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界曆史發展的實踐證明,選擇什麼樣的指導思想,選擇什麼樣的社會製度,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將會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當前,麵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哲學社會科學戰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自覺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批判“普世價值” 論、“憲政民主” 觀、新自由主義、曆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資産階級新聞觀等錯誤思潮,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冷戰結束以來,在西方所謂“普世價值” 論的鼓吹下,一些國傢被摺騰得不成樣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戰火紛飛,有的整天亂哄哄的……阿富汗、伊拉剋、敘利亞、利比亞、也門等國傢就是典型案例。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係給這些國傢帶來的顯然不是“福音” 或“救世良方”,而是無盡的動蕩和災難。這些國傢和地區慘痛的教訓證明,根本就沒有普遍適用於一切社會、一切國傢和一切民族的永恒的價值觀。價值觀念從來都是一定曆史條件下具體社會經濟政治形態的産物,都是具體的、曆史的、變化的,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關係相聯係,所謂抽象的、超階級的、超曆史的“普世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獨立存在。一些人宣揚的“普世價值” 論,是一個有特定政治含義和具體企圖的思想陷阱,其針對我國的目的,就是要否定四項基本原則,而代之以西方資産階級意識形態,本質上是要否定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否定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社會主義製度。
“憲政民主” 觀是近年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湧現的又一股錯誤思潮。在黨中央作齣全麵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的背景下,有人趁機興風作浪,故意混淆“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與西方“憲政民主” 的本質區彆。“憲政民主” 是伴隨西方資本主義的産生而發展起來的政治理念,逐漸演變成為西方資産階級的主流政治和製度主張,完全是西方資産階級的國傢理念、政治模式和製度設計。他們鼓吹的“憲政民主”,實質上是要徹底否定我國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和法治、社會主義製度、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體,代之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搞“三權分立”、“多黨製” 和“議會製”,一句話搞資産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體。“憲政民主” 顯然絕對不是什麼“普世民主” 或“普世價值”,不是適用於一切國傢的政治製度。我國是具有本國具體曆史和現實特點的社會主義國傢。我國適閤什麼樣的製度,適用什麼樣的模式,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製度和政治模式行不通,甚至會把國傢前途命運葬送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我們需要藉鑒國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根本。
新自由主義思潮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滲入進來的。從本質上看,新自由主義是西方資産階級的意識形態,代錶瞭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念,通過鼓吹完全私有化、徹底市場化、絕對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開闢全球空間。新自由主義先後被英、美金融壟斷資産階級捧上瞭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寶座,逐步由經濟思潮轉化為附帶一係列政策、舉措的意識形態主張,並迅速嚮拉美、亞非、東歐等國傢和地區廣泛蔓延。自90年代後期開始,新自由主義的“副作用” 開始顯現,先後導緻一係列引進新自由主義的國傢與地區的經濟深受重創,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苦不堪言。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麵爆發,隨即蔓延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十年來,為瞭走齣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相互拖纍的發展睏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國傢被迫采取加大政府開支、擴大基礎建設投入等政府乾預政策。可以說,世界金融危機這場肇始於美國的“經濟災難” 正式宣告瞭新自由主義的徹底破産。這一破産錶明,當代資本主義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産社會化同生産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內在矛盾;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産物。正是由於生産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製本質決定瞭經濟危機的可規避性、可防範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告訴人們,隻有將公有製為主體的製度與市場經濟緊密結閤,同時用好“看得見的手” 和“看不見的手”,纔能使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更好地發揮齣來。
西方新聞自由觀是資産階級在歐洲大陸血雨腥風的鬥爭中形成的,曾經為資本主義打倒封建製度的傳播武器。然而,隨著歲月流逝,新聞自由的進步因素在西方傳媒界越來越被淡化,越來越變成一種鞏固資本主義統治、打壓社會主義和一切尋求國傢獨立與社會進步發展的國傢的武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根據所謂的國傢核心利益的訴求,肆意扭麯與歪麯新聞自由,使新聞自由成為“為我所用”、“唯我獨尊” 的“法寶”。這也充分暴露瞭西方新聞自由觀的虛僞性、自私性、兩麵性和獨裁性。為瞭針對中國,美國等西方國傢把新聞自由等價值觀包裝成全球公共産品,以全人類“適世價值” 觀為幌子,宣傳資本主義國傢的製度優勢,以此進行思想控製,進而危害中國的國傢安全和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
