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仕超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文字学
  • 文字史
  • 字体演变
  • 古文字
  • 商朝
  • 考古学
  • 汉字
  • 历史语言学
  • 书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6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是在对甲骨文字形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探讨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的文字学著作。本书在甲骨文中选取104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穷尽收集每字的各种形体,以类型学的方法归纳类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各种类型在王卜辞和非王卜辞各组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各类形体作详细的说明和疏证,从而勾勒出每字字形的演变规律和演变谱系。以此为基础,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总结归纳出甲骨文字形演变的“简化”“繁化”“声化”“异化”“讹化”的五大规律。

甲骨文作为我国现存*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汉语现在所能追溯的*早的源头,也是汉语史研究的起点。字形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的研究,对古文字和古汉语的释读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出版得到以下基金鼎力资助,谨致谢忱!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殷商甲骨卜辞时间范畴的个性表达和断代演化研究”(13XYY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殷商古文字古汉语国际教育建构的预研究”(SWU1509399)

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字形整理与研究”(W2015085)

3. 大连民族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作者简介

郭仕超,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2006年开始接触古文字,2009年取得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2010年师从文字学家喻遂生教授学习古文字,2013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主持并参与校级、省级、部级、国*级项目7项,在《古汉语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方向为:殷商甲骨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概况——甲骨文字形研究综述
一 甲骨文字形的收录情况
二 甲骨文字的考释情况
三 甲骨文字形的理论研究
四 结语
第四节 凡例、文字材料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一 凡例
二 文字材料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一)相关文字材料的来源
1.甲骨文异体字研究材料的来源
2.异体字判断标准
(二)相关术语说明

第二章 甲骨文字形演变关系之基本模式举例(上)
一 帝、示、祜、裸
二 祝、□御禦、[柰]祟、春
三 莫、葬、各、單
四 寿、□[途]、歲、速
五 逆、遘、逐、遠
六 [衛]衛、商、競、[□]鬻
七 □、[□]肆、尋、啟
八 牧、教、学、睫
九 [□]皆、雉、雝、羌
十 凤[鳳]、弃[棄]、疐、死
十一 □、□、耤、虣[暴]
十二 盧、[昷]□、舞、□
十三 麓、橐、□、宾

第三章 甲骨文字形演变关系之基本模式举例(下)
一 昃、昔、族、[夙]□
二 朿、黍、宿、寝
三 寒、疾、[□]置、伐
四 众、卒、饮、卲
五 □、彘、□、尞
六 焚、[□]烄、夹、執
七 圉、奚、河、洹
八 沉、涉、災、聽
九 闻、探、妹、姼
十 □、戠、□、發
十一 □、□、艱、劦
十二 □、车、□、陷
十三 ?、獸、毓、尊

