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年譜長編(全6冊)

王安石年譜長編(全6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成國,撰 著
圖書標籤:
  • 王安石
  • 宋史
  • 曆史
  • 傳記
  • 年譜
  • 政治
  • 改革
  • 文化
  • 人物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97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114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2
字數:1665000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王安石既是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傢之一,又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傢、思想傢,是宋代曆史研究和文學研究中繞不過的人物。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研究員劉成國先生,是宋代文學研究專傢,對王安石的生平、文學創作和思想成就等研究頗有創獲。他在本書中對王安石一生的行年事跡進行瞭極為詳盡的考證,按年、月、日進行編排,旁及王安石的傢族世係、人際關係網絡,並對其政治主張、創作成就和學術造詣進行深入的探討,讓讀者可以全方位瞭解王安石其人其事。

內容簡介

本書在前人編纂王安石年譜的基礎上,主要按照年、月、日,對王安石的一生做綜閤性考述,包括其傢族、世係、字號、裏貫、生卒年,科名、仕履、功業,創作成就和學術造詣,交遊網絡,傢族盛衰等。在材料的搜集、問題的考證、思想的闡發、方法的探討等方麵都有重要成果。

作者簡介

劉成國,男,生於1977年,山東高密人。2002年獲浙江大學中文係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紫江青年學者。2004年至2016年任教於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2008年破格1年晉升教授。哈佛大學東亞係訪問學者(2009—2010)、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2015)。齣版專著有:《荊公新學研究》、《變革中的文人與文學:王安石的生平與創作考論》、《王安石年譜長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文史》、《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捲一
傢族世係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歲
乾興元年壬戌(1022),二歲
宋仁宗天聖元年癸亥(1023),三歲
天聖二年甲子(1024),四歲
天聖三年乙醜(1025),五歲
天聖四年丙寅(1026),六歲
天聖五年丁卯(1027),七歲
天聖六年戊辰(1028),八歲
天聖七年己巳(1029),九歲
天聖八年庚午(1030),十歲
天聖九年辛未(1031),十一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十二歲
明道二年癸酉(1033),十三歲
景祐元年甲戌(1034),十四歲
景祐二年乙亥(1035),十五歲
景祐三年丙子(1036),十六歲
景祐四年丁醜(1037),十七歲
寶元元年戊寅(1038),十八歲
寶元二年己卯(1039),十九歲
康定元年庚辰(1040),二十歲
捲二
康定二年、慶曆元年辛巳(1041),二十一歲
慶曆二年壬午(1042),二十二歲
慶曆三年癸未(1043),二十三歲
慶曆四年甲申(1044),二十四歲
慶曆五年乙酉(1045),二十五歲
慶曆六年丙戌(1046),二十六歲
慶曆七年丁亥(1047),二十七歲
慶曆八年戊子(1048),二十八歲
皇祐元年己醜(1049),二十九歲
皇祐二年庚寅(1050),三十歲
皇祐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歲
皇祐四年壬辰(1052),三十二歲
皇祐五年癸巳(1053),三十三歲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甲午(1054),三十四歲
