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着客观、准确、实用的原则,《皮肤美容与护理》对内容设计、写法、分工、读者对象等相关细节进行了多次研讨,将当前常用的、先进的皮肤美容治疗技术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很好地结合起来,系统阐述了各种皮肤美容治疗技术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基本理论、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全书深入浅出,以实用为主,以指导临床护理实际丁作为目的,为广大从事医美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作者简介
王聪敏,女,1971年出生,本科,副主任护师。现任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护士长、《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和《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护理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美容护理与咨询管理学组副组长、陆军总医院护理科研小组组员。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业书籍9部,参与基金课题5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北京军区优秀护士2次、北京军区总医院优秀护士3次、优秀党务工作者1次、基层先进医务工作者1次。荣获集体三等功5次、先进基层单位3次、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
杨蓉娅,女,1958年出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所长、皮肤科主任、皮肤激光美容整形中心主任。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先后承担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业书籍25部;获得军队和地方医学科技成果奖1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4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2名;创办了国家专业学术期刊《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并任总编。
学术任职: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
副主席,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兼微创与皮肤整形分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护理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兼激光医疗美容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常委,北京市整形美容业协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感染、炎症、修复》等10余本学术期刊编委。
所获荣誉:第五届“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称号,中国首届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国美容与整形优秀医师奖,中国美容与整形特殊贡献奖,解放军医学院教学先进个人、优秀医学专家,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荣誉称号1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所带领的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于2011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先进基层单位3次、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皮肤美容护理发展历史
第二节 美容护理人员职业形象和美学护理要求
第二章 皮肤美容基础理论
第一节 皮肤组织结构与皮肤美容
第二节 皮肤的功能
第三节 皮肤的类型
第四节 皮肤的老化
第五节 美容皮肤科的特点
第三章 激光与皮肤美容及护理
第一节 激光与光子基础知识
第二节 光.组织相互作用
第三节 各型医用激光器的分类选择
第四节 激光的风险控制与防护
第五节 皮肤激光外科的麻醉及护理
第六节 激光美容中的疼痛治疗及护理
第七节 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八节 色素增加性疾病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九节 皮肤年轻化治疗及护理
第十节 痤疮的红蓝光治疗及护理
第十一节 痤疮的光动力治疗及护理
第十二节 激光脱毛术及护理
第十三节 文身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十四节 瘢痕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十五节 白癜风的准分子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十六节 银屑病的光疗及护理
第十七节 掌跖脓疱病的光疗及护理
第十八节 阴道萎缩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第十九节 腋臭的微针射频治疗及护理
第二十节 非聚焦超声减脂的治疗及护理
第四章 注射美容及护理
第一节 常见填充材料及部位选择
第二节 注射填充技术及护理
第三节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技术及护理
第四节 瘢痕修复注射技术及护理
第五节 埋线紧致提升术及护理
第六节 注射美容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第五章 皮肤美容外科手术麻醉及护理
第一节 美容外科手术麻醉的特点
第二节 美容外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法
第三节 美容外科手术麻醉的护理技术
第四节 美容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
……
第六章 皮肤美容外科手术及护理
第七章 手术室及留观室工作管理
第八章 皮肤中医美容及护理
第九章 其他皮肤美容及护理
第十章 皮肤美容的心理护理
第十一章 皮肤美容科护士工作规范及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人们的求美需求日渐增加,皮肤美容行业迅速发展,各种美容技术层出不穷,几乎一到两年就有一种新的美容技术问世,临床治疗手段极为丰富,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求美者的需求。除了与求美者的期望值过高、美容技术自身发展仍不足有关,与美容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由于皮肤美容学科发展时间比较短,人们更侧重于各种美容治疗技术的应用,对应用过程中的配套护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操作不规范的问题突出,使求美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出现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不仅给求美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痛苦。
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有多年从事皮肤病、皮肤激光美容、皮肤整形美容、皮肤中医美容和医美护理的专家、教授、护士长、资深护师,在皮肤美容治疗及美容护理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不仅对各种美容治疗技术的应用非常熟悉,而且对应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积累和总结,并在临床上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大大减少了治疗中及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编纂了《皮肤美容与护理》一书,将我们多年的积累和体会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以便更多从事医疗美容、美容护理的医护人员和更多的求美者受益。本着客观、准确、实用的原则,我们对内容设计、写法、分工、读者对象等相关细节进行了多次研讨,将当前常用的、先进的皮肤美容治疗技术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很好地结合起来,系统阐述了各种皮肤美容治疗技术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基本理论、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全书深入浅出,以实用为主,以指导临床护理实际丁作为目的,为广大从事医美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美容皮肤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编者在各章节相关内容中加入了很多经过实践得出的见解和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匆忙,难免会出现错误,敬请广大读者和同道批评指正。
特别要感谢为此书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常务编委刘畅、李烨、周双琳等人。感谢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的各位编者在工作之余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祝愿我们的皮肤美容护理事业蓬勃发展!