第四章 甲骨文字形体演变的发展途径
第一节 简化
一 简化的原理
二 简化的规律
(一)框廓线条化
(二)删简笔画或局部形体
1.单笔简化
2.复笔简化
3.删简点画
4.删简局部形体
(三)删简同形形体
(四)删简形符
(五)删简声符
(六)局部代替整体
(七)形体简省
1.形体内部的简省
2.共用笔画
3.共用形体
三 小结
第二节 繁化
一 繁化的原理
二 繁化的规律
(一)线条框廓化
(二)增繁笔画
1.单笔繁化
2.增加义点
3.增加饰笔
(三)增繁同形笔画、形体、形符
1.增繁同形笔画
2.增繁同形形体
3.增繁同形形符
4.增繁同义形体、形符
(四)增繁形符
(五)形体繁化
三 小结
第三节 声化
一 声化的原理
二 声化的规律
(一)由象形字增加声符
(二)由象意字增加声符
三 小结
第四节 异化
一 异化的原理
二 异化的规律
(一)笔画异化
1.弯曲笔画
2.平直笔画
3.直笔变折笔
4.断裂笔画
5.连接笔画
6.延长笔画
7.收缩笔画
8.改变笔画
(二)数量异化
1.同形形体的数量
2.同形形符的数量
(三)方向异化
1.正——反(全部)
2.正——反(局部)
3.正——倒(全部)
4.正——倒(局部)
5.正——斜(全部)
6.正——斜(局部)
7.正——侧(顺时针转90度)
8.正——侧(逆时针转90度)
(四)位置异化
1.左右变换
2.上下变换
3.纵横变换
4.内外变换
5.外内变换
6.二文排列
7.三文排列
(五)偏旁异化
1.义近形符替换
2.表义形符替换
(六)声符异化
(七)视觉异化
1.正视——侧视
2.正视——俯视
(八)造意异化
(九)造字理据相同
三 小结
第五节 讹化
一 讹化的原理
二 讹化的规律
(一)形近而讹
(二)变形音化
(三)简化省变
三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简介: 《巴蜀青铜器铭文与商周金文的比较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夏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比较古代中国两大重要文字载体——巴蜀地区青铜器铭文与中原地区商周金文——之间异同与相互影响的学术专著。研究以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交叉视角为基础,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自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指今四川盆地及周边区域)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的发生、发展、结构特征及其文化意涵。 全书共分七章,系统地论述了巴蜀文字的独特性与区域特征,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商周文字谱系中进行考察。 第一章:导论——研究的缘起与方法论的构建 本章首先界定了巴蜀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范围与时间序列,明确了其与传统意义上西周、春秋金文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作者详细阐述了研究所依赖的材料基础,即近年来在四川广汉、金沙、成都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明确纪年款识的青铜器铭文拓片。同时,本章提出了“文化区位差异下的文字适应性演变”这一核心研究方法,强调不能简单地将巴蜀文字视为中原文字的边缘分支,而应探讨其在特定社会结构和神灵信仰体系下的独立发展轨迹。探讨了利用图形学分析和符号学理论对巴蜀文字进行结构解析的必要性。 第二章:巴蜀青铜器铭文的考古学背景与物质载体 本章聚焦于巴蜀铭文出现的物质载体——青铜器的类型、铸造技术与出土环境。通过对典型器物(如戈、矛、戈、权、铃、盉等)上的铭文分布位置、书写工具(模具或铸后刻划)的分析,探讨了铭文的使用目的。重点比对了巴蜀青铜器中常见的“族徽式”符号与中原礼器中规范的“册命辞”或“赏赐铭”的用途差异。这一章为理解巴蜀文字的功能性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第三章:巴蜀文字的结构特征与符号谱系初探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部分。作者将巴蜀铭文与同时期甲骨文、金文的字形进行逐一比对,归纳出巴蜀文字的三个主要特征: 1. 图画性极强: 大量使用具象的动物形象(如虎、鸟、鱼、蛇)作为独立符号或复合结构的核心部件。 2. 符号的重复性与序列化: 某些特定符号(如“人面纹”、“手”形符号)在不同器物上高频出现,形成固定的符号序列,暗示了某种宗教或家族的密码系统。 3. 笔画与结构不稳定: 许多符号缺乏中原文字那种稳定的笔画走向和部首结构,呈现出更强的个体性和一次性设计特征。 本章首次尝试对部分高频出现的巴蜀符号进行分类命名和潜在的意义推测,如“神祇符号”、“族属标志”、“天文符号”等。 第四章:商周金文中的地域性变异:以荆楚与两周文字为参照 为了确立巴蜀文字的特殊性,本章将视角转向中原文字在不同地域分支的演变情况,重点考察了以楚国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文字以及秦陇文字的特点。通过与巴蜀文字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界定出巴蜀文字在符号系统独立性上的高程度,论证其并非简单承袭或抄袭,而是在特定文化压力下形成的一套相对自洽的文字系统。尤其对比了楚系文字(如“濮系文字”)与巴蜀文字在动物崇拜符号上的异同。 第五章:神祇信仰与文字符号的关联性研究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宗教祭祀体系闻名,本书深入探讨了铭文中神祇符号与祭祀行为的关联。作者提出,巴蜀青铜器铭文可能主要服务于宗教祭祀和权力宣告,而非中原金文所侧重的“追远、记功、命民”。通过分析器物铭文所指涉的祭祀对象(如太阳、雷电、神树),揭示了文字作为宗教符号的“巫术性”功能,这与当时巴蜀社会权力结构中巫师阶层的重要性是高度吻合的。 第六章:文字形态的“退化”与“简化”:巴蜀文字与中原文字的互动模型 本章探讨了巴蜀文字的“符号化”趋势是否意味着它偏离了成熟文字体系,或者说,它是否从“成熟文字”向“辅助符号系统”退化。通过对铭文的书写媒介(青铜器表面)的分析,作者认为巴蜀工匠可能并未掌握中原那种成熟的、用于日常记录的文字体系,他们更多地是在利用青铜这一高规格的载体,通过模仿和组合既有的符号元素来达到“标识”和“祈福”的目的。这种互动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借用”与“重构”,而非规范文字的传播。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总结了巴蜀青铜器铭文作为独立于中原文字体系的区域性符号系统的重要价值,重申了其在研究中国古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关键地位。展望了未来对巴蜀文字“释读”的可能性,强调需要结合更多出土的竹简、陶器等其他载体材料,以期最终破译其核心语义。 