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团队体外循环临床经验丰富,了解从事该领域相关一线工作人员所需,编写特点突出实用性,开本为口袋书大小,便于携带,可供随时翻阅。
本书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而成,全书以精炼实用为特点,内容涉及心血管体外循环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在13年出版的《阜外心血管体外循环手册》的基础上修订再版,增加了近几年已普遍开展的新内容及新技术,更加突出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实操性。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紧密结合临床,非常适合从事体外循环、心血管麻醉及心外科的医师及相关人员工作是随手翻阅和参考。
龙村 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体外循环专业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家特别津贴的国家重点人才。
李景文 副主任医师,研究长期从事心血管手术中体外循环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高国栋 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及心肺辅助循环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第一篇 体外循环仪器设备
第一章 体外循环机
第二章 氧合器
第一节 膜式氧合器
第二节 氧合器性能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膜式氧合器临床应用
第四节 氧合器中血液的破坏
第三章 插管与管道
第一节 体外循环管道
第二节 体外循环插管
第三节 滤器
第四章 变温水箱及其他辅助装置
第一节 变温水箱
第二节 其他辅助装置
第二篇 体外循环技术操作常规
第五章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第一节 体外循环手术前期的物品准备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准备工作
第六章 血液稀释与预充
第一节 血液稀释
第二节 体外循环预充和血液稀释方法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预充液
第七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
第一节 物理观察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三节 心电图监测
第四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五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
第六节 出凝血监测
第七节 中枢神经监测
第八节 组织灌注/氧合监测
第八章 血流动力学管理
第一节 全身血流动力学管理
第二节 重要脏器血流动力学的管理
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第九章 体外循环管理要点
第一节 前并行的管理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运行管理
第三节 后并行的管理
第四节 停止体外循环
第十章 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代谢管理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水代谢紊乱和纠正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钾代谢的紊乱与纠正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钙代谢紊乱及纠正
第四节 体外循环中镁代谢紊乱及纠正
第五节 体外循环中高钠血症
第十一章 酸碱平衡和血气管理
第一节 酸碱平衡
第二节 血气分析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酸碱失调
第四节 低温体外循环和血气校正
第十二章 抗凝与拮抗
第一节 正常控制凝血的机制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抗凝和拮抗
第十三章 血液超滤技术
第十四章 心血管手术的血液保护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血液麻醉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
第一节 心脏停搏前的心肌保护
第二节 心脏停跳阶段的心肌保护
第三节 后并行阶段的心肌保护
第四节 新生儿的心肌保护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中的脑保护
第一节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脑缺血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第二节 体外循环围术期神经精神评价手段
第三节 神经系统保护的措施
第三篇 不同病种体外循环操作
第十七章 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管理
第十八章 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各种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特点
第十九章 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特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章 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定义与分型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脑、脊髓及血液保护
第二十一章 新生儿体外循环
第一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的物品准备
第二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要点
第二十二章 微创外科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微创体外循环技术
第二节 微创体外循环管理
第二十三章 心脏肿瘤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四章 肺栓塞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肺栓塞手术治疗的体外循环方法
第二节 重要脏器保护
第二十五章 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供体心脏的保护
第二节 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特点
第二十六章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MORROW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循环
第三节 冷凝集反应阳性患者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七章 体外膜肺氧合
第一节 ECMO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ECMO监测与管理
第三节 并发症的防治
附录
附录一 体外循环意外及其对策
附录二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常用设备的使用范围
附录三 常用人体检查正常值和体外循环记录单
附录四 体外循环记录单
第一篇 体外循环仪器设备
第一章 体外循环机
第二章 氧合器
第一节 膜式氧合器
第二节 氧合器性能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膜式氧合器临床应用
第四节 氧合器中血液的破坏
第三章 插管与管道
第一节 体外循环管道
第二节 体外循环插管
第三节 滤器
第四章 变温水箱及其他辅助装置
第一节 变温水箱
第二节 其他辅助装置
第二篇 体外循环技术操作常规
第五章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第一节 体外循环手术前期的物品准备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准备工作
第六章 血液稀释与预充
第一节 血液稀释
第二节 体外循环预充和血液稀释方法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预充液
第七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
第一节 物理观察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三节 心电图监测
第四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五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
第六节 出凝血监测
第七节 中枢神经监测
第八节 组织灌注/氧合监测
第八章 血流动力学管理
第一节 全身血流动力学管理
第二节 重要脏器血流动力学的管理
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第九章 体外循环管理要点
第一节 前并行的管理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运行管理
第三节 后并行的管理
第四节 停止体外循环
第十章 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代谢管理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水代谢紊乱和纠正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钾代谢的紊乱与纠正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钙代谢紊乱及纠正
第四节 体外循环中镁代谢紊乱及纠正
第五节 体外循环中高钠血症
第十一章 酸碱平衡和血气管理
第一节 酸碱平衡
第二节 血气分析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酸碱失调
第四节 低温体外循环和血气校正
第十二章 抗凝与拮抗
