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套装全2册)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套装全2册)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 著,李葆嘉,孙晓霞,司联合,殷红伶,刘林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科学
  • 身体认知
  • 哲学
  • 心智哲学
  • 神经科学
  • 语言学
  • 西方哲学
  • 认知语言学
  • 具身认知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39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6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0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全二册)》作为一本开拓性著作,可能改变我们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看法。人类意指何物?知识何以获取?道德源于何处?向来为西方哲学之中心论题。以往哲学家的一些共识——通过内省而了解其心智、理性具有离身性和普遍性、对世界的思考大多为非隐喻义,如今却遭遇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质疑。认知无意识、心智亲身性、隐喻性思维成为本书的主题。一方面,对心智、真实、时间、原因、自我、道德等概念逐一检讨;一方面,揭示以往哲学的思维模式背后的隐喻结构。本书的旨趣,就在于建构肉身哲学。


作者简介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生成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数学与文学。1966年获印第安纳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71—1972年任职于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1972年起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语言学系。代表性著作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与马克·约翰逊合著)、《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露的心智》、《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与马克·约翰逊合著)等。

马克·约翰逊 (Mark Johnson),美国哲学家、认知科学家。早年在堪萨斯大学主修哲学与文学。1977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任职于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1994年起任俄勒冈大学人文暨科学讲座教授。1979年结识莱考夫,并开始长期合作。著有《隐喻的哲学透视》《心智中的身体:意义、想象和理性的身体基础》《道德想象:伦理学的认知科学蕴涵》《身体的意义:人类理解的美感》等。

李葆嘉,籍贯镇江,出生地东台西溪。章黄学派第四代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南京语义科技学派的奠基人。俄罗斯学者瓦连季娜·尤里耶夫娜·阿普列相称其为“诗人、哲学家、语言学家”。致力于传统语言文字学、语义语法学、元语言学、语言科技、中国语言文化史、西洋汉语文法学史、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史、西方语义学史、现代语言学史、语言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译著有《汉语的祖先》《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欧洲语义学理论:1830—1930》《西方语义学经典论著选译:1825—1966》《威廉·琼斯亚洲学会年会演讲:1784—1794》等。

孙晓霞,黑龙江佳木斯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哲学。著有《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的非普遍性》。

司联合,河南郾城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渡语理论、语义学和词汇学。著有《过渡语理论与语言教学》《句子语义学》等。

殷红伶,江苏泰兴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学。著有《英汉动结式语义结构研究》。

刘林,河北盐山人。现代汉语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语言学、语义学和方言学。著有《河北盐山方言研究》。

邱雪玫,江苏徐州人。对外汉语专业文学博士,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西方语言学史。著有《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


