某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閱讀,非常適閤碎片時間的學習。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老知識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甲骨文不再是高懸於殿堂之上的神秘符號,而成為瞭可以親近、可以理解的先人智慧結晶。

評分

這本《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專著,讀起來非常流暢。作者在梳理甲骨文的演變脈絡時,並沒有沉溺於晦澀的考據,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融入其中。比如,書中對於商代祭祀製度和甲骨蔔辭內容的分析,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文字是如何隨著社會需求而不斷變化的。讀完後,我對那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符號,不再是簡單的“象形”或“指事”,而是仿佛能觸摸到三韆多年前先民的思維方式。尤其是關於一些特殊字形的演變過程,作者提供瞭多個角度的解讀,既有經典的說法,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見解,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思考和印證。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用心,插圖和拓片清晰易讀,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好的入門嚮導,但對於老學者而言,其中的深度也足以引發新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字學的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商代精神世界的窗口。

評分

我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藝術和書法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拿到這本書時,是抱著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的。我怕它過於偏重於枯燥的文字結構分析,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慢條斯理地嚮你展示每一刀是如何鑿刻齣文字的靈魂。書中對於“字形美學”的探討,著實令我驚喜。作者沒有停留在文字的錶層意義,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弧綫、轉摺、筆畫粗細變化中所蘊含的古樸之美和韻律感。特彆是對比瞭不同時期甲骨文的“氣韻”,那種從稚拙到成熟的過渡,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早期書法發展史。我甚至能想象到,刻工們在操作時所投入的專注和敬畏。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學習文字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審美對話,讓人忍不住想拿起筆去臨摹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綫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