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21世纪以来在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历年讲学要点的集萃,作者运用长达六十余年研究中国国学的成果,从文化学、宗教学、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针对欧洲哲学和欧洲文化科学以往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和思想体系,指出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料与概念的理解体系中,欧洲人应该增加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的理解,认识中国优秀文化对于解决欧洲文化时弊和抵制西方霸权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汪德迈,1945年就读于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汉语与越南语,同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学哲学与法律。1948年获得汉语本科文凭,1950年获得越南语本科文凭,1962年获法国高等社会研究院法家研究硕士,1975年以中国古代体制论文获得法国国家博士。是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远东学院原院长,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甲骨文、儒法家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思想史,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韩、日、越)文化史。出版专著六部,论文逾百篇。获法兰西学院儒莲奖、法兰西学院金石美文学院奥马乐奖等。
总序
中西文化的互补性
——与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儒学院的对话
中国教给我们什么(撮要)
——给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的讲稿
汉字与《易经》
——在中国文化书院的演讲
与《圣经》阐释学相对立的儒家注疏
——谈谈启示的文字与被启示的文字
研究中国“异托邦”的方法论原则
——答复法国汉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
这本书的标题《跨文化中国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深感兴趣,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以及它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和系统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学。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个特定文化领域,而是尝试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中国”这一概念。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中国”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在不同跨文化语境下的变异与适应的讨论。例如,在海外,中国文化是如何被理解、接受或误读的?这种跨文化交流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中国自身文化的演进?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此外,我个人对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语言的障碍和桥梁作用,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中国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跨文化中国学》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便知其意蕴非凡。我一直认为,所谓“中国学”,绝非仅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的简单研究,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跨越文化隔阂的理解与对话。这本书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中国”概念的动态性与多面性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其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本书是否能够捕捉到这种变化,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传承的案例,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独特性并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的讨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相互理解的桥梁,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座桥梁,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
评分翻开《跨文化中国学》,我立刻被它那种独特的视角所吸引。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而更应该深入其内在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跨文化中国学》似乎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中国社会中“人情”和“关系”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些概念在中国社会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往往难以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来完全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具中国本土视角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不见的文化张力是如何影响社会互动和个人决策的。同时,我对书中关于中国文化中“整体性”和“和谐观”的论述也充满兴趣。在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和竞争的背景下,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及追求整体平衡的哲学思想,对于我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都可能带来新的启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些复杂文化议题的绝佳契机。
评分《跨文化中国学》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它,并没有抱着特别高的期望。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有的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有的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所以,当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的内心是有些许疑虑的。然而,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阅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后,这种疑虑很快就被一种惊喜所取代。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我穿梭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时,那种将节日的起源、演变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切入点。它不仅仅讲述了“为什么”要过某个节日,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节日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解读和实践。这种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巧妙融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过程既轻松愉快,又收获颇丰。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如何与西方思潮碰撞并产生新的文化形态的论述,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的汉学研究者,但平日里对中国文化却怀有浓厚的好奇。拿到《跨文化中国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朴实而又富有深度的封面所吸引。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亲切的学术气息,仿佛作者是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长者,准备为我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中国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当下社会结构的部分尤为感兴趣。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必须深入其思想的源头。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而是试图剖析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千百年间沉淀、演变,最终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于日常行为中的。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些我曾模糊感知但无法准确言说的文化特质,得到更为清晰和系统的阐释。尤其对于“跨文化”这个概念,我理解它不仅仅是了解中国文化本身,更在于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文化图景中进行对比和反思,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洞察。这本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是我非常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