目录

第一册

译序 永恒的灵肉:亲身离身集于一身/ 李葆嘉 1

一、Embodied Philosophy 与Philosophy in the Flesh/ 1

二、希腊哲学渊源与自然本元 / 8

三、时间概念与时间模式 /33

四、道德先天与道德基因/46

五、以蠡测海与学海无边 /52

六、从亲身体验到离身玄思 /71

七、格式塔感知与象牙塔刻画 /80

致 谢/85

第一部分 亲身心智如何向西方哲学传统挑战

第一章 引论:我们是谁/3

一、认知科学如何重启哲学核心问题/3

二、提出哲学问题需要运用人类理性/7

三、何为打算提出以及回答哲学问题 / 7

第二章 认知无意识/9

一、认知无意识/10

二、为什么“认知”无意识? /11

三、形成有意识思维的隐形之手 /12

四、作为隐喻的自然本元学 /13

五、基于实证的可靠哲学:超越自然化认识论/14

第三章 亲身性心智/15

一、身体和大脑如何塑造理性 /15

二、神经生物应会事物分类 /16

三、范畴、概念和经验的不可分离性/18

四、实在主义、推理与亲身化 /20

五、三种亲身性概念 /21

六、空间与肌动概念的神经建模 /36

七、心智中的身体 /41

第四章 基本隐喻与主观经验/44

一、基本隐喻的整体原理 /45

二、基本隐喻的亲身化 /55

三、小结 /58

第五章 复杂隐喻剖析/60

一、复杂隐喻的构建 /60

二、常用于推理的隐喻 /65

三、新颖的隐喻 /66

四、隐喻习语与心智意象 /67

五、隐喻的多元性:单个概念的多重隐喻/ 69

六、隐喻的合适性/72

七、小结/73

第六章 亲身实在主义:认知科学对峙先验哲学/74

一、认知科学的两代构想 /75

二、认知科学的哲学承诺/78

三、概念隐喻的会聚证据 /80

四、对后现代批评科学的回应 /88

五、亲身的科学实在主义 /89

第七章 实在主义与真实/94

一、直接的、表征的、亲身的实在主义/94

二、实在主义与真实 /98

三、亲身与真实 /102

四、现象学、功能主义、物质主义:唯一平面上的本元优先问题/107

五、非取消主义的亲身心智 /109

六、非取消式的物理主义 /111

七、亲身实在主义的介入 /113

八、认知无意识的有效性 /114

第八章 隐喻与真实/118

一、传统隐喻理论 /118

二、对语言与真实的常识理论 /119

三、传统隐喻理论为何式微 /122

四、隐喻思维的哲学蕴涵 /127

第二部分 认知科学的基本哲学观念

第九章 认知科学的哲学观念/131

一、哲学探索的基本概念 /131

二、什么是哲学的探究 /133

第十章 时 间/135

一、事件和时间隐喻化 /135

二、运动时间隐喻 /140

三、时间的隐喻和转喻 /152

四、时间的哲学与常识 /154

五、时间与资源和金钱 /162

六、时间与心智/169

第十一章 事件与原因/172

一、关于因果的两个谜 /173

二、从思维和语言的实证研究开始/177

三、基本事件结构隐喻 /180

四、物体事件结构隐喻 /202

五、词语“原因”与致使结构 /210

六、事物变化与因果概念复杂性 /217

七、自然因果关系及其本质 /224

八、目的论:为何把世界视为理性 /231

九、总体的哲学成果 /242

第十二章 心 智/250

一、心智如身体系统 /250

二、心智隐喻与哲学在语言上的转向 /260

三、心智隐喻与当代心智哲学 /275

四、隐喻的心智 /283

第十三章 自 我/285

一、主体与自我 /286

二、物质客体的自我 /288

三、不同的自我 /293

四、结论及其所引发质疑 /313

第十四章 道 德/316

一、道德隐喻系统的经验基础 /316

二、道德的具体隐喻 /323

三、家庭道德/338

四、各种伦理观 /345

五、道德的隐喻及其理解 /349

六、传统道德观 /352

第二册

第三部分 哲学的认知科学

第十五章 哲学理论和民俗说法/361

一、何为哲学的认知科学/361

二、认知科学能为哲学提供什么/ 364

第十六章 前苏格拉底:古希腊本元学中的认知科学/ 370

一、本元学为何处于险境 /370

二、西方哲学的肇始/374

三、米利都自然哲学学派 / 375

四、为何关注前苏格拉底本元学 /380

五、前苏格拉底隐喻式的本元学/387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理性知识/390

一、本质即观念的隐喻/394

二、本质即理想的隐喻/394

三、柏拉图的“善良”观 /395

第十八章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本质/400

一、范畴体系/404

二、因果关系/405

三、关于定义的经典理论/407

四、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407

五、字面意和隐喻义/ 410

六、与众不同的“存在”/ 414

第十九章 笛卡尔与启蒙运动心智/419

一、笛卡尔的心智视觉 /420

二、笛卡尔的知识隐喻逻辑 /421

三、笛卡尔的演绎逻辑 /425

四、笛卡尔的离身心智 /428

五、形式体系、表征和天赋 /432

六、笛卡尔的哲学遗产/436

第二十章 康德的道德哲学/443

一、康德的严父道德 /445

二、康德的道德观念 /450

三、康德的绝对命令 /463

四、康德的道德哲学意味着什么 /465

第二十一章 解析哲学/467

一、解析哲学的剖析 /468

二、解析哲学通说 /468

三、形式主义哲学学派 /471

四、日常语言哲学学派 /475

五、奎因哲学的意义整体论 /477

六、解析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之误/490

