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十日谈》立足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着眼于对现代家庭的有所启示和教育,以历史为轴,讲述了周公、孔子、孟子、诸葛亮、李世民、苏轼、范仲淹、朱熹、曾国藩、梁启超十位先贤的家风故事。全书共十章,每一章以“十日谈”讲故事的形式分别讲述每一位人物在家风家教方面的经典故事,每一章突出不同的家风主题,第一章突出周公的家国理念,第二章突出孔子的诗礼传家,第三章突出孟子的身承母教,第四章突出诸葛亮的气节传家,第五章突出李世民的帝王家训,第六章突出范仲淹的慈善传家,第七章突出苏轼的浩然传家,第八章突出朱熹的勤俭传家,第九章突出曾国藩的规矩传家,第十章突出梁启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家风传承,内容涉及中华家风的方方面面。形式上,故事与说理结合,图与文结合,知识性、可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家训箴言意味深长,家风故事感人至深,较为完整地呈现先贤的高尚人格与故事魅力。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现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传统家风文化、培养社会道德文明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存山(1951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并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出版著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关注和宣传的重点,本书的出版能满足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营建良好家风的需求。
●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李存山教授以及多名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共同创作,立足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着眼于对现代家庭的有所启示和教育,可靠,深入浅出。
● 本书以历史为轴,选取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在家风家教方面有代表性的十位先贤,讲述这些历史先贤的家风故事,内容涉及爱国传家、礼让传家、忠孝传家、规矩传家、勤俭传家等中华家风的方方面面,人物几乎涵盖中国各个重要朝代,脉络清晰,全面呈现了中国家风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性格。本书切入点新颖独特,能给读者带来亲切的阅读感,是一本优秀的中华传统家风读本。
●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故事与说理结合,图与文结合,知识性、可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家训箴言意味深长,家风故事感人至深。
◎目录
序/ 李存山
第一日 周公:忠诚树模范,礼乐治家国
一、忠信传家远
二、谦虚获民心
三、无逸保家业
四、礼教护门风
第二日 孔子:诗、礼庭训明仁义
一、学“诗”学“礼”承圣言
二、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
第八日 朱子:读书循理习礼义
一、读书起家之本
二、循理保家之本
三、和顺齐家之本
四、勤俭治家之本
第九日 曾国藩:清慎勤敬养家风
一、做事须用敬与勤
二、成人须读书养生
三、众人同心家长久
四、交游处事须慎之
第十日 梁启超:知、情、意以成人才
一、“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
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三、善处忧患贫贱,遵循理性生活
四、有趣生活、有情生活
第十日 梁启超:知、情、意以成人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戊戌变法中仅次于康有为的人物,是讨袁运动的实际指挥者,是中国近代立宪活动的推动者与策划者,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足以与孙中山、康有为并肩而立的人物。而同时,他的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不仅整理、传承中学,而且译介、引入西学,同时其学问博通于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并且是推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重要人物。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学,尤其以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而闻名天下。
不过,最值得钦佩的,是他在繁杂的政治、学问、教学之余,还能治家,不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把九个儿女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可以说,梁启超和梁氏一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读梁氏家风,不仅是走进一位伟人的心灵,而且是走进一个伟大的家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身居古今中西之变的巨大漩涡之中,他在教育子女时也面临着古今中西教育理念的争斗,这在他的一些家信中即有反映。但是,梁启超凭借着他对中国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社会的充分思考,使梁氏的家风家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化传型,所以它既有传统的尊崇礼法与人格的风骨,又有现代的自由独立与人格平等的精神,因而对我们今日重新理解与建设家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
梁启超曾说,“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所以梁启超教育子女并没有采取强迫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顺每个孩子各自的天性而发展之。
梁启超曾在家书中回答梁思成的问题道:“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这是梁启超1927 年在一封信中对梁思成的回答。当时,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已经学习了三年,他觉得自己每天只是画图绘制、做匠人事,不符合自己当年的理想,更不能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有所贡献。梁启超则用回信的方式指出:一方面,有用无用不应仅从当下的事功看,所谓有用,既有当下事功的,也有长久文化的。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作比,李、杜对唐代的兴衰可能并无影响,但在一千余年的中国文化里的价值,却远比唐代的贤相姚崇、宋璟重要。另一方面,他告诉梁思成要安心读书,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天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对国家的真正贡献。在这里可以看到,梁启超将传统家风和当时的社会要求进行了融通。一方面埋头苦干、安心读书是传统士人的优良美德,梁启超对此予以继承;而另一方面,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和它们对社会的独特与重要贡献,则是梁启超摆脱了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以为官从政为最高价值的认识,因而他能肯定李、杜的价值要高过同时期的大政治家,从而认可并鼓励梁思成去学建筑设计学。
梁启超认为,兴趣对一个人求学起着关键的作用。梁启超在女儿梁思庄考入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后,曾经写信给她,希望梁思庄学生物学,他认为这是未来世界极重要的学问,可以贡献于人类社会。“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学回来后本国的生物随时可以采集实验,容易有新发明。截到今日止,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你来做一个‘先登者’不好吗?还有一样,因为这门学问与一切人文科学有密切关系,你学成回来可以做爹爹一个大帮手,我将来很多著作,还要请你作顾问哩。不好吗?你自己若觉得性情还近,那么就选他,还选一两样和他有密切联络的学科以为辅。”但是梁思庄并不喜欢生物学,加之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也不是太好,所以梁思庄始终无法对生物学提起兴趣,她就把自己的苦恼写信告诉了梁启超。对此,梁启超并不强求,还安慰梁思庄道:“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得到了梁启超的宽慰和首肯,于是梁思庄转而学文。梁思庄后来在麦基尔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得了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 年回国后,她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工作。为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建设呕心沥血,并终有成就。1980 年,她以卓越的贡献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她一生能有此成就,与梁启超注重发挥特长的培养理念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在梁启超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都是学有所长的人才。大女儿梁思顺擅长诗词和音乐,所编《艺衡馆词选》是近现代词学的名著。大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和现代建筑学建立的奠基人。