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枞阳商周青铜器/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丛书》对安徽省枞阳县历年出土商周青铜器进行了系统整理,内容由图版和专题研究两部分构成。图版收录枞阳县境内出土、且收藏于枞阳县文物管理所的西周一战国青铜器39件,每件器物均将照片、线图、拓片同时发表。
《枞阳商周青铜器/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丛书》分为五章,综合运用考古学、科技考古、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枞阳县集矿冶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及其所出青铜器三位一体的青铜文化遗存、出土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产地、古代矿冶遗址与冶炼技术等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对区域矿冶、聚落的兴替与青铜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阐述,探讨了枞阳区域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Preface
凡例
Guide to Use
前言·长江下游枞庐地区青铜文化初论
Introduction: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ronze Culture of Zongyang-Lujiang Area in Lower Yangtze River
枞阳商周青铜器图录
Catalogue
一方彝(ZW00889)西周
Rectangular Y/(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二兽面纹尊(ZW00952)西周
Zun with beast face design (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三重环纹鼎(ZW00950)西周
Ding with double ring design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四重环纹鼎(ZW00951)西周
Ding with double ring design (food container)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五弦纹爵(ZW00981)西周
Jue with bow string design (wine vessel)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六窃曲纹鼎(ZW00982)西周
Ding with qiequ design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七素面鼎(ZW00983)西周
Unadorned Ding (food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八觚形尊(ZW00984)西周
GU-shaped Zun (wine container)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 BC-771 BC)
九变形蝉纹鼎(ZW00954)春秋
Ding with stylized cicada design (food container)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
十变形蝉纹鼎(ZW00955)春秋
Ding with stylized cicade design(food container)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
三一削(ZW00860)战国
Xiao (scraper)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二矛(ZW00862)战国
Spear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三戈(ZW00861)战国
Ge(weapo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四戈(ZW00993)战国
Ge(weapo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五剑(ZW00991)战国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六剑(ZW00992)战国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七�郏╖W00994)战国
Zun (omament at bottom ofa shaft)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八云纹�郏╖W00995)战国
Zun (omament at bottom ofa shaft) with cloud design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BC-221 BC)
三九剑(ZW00915)战国一秦
Swo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Qin Dynasty
枞阳商周青铜器研究
前言/序言
西周春秋时期的江淮地区有一群偃姓小国,史称“群舒”。“群舒”是淮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舒”是淮系族群中不容忽视的文化群体。“群舒”生存于徐国、楚国和吴国等强邻环伺的狭小空间中,“群舒”诸国既有为国家的存亡而无奈地朝吴暮楚,亦有为民族的尊严而悲壮地慷慨赴死。“群舒”在江淮大地上艰难地延续着自身的文化之道,“群舒”在江淮大地上顽强地传承着自身的文化之脉。
在诸多的“群舒”文化遗存中,尤以青铜器所反映的“群舒”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最。安徽大学历史系与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合编的《枞阳商周青铜器》一书,是难得一见的有关“群舒”青铜器及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枞阳位于江淮西部、长江北岸,西与桐城、安庆毗邻,北与无为、庐江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隔江相望。
西周春秋时期,枞阳地处“群舒”的腹地。枞阳的青铜文化遗址、矿冶遗址、墓葬和青铜器等,构成了枞阳青铜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枞阳从而成为研究群舒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
《枞阳商周青铜器》以青铜器为纲,采用精美图录的形式全面展现了“群舒”青铜器的风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系统发微了“群舒”的青铜文化。
《枞阳商周青铜器》分为三大部分:
一、文物图录。计选枞阳出土的青铜器39件,其中西周青铜器8件,春秋青铜器20件,战国青铜器11件。图版主要采用青铜器的正视图,根据不同器物的特征采用了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和青铜器纹饰图,随图附有精美的拓片和线图。图版的设计、编纂和排版更是别具匠心,不仅突破了常规的文物图录的窠臼,而且满足了文物爱好者、艺术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不同需求。
二、专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专题:一是文化综论,《长江下游枞庐地区青铜文化初论》对枞阳地区的青铜文化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论,《商周考古综述》对枞阳地区的商周考古进行简明扼要的综述,两篇皆堪称枞阳青铜文化的点睛之作;二是青铜器研究,包括枞阳出土青铜容器、兵器、工具和青铜器纹饰的专题研究;三是青铜工艺研究,包括枞阳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化学成分、金相组织、铸造工艺等专题研究;四是青铜文化综合研究,包括枞阳矿冶遗址调查、冶炼遗物、淮式鬲、原始瓷以及枞阳的历史地名、历史文化等专题研究,其研究范围之广、研究内容之全、研究程度之深,为一般的文物图录所不能比拟或比肩。