七、语言和后结构主义哲学 /491

八、语言的亲身哲学 /495

第二十二章 乔姆斯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497

一、乔姆斯基语言学 /497

二、关于语言学的讨论 /507

三、乔姆斯基语言学援引哲学之失/ 523

四、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果 /525

五、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上的普遍性/534

六、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蕴涵 /537

第二十三章 理性行为理论/541

一、理性行为理论 /542

二、数学与数学隐喻化/543

三、数学隐喻与解释性映射/547

四、“合理”现实的构建 /557

第二十四章 哲学理论如何运作/566

一、哲学依靠共享的概念隐喻 /567

二、哲学是如何变化的 /570

第四部分 亲身哲学

第二十五章 肉身中的哲学/577

一、经验与哲学/577

二、人类与本性 /578

三、进化与自利 /583

四、心智和精神 /587

附录 语言神经理论范式

一、心智和语言亲身体验的三种模型 /594

二、语言神经理论研究范式 /595

三、瑞杰尔模型 /598

四、身体动作概念 /601

五、贝雷模型/604

六、肌动控制如何投射于事件和行为的一般逻辑 / 607

文献目录说明/611

参考文献/613

参考文献结构列表 /613

参考文献列表/614

术语对译表/637

人名对译表/656

译 后/663

李葆嘉译著/690



精彩书摘

人脑—纸脑—电脑—网脑……

2000 年以前,我们几乎都是在纸质文献背景下研究和写作。那时候,要跑图书馆,要做卡片。几乎每周,我都要去书店买书,长期保持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我是1996 年开始使用电脑的,在20 世纪90 年代的最后几年已经上网发邮件。2001 年以后,我们进入互联网资源背景下的研究和写作的时代。随着资源建设的逐步展开,古老文献、罕见资料,特别是国外文献,都有机会在互联网上找到。

感谢有道,感谢谷歌,感谢维基,感谢百度!感谢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库……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信息革命(五次信息革命成果依次为: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磁波通讯技术→互联网)的成果,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超越前人见识的广阔途径。

互联网——人类知识的海洋,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自己锻炼成互联网中的航海者和潜水员……

一、流水账啊流水情

前几天感慨平常人生,偶得:

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流水账。

春风秋雨迎夕照,梦笔生花改文章。

天上地下幼鹏鸟,字里行间老蠹虫。

整日坐得板凳热,平生力戒数句空。

流水账啊流水账,人生就是一本账!从2013 年春到2016 年春,历时三年,《肉身哲学》(中译本)终于可以交稿了。下面提供一份《肉身哲学》翻译大事记。

尽管翻译耗时费力,但我早有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翻译出版的想法。2013 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与美国出版商联系时,《隐喻》的中文版权已被浙江大学出版社购买。

2013 年春,孙晓霞博士给我送来一本Philosophy in the Flesh。

2013 年11 月,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签订翻译出版合同。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李葆嘉、章婷、邱雪玫译),预计60 万字,实际排版字数为86 万字。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李葆嘉、殷红伶、司联合、孙晓霞、刘林译),预计60 万字,实际排版字数为90 万字。

2014 年3 月,制定《翻译计划与要求》。《肉身哲学》的翻译分工如下:殷红伶博士负责第一部分,即原版1 至130 页(计130 页);司联合博士负责第二部分,即原版131 至334 页(计204 页);孙晓霞博士负责第三部分,即原版335 至548 页(计214 页);刘林博士负责第四部分(含附录、参考文献),即原版549 至601 页(计53 页)。李葆嘉负责修改、重译、调整章节目录、译注、润饰、统稿。邱雪玫博士负责协助通读、校订。

2014 年5 月24 日~25 日,在六合茉莉花银牛酒店召开“语言学译著专题研讨会”(刘慧负责会务)。出席会议的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炯英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朱炜教授,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殷红伶副教授、王彤副教授、博士后孙晓霞,南京师大文学院博士后刘林、博士生王晓斌、刘慧、陈玮,以及语言科技研究所实验师许超。

