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合“美好生活”时代的家庭教养理念——当生活开始美好起来,家庭教育也应该更美好。“教养美学”,给你更美好的孩子,更美好的你。
☆ 媲美尹建莉的台湾家庭教养专家——蔡颖卿“教养美学”系列新引进作品。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爱与智慧的对谈》《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与尹建莉合著)作者洪兰作序推荐。
☆ 千万级、百万级亲子类热门公众号热心推荐——教育类微信公众号“有书亲子阅读”营销推荐;读书类公众号“十点读书”感动推荐;教育类微信大号“凯叔讲故事”热心推荐。
☆ 豆瓣、微信读书、等所有网上平台口碑居高不下——以豆瓣为主的读书评分网站,所有蔡颖卿的书,口碑都超级好。读者美誉度非常高,是真正得到读者认可的好作品。
☆传递“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是蔡颖卿“教养美学”系列的又一部作品。我们知道:只要有工作能力的人都要工作来养活自己。工作和生活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两件重要的大事。从生活的细节里,慢慢养成孩子的工作观、工作性格和责任感,这是很少有人讲述并能够像蔡颖卿一样传递得如此准确和有力量的教养方法。值得父母学习、值得父母透过身体力行,带领孩子学习。
☆*美好的教养方式——蔡颖卿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就是,把生活的美好融入到教育里,把对生活的美好的感受力融入到教育里,所以说,蔡颖卿的家庭教育,就是加入美、领悟美、感受美的“教养美学”。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从实际中来,并能真正到实际中去的实用理念。并且,蔡颖卿雍容优雅、从容清淡的知性气质,让这种教养方式和教养理念,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蔡颖卿的教养美学,是蔡颖卿自身魅力和其特有的教养方式的完美结合。
一路培养孩子拥有好的工作能力与习惯,是多么重要的长程目标。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蔡颖卿以“工作”为题,透过身教、实践,帮助孩子扎下责任的深根、丰实独立的品性,进而养成解决人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永远拥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教养札记,透过各种生活故事,从工作观、工作价值、工作技术到工作互动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责任感,做好奠基与扎根的功课;
第二部分是蔡颖卿的女儿写的英文日记,以及蔡颖卿与女儿的直接沟通和反思,呈现亲子间工作理念的传递交流,女儿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独立精神的实际体现;
第三部分则延伸至对所有年轻工作者的关怀。以蔡颖卿的经验分享为开端,探索在工作中转化心态、培养自我、磨练实力到圆梦创业的原则与想法,以年轻工作者的群像采访为总结,鼓励每个年轻的孩子与工作建立美好的关系,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稳步前进。
蔡颖卿说:“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种健康、坚强的工作性格,我从小就和她们谈工作;我期待教养是培养的工作,而非日后导正的功课。”
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既实用又美好的教养理念,是适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教养理念。
蔡颖卿——
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
养育两个女儿,先后经营过八家餐厅,装修设计过三十个空间(包括医院、剧院、餐厅和居所),出版过十七本畅销书,还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传递“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命热情。
已出版畅销代表作:《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等。
家事生活美学系列:《家与美好生活》、《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待出版)
生活美学系列: 《两个人的餐桌 两个人的家》《有爱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待出版)
教养美学系列: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想做个好父母》(待出版)
翁乐旂——
蔡颖卿的女儿,毕业于宾州大学。成立并运营Workshop英语工作室。
无论工作或生活都期待不断探索如何更加生动地创作与表达。
认真于文字、摄影、烹饪与舞蹈。
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养孩子放在生活的*一顺位,随时把握机会教导他,他自然会看到学习和工作的意义,就会自动自发去做了。
——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洪兰
“教养不应该落在以爱为名的无尽担忧中,如果能从生活小事的教导,让信心慢慢在实作中奠基,放手的那一刻,我们的宽心,也会带给孩子可以安全飞翔的自信。”“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种健康、坚强的工作性格,我从小就跟她们谈工作,我期待教养是培育的工作,而非日后导正的功课。”
——蔡颖卿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终*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后,还是“自己”二字。
——龙应台
我很喜欢蔡颖卿的教养理念。相比于对孩子的谆谆教导,父母的衣食住行、坐卧起念所传递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是更重要的教育。
——百万育儿名博博主 王人平
兴趣是*好的老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福的。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去想一想怎么样能够集中我的精力来做几件我自己有兴趣去做、愿意去做的事情。一旦烦心时也就多了一个可以释放的空间。