至和二年乙未(1055),三十五歲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譜餘
附録
一、傳記資料四種
二、著述考附王雱
三、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後記
大約在2011年底,經過反復的思考和掂量,我決定暫時中止已經持續六年的宋代文體研究,重新迴到碩、博連讀時的“老本行”,撰寫王安石的年譜。本來,在我最初的學術設想中,這項純粹的文獻考證工作,是要留待五十歲以後經過幾十年的日積月纍,再著手進行的。之所以作齣這個研究轉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古籍資料數據庫、電子文檔在短短數年內的迅猛發展,導緻瞭中國古代文史研究至少在文獻的搜集、整理和考證層麵,獲得瞭堪稱革命性的突破。史料的搜尋,變得空前的快捷和方便,從而極大提高瞭學人的工作效率。二是隨著餘英時先生《硃熹的歷史世界》齣版,近些年來王安石又逐漸成爲海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比如2014年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召開的“9至15世紀中國歷史學術研討會”上,二十幾個主題小組中,幾乎每個小組都有一兩篇論文涉及王安石。研究取嚮也突破瞭之前以經濟爲重的格局,嚮政治文化、學術思想、禮儀象徵等多個方麵延伸。然而與此同時,學界對王安石生平行實的瞭解,仍然基本停留在清代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的基礎上。這對於王安石乃至宋代文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拓展,無疑是個明顯的不足。有鑒於此,我纔決定暫時擱置當時業已準備多時的若乾文體學和學術思想史選題,改弦更轍。
從1997年開始研讀王安石,到本書截稿,已經駸駸二十年瞭。儘管在撰寫中幾乎用盡瞭“洪荒之力”,可由於學力不足和知識結構欠缺,書中的若乾缺陷還是比較明顯。比如王安石熙寧四年至九年的行實,就隻能主要依賴於《續資治通鑒長編》;雖然積纍瞭一些新法在地方上執行的具體細節的史料,可由於經濟史方麵所知甚淺,難以作深入的挖掘和闡釋。由於文獻不足,未能對《辨姦論》這一聚訟紛紜的疑案作齣定讞,等等。種種不足,若乾不滿,不過,作爲一部文獻考證之作,暫時也隻能如此瞭。至於研究過程中種種繁瑣考證的樂趣,由一條新史料、一個小細節齣發,層層剝筍,環環辨析,宛如破案般直趨歷史的現場,由此而獲得的知性上的愉悅感,以及自以爲可以廓清迷霧最終卻發現仍然與歷史真實若即若離的悵然若失,則甘苦自知,不足道也。
感謝我的傢人。自參加工作以來,她們擔負起瞭所有傢務,使我有充裕的時間投身於繁忙的教學和科研中。雖然已經畢業多年,我的兩位導師肖瑞峰教授、瀋鬆勤教授,對我的關愛卻一如既往。十幾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劍兄對我的鼓勵和支持,意義非比尋常。作爲二校時的外審專傢,他在酷熱的暑假中幾乎字斟句酌地認真審讀完畢全部書稿,提齣瞭若乾條富有建設性的批評。就在2016年本書匆匆草成時,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方笑一兄、顧宏義教授爲我提供瞭新的工作機遇,並對本書修訂提齣許多寶貴意見。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魏峰兄、宋代文學同仁會各位同仁,還有衆多師友,日常治學中的請益聆教、切磋砥礪,使我獲益匪淺。在浙江工業大學工作期間,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爲我的研究和著作齣版,提供瞭充裕的經費支持。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爲我提供瞭寬敞的辦公場所,以及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的鬍珂女士,以其豐厚的學養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糾正瞭本書中很多文字上的訛謬,匡我之不逮多矣。
以上等等,均銘感在心,不敢或忘。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已經去世的父親和遠在傢鄉的母親,
原諒我多年以來奔波在外,未能盡孝膝下。
2017年8月9日於杭州嘉緑青苑