在研讨会第一阶段,李葆嘉举例说明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我们已经翻译过几本语言学著作。①《汉语的祖先》(W. S-Y 主编,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李葆嘉主译,中华书局2005);②《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D.Geeraerts,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李葆嘉、司联合、李炯英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③《蜘蛛:社会网络分析技术》(W. de Nooy,A. Mrvar & V.Batagelj,Explorator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ith Pajek,林枫译,李葆嘉审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④《双语儿童:早期发展及语言接触》(V. Yip & S.Matthews, The Bilingual Child: Early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Contact,蔡雅菁译,李葆嘉审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在翻译和审订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经验。

在第二阶段,我们讨论了翻译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要避免漏译、赘译;多义词要选择合适的义项;复杂句子结构要加以分解;译文要贯通上下文气;专名和术语的汉译要全文一致。除此,还围绕书名Philosophy in the Flesh 的汉译进行了充分讨论。

在第三阶段,我们安排了下一阶段的翻译任务。《西方语义学经典论著选译》的原文献,已经基本搜集齐全(主要是孙晓霞在德国科隆大学搜集的)。已译布雷阿尔(M. Bréal)的《语言的心智规律:语义学简述》(Les lois intellectuelles du langage: fregment de sémantique,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法语教师张默译,李葆嘉修改)、巴克罗夫斯基(М.М. Покровский)的《语义学的研究方法》(《О Mетодах cемасиологии》,陈秀利译,李葆嘉修改)。下面要请司联合、李炯英、朱炜教授翻译英语语义学的文献,德语语义学文献要委托专人翻译(刘慧负责联系)。此外,聂利奇(B. Nerlich)的《欧洲语义学理论1830—1930:从词源论到语境说》(Semantic Theories in Europe, 1830—1930: From Etymology to Contextuality),刘慧正在翻译《导论》。至于全书的翻译工作,等以后再安排。

会后,李葆嘉修订了新一版的《译稿技术要求》,包括总体要求、突出问题、修改细则。总体要求是:①全译,避免漏译。②准确翻译,避免误译、臆译。③汉化,避免硬译。④雅化,避免大白话,要用学术语言。修改细则分列:①标点符号;②附注;③数字;④斜体字母;⑤英文人名;⑥术语对照;⑦用词一致;⑧混码句子;⑨句义问题;⑩图表问题;11添加译注;12文献出处。

二、中文版章节体例改造

关于原著英文版体例不适合中文读者的阅读模式,以及中文版章节体例改造的做法及其理由,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译后》中已有详细说明。

(一)类聚成节

原著每章之内,作者没有划节(第一节、第二节……),而是列出小标题(相当于关键词或要点),连类而及,顺势而下。如果该章内容简单,只有几个小标题,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不过,如果有十来个,甚至几十个小标题,就要挑战我们是否有一览无遗的智力了。

中国人素来讲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必须采用类聚手段,将这些小标题进一步概括化,进行编辑加工。由于有些章的小标题实在太多,而且论述内容前后交错,有些节的类聚或划分也就可能存在未安之处。

(二)丰富目录

原英文版《目录》只有章标题,现中文版目录是经过加工的,列出了我们归纳的二级标题。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读者按图索骥。

(三)添加序号

为了便于中国读者阅读,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给三种情况添加了序号。第一种情况是,给所有例句添加(1)(2)(3)等序号,而且每句另起一行,用楷体显示。这样可以避免例句扎堆,令人目不暇接。第二种情况是,作者所罗列要点前面加“?”的,删除“?”,另加序号1)、2)、3)等。第三种情况是,所述内容明显是分层次(层递式)或分方面(多维式)的,根据情况添加序号。总体目的是使全书内容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四)添加译注

为了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酌情增加了译注。有一些是知识性译注,以免读者翻检之劳;有一些是评议性译注,以说明我们的看法。本来准备每章之前,通过梳理作者思路,增加阅读引导。此次未及完成,留待再版补充。