第一节 正常控制凝血的机制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抗凝和拮抗
第十三章 血液超滤技术
第十四章 心血管手术的血液保护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血液麻醉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
第一节 心脏停搏前的心肌保护
第二节 心脏停跳阶段的心肌保护
第三节 后并行阶段的心肌保护
第四节 新生儿的心肌保护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中的脑保护
第一节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脑缺血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第二节 体外循环围术期神经精神评价手段
第三节 神经系统保护的措施
第三篇 不同病种体外循环操作
第十七章 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管理
第十八章 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各种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特点
第十九章 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特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章 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定义与分型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脑、脊髓及血液保护
第二十一章 新生儿体外循环
第一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的物品准备
第二节 新生儿体外循环要点
第二十二章 微创外科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微创体外循环技术
第二节 微创体外循环管理
第二十三章 心脏肿瘤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四章 肺栓塞手术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肺栓塞手术治疗的体外循环方法
第二节 重要脏器保护
第二十五章 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供体心脏的保护
第二节 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特点
第二十六章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
第一节 MORROW术的体外循环
第二节 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循环
第三节 冷凝集反应阳性患者的体外循环
第二十七章 体外膜肺氧合
第一节 ECMO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ECMO监测与管理
第三节 并发症的防治
附录
附录一 体外循环意外及其对策
附录二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常用设备的使用范围
附录三 常用人体检查正常值和体外循环记录单
附录四 体外循环记录单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麻醉科医生,虽然我们医院的体外循环并不是每天都有,但一旦遇到需要体外循环的手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过去,我们往往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同事或者从外部请专家来指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在这方面的压力。它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体外循环的理论、技术和流程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使得我们即使在基层医院,也能够有章可循。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常见体外循环并发症的详细论述,包括它们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并能在出现问题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这本书就像是我们的“应急宝典”,让我们在面对体外循环手术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心脏外科医生,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体外循环技术的“操作手册”,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决策指南”。在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在每一个环节都强调了精准和精细的重要性。它对于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操作来应对这些变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氧合和二氧化碳的调控,书中不仅仅介绍了标准的参数范围,更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血气参数背后的生理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这对于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器官功能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对一些非常规情况和特殊患者群体的体外循环处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处理疑难杂症非常有指导意义。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升,才是最宝贵的。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书,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体外循环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个章节的逻辑安排,从基础到进阶,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书中在讲解每一个技术要点时,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流程图,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也方便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对照和参考。我还注意到,书中在讨论一些有争议的或者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会列举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判断的能力非常有益。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或即将从事体外循环工作的医护人员。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同事的推荐得知了这本书。当时我刚开始接触体外循环领域不久,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懵懂的学徒,面对琳琅满目的器械和纷繁复杂的流程,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将我带入了体外循环的精妙世界。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比如,关于血泵的选择,它不仅仅列举了不同类型血泵的优缺点,更结合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在不同手术、不同患者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依据,甚至还提到了不同血泵的维护保养细节,这对于确保手术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一些案例分析,真实而具体,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临床中的,也让我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有了更充分的准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体外循环的整体认知有了质的飞跃,也更有勇气去面对临床上的各种挑战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每天都要面对复杂体外循环病例的医生来说,意义非凡。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深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某个特定病例上遇到瓶颈,理论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精细化的操作需求,这时候一本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书就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知识点,而是将复杂的原理抽丝剥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并且能立刻联想到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设备的选择、管路的连接,到血液动力学参数的监测与调控,再到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一边看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手术室里的场景,仿佛自己正在亲手操作一样,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