《宋史》:洞察北宋風雲變幻的史學巨著 作者:脫脫 等 奉敕纂修 成書年代: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捲數:200捲(本紀46捲,誌53捲,列傳157捲) 內容概要: 《宋史》,作為一部由元代脫脫等人奉元朝廷之命纂修的官方正史,是研究中國曆史上宋代(960年—1279年)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典章製度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全書共計200捲,以紀傳體形式,係統地記載瞭北宋與南宋近三百年的興衰曆程。其內容之宏大、史料之豐富,為後世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曆史參照係。 一、 本紀:帝王興衰的脈絡 《宋史·本紀》部分,共計46捲,以時間為序,詳細記載瞭宋朝九位皇帝(太祖趙匡胤至徽、欽二帝,以及南宋高宗至恭帝)的生平事跡、登基過程、重要決策以及統治期間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 本紀的撰寫遵循“尊主庇文”的原則,力求客觀地還原帝王時代的重大轉摺點。例如,對北宋開國之初的“陳橋兵變”、重文抑武的國策確立;仁宗時期罕見的盛世氣象與潛在的積弱危機;神宗時期力圖改革的熙寜變法及其激發的社會矛盾;以及靖康之恥中徽、欽二帝的倉皇齣逃與最終的悲劇結局,均有翔實的記錄。 對於南宋的建立者高宗趙構,本紀記錄瞭其在半壁江山中如何穩定局勢,推行偏安政策,以及與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復雜博弈。通過這些記載,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皇權運作的特點及其對國傢走嚮的決定性影響。 二、 誌:製度沿革的深度剖析 《宋史·誌》部分,共計53捲,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它如同一個多維度的透視圖,展示瞭宋代社會各個層麵的製度構建與演變。 1. 天文、曆法與節氣: 記載瞭宋代對天象的觀測記錄,特彆是為配閤國傢典禮和農業生産而製定的曆法體係,體現瞭古代中國“敬天法祖”的宇宙觀。 2. 輿地: 詳細描述瞭宋代的疆域劃分、府州縣的沿革,對於理解宋朝的地理範圍和地方行政管理具有直接價值。 3. 禮: 涵蓋瞭祭祀製度、朝會儀注、喪葬婚嫁等禮儀規範,反映瞭宋代儒傢倫理在國傢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4. 職官: 極其詳盡地梳理瞭宋代復雜的官僚體係。宋代“冗官”問題嚴重,中央集權高度發達,導緻官職名目繁多,職權交叉重疊。此誌詳細解釋瞭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等核心機構的職權變化,是研究宋代政治製度變遷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5. 兵: 記錄瞭宋代軍事力量的組織形式,如“廂軍”、“禁軍”的設置,以及火器在戰爭中的應用發展。同時也揭示瞭宋代“重文輕武”政策下軍隊戰鬥力衰退的內在原因。 6. 選舉: 聚焦於宋代科舉製度的改革與完善。宋代科舉製度空前開放,選拔人纔的製度化程度極高,此誌記錄瞭考試科目、錄取流程及對社會階層的流動産生的深遠影響。 7. 律曆: 記錄瞭宋代的法律條文沿革,特彆是《宋刑統》的頒布與實施,體現瞭宋代法律在繼承唐代基礎上的發展與調整。 8. 藝文: 匯編瞭宋代重要的典籍著作、文學流派、詩詞歌賦的概況,是研究宋代文化昌盛的重要依據。 9. 選舉(後): 主要記載瞭太學、武學等教育機構的設置與發展,反映瞭宋代教育體係的普及程度。 三、 列傳:群像側麵的曆史剪影 《宋史·列傳》是全書篇幅最長、人物形象最鮮活的部分,共157捲,通過對後妃、宗室、忠臣、名將、文士、奸臣、宦官、方伎等不同群體人物的傳記敘述,描繪瞭一幅宋代社會眾生相的宏大畫捲。 1. 後妃、宗室: 記錄瞭宋代皇族女性在宮廷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宗室成員的封地與俸祿製度。 2. 忠義、孝友: 大量篇幅贊揚瞭在國難當頭時錶現齣民族氣節和堅貞氣節的人物,如嶽飛、文天祥等,這些人物是宋代精神的象徵。 3. 文臣與儒學大傢: 集中記述瞭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硃熹等對宋代思想文化産生決定性影響的人物。他們的傳記不僅是個人生平,更是特定時期學術思潮和政治鬥爭的縮影。 4. 方技與寓言: 記錄瞭當時在科技、醫學、術數等領域有成就的人物,展現瞭宋代世俗生活與技術進步的側麵。 曆史價值與局限性: 《宋史》的價值在於其體量龐大,史料保存相對完整,尤其對宋代官僚機構和科舉製度的細緻描述,是後代史傢研究宋朝“積弱”根源和“文化鼎盛”的基石。然而,由於其成書於元代,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部分記載難免帶有褒貶色彩,且部分史實敘述略顯倉促和疏漏,需要在參考《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等私傢史料時加以辨析。總體而言,《宋史》是理解宋代曆史的不可替代的宏觀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說實話,是一場漫長而又充滿驚喜的“考古挖掘”。它不像那些通俗曆史讀物那樣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將王安石的生平碎片一一拼湊起來。我記得有一次,為瞭搞清楚他少年時期在金陵師從的某位儒士的具體學術主張,我不得不查閱瞭好幾本附錄和注釋,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極為紮實,參考文獻的密度高得驚人。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迴避史料中那些相互矛盾的地方,而是將不同記載並列呈現,然後用紮實的考據去分析哪種可能性更高,或者乾脆說明“此處存疑”。這種嚴謹的態度,對於一個追求曆史真相的讀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它強迫你調動所有的批判性思維,去參與到曆史的重建過程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曆史導師,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彆史料的真僞和價值,真正體會到“實錄”二字的重量。

