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英文全本)

草叶集(英文全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沃尔特·惠特曼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美国文学
  • 吉卜林
  • 经典
  • 短篇小说
  • 文学
  • 英文原版
  • 散文
  • 自然
  • 儿童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18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552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草叶集,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草叶集》之名得于本诗集中的一句话:“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篇正如其名,展现着美国土地之上长满的芳草,生机勃勃地进发出惑人的清香之息。书中收录了惠特曼从1855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1892年的401首诗,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的诗体大不相同,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就内容来说,这首诗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重要的诗歌之一。

作者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dlt Whitman,1819—1892),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美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惠特曼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一生颇为坎坷,只读过几年小学。为了谋求生计,先后从事过排字工人、小学教师、新闻工作者、地方报纸编辑、木工、泥水匠等各种工作。惠特曼从183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同时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先后担任《纽约曙光》、《布洛克林每日鹰报》、《自由民报》的编辑、主编,终因政见不合而于1840年离开新闻界。从1850年起,惠特曼一面从事体力劳动,一面展开了他的诗歌创作。其代表作品是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惠特曼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诗,这种风格的诗以民主的内容、革新的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诗坛。 1873年,惠特曼不幸患半身不遂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1892年,惠特曼病重去世。

目录

1. Inscriptions
2. Starting From Paumanok
3. Song Of Myself
4. Children Of Adam
5. Calamus
6. Salut Au Monde!
7. Song Of The Open Road
8. Crossing Brooklyn Ferry
9. Song Of The Answerer
10. Our Old Feuillage
11. A Song Of Joys
12. Song Of The BroadAxe
13. Song Of The Exposition
14. Song Of The RedwoodTree
15. A Song For Occupations
16. A Song Of The Rolling Earth
17. Birds Of Passage
18. A Broadway Pageant
19. SeaDrift
20. By The Roadside
21. DrumTaps
22. Memories Of President Lincoln
23. By Blue Ontario’s Shore
24. Autumn Rivulets
25. Proud Music Of The Storm
26. Passage To India
27. Prayer Of Columbus
28. The Sleepers
29. To Think Of Time
30. Whispers Of Heavenly Death
31. Thou Mother With Thy Equal Brood
32. From Noon To Starry Night
33. Songs Of Parting
34. Sands At Seventy
35. GoodBye My Fancy


