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

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成国,撰 著
图书标签:
  • 王安石
  • 宋史
  • 历史
  • 传记
  • 年谱
  • 政治
  • 改革
  • 文化
  • 人物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1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2
字数:1665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安石既是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是宋代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绕不过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刘成国先生,是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对王安石的生平、文学创作和思想成就等研究颇有创获。他在本书中对王安石一生的行年事迹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证,按年、月、日进行编排,旁及王安石的家族世系、人际关系网络,并对其政治主张、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进行深入的探讨,让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王安石其人其事。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编纂王安石年谱的基础上,主要按照年、月、日,对王安石的一生做综合性考述,包括其家族、世系、字号、里贯、生卒年,科名、仕履、功业,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交游网络,家族盛衰等。在材料的搜集、问题的考证、思想的阐发、方法的探讨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刘成国,男,生于1977年,山东高密人。2002年获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紫江青年学者。2004年至2016年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08年破格1年晋升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09—2010)、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2015)。出版专著有:《荆公新学研究》、《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王安石年谱长编》。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卷一
家族世系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歲
乾興元年壬戌(1022),二歲
宋仁宗天聖元年癸亥(1023),三歲
天聖二年甲子(1024),四歲
天聖三年乙丑(1025),五歲
天聖四年丙寅(1026),六歲
天聖五年丁卯(1027),七歲
天聖六年戊辰(1028),八歲
天聖七年己巳(1029),九歲
天聖八年庚午(1030),十歲
天聖九年辛未(1031),十一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十二歲
明道二年癸酉(1033),十三歲
景祐元年甲戌(1034),十四歲
景祐二年乙亥(1035),十五歲
景祐三年丙子(1036),十六歲
景祐四年丁丑(1037),十七歲
寶元元年戊寅(1038),十八歲
寶元二年己卯(1039),十九歲
康定元年庚辰(1040),二十歲
卷二
康定二年、慶曆元年辛巳(1041),二十一歲
慶曆二年壬午(1042),二十二歲
慶曆三年癸未(1043),二十三歲
慶曆四年甲申(1044),二十四歲
慶曆五年乙酉(1045),二十五歲
慶曆六年丙戌(1046),二十六歲
慶曆七年丁亥(1047),二十七歲
慶曆八年戊子(1048),二十八歲
皇祐元年己丑(1049),二十九歲
皇祐二年庚寅(1050),三十歲
皇祐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歲
皇祐四年壬辰(1052),三十二歲
皇祐五年癸巳(1053),三十三歲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甲午(1054),三十四歲
至和二年乙未(1055),三十五歲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譜餘
附録
一、傳記資料四種
二、著述考附王雱
三、參考書目

精彩书摘

後記
大約在2011年底,經過反復的思考和掂量,我決定暫時中止已經持續六年的宋代文體研究,重新回到碩、博連讀時的“老本行”,撰寫王安石的年譜。本來,在我最初的學術設想中,這項純粹的文獻考證工作,是要留待五十歲以後經過幾十年的日積月累,再着手進行的。之所以作出這個研究轉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古籍資料數據庫、電子文檔在短短數年内的迅猛發展,導致了中國古代文史研究至少在文獻的搜集、整理和考證層面,獲得了堪稱革命性的突破。史料的搜尋,變得空前的快捷和方便,從而極大提高了學人的工作效率。二是隨着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出版,近些年來王安石又逐漸成爲海内外學界關注的熱點。比如2014年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召開的“9至15世紀中國歷史學術研討會”上,二十幾個主題小組中,幾乎每個小組都有一兩篇論文涉及王安石。研究取向也突破了之前以經濟爲重的格局,向政治文化、學術思想、禮儀象徵等多個方面延伸。然而與此同時,學界對王安石生平行實的瞭解,仍然基本停留在清代蔡上翔《王荆公年譜考略》的基礎上。這對於王安石乃至宋代文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拓展,無疑是個明顯的不足。有鑒於此,我才決定暫時擱置當時業已準備多時的若干文體學和學術思想史選題,改弦更轍。
從1997年開始研讀王安石,到本書截稿,已經駸駸二十年了。儘管在撰寫中幾乎用盡了“洪荒之力”,可由於學力不足和知識結構欠缺,書中的若干缺陷還是比較明顯。比如王安石熙寧四年至九年的行實,就只能主要依賴於《續資治通鑒長編》;雖然積累了一些新法在地方上執行的具體細節的史料,可由於經濟史方面所知甚淺,難以作深入的挖掘和闡釋。由於文獻不足,未能對《辨姦論》這一聚訟紛紜的疑案作出定讞,等等。種種不足,若干不滿,不過,作爲一部文獻考證之作,暫時也只能如此了。至於研究過程中種種繁瑣考證的樂趣,由一條新史料、一個小細節出發,層層剥筍,環環辨析,宛如破案般直趨歷史的現場,由此而獲得的知性上的愉悦感,以及自以爲可以廓清迷霧最終卻發現仍然與歷史真實若即若離的悵然若失,則甘苦自知,不足道也。
感謝我的家人。自參加工作以來,她們擔負起了所有家務,使我有充裕的時間投身於繁忙的教學和科研中。雖然已經畢業多年,我的兩位導師肖瑞峰教授、沈松勤教授,對我的關愛却一如既往。十幾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劍兄對我的鼓勵和支持,意義非比尋常。作爲二校時的外審專家,他在酷熱的暑假中幾乎字斟句酌地認真審讀完畢全部書稿,提出了若干條富有建設性的批評。就在2016年本書匆匆草成時,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方笑一兄、顧宏義教授爲我提供了新的工作機遇,並對本書修訂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魏峰兄、宋代文學同仁會各位同仁,還有衆多師友,日常治學中的請益聆教、切磋砥礪,使我獲益匪淺。在浙江工業大學工作期間,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爲我的研究和著作出版,提供了充裕的經費支持。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爲我提供了寬敞的辦公場所,以及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的胡珂女士,以其豐厚的學養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糾正了本書中很多文字上的訛謬,匡我之不逮多矣。
以上等等,均銘感在心,不敢或忘。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已經去世的父親和遠在家鄉的母親,
原諒我多年以來奔波在外,未能盡孝膝下。
2017年8月9日於杭州嘉緑青苑



