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形成与传播,给每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深刻的影响。疫病不仅能够毁灭个体的生命,而且还影响或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每一次重大疫病的流行,几乎都会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
宋代是中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瘟疫的流行,迫使宋朝官府、医学家和官僚士大夫等对疫病的成因和治疗进行积极的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中医传染病学、病因病机学和临床方剂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韩毅,男,1974年9月生,甘肃临洮人。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史、疾病史和科技史文献学等研究。出版专著有《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在《EASTM Journal》、《中央史学》(韩国)、《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兽医医药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观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介绍。
一 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重大影响
1 宋代瘟疫的种类、流行与传播情况
2 宋代瘟疫分布的特点及其变化
3 瘟疫流行对宋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 宋代政府建立的疫病防治体系
1 宋代皇帝和政府对瘟疫的认识及其转变
2 宋代官修医学著作对疫病病因、病症及传染性的解释
3 宋代政府对瘟疫的态度与国家防疫体系的建立
三 宋代政府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政府防治诸路州县瘟疫的措施
2 宋代政府防治军中瘟疫的措施
3 宋代地方官吏防治瘟疫的措施
4 宋代政府防治瘟疫的特点
四 宋代医学家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医学家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
2 宋代医学家提倡的防疫之法
3 宋代医学家防治瘟疫的特点
五 宋代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防治瘟疫的措施
1 宋代宗教人士对瘟疫的救治
2 宋代普通民众对瘟疫的认识和反应
六 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历史借鉴
1 宋代疫病防治体系中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2 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历史借鉴
3 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2015 年3 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决定编辑出版《华夏文库》科技史书系著作,向社会和公众展现、传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普及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的委托,
我和邹大海研究员承担此项目的组稿和联络工作。
我的研究领域是医学史,多年来一直关注疾病史的相关研究。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完成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4)。拙著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科技导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科学报》和《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等先后刊发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和公众展现、传播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成就和历史脉络,阐明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机制,我萌发了将此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意向,采用灵活生动的叙述方式,向学界同仁介绍宋代不同社会阶级,如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地方乡绅、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等对瘟疫的认识、态度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解析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国家疫病防治体系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进而总结宋代在防治瘟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袁萍书记、韩琦副所长和赵力副书记给予了大力支持。审稿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韩健平教授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赵建新编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办公室王君秀老师和研究生李伟霞、于博雅、梁佳媛同学对本书的撰写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我的父亲、母亲、岳母和其他亲人,长期以来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爱人刘红女士对本书进行了仔细的校阅和润色。正是有了他们的关心与照顾,我才顺利地完成了本书的撰写。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华夏文库》项目统筹单占生先生,中州古籍出版社萧红主任和赵建新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研究的老师、同事和亲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
在一些不足,敬请大家谅解。
韩毅
2017 年8 月25 日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开的,毕竟“瘟疫”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远不止于讲述历史上的那些瘟疫事件那么简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重构一个活生生的宋朝社会图景。从市井百姓到朝堂决策者,面对疫情时的那种惊慌失措、信息不对称,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秩序的微妙变化,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考究,比如当时的医疗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不同阶层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坚韧。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那种集体面对未知威胁时的恐慌与挣扎。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行为模式的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也不累。作者在严肃的历史考据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有时候,会插入一些古代文人的笔记或者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这些“小插曲”像是给厚重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色彩和温度,让读者能从更微观的层面去体会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强硬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带着你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让你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其中的因果链条。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关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应该是“思辨”。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告诉我们“宋朝人是如何做到的”,而在于它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我们现在会怎么做”。面对古今的参照系,历史的幽灵仿佛在提醒着现代社会: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常时,那些最基本的人性弱点和制度上的缺陷,可能从未真正改变。作者的分析是审慎且克制的,他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提供了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历史切片,让我们得以在宋朝的经验中,反观我们自身的脆弱与潜力。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好书。
评分我常常在想,古代的“科技”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读完这本书,我对“科技”的理解又拓宽了一层。它不是只有高精尖的实验室成果,更多的是一种应对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书中对宋朝在防疫、物资调配、信息传播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比如,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建立隔离体系,如何进行初步的公共卫生干预。这些看似朴素的措施,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蕴含着非常超前的治理理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在瘟疫治理中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土壤。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变迁比较敏感的读者,我最关注的是疫情对宋代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带来的长期影响。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商业停滞、人口流动受限,来展示宏观层面的冲击。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巨大的冲击下,宋代的社会韧性显得异常强大。不同于我们现在对灾难的刻板印象,宋朝的市民阶层和士大夫群体展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务实的重建能力。这种从混乱中恢复秩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商业化程度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读完之后,我不仅了解了疫情本身,更理解了宋朝这个伟大时代的内在驱动力,那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