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6年4月在新加坡舉辦的“齣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結集,共收錄22篇文章。文章主題圍繞“齣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學”展開,涉及文字校釋、文獻對讀、經典義理、音韻研究等內容,可推動古典學重建的深入開展。
復旦大學齣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1月20日,是復旦大學直屬的實體性的研究機構。中心下設“先秦秦漢齣土文獻”、“敦煌文獻”兩個研究室,分彆側重先秦秦漢時期和敦煌齣土文獻的研究,並包含對當時使用的文字的研究。自成立以來,承擔多項重大研究課題,其中以“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和“中華字庫”工程項目較受關注。
張光裕:從古文字"康"字釋讀談莊子之養生
鄧佩玲:從"令終"到"善終"──基於齣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綜閤考察
顧史考:上博楚簡二《子羔》篇新編及概述
周 波:馬王堆醫書校讀(五則)
張傳官:《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校讀筆記
袁國華:武威醫簡"不即"釋讀及"治鴈聲???言方"句缺文擬補
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伍)》方術類零簡輯校
劉 嬌:敦煌唐寫本《六韜?周誌》與《逸周書?史記》對校劄記
白一平:關於傳統音韻學的一些問題
謝明文:結閤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談談"從"字的副詞用法
陳 劍:結閤齣土文獻談古書中因"勻"、"?"及"勿"旁形近易亂而生的幾個誤字
季旭昇:談《洪範》"皇極"與《命訓》"六極"--兼談《逸周書?命訓》的著成時代
鄔可晶:"鹹有一德"探微
楊儒賓: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鄭吉雄:《歸藏》平議
林素英:重構先秦儒學之發展--以《五行》、《性自命齣》、《中庸》與荀子之批評爲討論核心
佐藤將之: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意義探析
陳麗桂:《老子》異文與傳世本定型期商榷--從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集注》、《老子指歸》注文與《淮南子?道應》引證考察
顔世鉉:以文獻異文來釋讀《老子》舉隅
郭梨華:《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中的黃老思想初探
蘇瑞隆:尹灣六號西漢晚期墓齣土之《神烏傅》在兩漢賦史上的意義
陳 慧:從天道到人道:中國齣土竹書的視野
《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軫”字下皆收有“車裂。古代酷刑之一”義項……“軫”字無由有“車裂”義,與“殄”聯繫爲説亦嫌勉強(關於其所引《論衡》之“殄”字詳下文)。此“軫”字顯應亦本爲從“勻”聲之字(但與字書中收爲“ /轟”或“?/輴”字異體之“ ”字無關),實即“轘”字異體。“勻”聲字與“睘”聲字多可相通,如“惸”或作“睘”、“嬛”之類。班固《西都賦》(《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傳》、《文選》捲一)“目眴轉而意迷”,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字下引“眴”作“?”,亦其例。作“斬”字者,則應係其字已誤之後以意改之。——陳劍《結閤齣土文獻談古書中因“勻”、“?”及“勿”旁形近易亂而生的幾個誤字》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古典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上。傳統的國學研究往往受限於傳世文獻的完整性和單一性,容易陷入文本內部的循環論證。然而,引入齣土文獻,如同引入瞭多維度的觀察視角。這本書在論述中體現瞭對材料批判的極度審慎,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是一堂生動的曆史方法課。它沒有盲目地“神化”齣土文物,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判斷材料的真僞、斷代的依據、以及如何在新的語料中校勘和解釋那些舊的經典。我欣賞作者在章節安排上,並沒有采用簡單的“文獻羅列”,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學術爭點展開論證,步步為營,極具說服力。這種紮實的、以問題為導嚮的研究方法,無疑為後來的研究者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這本《齣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學》的書籍,光從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對它所承載的知識量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化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幫助我們“重新發現”曆史的實物資料。這本書的敘事角度,似乎不僅僅停留在對已成定論的經典文本進行解讀,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那些從地下重見天日的文獻是如何顛覆或印證我們對先秦乃至秦漢時期社會、思想、製度的傳統認知。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帶領我穿過層層迷霧,直抵那些塵封已久的古代思想核心。特彆是在文字學和文獻學領域,齣土資料的齣現往往意味著新的考證範式,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處理這些一手史料,並在復雜的語境中辨析其真實價值與意義。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復雜的問題以一種既嚴謹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無疑是一次對古典學研究範式的積極探索。
評分如果說有些學術著作讀起來是雲裏霧裏,那麼這本關於齣土文獻的書籍,在處理復雜概念時展現齣的語言張力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文字既有學者特有的精準性,又避免瞭過度專業化的晦澀。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讓那些沉睡在考古報告中的深奧發現,得以用一種富有畫麵感的敘事方式被大眾所理解。尤其是在描述某個新發現的竹簡如何改變瞭我們對某個諸子學派的定性時,那種“曆史重構”的動態過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它讓我意識到,古典學研究並非是故紙堆裏的工作,而是與“正在發掘的過去”保持同步的鮮活學科。每一次新發現,都是對現有知識體係的一次溫柔而堅決的衝擊。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學術脈絡梳理的精湛功力。它絕非那種堆砌冷僻字詞的古董學著作,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將“齣土文獻”這一爆炸性的新發現,有機地嵌入到“中國古典學”這個宏大而傳統的學科體係之中。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不同遺址齣土簡帛在思想史上的相互印證與補充的分析。比如,當解讀《道德經》這樣的傳世文本時,如果能參照馬王堆或郭店的早期版本,其內在的語義流變和哲學側重便能豁然開朗。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這種“對話”的瞬間——古籍與新齣土材料的跨時空對話。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讓原本枯燥的文獻比對工作,變成瞭一場偵探般的推理遊戲,讓人手不釋捲,想一探究竟這些新材料究竟為我們重建古代的“真實”圖景提供瞭多少有力的佐證。
評分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帶來的最深層次的觸動,在於它揭示瞭中國古代知識體係內部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我們習慣於將先秦思想視為一套相對固定的學說體係,但齣土文獻的齣現,揭示瞭在文字被定型之前,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派之間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和融閤的。這本書詳盡地對比瞭不同楚簡、晉簡中反映齣的製度細節與禮儀觀念,這使得“古典”不再是一個靜止的、完美的符號,而是一個充滿變數和張力的演化過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來自韆年前的書寫者在竹簡上刻畫時留下的呼吸聲,這是一種與曆史進行深度共鳴的體驗,遠超一般曆史讀物的淺嘗輒止,讓人對中華文明的源頭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與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