(五)斜体显示

英文字母有斜体(italic),而汉字一般不用斜体(变成斜体就不像汉字了)。对于例句中的英文斜体,我们用黑体汉字显示。对于原版行文中的英文斜体(主要是术语),因为太多,没有逐一用黑体显示,而是酌情就主要术语用黑体显示。顺便提及,由于中西文的文字系统不同,文字符号的区分度高低不同,因此形成了各自的行文体例。英文行文体例的明显特点有:①节与节之间空行(增加区分度);②标题顶格;③需要强调的用斜体字母。这些都是由其字母文字的视觉性质或区分度较低决定的,对英文行文是必要的。然而,汉字是区分度较高的文字,中文行文不必机械搬用这些特点。我们在译文中采用的体例为:①节与节之间无须空行;②标题缩进两格;③需要强调的用下加点或黑体汉字表示。中文使用英文行文体例(包括英文标点符号),难免会显得“洋泾浜”。

(六)附录部分

原版中的References(参考文献),包括行文中的文献附注,在中译本中一律不译成中文,以便读者检阅原外文文献。原版中的Index(索引),我们没有照搬照译,而是附上根据翻译需要编制的《术语对译表》和《人名对译表》。

三、从“旧石器”到“新石器”

2014 年,我陆续收到译文初稿。打开我电脑上的文件夹,现在可以看到的《肉身哲学》的译文文件有(也许他们电脑中还有其他的版本):殷红伶 第一部分:20140706,20151003,20160116,20160125,20160214,20160317。司联合 第二部分:20140105,20140523,20160106,20160130,20160226,20160309,20160319。孙晓霞 第三部分:20140725,20140806,20150717,20151019,20151222,20160127,20160131,20160214。刘林 第四部分:20141011,20150719,20150724,20160319。2014 年,我还顾不上把《肉身哲学》的翻译工作放在首位。收到各部分文稿后,我主要是做做章节调整,就一些术语的译法加以讨论,主要还是请各位译者自己反复修改。

当时,我首先要完成的是《女人、火与危险事物》的译稿。2014 年下半年,该稿翻译工作启动,2015 年上半年全力以赴,至2015 年8 月5 日杀青,10 月上旬交稿。

我从2015 年9 月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肉身哲学》的翻译上,直到2016 年4 月。其间8 个月,我每天从早8 点工作到晚12 点,中午没有休息的习惯(正常情况下每天工作12~14 个小时)。我一章一章地来,先通读各位初译,然后逐句核对原著英文,校译—改译—重译—润饰—加注,再通读。返回给诸位审阅、修改之后,我再审阅、修改。其间,我常常睡梦中还在修改,可谓日思夜想,几近殚精竭虑……终将这部译稿从“旧石器”打磨成“新石器”,至于达到玉器的程度,全体晶莹剔透,那几近是奢望。

2016 年3 月20 日,我请殷红伶、孙晓霞、刘林各自核实完善《术语对译表》《人名对译表》,我来核实完善第二部分司联合翻译的两个表,然后将各部分汇总梳理。请刘林博士再度校对英文《参考文献》之后,于3 月25 日合成大文本之后,通读、统稿,并请邱雪玫博士参与审订。

4 月1 日到11 日,“译序”完成。2005 年,我撰写的《汉语的祖先》译序《从同源性到亲缘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大转折》,总字符数74 642,责任编辑舒琴老师说,这是中华书局所出版译著中最长的译序。本书译序《永恒的灵肉:亲身离身集于一身》,总字符数77 559,可谓略胜一筹,也许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所出版译著中最长的译序了。然而,此“译序”并非大而无当,实在是原著中涉及的内容太丰富。而且,我一向主张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原著内容,译者和原作者要展开学术交流。自《从同源性到亲缘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大转折》以来,在我翻译几本名著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如此旨趣,或者也可称之为——批判式译风。

我于4 月12 日开始写“译后”,同时再通读文本,准备交稿。《肉身哲学》翻译工作时间如下:司联合博士是快手,雷厉风行,一个月就译出了初稿。加上以后的审阅和校改,估计用时约一个半月。孙晓霞博士任务最重,不仅页码最多,而且就其所译内容而言,西方哲学的批判,从泰勒斯到乔姆斯基到理性行为者模式,涉及的背景知识实在太多。其间,孙晓霞博士要报职称、准备博士后出站报告,还要飞往科隆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品尝德国冬天的童话和夏天的故事。所以,她只能忙里抽空,译译停停,实花时间不少于3个月,加上以后的审阅和校改,近4 个月。殷红伶博士的第一部分,估计用时约2 个月。刘林博士的第四部分和参考文献,估计用时约一个月,这期间她还要忙出站报告。我集中精力,投入翻译工作的时间为8 个月。全书25 章,平均每周完成一章,长的章节需要10 天,甚至两周。《肉身哲学》翻译的总共工作用时约为:


