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是在对甲骨文字形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探讨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的文字学著作。本书在甲骨文中选取104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穷尽收集每字的各种形体,以类型学的方法归纳类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各种类型在王卜辞和非王卜辞各组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各类形体作详细的说明和疏证,从而勾勒出每字字形的演变规律和演变谱系。以此为基础,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总结归纳出甲骨文字形演变的“简化”“繁化”“声化”“异化”“讹化”的五大规律。
甲骨文作为我国现存*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汉语现在所能追溯的*早的源头,也是汉语史研究的起点。字形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的研究,对古文字和古汉语的释读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出版得到以下基金鼎力资助,谨致谢忱!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殷商甲骨卜辞时间范畴的个性表达和断代演化研究”(13XYY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殷商古文字古汉语国际教育建构的预研究”(SWU1509399)
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字形整理与研究”(W2015085)
3. 大连民族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郭仕超,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2006年开始接触古文字,2009年取得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2010年师从文字学家喻遂生教授学习古文字,2013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主持并参与校级、省级、部级、国*级项目7项,在《古汉语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方向为:殷商甲骨文。
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和书法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的。我怕它过于偏重于枯燥的文字结构分析,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慢条斯理地向你展示每一刀是如何凿刻出文字的灵魂。书中对于“字形美学”的探讨,着实令我惊喜。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义,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弧线、转折、笔画粗细变化中所蕴含的古朴之美和韵律感。特别是对比了不同时期甲骨文的“气韵”,那种从稚拙到成熟的过渡,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早期书法发展史。我甚至能想象到,刻工们在操作时所投入的专注和敬畏。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文字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去临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具体研究难题的工具书,没想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视野。作者在论证某个字形演变的关键节点时,不仅引用了主流的甲骨文材料,还巧妙地参照了同时期的金文、陶文甚至早期的绘画遗存,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证据链。这种横向比较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它没有急于给出单一、绝对的答案,而是展现了学术研究中应有的审慎与包容。每当遇到存疑的地方,作者都会清晰地标明现有学界的争议焦点,并提出自己有理有据的推测,这种坦诚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汉字起源的著作,但《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在处理字形与词义的对应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魅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字形归类,而是深入探讨了字形在不同卜辞语境下的细微语义漂移。比如,书中对某些表示战争或祭祀行为的动词,其字形在不同王室时期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这种层层剥茧的探究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实际使用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对比书中提供的拓片与释文,试图去重构当时的思维逻辑。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著作,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它就是这样”的表层认知。
评分这本《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专著,读起来非常流畅。作者在梳理甲骨文的演变脉络时,并没有沉溺于晦涩的考据,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融入其中。比如,书中对于商代祭祀制度和甲骨卜辞内容的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文字是如何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读完后,我对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不再是简单的“象形”或“指事”,而是仿佛能触摸到三千多年前先民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关于一些特殊字形的演变过程,作者提供了多个角度的解读,既有经典的说法,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和印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插图和拓片清晰易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入门向导,但对于老学者而言,其中的深度也足以引发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字学的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商代精神世界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它像是一个被小心翼翼打开的古老保险箱,里面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时代气息。我不是专业的古文字学家,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极具亲和力。作者似乎深知非专业读者在面对大量外文(甲骨文)符号时的困惑,因此,在介绍每个字形时,都会用现代汉语进行生动的“翻译”和“情景再现”。比如,描述“雨”字头或“示”字的演变时,简直就像在看一出微型的舞台剧,让你瞬间理解了古人是如何观察世界并将其符号化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清晰,主题划分明确,即使是随机翻阅,也能迅速进入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阅读,非常适合碎片时间的学习。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老知识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甲骨文不再是高悬于殿堂之上的神秘符号,而成为了可以亲近、可以理解的先人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