《宋史》:洞察北宋风云变幻的史学巨著 作者:脱脱 等 奉敕纂修 成书年代: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卷数:200卷(本纪46卷,志53卷,列传157卷) 内容概要: 《宋史》,作为一部由元代脱脱等人奉元朝廷之命纂修的官方正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宋代(960年—1279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全书共计200卷,以纪传体形式,系统地记载了北宋与南宋近三百年的兴衰历程。其内容之宏大、史料之丰富,为后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参照系。 一、 本纪:帝王兴衰的脉络 《宋史·本纪》部分,共计46卷,以时间为序,详细记载了宋朝九位皇帝(太祖赵匡胤至徽、钦二帝,以及南宋高宗至恭帝)的生平事迹、登基过程、重要决策以及统治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纪的撰写遵循“尊主庇文”的原则,力求客观地还原帝王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例如,对北宋开国之初的“陈桥兵变”、重文抑武的国策确立;仁宗时期罕见的盛世气象与潜在的积弱危机;神宗时期力图改革的熙宁变法及其激发的社会矛盾;以及靖康之耻中徽、钦二帝的仓皇出逃与最终的悲剧结局,均有翔实的记录。 对于南宋的建立者高宗赵构,本纪记录了其在半壁江山中如何稳定局势,推行偏安政策,以及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复杂博弈。通过这些记载,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皇权运作的特点及其对国家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二、 志:制度沿革的深度剖析 《宋史·志》部分,共计53卷,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它如同一个多维度的透视图,展示了宋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构建与演变。 1. 天文、历法与节气: 记载了宋代对天象的观测记录,特别是为配合国家典礼和农业生产而制定的历法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敬天法祖”的宇宙观。 2. 舆地: 详细描述了宋代的疆域划分、府州县的沿革,对于理解宋朝的地理范围和地方行政管理具有直接价值。 3. 礼: 涵盖了祭祀制度、朝会仪注、丧葬婚嫁等礼仪规范,反映了宋代儒家伦理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4. 职官: 极其详尽地梳理了宋代复杂的官僚体系。宋代“冗官”问题严重,中央集权高度发达,导致官职名目繁多,职权交叉重叠。此志详细解释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等核心机构的职权变化,是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变迁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5. 兵: 记录了宋代军事力量的组织形式,如“厢军”、“禁军”的设置,以及火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发展。同时也揭示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下军队战斗力衰退的内在原因。 6. 选举: 聚焦于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宋代科举制度空前开放,选拔人才的制度化程度极高,此志记录了考试科目、录取流程及对社会阶层的流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7. 律历: 记录了宋代的法律条文沿革,特别是《宋刑统》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宋代法律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发展与调整。 8. 艺文: 汇编了宋代重要的典籍著作、文学流派、诗词歌赋的概况,是研究宋代文化昌盛的重要依据。 9. 选举(后): 主要记载了太学、武学等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反映了宋代教育体系的普及程度。 三、 列传:群像侧面的历史剪影 《宋史·列传》是全书篇幅最长、人物形象最鲜活的部分,共157卷,通过对后妃、宗室、忠臣、名将、文士、奸臣、宦官、方伎等不同群体人物的传记叙述,描绘了一幅宋代社会众生相的宏大画卷。 1. 后妃、宗室: 记录了宋代皇族女性在宫廷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宗室成员的封地与俸禄制度。 2. 忠义、孝友: 大量篇幅赞扬了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民族气节和坚贞气节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些人物是宋代精神的象征。 3. 文臣与儒学大家: 集中记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朱熹等对宋代思想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传记不仅是个人生平,更是特定时期学术思潮和政治斗争的缩影。 4. 方技与寓言: 记录了当时在科技、医学、术数等领域有成就的人物,展现了宋代世俗生活与技术进步的侧面。 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宋史》的价值在于其体量庞大,史料保存相对完整,尤其对宋代官僚机构和科举制度的细致描述,是后代史家研究宋朝“积弱”根源和“文化鼎盛”的基石。然而,由于其成书于元代,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部分记载难免带有褒贬色彩,且部分史实叙述略显仓促和疏漏,需要在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私家史料时加以辨析。总体而言,《宋史》是理解宋代历史的不可替代的宏观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惊喜的“考古挖掘”。它不像那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将王安石的生平碎片一一拼凑起来。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他少年时期在金陵师从的某位儒士的具体学术主张,我不得不查阅了好几本附录和注释,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极为扎实,参考文献的密度高得惊人。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回避史料中那些相互矛盾的地方,而是将不同记载并列呈现,然后用扎实的考据去分析哪种可能性更高,或者干脆说明“此处存疑”。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一个追求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它强迫你调动所有的批判性思维,去参与到历史的重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历史导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真正体会到“实录”二字的重量。