译者 殷红伶 司联合 孙晓霞 刘林 李葆嘉 共计

用时(月) 2 1.5 4 1 8 16.5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干别的事,专门翻译,每天工作10~12 小时,需要一年半时间。每天工作8 小时,需要两年时间。如果折合成报酬,共计:400 元/ 天×700 天=280 000 元

这就是翻译《肉身哲学》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此外,还有邱雪玫博士的审读和校订工作未计在内。我只能从其他项目经费中,给他们支付几千元,聊补柴米油盐。最后,又请李亚洪、魏晓盼、孙歌、杨敏和李净潺几位研究生作为第一批读者,通读全文校样……

翻译学术论著,代价太高!这也就是中国学者不愿翻译的原因,这也就是有些中文译本佶屈聱牙、不知所云、无法卒读的原因,这也就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精品凤毛麟角的缘故。

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我们怀着尚未泯灭的吸收新知的童心,带着一丝丝激活智慧的欣喜,不食人间烟火地、孜孜不倦地,匍匐在字里行间,跋涉于书山学海……

通过这些年的翻译工作,总的体会就是译有“三道”“三法”。所谓“三道”:一是先有之道,如果你本来就有与作者类似的想法或充裕的相关知识,那么看到这些文句,一下子就会激活相应的译文,译起来很顺畅;二是读有之道,如果你对某些地方不很理解,那么通过上下文阅读和仔细体会,或者前后观照(一本书中,总有一些内容前后重复或相似、相关),也就豁然开朗了。三是学有之道,如果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通过上下文阅读仍然无法完全理解某些内容,那么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和文献阅读补充知识而茅塞顿开。所谓“三法”:一是对译之法,首先需要的是词与词、语块与语块、句子与句子的平行对译,这样才能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绝对不可以一开始就想到“意译”(我称之为“臆译”)。一方面,要反复考虑英语多义词与汉语多义词的义项如何契合;一方面,同样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场合下要译为几个相互有别的汉语词。有时候,必须梳理义项,辨析微殊。这样的词语义项梳理,我做了一批,自然也就有一些新的发现。二是调整之法,包括语序变化,删除汉语表述中的不必要成分(与汉语相比,英语表述中有过多的指定和限定),以及增加汉语的完句成分等。三是修饰之法,也就是进一步的微调和润色,以求译文尽量汉语化。当然,为了保留原著的行文风格,甚至口气神态,有时还需保留一些“欧化”色彩。我的讲座(讲课)、论著(译著),可谓“李氏三明治”。其内容通常一分为三:有的部分可以让人一听(一看)就懂,此为双方交流之基础;有的部分一般使人似懂非懂,此为双方讨论之余地;还有一部分可能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此为彰显学术之敬畏。留待有兴趣的听者(读者)自己去获取背景知识,沉思默想而自有心得。而我讲座的结束语往往是:“忘掉刚才我所唠叨的一切,只要留下……任何问题都还有另一条思路。”

(李葆嘉)