——杨澜
成功的人就是把喜欢的事情做到*致。
——董卿
少年, 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 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理想会使人出众。
——余光中
一位台湾的中年朋友推荐的书。对于人生,对于孩子,对于工作,都有严谨清晰的指导和鼓舞。是一本无论何时,我疲惫下来,读读都可以获取正能量的书。另外,作者的表达是如此清晰,清晰到能鲜明的看到力量的存在。
——豆瓣读者
【推荐序】把教养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 洪兰
【自 序】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是生命热情 蔡颖卿
第一部分 扎下责任的深根─和孩子们谈工作
014 整天做梦,整天工作
018 改变
021 爱自己的工作
023 香水生活观
028 培养自己的行星性格
030 隔代同声谈工作
033 Pose
036 开始难,结束更难
038 一张请款单
043 人生的计算
046 人生中的利与益
049 让信心在实作中奠基
052 先分配时间,再安排工作
055 了解工作的优先级
──给庭宜的一封信
058 要快就要慢
061 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
064 等孩子一下
066 做与错
069 重创五分钟的价值
073 学习是失败重来的经验
076 学会与做完
078 决定
081 工作服的意义
084 下班了就要走
088 领头的人
091 工作中用对的、好的语言沟通
095 符合别人的期望
098 在工作中当别人的好朋友
102 抗拒
105 让歧见停在最好的点上
第二部分 展开独立的翅膀─Abby的工作日记
112 独立的开始
118 The Flight out of San Francisco╱在混乱里找回重点
127 Sad Cookies ╱伤心饼干
135 Interruption ╱与限制好好共处
146 Magic Demystified ╱解开时间的魔法
152 Agenda ╱领导者的挑战
164 Differently ╱尝试另一种不同
174 The Luck of Dedication ╱努力的运气
187 Thirty Minutes to an Hour a Day╱每天三十分钟至一小时
194 Lunching with Ben ╱驾驶自己的小船
205 What You Said You Would Do╱你说过你要做的一切
第三部分 掌稳梦想的方向——写给年轻工作者
216 守护年轻的资产
218 生活、工作与价值
222 跟你的工作谈恋爱
226 珍惜生活经验
230 以行动演出努力
233 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分心
236 工作的三个条件──情绪、智力、体力
240 自信与能力
243 你没有看过她在厨房里的样子
246 挑剔
改变
“喜欢”是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一种心态。
在工作中,我用专心解决自己的害怕,用行动来克服讨厌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的事越少,我的自由与快乐就会更多。
做每一件事都觉得喜欢?我认为不大可能,不过,如果人生真能达到这种心境,一定非常快乐。
是哪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向往这个境界。不得不做的事,应该是自己的义务、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如果能喜欢,快乐想必会随之而至。
不过,我发现“喜欢”是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一种心态。“喜欢”很复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情绪,应该也不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感受。我从工作中体验到,如果下定决心去做一件我自认为讨厌的工作,跟自己打赌我可以完成、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完成;通常等到做完了再回头思考自己的感受时,十有八九,我可以找到一点不同的心情。其实,光是征服自己的讨厌,就让人够有成就感了。
再喜欢的工作,也会有一些不喜欢的项目,但我希望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所以我用“做”来改变不喜欢的感觉。在工作中,我用专心来解决自己的害怕,用行动来克服讨厌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的事越少,我的自由与快乐就会更多。
有一位工读生问我:“Bubu姐,你是怎么引导Abby跟Pony选择未来的道路呢?”当时这个孩子就要离开大学,我知道她一定需要许多的分享与忠告。我告诉她,虽然很多人都说,人只有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之后,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他们并没有说,选择喜欢的事并不代表在当中永远都能得心应手,如果半途遇到困难,也不代表是自己选错了路。
“喜欢”与“轻易做好”有时在我们心中会产生必然的连结,所以,如果在一条路上走得不够顺利的时候,人往往会怀疑是自己没有找到真正喜欢的路。有些人因此而不停地转换跑道,永远在寻找工作中所谓的真爱。
喜欢与做得好,当然有一些能力与情绪上的互推关连,但是,喜欢不光是一种直觉。我提醒这位大学生,不要对自己的选择做轻率的判断,喜欢的事做起来也并非样样好玩。更何况连“喜欢吃”什么,都可以透过引导来改变,我们面对人生与工作的总总复杂状况时,更要有耐心。
有一天Pony从罗得岛跟我用Skype谈功课时说:“妈妈,每个人都把『喜欢』说得那么的轻松容易、理所当然。其实,一件我们喜欢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单调无趣的;问题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没有办法领会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人生立志难,要勤勤恳恳地耕耘日子更难,如果还有许多不爱、不喜欢,那自己所加上的辛苦绝不会少。我希望孩子能从小建立积极的想法,希望她们了解,行动可以改变观点,喜欢是可以培养的感觉。所以,我常常以自己为例,跟她们分享:要手握“改变”的主权,不要当自己的敌人。
爱自己的工作
要拥有什么样的信念,才能把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做到让别人为了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而感动?