现代诗歌的开拓与探索:从波德莱尔到惠特曼 一、 沉郁的都市之魂: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坛,查尔斯·波德莱尔以其惊世骇俗的《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又译为《小诗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诗歌观念。这部作品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抒情长诗集,而是以散文诗的形式,捕捉了现代都市生活瞬息万变的景象、光怪陆离的人群以及潜藏在华丽表象下的腐朽与颓废。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真正将“现代性”这一概念引入诗歌领域的诗人。他不再满足于歌颂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或古典的英雄主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巴黎的街道、拥挤的剧院、阴暗的小巷,以及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个体——流浪汉、妓女、颓废的贵族。他笔下的巴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炼狱:既有令人目眩神迷的“瞬间之美”(the beauty of the fleeting moment),也有无可逃避的“忧郁”(Spleen)与“理想”(Idéal)的永恒拉扯。 《巴黎的忧郁》的语言是精准而锋利的,充满了对感官刺激的探索。他擅长使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具体的意象,例如臭味、污泥、化妆品的光泽,甚至疾病的暗示。他所描绘的“现代人”是孤独的、异化的,在人群中游荡,却无法真正与他人建立连接。这种对都市病理学的深刻洞察,使得波德莱尔的作品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声,影响了从象征派到超现实主义的无数后继者。他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记录了现代文明的病态美学。 二、 自由的颂歌与民主的史诗:惠特曼的《自我之歌》 与波德莱尔在欧洲的阴郁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则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对个体解放的极致讴歌,树立了一座完全不同的文学丰碑。他的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初版于1855年,在其一生中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扩充,每一次增补都像是对美国精神的一次重新定义。 惠特曼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自由的诗行(Free Verse)。他抛弃了欧洲传统诗歌的格律、韵脚和固定的句式,采用一种类似布道、演讲或河流般自然流淌的长句,模仿了美国民主开放、不受约束的精神气质。这种形式上的解放,完美地承载了其内容上的宏大主题——对“自我”的赞美和对“民主”的信仰。 在《草叶集》中,惠特曼宣布他要“歌唱自我”,但这并非狭隘的个人主义。他的“自我”是包容万象的,是美国大地上所有人的集合体。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容器,容纳了工人、水手、农夫、妓女、政治家,甚至是奴隶和印第安人。他用“我就是一切,一切都是我”的哲学观,实现了对多元化社会的肯定和融合。 他的语言充满了活力、肉体性和感官的直接性。他毫不讳讳地歌颂身体、性爱、汗水和劳动,将自然与人视为一个统一的、神圣的整体。他将“美”的范畴无限扩大,认为最卑微的生命也拥有与神同等的价值。这种对生命力的热情赞美和对个体价值的无条件肯定,使得《草叶集》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定义了美国诗歌,更定义了一种“美国式”的乐观主义和开拓精神。 三、 象征的迷宫与音乐的追求:法兰西的象征主义浪潮 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象征主义(Symbolism)。这一流派的诗人们,如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和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共同的目标是超越现实世界的表象,去捕捉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绝对实在”或“暗示”。 马拉美被誉为象征主义的理论大师。他追求一种“纯粹的诗歌”,主张诗歌不应描述事物,而应暗示它们。他的作品充满了晦涩的词汇、复杂的句法和对语言本身边界的探索。马拉美认为,诗歌的真正力量在于“缺失”和“留白”,他试图用语言构建出一个近乎空无一物的空间,让读者在其中自行构建意义。他的《牧神的午后前奏》等作品,将音乐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音韵、节奏和词语之间的微妙关系,而非叙事或哲理。 魏尔伦则更加注重音乐感和柔和的氛围。《论诗的艺术》中那句著名的“音乐,惟音乐是重于一切!”(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成为了象征派的美学宣言。他的诗歌往往描绘模糊的情绪、阴雨连绵的氛围、黄昏的忧郁,风格轻盈、感伤,充满了对感官体验的细腻捕捉。 兰波的成就则在于他大胆的“通灵术”(Seerhood)。他试图通过系统性的“感觉的错乱”(derangement of all the senses),打破感官的壁垒,直接接收宇宙的真理。他的《地狱一季》是西方文学史上关于精神危机和燃烧殆尽的经典文本,充满了野蛮、瑰丽的意象和对传统道德的彻底颠覆。 这些象征主义诗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对浪漫主义的超越,他们将诗歌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转向了对人类内心深处、潜意识和语言结构本身的探索,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维多利亚时代的回声与批判:丁尼生与勃朗宁夫人 在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先锋探索同步进行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成熟与反思。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Alfred, Lord Tennyson)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其完美的技巧、对古典韵律的精湛掌握以及对时代焦虑的深刻回应而著称。 丁尼生的作品,如《悼念》(In Memoriam A.H.H.),是这一时代精神矛盾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他继承了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语言华美、意象清晰;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与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他的诗歌充斥着对信仰的动摇、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追问。他精湛地运用“韵律的模仿”,使诗歌的形式完美地贴合其内容。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则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另一种重要的声音——对社会议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她的十四行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是浪漫爱情诗的典范,但她更具开创性的是其社会诗作,如《工人阶级》系列,以诗歌的形式介入了当时社会上关于童工、工厂条件和阶级不公的辩论,展现了诗歌干预现实政治的能力。 总而言之,这批诗人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文学景观:从波德莱尔对都市异化的病态迷恋,到惠特曼对磅礴民主的无条件拥抱;从象征派对语言极限的哲学拷问,到维多利亚时代对信仰与科学冲突的沉思。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草叶集》的英文原版,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有点不知所措。惠特曼的诗歌语言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初次踏入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狂野的自由感,一下子就把我卷了进去。他不像那些传统诗人那样拘泥于工整的格律和精致的意象,他用的是一种近乎于“宣言”的口吻,大声宣告着自我、宣告着美国,宣告着人类的身体和灵魂。我尤其欣赏他在描述日常事物时的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无论是码头工人挥汗如雨的景象,还是广袤平原上风吹草低的宁静,在他笔下都获得了史诗般的重量。读起来,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那种情感的冲击力太强,仿佛我真的站在他所描绘的那个场景中,呼吸着他呼吸的空气。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教我如何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我”和每一个“你”,将个体融入到更宏大的宇宙洪流之中。那种无边无际的包容性,真的令人震撼,它让我重新思考“诗歌”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自由奔放的节奏,但一旦沉浸其中,就再也无法自拔,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现代诗歌的认知和期待。