……


《身体的智慧:重新认识人类心智与存在》 第一卷:感官的织锦:身体与认知的交织 自古以来,人类便沉醉于探寻心智的奥秘。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意识究竟从何而来?长久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叙事倾向于将心智视为一种抽象、脱离物质的存在,认为它独立于我们的身体,甚至能够超越肉体的束缚。这种二元论的观念,如同一个巨大的屏障,阻碍了我们对人类自身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一股新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它挑战着这一古老的 Gèlì ,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我们的身体。这股思潮认为,心智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漂浮于空中的实体,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具象化的存在之中。我们的身体,通过其错综复杂的感官系统、精密的神经结构以及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理解自身的基础。 本书的第一卷,《感官的织锦:身体与认知的交织》,正是致力于揭示这一深刻的关联。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旅程,探寻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最细微的触觉到宏大的空间感知,如何参与到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构建之中。 第一章:触碰世界,塑造认知 我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往往始于最原始的感官体验:触觉。肌肤是我们的第一道界限,它承载着冷热、软硬、光滑与粗糙等无穷无尽的信息。然而,触觉的功能远不止于此。研究表明,早期的身体接触,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对大脑的发育以及情感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母体的拥抱、温柔的抚摸,不仅带来温暖和安全感,更是构建了婴儿早期对世界的信任与依恋。 当我们长大成人,触觉依然是我们理解和与世界互动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触摸来辨别物体的材质,通过拥抱来传递情感,通过行走来感受地面的起伏。甚至,我们的抽象思维也离不开触觉的隐喻。我们说“掌握”一个概念,或是“感受”到一种情绪,这些词语背后都蕴含着身体动作和触感的影子。 第二章:视觉的维度:空间、距离与意义 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对视觉的理解常常停留在“看到”的层面,而忽略了它背后复杂的身体机制和认知过程。我们的双眼以特定的角度和深度感知世界,大脑则将其转化为三维的空间图像。这种空间感知能力,不仅让我们能够 navigieren 于复杂的环境中,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高”与“低”、“近”与“远”、“前”与“后”来描述事物,这些都源于我们基于身体经验的空间理解。例如,“高”的地位往往与“优越”相关联,“远”的距离可能意味着“难以企及”。甚至,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常常被空间化的隐喻所影响,比如“过去”被视为“身后”,而“未来”则在“前方”。 第三章:听觉的旋律:节奏、模式与情感的共鸣 听觉,以其非侵入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声音的节奏、语调的变化,不仅仅传递着信息,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母亲的摇篮曲,战鼓的号角,都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研究表明,声音对我们的大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音乐能够改变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认知表现。语言,作为听觉交流的载体,更是我们构建社会关系、传递文化知识的核心。我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理解和回应,而声音的韵律和节奏,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味觉与嗅觉:原始的吸引与排斥 味觉和嗅觉,作为最原始的感官,与我们的生存本能息息相关。它们能够迅速识别食物的安全性,警示潜在的危险。然而,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特定的气味能够勾起深埋的记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童年时熟悉的味道,常常能够瞬间将我们带回过去。 味觉和嗅觉的体验,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偏好和选择。我们对某些食物的喜爱,对某些气味的厌恶,往往是基于长期的身体体验和文化熏陶。这些感官上的吸引与排斥,也悄然地融入到我们的价值观和决策过程中。 第五章:身体的运动与平衡:动态的认知 我们并非静止的存在,我们的身体时刻处于运动和平衡之中。行走、跳跃、伸手,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涉及到复杂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而正是这些动态的身体活动,构成了我们对世界动力学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我们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理解“施加力”、“抵挡”、“推”与“拉”。我们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来预测其未来状态。这种基于身体运动的类比,渗透到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我们对抽象概念的把握。比如,我们说“进展顺利”,这背后就隐含着一种流畅的、不受阻碍的运动感。 第六章:内在的感知:本体感受与情感的根源 除了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我们的身体还拥有感知自身状态的能力,这被称为本体感受。我们能够感受到肌肉的张力、关节的位置、身体的姿态,这种内在的感知,是我们理解自身存在感和身体边界的基础。 本体感受与情感的联系尤为紧密。例如,紧张的肌肉可能伴随着焦虑的情绪,身体的放松则往往与平静的心情相关联。当我们感到疲惫,我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减少思考的深度。这些内在的身体信号,构成了我们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 第七章:隐喻的身体:语言、思维与概念的具身性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我们的身体经验通过大量的隐喻,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之中。我们并非仅仅在字面意义上使用这些词汇,而是通过身体的类比来理解和表达更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个技能,“理解”一个道理,“面对”一个挑战,这些都暗示着身体的动作和空间关系。我们的情感也常常通过身体的姿态来表达,比如“挺直腰板”代表自信,“垂头丧气”则暗示沮丧。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隐喻的起源和运作机制,揭示身体如何成为我们理解和构建抽象世界的基石。 