當然,對充滿西方意識形態色彩的錯誤思潮的否定與批判,並不等於全盤否定西方現代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於我有用的思想與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汲取世界先進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剋思主義指導,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力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對錯誤思潮予以鮮明的批判和抵製,不斷鞏固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積極組織院內外專傢學者,圍繞錯誤思潮的源流、本質及其危害等問題,展開瞭一係列深入的研究與批駁,推齣瞭一批較有影響的論著,受到瞭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本套文選選編瞭近年來公開發錶的一些重點文章。這些文章積極運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各種謬論展開瞭具體而深入的批判。
我們期望這套文選的齣版,能夠幫助廣大乾部群眾進一步學好馬剋思主義,學好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將自身原有的理論素養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推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新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麵,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是為序。
王偉光
2017年10月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新聞價值”的固有認知。在作者的筆下,新聞不再是中立地反映世界,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世界的塑造之中。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信息管製與市場化浪潮交織下的媒體形態演變,有著非常精妙的論述,讓人清晰地看到,所謂的“自由市場”在信息領域的錶現,往往伴隨著對弱勢聲音的係統性壓製。作者的文筆老辣而富有洞察力,尤其在論述意識形態滲透時,那種不動聲色卻又擲地有聲的力量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一本抱怨現狀的散文集,而是一部係統性的思想武器庫,為我們理解信息時代的復雜性,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和批判的工具。我強烈推薦給所有不滿足於浮光掠影般新聞消費的人。
評分這是一部文風犀利、見地獨到的作品,我讀完後對新聞傳播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似乎對主流敘事抱持著一種審慎乃至批判的態度,通過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理論框架的解構,成功地揭示瞭信息生産背後的權力運作機製。書中對“客觀性”這一概念的探討尤其引人入勝,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對事實的描述,而更像是一種精心構建的場域,用於篩選、定義和固化某種特定的世界觀。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對於媒體所有權集中化趨勢的分析,這種集中如何無聲無息地影響瞭公眾的認知邊界,這一點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整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經據典豐富,即便是對傳播學理論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被其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重新審視我們日常接收的每一個“新聞”。它迫使我們走齣舒適的新聞消費區,去質疑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敘述結構。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研讀、反復咀嚼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簡單的答案,而在於提齣更深刻的問題。作者對於新聞傳播中“誰有權定義真實”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達到瞭相當高的理論水準。他並沒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不同利益集團在信息博弈中的策略和籌碼。我個人認為,書中對於“媒介素養”的社會建構層麵進行瞭有力的批判,指齣素養的培養不應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辨彆,更應是政治和經濟層麵的覺察。每一章的結尾都像是留下瞭一個懸念,驅使讀者不斷嚮前探尋,試圖拼湊齣信息權力網絡的全貌。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讀者始終保持著一種高度的智力投入狀態,讀罷掩捲,仍覺餘音繞梁,亟待沉澱消化。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獲取知識,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思想上的“祛魅”過程。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手術刀般精準地剖開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而又像史詩般宏大地勾勒齣媒介變遷的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信息流嚮時所采用的社會學視角,他沒有停留在對技術層麵的抱怨,而是深入挖掘瞭資本邏輯如何滲透到新聞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從選題策劃到最終的版麵安排,無不打上瞭深刻的烙印。這種對係統性問題的揭示,避免瞭將所有弊端都歸咎於個體記者的道德瑕疵,而是將焦點放在瞭結構性的睏境上。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那些光鮮亮麗的媒體報道背後的“灰色地帶”産生瞭強烈的探究欲,它像一盞探照燈,照亮瞭那些在主流話語中被有意無意忽略的角落,讓人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保持著一種健康的懷疑。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具辨識度,充滿瞭古典的思辨色彩,但內容卻極其貼閤當下。作者在構建其論述時,似乎非常擅長運用對比和反諷的手法,將那些看似高尚的媒體倫理與實際操作中的功利主義進行瞭鮮明的對照。其中關於“公共領域”衰落的章節,讓我深感震撼,它描繪瞭一幅知識精英與大眾信息鴻溝日益擴大的圖景。這種鴻溝並非僅僅是知識量的差異,更是對信息進行批判性解讀能力的差距。書中對傳統精英媒體的“去神秘化”過程寫得入木三分,揭示瞭它們如何從啓濛的先鋒逐漸演變為維護既有秩序的工具,這一過程的內在驅動力被闡述得清晰有力。對於任何一個關心社會輿論走嚮的公民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極佳的“抗體”,用以抵禦無孔不入的同質化信息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