評分

坦白說,初次接觸這套書,麵對如此龐雜的年代排序和人名地名,確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去啃讀。它無疑是為對宋史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準備的“專業讀物”。但一旦適應瞭它的節奏,那種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最精妙的一點,或許在於它對時間流逝的捕捉——那種“昨日之事,今日已成舊聞”的感慨。通過年譜的形式,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政策剛推齣時是何等轟動,到瞭幾年後如何被遺忘或被新的爭議取代,以及王安石本人的心態是如何隨著年齡和政治環境的變化而微妙調整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時間軸”視角,讓你能跳齣單一事件的局限,去審視曆史進程的連貫性與斷裂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曆史的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明白即便是最強硬的改革,也必須與時代緩慢的步伐相抗衡。這種對曆史動態的把握,是其他任何傳記都難以給予的深刻體會。

評分

翻閱此書,猶如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史料迷宮中穿行,其結構之宏大,信息量之密集,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王安石任知製誥、參知政事等非核心政治生涯階段時的處理方式。許多同類著作往往會草草帶過,因為這些時期缺乏戲劇性的衝突。但此書卻能深入挖掘他在文學、禮儀製度構建上的貢獻,比如他如何參與修訂官修正史的某個部分,或者他對科舉考試策論標準的微小調整。這些“邊角料”信息,恰恰是理解他思想體係完整性的關鍵。它展現的不是一個隻懂經濟和政治的“改革傢”,而是一個全方位的宋代士大夫,他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情懷是如何反哺到他的政治實踐中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拒絕將曆史人物扁平化,而是用最詳實的證據,還原瞭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文化巨匠形象,讓人對宋代的文官政治生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

這套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的描摹。我們通常讀到王安石,總是與“變法”二字緊密相連,仿佛他的一切都濃縮在瞭那幾年的政治風雲裏。然而,這本《年譜長編》卻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他與傢人、友人、門生的日常交往細節。比如,書中收錄瞭幾封他寫給弟弟的傢書,寥寥數語,卻透露齣對傢中老母身體的關切,對子侄學業的期盼,這些瞬間,瞬間將這位“冷峻”的改革傢拉迴到瞭人間煙火之中。我甚至從中讀齣瞭一種文人特有的細膩與憂鬱。在那些看似平淡的記載背後,你能感受到他作為一位學者,在麵對巨大政治壓力時,內心深處的孤寂與堅守。它讓我意識到,任何宏大的曆史敘事,最終都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無數次細微的情感波動所構築的。讀完後,我對王安石的敬意,不再僅僅源於他的政治抱負,更源於他作為一個復雜人性的載體,所經曆的掙紮與熱愛。

評分

這部大部頭,光是捧在手裏就已經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瞭。我本以為自己對王安石的瞭解已經算得上是比較深入瞭,畢竟教科書裏關於變法的論述總少不瞭他。可真正翻開這幾冊,纔意識到之前所知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本書的編纂工作量簡直令人咋舌,它不僅僅是羅列瞭王安石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細緻入微的“宋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熙寜年間地方官員往來的書信往來部分,那些文字筆觸之細膩,細節之豐富,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比如,對某一具體稅收政策的推行過程,書中從中央決策到地方執行的每一步阻力、每一種反對意見,甚至是一些具體到某個縣的糧食徵收數目都有詳盡記載,這絕非一般傳記所能企及的深度。它展現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而是一個在錯綜復雜的權力結構和民生睏境中掙紮、權衡的政治傢,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無可奈何的現實感撲麵而來,讓人讀罷久久不能平靜,深思良久。

評分

物流很快,是正版書籍,好評。

評分

不錯的書,挺好的,蠻不錯。

評分

幫朋友買的,她很喜歡,也很滿意。

評分

非常快樂的六一兒童節瞭,大贊大贊!

評分

印刷清晰,內容豐富,好書推薦。

評分

好,一直京東買書

評分

這本書非常好,印刷清楚,價格很實惠!劉老師的力作,非常好!

評分

剛買迴來,據說還是不錯的啊。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