评分

这部大部头,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了。我本以为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已经算得上是比较深入了,毕竟教科书里关于变法的论述总少不了他。可真正翻开这几册,才意识到之前所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本书的编纂工作量简直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王安石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细致入微的“宋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熙宁年间地方官员往来的书信往来部分,那些文字笔触之细腻,细节之丰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比如,对某一具体税收政策的推行过程,书中从中央决策到地方执行的每一步阻力、每一种反对意见,甚至是一些具体到某个县的粮食征收数目都有详尽记载,这绝非一般传记所能企及的深度。它展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在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和民生困境中挣扎、权衡的政治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无可奈何的现实感扑面而来,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

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描摹。我们通常读到王安石,总是与“变法”二字紧密相连,仿佛他的一切都浓缩在了那几年的政治风云里。然而,这本《年谱长编》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他与家人、友人、门生的日常交往细节。比如,书中收录了几封他写给弟弟的家书,寥寥数语,却透露出对家中老母身体的关切,对子侄学业的期盼,这些瞬间,瞬间将这位“冷峻”的改革家拉回到了人间烟火之中。我甚至从中读出了一种文人特有的细腻与忧郁。在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载背后,你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学者,在面对巨大政治压力时,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坚守。它让我意识到,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次细微的情感波动所构筑的。读完后,我对王安石的敬意,不再仅仅源于他的政治抱负,更源于他作为一个复杂人性的载体,所经历的挣扎与热爱。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套书,面对如此庞杂的年代排序和人名地名,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去啃读。它无疑是为对宋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准备的“专业读物”。但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最精妙的一点,或许在于它对时间流逝的捕捉——那种“昨日之事,今日已成旧闻”的感慨。通过年谱的形式,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政策刚推出时是何等轰动,到了几年后如何被遗忘或被新的争议取代,以及王安石本人的心态是如何随着年龄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微妙调整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时间轴”视角,让你能跳出单一事件的局限,去审视历史进程的连贯性与断裂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即便是最强硬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代缓慢的步伐相抗衡。这种对历史动态的把握,是其他任何传记都难以给予的深刻体会。

评分

翻阅此书,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史料迷宫中穿行,其结构之宏大,信息量之密集,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王安石任知制诰、参知政事等非核心政治生涯阶段时的处理方式。许多同类著作往往会草草带过,因为这些时期缺乏戏剧性的冲突。但此书却能深入挖掘他在文学、礼仪制度构建上的贡献,比如他如何参与修订官修正史的某个部分,或者他对科举考试策论标准的微小调整。这些“边角料”信息,恰恰是理解他思想体系完整性的关键。它展现的不是一个只懂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家”,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宋代士大夫,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情怀是如何反哺到他的政治实践中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历史人物扁平化,而是用最详实的证据,还原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文化巨匠形象,让人对宋代的文官政治生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

速度快,态度好。

评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印刷清楚,价格很实惠!刘老师的力作,非常好!

评分

可以通过这个书,了解王安石改革的前后以及王安石的一生。

评分

看了一段时间了刚好有活动和券很划算的谢谢啦!

评分

好,一直京东买书

评分

挺有用的资料书,对于专业研究应该有不小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