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的历史记忆:两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晚近的历史记忆:两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晓莹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五代十国史
  • 历史记忆
  • 历史研究
  • 两宋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中古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6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5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30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就两宋对五代十国历史的诠释与记忆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体研究,对这一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关于这段历史记忆的诠释与构建、共识与歧见、演变与趋向,及其与政治现实和思想走向的互动、对王朝命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动态的研究与细致的解读。


作者简介

陈晓莹,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史学史。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等项目多项,出版教材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两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著述及特点.

第一节 两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著述.

第二节 两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史著述的特点.

第二章 宋初三朝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一节 宋初三朝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特点.

第二节 宋初三朝对五代十国历史地位的认识.

第三节 宋初三朝政治高层对五代十国经验教训的吸取.

第四节 宋初三朝史学领域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三章 北宋中后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一节 北宋中后期对五代十国历史地位的认识与研究特点.

第二节 欧阳修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三节 司马光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四章 南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宋对五代十国历史地位的认识.

第二节 李焘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

第三节 陆游对南唐史的研究.

第五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两宋时期关于“黄袍加身”的研究.

第二节 两宋时期关于冯道的研究.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晚近的历史记忆:两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认知、书写、传承并重构“五代十国”这一剧烈动荡时期的历史叙事。我们不关注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本身,而是聚焦于两宋士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处理”方式。 第一部分:宋人视域中的“前朝”构建 第一章: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重划 五代十国,一个跨越近七十年、地缘政治结构高度破碎的时代,对于统一王朝宋朝而言,其合法性构建与历史定位至关重要。本章考察两宋史学家如何界定“五代”的起讫点,以及这种界定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研究发现,宋代史家在叙事时,倾向于将五代十国视为一个“过渡期”或“断裂期”,而非与唐朝或宋朝同等地位的历史单元。 重点分析了《资治通鉴》等核心史著中对这一时段的篇幅分配和叙事策略。通过对比唐宋官方史学与民间笔记的差异,揭示了“正统性”叙事对历史记忆的筛选作用。例如,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被纳入“正统”序列的政权,以及割据在南方的十余个割据政权的论述篇幅和评价口吻,清晰地勾勒出宋代士大夫对“分裂”历史的心理阴影与文化焦虑。 第二章:道德批判与政治教训的提取 宋代士人对五代十国历史的关注点,往往不在于军事或制度的演变,而在于其提供的“道德教训”。五代之乱被视为唐末藩镇跋扈、君主失德的必然结果,因此,对权臣篡位、君主昏庸、宦官弄权等主题的反复渲染,成为两宋史学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本章细致梳理了宋代文集中对“末世景象”的描摹。探讨了诸如石敬瑭“儿皇帝”事迹、后梁朱温的残暴统治等片段,如何在宋人的历史记忆中被不断强化,成为警示后代君主的典型范例。这种道德化的历史叙事,实质上是对宋朝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间接佐证——“我朝之得天下,乃是应天命而结束前朝之乱象”。 第二部分:记忆的重塑与文本的流变 第三章:文学与史学视角的交织 五代十国的历史记忆,并非完全由官方史馆垄断,民间文学和地方志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章着重考察宋代小说、话本、戏曲等非正史文本对五代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文本往往不受正统史学的约束,更注重传奇性、戏剧性,从而形成了与官方叙事互为补充甚至冲突的“民间记忆”。 研究发现,部分在正史中评价不高的人物(如某些南唐君主或吴越王钱镠),在民间叙事中却因其文学才能或地方贡献而被赋予了正面形象。这种“文人记忆”与“政治记忆”的张力,构成了宋代对五代十国历史理解的复杂性。 第四章:地域记忆的消解与整合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如吴越、南唐、前蜀、后蜀等)在文化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保留了独特的地域认同。然而,在宋朝统一的宏大叙事下,这些地方记忆如何被边缘化或整合进“天下”的历史框架,是本研究的关键议题。 本章对比了南宋时期,特别是临安(杭州)知识分子对吴越王钱氏的追忆与官方文书对南方割据政权的定性。分析了宋人如何通过强调这些政权的“偏安一隅”和最终的“归顺”,来服务于两宋王朝的“大一统”主题,从而系统性地消解了潜在的地域离心倾向。 第三部分:宋代人的自我定位与对乱世的反思 第五章:从“乱世”到“治世”的价值对译 宋代士大夫普遍以继承唐朝文化遗产、结束五代藩镇割据的“中兴之主”自居。本章探讨了宋人如何通过反复回顾五代十国的“残暴”与“混乱”,来凸显宋初的“文治”与“平和”。这种对比不仅是一种历史书写,更是一种对当下政治秩序的肯定。 考察了宋初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叙事中,如何将五代塑造成一个必须被跨越的“深渊”。