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研究》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问题,从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历程入手,基于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现状,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分析了发达国家推进员工持股制度经验借鉴,剖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典型案例,构建了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提出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许英杰,生于1986年,河南省鹿邑县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主持“}昆合所有制企业员T持股机制研究”(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国有企业T资决定机制研究”(中国劳科院重点课题)、“京津冀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协调和经办一体化研究”(天津社科联)等课题,参与“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推进机制研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监测报告研究”(财政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国资委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编著或翻译(参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好的、坏的和丑陋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反思、重构与实证》《陕西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创业发展研究报告(创业蓝皮书)》等专著。在《中国经济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管理》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石颖,生于1989年,河北唐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企业跨国并购和国有企业改革。曾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大数据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影响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撰写或校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从混沌世界走向另一个混沌世界:战略管理理论述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等多项专著,在《经济体制改革》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太原市供水集团工人岗位评价研究”“义乌市供电公司员工社会责任行为制度体系研究”等项目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发展历程
第一节 集资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
第二节 正规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
第三节 激励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
第四节 综合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现状
第一节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状况
第二节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第一节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制度设计
第二节 国务院国资委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第三节 证券监管部门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达国家推进员工持股制度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经验
第二节 英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经验
第三节 日本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经验
第四节 国外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典型实践
第一节 东部地区(山东黄金)典型企业实践
第二节 中部地区(海螺水泥)典型企业实践
第三节 西部地区(西宁特钢)典型企业实践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东北制药)典型企业实践
第五节 四人区域典型企业实践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构建
第一节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前置部分
第二节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主体部分
第三节 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后置部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给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实践,笔者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问题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体系。为此,笔者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概念、发展历程、现状、政府政策、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典型实践以及制度体系构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概念方面,笔者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看作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员工持股制度两个关键词的结合,是指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所推行的员工持股制度。其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基本对象的,以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为目标群体的资金募集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长期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的参与机制,通过使员工持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份,实现员工的劳动提供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从而使员工不仅能够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工资,也使员工作为资本提供者而取得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未来收益权以及经营决策权。
在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发展历程方面,笔者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集资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1984-1993年)、正规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1993~2002年)、激励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2003~2012年)和综合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阶段(2013年至今)。其中,集资型阶段推进员工持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从内部员工募集资金,解决公司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主要开展企业是早期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国有企业;正规型阶段不仅聚焦于募集资金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动员工参与员工持股制度设计提高员工的收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型阶段更加注重形成对于员工持股制度的参与人员的长期激励,以管理层为核心目标群体;综合型阶段开启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混合所有制”和“企业员工持股制度”首次结合在一起,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成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乃至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助推器”。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现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不断提升。从量的角度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2014年,混合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例已经达到将近30%,混合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将近五成,混合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40%(41.43%),混合所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达到43.36%。从质的角度来看,不仅我国没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存在巨大的改革和发展空间。而且我国已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依然存在极大的改革空间。聚焦到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我国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我国上市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数量相对最高,涉及股份有51.70亿股,之后就一直处于下降态势,截至2011年,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持有的股份再次降低为0.01亿股;从企业数量来看,我国上市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也处于较低水平。
《跨越边界:融合与共赢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探索》 内容简介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与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下,企业组织形态的创新与演进,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提升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书《跨越边界:融合与共赢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探索》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制度下的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剖析和描绘当前中国企业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资本运作复杂化以及人力资本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语境下,所涌现出的各种新型、融合性的组织形态。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企业如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股东、员工、管理层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与利益共享,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洞察。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股权、管理、技术、市场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融合的观察。我们看到,传统意义上泾泾分明的企业类型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开放、具有战略穿透力的组织模式。这种“跨越边界”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所有权层面的混合,更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文化塑造以及战略决策。 第一部分:现代企业组织形态的演进逻辑与多元化趋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梳理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演进的历史脉络,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所有制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再到深度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探讨市场化改革、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全球化竞争压力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企业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从“姓公姓私”到“所有权模糊”: 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混合所有制探索,民营企业产权的规范化与外部融资,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与合作,这些都打破了原有的标签化分类。 资本融合的逻辑: 深入研究不同资本(股权投资、战略投资、产业资本、财务资本)在企业中的渗透与结合,以及这些资本的结合如何重塑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与风险分担机制。 战略联盟与产业整合: 探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资合作、产业链延伸等方式,跨越企业边界,形成新的战略联合体与产业生态圈,以此实现规模效应、技术互补与市场协同。 要素流动的重塑: 关注人才、技术、信息等非资本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流动与价值实现,以及这种流动如何催生新的组织模式。 第二部分:融合型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权力动态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往往围绕单一所有者结构展开,然而,当企业拥有多元化的股东、复杂的股权关系以及员工成为重要的权益持有者时,治理结构将面临全新的挑战。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融合型企业的治理实践。 多元股东下的权力平衡: 研究国有股、民营股、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议事权以及在董事会、监事会中的代表权如何相互制约与平衡,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决策机制。 管理层角色的演变: 探讨在股权多元化背景下,职业经理人如何从单纯的受托者转变为战略参与者甚至成为激励目标,以及如何建立与不同股东群体利益相符的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 员工权益的制度化保障: 即使本书不专门探讨员工持股,但也会在这一部分提及,在多元化企业中,如何通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信息披露、参与决策等多种方式,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透明与合规管理: 分析在复杂股权结构下,如何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如何建立适应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部分:价值共享的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重塑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在融合型企业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其能够触及所有参与者,实现价值的共享,是关键所在。 超越传统薪酬的激励模式: 探讨非股权激励,如绩效奖金、期权(即使不直接是员工持股)、项目激励、培训与发展机会,以及精神激励等,如何与不同层级、不同贡献的员工需求相结合。 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实践: 在不局限于员工持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利润分享计划、项目分红、成果奖励等方式,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并构建“共创、共享”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重塑: 探讨在跨越所有制、跨越企业边界的融合过程中,如何构建一种开放、包容、协作、创新的企业文化,以消弭不同背景员工之间的隔阂,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与行为准则。 绩效评估与发展路径: 研究如何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并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使其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 第四部分:融合型企业的战略选择与风险管理 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部分将聚焦融合型企业在战略制定、资源配置以及风险应对方面的特点。 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分析不同资本、不同技术、不同市场渠道的融合,如何能够产生超越简单叠加的协同效应,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探讨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融合型企业如何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支持战略的实施。 风险识别与分散: 分析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如控制权争夺、利益冲突、文化冲突、信息不对称等,并探讨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策略。 创新与变革的驱动: 融合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视角与资源,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利用这种优势,驱动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 结论:迈向开放共赢的未来企业组织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现代企业组织形态的未来图景。我们相信,未来的企业将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注重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共赢。这种“跨越边界”的探索,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越边界:融合与共赢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探索》将以严谨的学术分析,结合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些复杂的议题。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专家、投资分析师、政策研究者以及对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帮助您理解当下中国企业变革的深层逻辑,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提供宝贵的启示。本书不回避复杂性,不回避挑战,但始终指向“融合”带来的新机遇与“共赢”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