二儿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于194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三儿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炮兵上校,后因病早逝。二女儿梁思庄成为图书馆学一代大家。四儿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时期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三女儿梁思懿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后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女儿梁思宁,早年即投身新四军,成为真正的“老革命”。五儿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的这九个子女所从事的行业皆不相同,但都有所建树,这正是梁启超践行自由发挥个性的教育理念的成果。而梁启超听从孩子发挥个性而成长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梁氏后人的继承,梁思庄的女儿也就是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就深得其益。梁思庄十分尊重吴荔明的意愿,让她学习了城市设计专业,吴荔明退休前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她在总结梁启超的教育理念时指出:“在20 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公公梁启超始终注意把握孩子们的前途,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公公对孩子们的前途都有周密的考虑,他精心培养每一个心爱的孩子,不仅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学问的人,还要他们成为有高尚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公公希望孩子们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但他不强求孩子们都和他一样,而是相信孩子们最终将走自己的路!”的确,悉心的教育和充分的信任,正是梁启超家风的核心所在,也是最值得我们今日仔细体会与感悟的。
最近在读的这本《家风十日谈》,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那种严肃说教的家庭教育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错了。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家庭的书。它没有使用大量理论化的语言,也没有充斥着各种“你应该如何”的指导。相反,作者更像是一个观察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不同家庭在不同时期的一些片段。我发现自己读得很投入,甚至有些时候会因为书中某些场景而心头一颤,仿佛感同身受。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人物时,非常注重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无心的抱怨,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这让我觉得书中的人物非常真实,有血有肉,而不是那些被刻意塑造的“完美”形象。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也可能蕴藏着最动人的故事。我开始思考,所谓“家风”,其实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点滴之中,是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说教。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
评分我最近刚开始翻阅《家风十日谈》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感受很奇妙。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窥破内容的书,反而需要你慢慢去体会,去咂摸。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年代感的描绘非常到位,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空气,听到那个时代的声响。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他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这些细碎的描写所吸引,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说的“家风”,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规矩,一种传承,还是一种氛围?我更倾向于它是一种融入血脉的底色,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长辈,那些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处事方式,那些他们坚守的原则,或许就是“家风”最真实的体现。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接下来还会讲述哪些关于“家风”的故事。这种未知带来的期待,也是阅读这本书的一大乐趣。
评分这本《家风十日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并不惊艳,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回甘。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就是这样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感的细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喜怒哀乐,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温情与遗憾,都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所谓“家风”,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传统习俗的描写,它们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有些老旧,但作者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让读者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价值。这种反思非常有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被时代的快节奏所裹挟,而应该停下来,回望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自己身上有哪些来自家庭的影响,又有哪些是自己想要传承下去的。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正是阅读这本书所带来的最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我读了一段时间了,确实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虽然我还没读完,但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情怀,一种对过去的回溯,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可能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的捕捉。它不像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读物,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个人化的、家族式的记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长辈们随口说出的话,或是旧物件上留下的痕迹。这些东西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和历史的印记。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家庭,那些模糊的童年记忆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时,语调显得非常平和,没有激昂的控诉,也没有刻意的歌颂,只是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次私密的对话。这种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人在平静的文字中体会到一种深沉的力量。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构建的那个关于“家风”的世界。
评分《家风十日谈》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发生在脑海里的画展。没有固定的展厅,也没有明确的讲解员,但每一幅“画”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我注意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制造戏剧性。相反,它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书中对一些人情世故的描绘,让我觉得非常真实,甚至有些刺痛。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有爱,有误解,有遗憾,也有温暖。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会陷入沉思,去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它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具体的“方法论”,但它却提供了一种看待“家风”的视角,一种理解家庭传承的维度。我喜欢这种不带任何评判的态度,让读者能够自由地去感受,去思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正是这种空间,让我对“家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