我想,我一定是因为母亲如此爱工作,而发现了人与工作可以有单纯的爱。
孩子们问我:“什么样的人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员工?”
我告诉她们,我不是要找一个喜欢我的工作环境、或是喜欢我的人来当工作伙伴;我想要找一个与自己的工作有单纯爱悦关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论到哪里、做什么,都会努力去喜欢自己的工作。
记得有一天,八十岁的母亲感触良深地跟我说:“看到你和你哥哥,我很安慰,你们真的是乐在工作的人。”我说:“妈妈也是啊!”她想了想,回答道:“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做的都是自己很喜欢的工作,而我不是。我只是觉得自己非要把工作做好,但办厂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母亲的话使我跌落在一段深刻的思考里。过去,我一直因为她那么认真地经营着家里的工厂而以为她喜欢那份工作,直到此刻,我才了解她心里的感受。我不禁想,一个人必须拥有什么样的信念,才能把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做到让别人为了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而感动?
“不喜欢”是我们面对人生问题时常用的一项理由:因为不喜欢,所以做不好;因为不喜欢,所以无法克服其中的挣扎与困难。
我觉得自己好幸运,如果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对我说起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我不知道如今的我,对凡事应该尽心尽力的认知,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就算我的脚步确实踏在自己真正喜欢的路上,也无法感受到人与工作之间可以有一种单纯的爱。
多年来,我做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工作,有时紧迫无比地同时穿插在生活中,有时得以调配得比较理想宽舒。无论紧或松,在一天的开始,只要我想到自己有那么多的工作可以做、应该做,心里总有一份踏实的感觉。我知道自己努力的一天,一定会完成些什么、创造些什么、或改变些什么;在付出的同时,也一定会得到快乐的酬劳。那不就是母亲给我的感觉吗?
虽然,妈妈应该没有读过托尔斯泰在一百多年前写过、关于“工作”的那段话,但很久以前,当我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母亲似乎已经以身教为我诠释过其中的精义了——
一个人如果知道怎样去工作和怎样去爱,
知道怎样为自己所爱的人工作和爱自己的工作,
那么他就可以享受到丰盛的人生。
【推荐序】把教养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
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
把教养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随时把握机会教导他,
他自然会看到学习和工作的意义,就会自动自发去做了。
——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洪兰
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幸福的地方,是常有机会比别人更早看到未上市的好书。出版社有时会寄书稿来请我推荐或审订,使我有机会先睹为快。我因平时很忙,可以看稿的时间通常是夜深人静之后,如果一看就睡着,那么这本书我就不推荐;如果是越看越有趣,连觉都忘了睡,那么这本书就值得推荐。蔡颖卿的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我就是一口气看到完,爬起来开两个闹钟,因为怕一个闹不醒,误了明天上班。那本书出版后果然热卖,让我很高兴,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同时,好东西跟朋友分享时,也是很愉快的。
看蔡颖卿的书是一大享受,我常舍不得一次读完,好像精致的食物不可以一次吃完,要留着慢慢的吃、细细的享受。她的人也如其文,温文儒雅,非常有气质。我常想,如果天下妈妈都能像她一样,我们做老师的就不会被学生气到发出“家有隔宿粮,不做猢狲王”的感叹了。
她在这本书中教父母如何一点一滴地导正孩子的观念,全书没有惊涛骇浪、危言耸听的句子,但是它就像潺潺的溪水,静静从你身边流过,滋润你的心田,让你茁长。
例如她在自序中说:“说别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这不就是我母亲教育我们的方法吗?小孩子不爱听大道理,我父亲常用文天祥、左宝贵忠义的事迹来教导我们,我们低头听训,但是人在心不在,反而是帮母亲洗菜时,她讲的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我们最听得进去。母亲从来没有修过什么教育学分,但是她知道故事感化的力量绝对比训话的效果好。所以这本书中的小故事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材料。
又如:“在工作中,要当别人的好朋友,不要带着抱怨与不满上工,因为这会影响工作的效果,也不要变成别人倾吐抱怨的对象。”这话非常地正确,英文有一句话说:“不要咬喂你的那一只手。”(Don't bite a hand that feeds you.)在职场伦理上,是不可以一边拿老板的薪水,一边骂老板的。尤其人真的会让批评变成不自觉的言语习惯,我父亲就不许我们抱怨,他会问:“你有没有先检讨你自己?”他常用福建话说:“漏气不会死,没气才会死。”(在本书中看到吴作栋总理也讲这句话时,觉得好亲切,因为父亲生在新加坡,这句话是当地华人常说的话。)被人批评时不可以先抱怨,要先检讨自己,人的资源有限,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去抱怨了,就不会找到改进的方法。
同时,附和别人会使那个人更觉得他的抱怨有理,就会越说越大声,最后变成理直气壮、积非成是。所以父亲说:“在别人抱怨时不可以附和,因为那是火上加油。我们家的孩子不许做这种事,等他讲完后,指出另一种思考的方式,用理性去灭火。”