三、文献目录。文献包括了专著、图录、地方志、考古发掘报告、调查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空间涵盖了安徽的江淮地区,时间涵盖了夏商周时期,内容涵盖了考古学文化、遗址、墓葬和青铜器研究等。
由于历史文献对“群舒”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阙而勿据,因此多年来有关“群舒”的研究始终不见有新的进展,与楚文化、吴越文化研究的朝野喧嚣相比,群舒文化的研究可谓波澜不惊。《枞阳商周青铜器》的出版,毕竟吹皱了一池春水,毕竟为群舒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诗肠鼓吹的契机。尽管《枞阳商周青铜器》的出版对于群舒文化的研究仍属管中窥豹,但有了这样一个时空坐标,对于群舒文化既可“瞻前顾后”,又可“左顾右盼”,以枞阳的青铜文化和商周青铜器作为群舒文化的内核,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外延,为进一步全面探讨群舒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性质、文化源流以及与周、徐、楚、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系文化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系族群在华夏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化群体。
安徽考古新发现与历史重构:江淮流域文明的深度探索 丛书引言: 本套丛书致力于聚焦安徽省境内的重要考古发现与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江淮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独特地位的课题。我们深知,历史的构建绝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叙事,而是由无数出土遗存的碎片、文献的旁证,以及区域文明的互动交流共同编织而成的一张复杂网络。本卷将目光投向安徽的史前至秦汉时期的聚落形态、手工业技术、礼仪制度的演变,旨在提供扎实的一手材料与审慎的学术解读,以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璀璨文明。 --- 图书主题聚焦:淮河中游史前聚落的社会结构与环境适应 第一章:距今五千至四千年的淮河流域聚落群落研究 本章聚焦于安徽淮河中游地区,特别是大别山前缘地带,在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遗址群。我们通过对多个重要遗址(如李家嘴、岗冲遗址群的最新发掘数据)的梳理,重建了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早期水稻驯化与粟、黍种植的地理分布差异,以及灌溉系统的萌芽迹象。 1.1 聚落选址的生态学考量: 分析河流阶地、台地及山麓冲积扇的利用模式,探究气候波动对人类生计策略的影响。通过孢粉分析和土壤学研究,重构了当时地表植被覆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 1.2 居住形态与空间布局: 对比不同规模聚落的环壕系统、中心建筑基址的规格差异,试图划分出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结构。详细记录了板筑技术在早期建筑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早期夯土技术的成熟标志。 1.3 陶器组合的区域性特征: 关注陶器形制(如深腹罐、敛口钵)与装饰纹样(如弦纹、绳纹的细微变化)的地域风格演变。运用伽马射线光谱分析技术,探究陶土的来源地,以期描绘出区域内的物质文化交流网络。 第二章:从石器到金属器的过渡:技术革新与社会分工的初现 本章深入探讨了淮河文化向夏商文化过渡阶段,工具制造技术的深刻变革。重点关注石器与铜器并存时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2.1 解剖学视角下的石器工业: 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石磨盘、石锛、石斧的类型学特征,并结合使用痕迹分析(Use-wear Analysis),评估其在农耕与林地开垦中的效率提升。 2.2 江淮早期冶铜技术的源流探索: 虽然本卷不涉及商周青铜器的精美制作,但我们详细分析了安徽地区发现的极早期红铜残片与小型铜刀、锥的冶炼遗迹。研究集中在原始坩埚的结构、燃料的选择(木炭的种类)以及可能的矿石来源地(如铜陵矿区早期的开采活动)。讨论了这些早期金属制品的社会价值——是工具还是礼器前驱? 2.3 手工业的初步专业化: 基于对聚落内手工作坊遗迹的分析,探讨了制陶、骨器加工与金属冶炼等生产活动的场所分离现象,这暗示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复杂化趋势。 --- 第三章:楚文化前奏:合肥-六安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态探寻 本章聚焦于安徽中西部,即未来楚文化强势扩张的腹地,探讨西周至春秋早期,地方性文化如何吸收中原影响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政治实体。 3.1 墓葬等级与权力集中: 比较分析了数处春秋早期中型贵族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如玉器、漆器、兵器)与葬式规格。重点讨论了“一棺一椁”制度在地方精英阶层中的普及情况,以及其对中原礼制学习和本土化的反映。 3.2 铭文与地方文献的旁证: 虽然本区域的青铜器铭文数量稀少,但本章汇集了所有可考证的简短铭文,试图重建该地区与周边诸侯国(如吴、楚、陈、蔡)的朝贡或盟会关系。引入对当地竹简或陶文符号的初步解读,探讨其与周礼的契合度。 3.3 城市化萌芽:早期城址的防御体系研究: 以六安城河遗址为例,详细测绘了其早期的夯土城墙结构和门址布局。分析了城址内外居住功能的分区,如外郭的生产区与内城的政治居住区,标志着区域性政治中心的形成。 --- 第四章:文化互动与区域认同:江淮文化的多元性 本章旨在超越单一的“中原中心论”视角,强调安徽在古代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在审美趣味和丧葬习俗上的自我表达。 4.1 漆器的地域风格与髹饰技术: 详细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漆器的纹饰母题(如几何纹、动物纹的夸张变形),以及红黑二色的主要运用方式。通过对漆层剖面的显微观察,探究了安徽地区特有的生漆提炼和调和工艺。 4.2 乐器形制与礼仪功能的重构: 分析了早期编钟、编磬的形制特征,特别是其音律体系与中原标准的差异。通过对墓葬中特定乐器组合的考察,推测不同场合(如祭祀、宴享)的礼仪流程。 4.3 战国时期文化融合的深度: 探讨了秦统一前后,皖南(徽州地区)受吴越文化影响的遗存,与淮北地区受齐鲁文化影响的遗存之间的文化断层与渗透。研究表明,安徽文化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广泛交流中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 结语: 本卷通过对江淮流域考古实物和遗址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勾勒出一条从史前聚落向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复杂路径。它强调了区域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以及技术革新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所呈现的材料与观点,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扎根于安徽本土发现的,关于早期中国区域文明构建的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