《匠心之笔:数字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符号再创造》 一、 导论: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回响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速的数字时代,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汇与重塑期。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了地域界限,不同文化元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相互渗透、融合。在此背景下,那些沉淀了数千年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符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它们不再仅仅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也不再局限于古籍中的文字记录,而是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在新的媒介、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演绎与创造。 本书《匠心之笔:数字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符号再创造》,正是聚焦于这一宏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我们并非探讨美容与健康的肌肤保养之道,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精神价值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符号。我们将深入剖析,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思维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古老的符号是如何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何跨越时空,在新的创作实践中焕发新生。本书将是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如何让传统在当下‘活’起来”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二、 第一章:传统文化符号的定义、价值与当下困境 本章将首先界定“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具象的图案、器物,更包括那些抽象的哲学理念、伦理道德、民间传说、戏曲程式、建筑风格、服饰纹样、乃至特定的仪式和节庆活动。它们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钥匙。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符号所蕴含的丰富价值: 历史的记忆与民族认同: 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塑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审美的范式与艺术的源泉: 它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语言和视觉母题,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 智慧的结晶与哲学的启示: 它们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 社会的功能与伦理的教化: 它们曾是规范社会秩序、传递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下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认知断层与理解缺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日渐淡薄,符号的深层含义被遗忘甚至误读。 商业化的粗暴挪用: 缺乏深入理解和尊重的商业化开发,常常导致符号的意义被稀释、扭曲,沦为肤浅的装饰。 技术壁垒与传播瓶颈: 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信息难以有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文化自信的动摇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避免“文化殖民”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三、 第二章:数字时代的变奏:新媒介与新语境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和再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章将聚焦于这些“变奏”: 互联网与泛在传播: 社交媒体的赋能: 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符号传播的新阵地,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科普等形式,让文化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数字博物馆与线上展览: 打破时空限制,让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以高清、交互的方式呈现,提升公众的可及性。 知识付费与在线课程: 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平台,系统地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填补认知空白。 数字艺术与交互体验: 数字绘画、动画与游戏: 艺术家和开发者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将传统故事、神话人物、建筑风格等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的数字艺术品和沉浸式体验。例如,将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转化为虚拟形象,将水墨画意境融入游戏场景。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通过VR/AR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宫殿、园林,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工智能(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AI如何辅助艺术家进行风格迁移、内容生成,甚至“复原”失传的艺术技法,为传统符号的再创造提供新的工具。 跨界融合与流行文化: 国潮的崛起: 分析“国潮”现象背后,传统文化符号如何与现代设计、时尚、消费品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符号,并获得年轻一代的喜爱。 与其他文化的对话: 传统文化符号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国际艺术节、设计展中,中国传统元素如何引起关注。 四、 第三章:再创造的路径与实践:匠心与创新并举 本章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进行再创造的具体路径与成功案例,强调“匠心”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深度挖掘与价值重塑: 故事化叙事: 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体系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叙事文本,让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符号的象征意义解读: 深入分析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赋予其新的时代解读。 从“形”到“神”的转化: 不止于对外观的模仿,更要抓住符号的精神内核,并在新的载体上予以体现。 技术赋能与形式创新: 数字艺术作品: 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数字绘画、3D建模、动态影像等技术,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富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互动式设计与沉浸式体验: 探讨如何通过游戏化设计、VR/AR应用,让用户主动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加深理解。 智能生成与个性化定制: AI在符号元素的提取、重组、生成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 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文创产品的设计与营销: 分析成功的文创产品案例,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日常生活用品、时尚服饰、家居装饰等,并以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式进行推广。 IP孵化与泛娱乐联动: 如何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IP,进行多维度开发,形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图书等泛娱乐生态。 教育与普及的结合: 将文化再创造的成果融入教育体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五、 第四章:伦理考量与文化自觉:在传承中坚守 在拥抱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潜在的伦理风险,并倡导文化自觉。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如何界定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 在进行二次创作时,如何尊重原创,避免侵权。 避免文化符号的“消解”与“异化”: 警惕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可能导致的文化符号意义的浅薄化和价值的流失。 如何在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中,保持对文化本源的尊重,避免技术的“奴役”。 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自信的构建: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话语权。 鼓励国内创作者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跨代际的文化沟通与认同: 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搭建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沟通桥梁,促进文化认同的代际传承。 六、 结论:匠心传承,生生不息 《匠心之笔:数字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符号再创造》一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洞察。我们相信,通过匠心独运的再创造,那些沉淀着民族智慧与审美的古老符号,必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影响现在、启迪未来的重要力量。本书呼吁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对文化根脉的深深敬意,共同书写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华美篇章。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