评分

我得承认,最初接触这本《草叶集》英文原著,是出于一种“朝圣”的心态,毕竟它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远比我想象的要“粗粝”得多。它不是那种可以捧着热茶、窝在沙发里慢慢品味的甜美读物,它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需要你调动全身的精气神去跟上作者那近乎失控的、涌动的叙述。惠特曼的那些长句,简直像河流决堤,一泻千里,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毫不相关的意象——从城市喧嚣到星辰大海,从政治会议到私密情感,一切都被他并置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无比复杂的、充满矛盾却又无比和谐的“整体”。这种“包罗万象”的手法,初看之下容易让人感到凌乱,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他试图将所有生命经验纳入“自我”这个容器的宏大抱负。我最喜欢他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对身体的赞美,完全没有羞赧或遮掩,这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无疑是石破天惊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你不是在“读”诗,而是在“经历”一场宏大的生命事件。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精炼和象征的读者来说,《草叶集》的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颠覆。它坦率得近乎粗野,没有太多雕琢的词汇,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锤打过一样,带着力量和温度。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一些生僻的俚语和当时特有的北美语境,才能真正理解某些段落的深层含义。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都在他那无界限的诗行中交织在一起。他不断地重复和强调,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他想确保那个“信息”被彻底地植入读者的意识深处。我尤其沉迷于他那些充满个人化、近乎自恋的独白,但奇怪的是,这种极端的个人化,最终却导向了最普世的同情和理解。它要求读者放下固有的审美标准,用一种更原始、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文本。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永远无法被完全定义。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草叶集》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解放”。在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头脑中那些僵化的界限正在瓦解。惠特曼似乎拥有某种魔力,他能将最卑微的事物提升到神圣的高度,同时又将最宏大的概念拉回到最朴素的日常经验中。这种张力构建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煽动”的读者,但他的文字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仿佛他所有的文字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最未经粉饰的源头。他的叙事视角不断地在“我”和“我们”之间切换,这种无缝的转换,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万物一体的信仰。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本身就极具实验性,长短句的交错,段落的疏密变化,都服务于他诗歌情绪的起伏跌宕。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获得答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开始问出更好问题的书。它教会我,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最坦诚、最不加修饰的自我表达之中。

评分

阅读这本英文原版,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惠特曼的时代背景和我的当下世界有着巨大的鸿沟,但我发现,他所探讨的核心议题——身份的构建、民主的理想、个体的价值,乃至对死亡的超越——至今依然尖锐而 актуальный(及时的)。我不得不说,翻译版本往往会“驯化”掉原著中那种特有的、粗粝的“美国味道”,只有原汁原味地阅读,才能体会到那种磅礴的、带有开拓者精神的语势。他的诗句常常打破常规的语法结构,那样的句式仿佛是为了适应他那奔腾不息的思绪而特别“发明”出来的,充满了即兴的活力和不可复制的韵律感。有时候,我甚至会尝试模仿他的节奏大声朗读,那种感觉就像是亲自站在布鲁克林或长岛的海岸边,对着广阔的天地呼喊。这本书不是用来被“理解”的,而是用来被“感受”和“接纳”的,它挑战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迫使我们接受一种更广阔、更少评判的生命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