此外,书中“香水”的故事也很得我心。现在不知有多少人需要这个故事来提醒自己,不要把别人替你做的事当作理所当然(take for granted)。人的大脑对熟悉的讯息便不再处理,以节省资源,所以会有“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的现象。的确,“最先吸引你的香水在你跟她在一起久后就消失,如果你离开一会再回来,那股香味就和原先的一样强烈。”这是之所以婚姻会有“七年之痒”的原因,香水闻久了就不香了,反而是别人身上不曾闻过的变得有吸引力了;人在一起久了就忘记对方的好处,常常要等到失去了才会想起。有多少人在拥有时,能够有蔡颖卿的智慧,懂得珍惜当下呢?
另外,颖卿用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来形容职场的生态,我也觉得非常贴切。理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一颗行星,能自转也能公转;这个必要条件是热情,老师必须有教书的热情,学生必须有学习的热情,教学才会成功,这样的热情也是敬业背后的推力。我小时候必须帮忙做家事,我母亲最不喜欢叫一下、动一下的人(即颖卿所谓“拖着走”的人),所以她在叫我们做事之前,会先让我们看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例如忘记喂鸡,鸡会饿死或是养得很瘦,下的蛋很少,卖不出去,学费就会无着落。当她让我们看见工作的意义,我们就会自动自发去做了。
天下道理是相通的,任何事要成功都必须先引发动机,先让孩子看到学习的意义,而意义会产生动机,动机就会使他自转和公转。所以她说:“人生的意义不在做你喜欢的事,而是喜欢你所不得不做的事。”我出国时,父亲告诉我:“做你喜欢的事,喜欢你所做的事,人不怕天资愚笨,态度才是成功的第一要件。”一个能自动自发的孩子一定会成功的。
希望这本书能让很多父母知道: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养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随时把握机会教导他,他自然会成长得像颖卿两个女儿那样既懂事又乖巧,自己会上进,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国家栋梁了。
【自序】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是生命热情
我想给孩子一些礼物,
一些自己给得起,而她们一生可以受用的礼物。
这些工作的分享与讨论,就是我的礼物。
——蔡颖卿
女儿Abby满二十一岁了,虽然从十八岁起已经自己在美国度过三整年的求学生活,但在妈妈的心里,牵挂是永远不曾放下或剪断过的心情。无论在远距的电话交谈、信件往返,或她回家渡假的日夜相守中,我们比以前更常谈到工作,并交换彼此的心得。
从她与妹妹小的时候开始,我就不曾把“读书”当成一种特别的活动。它总是被我统称为“工作”。我把做功课的方法与工作习惯相提并论;把整理一个脏乱的厨房用来比喻厘清一门功课困境的要领,希望她们能举一反三,不要当成绩顶刮刮的书呆子。
我常常想起自己当父母的职责,不只是要让她们吃饱穿暖、精神愉快,远处还有一个真正的目标,才是催促我不懈努力的理由—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育儿手册,充满了各种“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列表。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特别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简直是解了我多年的困惑。我家的孩子是个典型的“小火山”,一点小事就能引爆。我过去的处理方式常常是压制和指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但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释放。它提到了一个“情绪捕手”的游戏,就是让孩子用画笔或积木来“描绘”他们生气时的样子。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情绪实体化,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处理。我带着孩子试了一次,虽然过程有点滑稽,但孩子真的开口告诉我,他的“红色暴龙”是因为弟弟抢了他的玩具才出现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哭闹上。这种深入骨髓的沟通技巧,是其他育儿书很少能给到的深度。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但《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对“一致性”的强调。它不仅仅提供方法,更强调的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和统一战线。书中提到一个场景:爸爸和妈妈对孩子早上赖床这件事处理得截然相反,导致孩子左右为难,最终利用父母之间的分歧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简直就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这本书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家庭教育中“双重标准”的危害,并提出了建立家庭“共同宣言”的建议。我们夫妻俩认真地坐下来,对照书中的建议,一起制定了关于作息、零食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三条核心原则,并且承诺无论谁在场,都必须坚决执行。这种内部达成共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育儿技巧本身,更能巩固家庭的教育根基。它教会我,教养孩子的最高境界,是父母先学会如何好好地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伴侣共同成长,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修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关于“观察力”的培养。我们太习惯于“指导”孩子,以至于忘记了“观察”他们。