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故寝馈史籍数十寒暑,求在发明古史实情,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之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本书即系以分别、专门、变化三种眼光治史之所得者。由当时社会思潮之反省出发,纵论古今,而标识其演变之大势所在,足资有志于知人论世、会通国史者之参考。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自 序
再版序
一 中国社会演变
二 再论中国社会演变
三 中国历史上社会的时代划分
四 略论中国社会主义
五 中国传统政治
六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
七 中国智识分子
八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九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一○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一一 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一二 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一三 中国历史人物
一四 中国历史上之名将
自 序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已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中国近百年来,可谓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性的阶段。但不幸在此期间,国人对已往历史之认识,特别贫乏,特别模糊。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寝馈史籍,数十寒暑,发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会史实作大体之叙述。一文化史,推广及于历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综合性之观察。一思想史,此乃指导历史前进最后最主要的动力。第一部分先成《国史大纲》一种,第二部分续成《中国文化史导论》一种,第三部分于四五年前,曾在昆明继续公开作四十次之讲演,而未整理成稿。其他尚有《政学私言》一种,亦于第一、第二两部分有所发挥。积年所有杂文及专书,亦均就此三部分集中心力,就题阐述。要之,根据已往史实,平心作客观之寻求,决不愿为一时某一运动、某一势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实,迁就当前。如是学术始可以独立,而智识始有真实之价值与效用。
顷来蒿目时艰,受友好敦促,拟继续撰写《国史新论》一种。大体所见,仍与前成各种无多违异。惟旨求通俗,义取综合,限于篇幅,语焉不详。其为前数种所已经阐发者,能避则避,能略则略。读者傥能就此新撰,进窥前构,庶可益明其立论之根据。总之,求在发明古史真相;其于国人现代思潮有合有离,非所计及。
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唯一不可背弃之最实基础。此层必先求国人之首肯,然后可以进读吾书,而无不着痛痒之责难,与别具用心之猜测。至于语语有本,事事着实,以史籍浩瀚,囊括匪易,尚祈读者恕其疏失,匡其未逮。循此而往,中国历史必有重见光明之一日,而国运重新,亦将于此乎赖。特于刊布之先,再揭其宗旨纲要如此。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可能有些许挑战,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叙事方式,便会为其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它不是那种时下流行的轻快白话文,而是带着一种沉稳、内敛的文人气度。语句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词考究,句式结构也更接近传统文言的凝练之美,但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其核心意旨。这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使得它在知识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排比和反问的运用,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说服力,每次读到精彩的论断,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琢磨其背后的深意。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阅读,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丰厚的精神回报。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简体精装的设计,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质感让人感觉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版本。封面设计得简洁大气,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那种墨色和留白的搭配,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我一直都很欣赏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毕竟文字是灵魂,而好的装帧就是这灵魂的完美外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一流。对于一个沉迷于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能拥有一套如此精美的系列丛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套书的系列感做得非常好,摆在书架上,那一排望过去,那种文化积淀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向往,也更愿意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每一本所承载的思想精华。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定海神针”般的精神坐标。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甚至有些浮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在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和观点中迷失方向。而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清晰地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源流和数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自信基础。它并非鼓吹复古,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传统社会结构、学术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剖析,作者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文化基石,让我们在面对外来思潮冲击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辨析、去吸收,而非盲目跟从或全盘否定。这种对“我们是谁”的深刻追问和解答,是当下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它不像一般的畅销书那样,读完后很快就遗忘了,而是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脑海中持续发芽、生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读者的阅历和心境在变化,对同一段文字的理解也会随之深化。我发现,初读时可能更关注其历史论断的准确性,而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化”关怀,即对个体生命在历史背景下的处境的同情与理解。这套书的耐读性极高,完全值得被珍藏并反复研读。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思想的熏陶,一种对历史责任感的潜移默化的塑造,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常读常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其中关于历史脉络梳理的部分,那种宏观视角下的洞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时间维度上,俯瞰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兴衰更迭,没有被琐碎的史料细节所困扰,而是精准地抓住了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和演变逻辑。尤其是在论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时,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让我对既有的历史认知有了颠覆性的刷新。它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哲学思考,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时代环境的制约性,探讨得入木三分。读完相关章节,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看清了过去的选择与未来的可能。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评分不错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