通过对史学著作中“开创精神”的论述,揭示了宋人如何通过贬低前朝的黑暗,来提升自身时代的价值。 第六章:对“武”与“文”的价值权衡 五代十国是武人政治的顶峰时期,而宋朝则标志着重文抑武国策的全面确立。两宋对五代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武人政治”后果的深刻反思。本章分析了宋代史家如何批判五代将领的“蛮横无礼”和“反复无常”,并将其归咎于军事力量的过度膨胀。 研究发现,宋人对五代谋臣(如冯道等)的选择性赞扬或贬低,反映了他们对文臣在动荡时期角色定位的复杂心态。是主张高举道义而亡国,还是审时度势以保全文化薪火?这种历史选择的困境,成为宋代知识分子自我审视的重要参照系。 结语:记忆的能动性与历史的重构 本书最终认为,两宋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场持续的、充满政治与文化考量的历史记忆重构工程。这种记忆的构建,服务于宋朝自身的王朝合法性、文人政治理想的实践,以及对未来政治风险的规避。通过深入考察这些历史处理方式,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士人在面对剧烈社会变迁时,如何通过书写“前朝”来安顿自身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定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温度”被重新唤醒了。它并没有试图为任何一方“翻案”或“定论”,而是提供了一种极为克制而又饱含同理心的历史观察角度。在描述社会底层在朝代更迭中的流离失所时,作者引用的材料非常扎实,但文字却非常节制,没有煽情,而是通过冰冷的数字和白描的手法,反而更具震撼力。它让我们意识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无数普通个体命运的起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变动时代”的绝佳范本:即如何在尊重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又不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关怀。它不是一本结论性的书,而是一把开启更多提问和探索的钥匙,读完之后,我的历史观似乎也被轻轻地修正和拓宽了,让我对未来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探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过去接触的区域史研究,往往侧重于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人口变动进行量化分析。然而,这本书在论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特定历史转型期的文化认同差异时,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它巧妙地引入了地理学中的“水文循环理论”作为隐喻,来解释政治权力的渗透与文化影响力的扩散模式,这种类比虽然大胆,却在逻辑上是自洽且富有洞见的。它不再将历史视为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与互动的复杂系统。这种宏观的结构性分析,帮助我跳出了过去那种聚焦于具体事件的“微观陷阱”,让视野开阔了许多,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探究宋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对自身“文治”合法性的构建与维护。这本书的切入角度非常新颖,它不拘泥于传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叙事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对过往“乱世”的集体记忆重塑,来烘托当前王朝的“盛世”光辉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道德化叙事”的分析,作者对一些流传甚广的史料片段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细读,揭示了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情感投射。比如,在描述某位南唐君主末年的场景时,那种带着史家温情和审判意味的笔调,读起来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究竟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后世文学和史学共同编织的“记忆滤镜”。这种穿透表象的深刻洞察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纸堆里出不来。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它的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翻译”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财政制度变迁或是地方藩镇势力的更迭,他总能找到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切入点,让读者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人物群像时的笔法,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压力下复杂的人性挣扎,读起来代入感很强,仿佛能听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叹息与呐喊。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分析变得生动鲜活,让人一口气就能读完一个章节,然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深沉的靛蓝色封皮,配上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金色烫印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脊的处理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初闻之下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一看就知道是花了心思的匠心之作。内页的排版也极为清晰,字号适中,行距舒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辅助性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没有过度使用花哨的彩印,但那些黑白线条勾勒出的城池布局和兵力部署图,简练而精准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对于理解复杂的战役和地理格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对物质载体的享受,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也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风景。

评分

博士论文改的,有新意

评分

好久没买书了,看到一个小活动随手找到几本需要的

评分

宋代文献艰难的搜集中,任重而道远呀。

评分

很好的书,慢慢看吧。

评分

是正品,印刷不错,写论文用。

评分

好书

评分

刚收到,希望能夠读到更多的知識。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及时,满意!

评分

是正品,印刷不错,写论文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