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兩年間,太倉深埋地下近700年、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重現人間。可復原標本4萬餘件,並有相當部分供齣口外銷。它們形製如何?又將銷往何方?
430餘處遺跡,150餘噸瓷器……種種跡象錶明,這裏曾是一處瓷器倉儲、貿易集散地,更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大元,一個氣吞萬裏的王朝
太倉,一座譜寫江南錦綉的良港
近七百年前,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曾集結於此
等待跨越重洋
捎去彼岸的文明
四萬餘件標本,無不閃耀著土與火的榮光
在時空交錯裏
得以重現天下第1港口的空前盛況
昭示海上絲綢之路的煌煌壯景
江蘇蘇州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麵積約3萬平方米,目前共發掘齣房址、水井、河道、道路等430餘處遺跡,齣土以元代中晚期龍泉窯青瓷、景德鎮樞府瓷、青花瓷為主的遺物約150噸,可辨器形近40類。發掘材料證明此地為元代官方經營的瓷器貿易集散地,齣土的龍泉青瓷非常精美,可以補充元代龍泉青瓷標型器。元代太倉是一個港口城市,這些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遠銷海外。此次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瞭新的材料,也為龍泉青瓷研究提供瞭新的角度。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自2009年成立以來,在吳文化考古、吳國王陵調查發掘、配閤基建進行考古勘探調查、搶救性發掘以及文物修復、學術研究等方麵做瞭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吳文化考古方麵取得重大突破。
前言 / 1
一、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發掘與初步認識 / 1
二、龍泉窯瓷器 / 9
三、景德鎮窯瓷器 / 107
四、其他窯口瓷器 / 119
五、瓷器殘件及紋飾標本 / 139
六、雜項 / 155
後記 / 169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南岸,隸屬蘇州市管轄。太倉之名首見於宋郟亶《吳門水利書》“昆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傳因春鞦吳王置倉於此而得名。元末築太倉城,素有“錦綉江南金太倉”之美譽。
太倉在古代是一個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春鞦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三國吳時在此建倉屯糧,漸次發展。元代因劉傢港開創漕糧海運而日益繁盛,一時番商雲集,外通高麗、琉球、日本等國,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至正二年(1342年)設立慶元等處市舶分司。明洪武初年設立黃渡市舶司,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以太倉和劉傢港為起錨地和迴航安泊之所,七下西洋,揭開瞭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將太倉和劉傢港載入世界文明曆史巨冊之中。明末港口淤淺,海運遂衰,但太倉依然留下瞭諸多碑文、實物、著作等重要曆史性文物。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為配閤太倉地方經濟建設,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聯閤太倉博物館,在南京博物院的指導下,對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進行瞭長達兩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逐漸揭開瞭一個湮沒於地下近700年的瓷器中轉貿易集散地的神秘麵紗。考古發掘發現瞭430餘處元明時期的遺跡,有大型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瓷片堆積等;齣土瞭150餘噸以龍泉青瓷器為主的遺物,器形有碗、盤、高足杯、爐、盞、瓶等近40類。
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位於古太倉城內東門附近,東西嚮重要交通水係緻和塘的南岸,是古太倉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故本次考古發現也是太倉城市曆史的一次重要發現。考古發現的建築基址有統一的規劃和布局,其中東區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體量較大,格局清晰,推測為一倉儲遺存遺址。齣土的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器與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沉船齣水的龍泉青瓷器類型高度一緻,證明元代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以劉傢港為導嚮,遠銷海內外。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發現與太倉城建史料等記載基本吻閤,從實物的角度證明瞭太倉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瞭新的材料,也為龍泉青瓷研究提供瞭新視角。
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被列入2016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入圍“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為瞭與公眾共享考古成果,初探遺址內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9月28日,我們挑選瞭20件齣土瓷器參與“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9月30日,“婁江饋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初步考古成果展”在太倉市博物館開幕;12月29日,“大元·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齣土文物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並廣受好評。
百噸青瓷齣,重現良港影。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太倉博物館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絕對是考古學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寶藏。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個關於特定遺址齣土瓷器的簡單圖錄,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其背後的研究體係非常紮實。作者不僅對每一件齣土瓷器的年代、窯口、器型進行瞭細緻的考證,更巧妙地將這些實物與當時社會經濟背景、海上貿易往來,乃至元代中後期的審美風尚進行瞭宏觀的梳理和論證。這種將微觀的“物證”與宏觀的“史實”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它不是乾巴巴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洞察力的曆史重構,讀完後,我對元代江南地區的製瓷業圖景有瞭立體而鮮活的認識,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態度極其嚴謹,這一點從其引證和注釋體係上就能窺見一斑。我特意翻閱瞭幾個關鍵章節的尾注部分,發現每一項論斷的背後都有詳實的齣處支撐,無論是早期發掘簡報、同時期文獻記載,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論文,都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引用。這種對知識來源的清晰界定,避免瞭許多二手資料帶來的信息失真和偏差。對於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搭建瞭一個極佳的起點,它不僅提供瞭精華,更指嚮瞭通往更廣闊知識海洋的路徑。它展現瞭一種對曆史真相負責任的研究精神,讓人倍感信賴。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陶瓷收藏者,我最關注的是實戰應用價值,這本書在這方麵也遠超我的預期。以往的圖錄往往過於側重學術規範,對辨僞和斷代的一些關鍵特徵描述得比較含糊。然而,這本書對幾件具有典型意義的器物,如特定的青花或釉裏紅品種,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對比分析。它清晰地指齣瞭當時胎土淘洗的粗細程度、釉料中含鐵量的微小差異如何影響最終的視覺效果,以及圈足修胎的刀法特徵。這些細節對於我們鑒彆市場上良莠不齊的仿製品有著極高的指導意義。它提供瞭一套基於齣土實物的、可靠的“標準件”參照係,讓我的眼力得到瞭實實在在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深邃的靛藍色與燙金的書名相互輝映,散發著一種沉穩而莊重的美感。我一拿到手,立刻就被那種厚重感和精緻感所吸引。內頁的紙張質量非常上乘,觸感細膩,即便是高精度的圖片印刷,色彩還原度也高得驚人。特彆是那些器物局部特寫,釉麵的光澤、開片細微的紋理,甚至是胎土的質感,都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編者在版式設計上下的功夫,圖文排布疏密有緻,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對於我這樣純粹的愛好者來說,光是翻閱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將考古發現的物質之美,通過一流的齣版工藝,完美地呈現在瞭我們眼前,讓人由衷感嘆,好的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品。
評分我個人偏愛曆史故事的敘事性,而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非常到位,讀起來竟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平鋪直敘,而是通過對“樊村涇”這個特定地理坐標的聚焦,將元代社會的一個橫切麵呈現在我們麵前。比如,通過分析特定器型在不同地層中的分布密度,作者仿佛在帶領我們“重返”那個碼頭上瓷器裝船、交易、破碎的曆史瞬間。這種將冰冷的文物與鮮活的社會生活場景巧妙對接的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和想象空間。它不再是枯燥的考古報告集,而是一部關於“水陸交通樞紐上的物質文明變遷史”,非常適閤對曆史人文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