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如何做一个有心人,去捕捉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流露出的兴趣点和天赋的萌芽。书中提到,有一次孩子对着水管出神地看了半小时,我可能只会催他快点走,但作者却引导家长去思考:他为什么对水流的形态如此着迷?是不是对物理现象有天然的好奇心?这本书鼓励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真正沉浸到和孩子的互动中去。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节奏,学着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前几天,我发现我的女儿居然能用我们家花园里捡来的小石头搭出非常稳固的拱形结构,这完全是我以前忽略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未被完全开发的宝藏,而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的是一个高倍的放大镜,去发现那些闪光的特质。
评分这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育儿这件事,最难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理论,而是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地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去。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忽略的那些“小事”。比如,作者对于孩子整理书桌的描述,简直是我的真实写照。我总是觉得,孩子把书放对地方就行了,至于桌面上零散的笔、揉皱的纸片,那就等下次再说吧。但这本书里,却详细地阐述了有序的环境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以及整理行为本身培养的责任感。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五分钟整理挑战”,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不再觉得整理是件麻烦事,反而开始享受那种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这种把教育融入生活琐事的处理方式,非常接地气,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却又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在悄悄发生作用。它让我明白,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编织一张网,需要一根根细小的线去慢慢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回体,而是像日记一样,每一天的记录都有一个小小的“反思角”。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我经常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孩子午睡的间隙翻开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界限感”的阐述。我们总怕给孩子设限太多会扼杀他们的天性,但这本书明确指出,清晰的界限恰恰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关于“说‘不’的艺术”。她教父母如何坚定而温柔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而不是敷衍了事。比如,当孩子想吃第三块蛋糕时,不是直接吼“不行”,而是说:“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是我们之前约定好只能吃两块,这是对身体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你明天表现好,我们可以一起做更健康的饼干。”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规则,又照顾了孩子的情绪,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这种实用的沟通模板,我可以直接在第二天应用到我的育儿实践中,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哈推介买的书 肯定没错吧 正版无误了 在京东上买书准呀
评分包装发货速度都很好。
评分3年在京东买了上千册书,从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大型促销活动满减叠加优惠券,活动力度比较大,物流很快
评分618搞活动又抢到优惠券,买了不少书。京东活动买书就是划算,这两年都在京东买,
评分今年在京东买了好多的书,存下来慢慢的消化!京东的促销还是非常给力的,买一大堆正版图书也花不了几个钱!感觉自己好久没有认真看书了,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手机占领了,必须得改变一下了,多看书,多学习,才能在这个浮躁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评分京东书都是正版,现在已经习惯了京东购物,各种生活用品、大小家电、食品、饮料,足不出户,送货上门,从客服到配送员的服务都非常好,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评分哈推介买的书 肯定没错吧 正版无误了 在京东上买书准呀
评分昨天在去学茶艺课的路上看此书,被作者对简单事物的好奇中感受的喜悦而感染,一路上跟随作者唯美的文字,简单的心情,沉淀的一颗心,感受我自己的喜悦在心中,幸福感,人悠然自在。体会茶艺许老师讲的:空杯心态,秩序之美,感恩之心,活在当下?
评分挺好的!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