本书特色: 本书首次将巴蜀青铜器铭文从单一的“未解之谜”提升到与成熟金文并列的“区域性文字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的高度。它以严谨的实物资料为支撑,辅以跨学科的理论工具,为古代西南夷文化和上古汉字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对于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及区域史研究者而言,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和书法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的。我怕它过于偏重于枯燥的文字结构分析,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慢条斯理地向你展示每一刀是如何凿刻出文字的灵魂。书中对于“字形美学”的探讨,着实令我惊喜。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义,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弧线、转折、笔画粗细变化中所蕴含的古朴之美和韵律感。特别是对比了不同时期甲骨文的“气韵”,那种从稚拙到成熟的过渡,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早期书法发展史。我甚至能想象到,刻工们在操作时所投入的专注和敬畏。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文字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去临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具体研究难题的工具书,没想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视野。作者在论证某个字形演变的关键节点时,不仅引用了主流的甲骨文材料,还巧妙地参照了同时期的金文、陶文甚至早期的绘画遗存,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证据链。这种横向比较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它没有急于给出单一、绝对的答案,而是展现了学术研究中应有的审慎与包容。每当遇到存疑的地方,作者都会清晰地标明现有学界的争议焦点,并提出自己有理有据的推测,这种坦诚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汉字起源的著作,但《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在处理字形与词义的对应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魅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字形归类,而是深入探讨了字形在不同卜辞语境下的细微语义漂移。比如,书中对某些表示战争或祭祀行为的动词,其字形在不同王室时期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这种层层剥茧的探究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实际使用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对比书中提供的拓片与释文,试图去重构当时的思维逻辑。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著作,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它就是这样”的表层认知。

评分

这本《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学术专著,读起来非常流畅。作者在梳理甲骨文的演变脉络时,并没有沉溺于晦涩的考据,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融入其中。比如,书中对于商代祭祀制度和甲骨卜辞内容的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文字是如何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读完后,我对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不再是简单的“象形”或“指事”,而是仿佛能触摸到三千多年前先民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关于一些特殊字形的演变过程,作者提供了多个角度的解读,既有经典的说法,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和印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插图和拓片清晰易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入门向导,但对于老学者而言,其中的深度也足以引发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字学的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商代精神世界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它像是一个被小心翼翼打开的古老保险箱,里面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时代气息。我不是专业的古文字学家,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极具亲和力。作者似乎深知非专业读者在面对大量外文(甲骨文)符号时的困惑,因此,在介绍每个字形时,都会用现代汉语进行生动的“翻译”和“情景再现”。比如,描述“雨”字头或“示”字的演变时,简直就像在看一出微型的舞台剧,让你瞬间理解了古人是如何观察世界并将其符号化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清晰,主题划分明确,即使是随机翻阅,也能迅速进入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阅读,非常适合碎片时间的学习。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老知识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甲骨文不再是高悬于殿堂之上的神秘符号,而成为了可以亲近、可以理解的先人智慧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