第八章:身体的限制与潜能:认知发展的边界与可能性 身体的具身性,也意味着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身体结构的限制。我们的感官能力有其局限性,我们的生理需求也会影响我们的思考。然而,正是在这些限制中,我们发展出了独特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通过工具的延伸,通过社会文化的赋能,我们的身体能力得以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也被不断突破。从石器的使用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始终在利用和改造自己的身体,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本书将审视身体的限制如何激发创新,以及身体潜能的无限可能性。 第九章:身体的集体性:社会、文化与群体认知的形成 个体身体的感知和经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融入于一个更大的社会和文化场域之中。我们的身体姿态、我们的社交距离、我们的情感表达,都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集体的身体活动,比如仪式、庆典、体育比赛,能够创造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通过模仿、学习他人的身体行为,来融入社会群体,并形成共同的认知模式。本书将探讨身体如何成为社会连接和群体认知的载体。 第十章:身体的未来:技术、演化与人机融合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与身体的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工程等技术,正在模糊身体的界限,挑战着我们对“身体”和“自我”的传统定义。 本书将对身体的未来进行审视,探讨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体体验,以及人机融合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是否会创造出超越生物学限制的新型身体?我们的意识是否能够脱离肉体而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是对科技的探讨,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 《感官的织锦:身体与认知的交织》,将带领读者走出抽象的思辨迷宫,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直观的身体存在。它将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心智的本质,理解我们如何通过身体来感知世界,构建意义,以及与他人连接。这不仅是一场认知的革命,更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探索。 --- 第二卷:存在之痕:身体、社会与西方思想的重塑 第一卷《感官的织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然而,身体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更是我们体验情感、构建社会关系、塑造自我认同的根本。第二卷《存在之痕:身体、社会与西方思想的重塑》,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身体在人类存在中的多重维度,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挑战西方哲学中长期以来“身体与灵魂二元对立”的传统,揭示身体体验如何成为理解人类存在、社会结构乃至文化价值的基石。 第一章:身体的语言:非语言沟通的深层意义 我们常常低估了非语言沟通的力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这些“身体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言语更为直接、真实。它们能够瞬间表达情绪、意图和态度,甚至能够揭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本书将深入分析身体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号,阐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情感和认知状态相互关联。例如,紧握的拳头可能象征着愤怒或决心,开放的姿态则可能传递着自信和友善。这些身体的表达,是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建立信任、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情感的具身性:身体作为情感的发生器与体验场 长期以来,情感被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与身体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情感的发生和体验离不开身体。身体的状态,如心跳、呼吸、肌肉的紧张程度,都与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息息相关。 本书将探讨情感的“具身性”。当我们感到恐惧,我们的身体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绷。这些生理反应并非仅仅是情感的附带产物,它们本身就构成了我们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通过调整身体姿态,如微笑或者挺直腰板,也能够积极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第三章:身体的边界与自我:从本体感受到的社会认同 “自我”的概念,离不开我们对身体的感知。本体感受,即我们对身体自身位置、状态和运动的感知,是构成我们身体意识的基础。这种持续的身体感知,让我们能够区分“我”与“非我”,建立起个体性的边界。 然而,身体的边界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对身体的理解和认同。身体的形态、健康状况、甚至着装打扮,都会成为社会评价和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本书将分析身体的边界如何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不断被协商和建构。 第四章:身体的规范与控制:社会秩序与权力关系的体现 在任何社会中,身体都受到各种规范和控制。这些规范体现在法律、道德、宗教、时尚等方方面面。我们如何行走、如何坐卧、如何表达情感,都可能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本书将揭示身体规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秩序和权力关系。例如,某些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展示和行为有着更严格的限制,这反映了性别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对身体的控制,往往是社会维持稳定、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身体的政治:健康、疾病与身体的公共性 健康与疾病,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公共卫生政策、医疗资源分配、疾病的污名化,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福祉。 本书将探讨身体的“公共性”,分析健康与疾病如何成为政治角力的焦点,以及身体的权利如何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传染病的防控,既需要个体行为的配合,也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政策。 第六章:身体与科技的交汇:医学、增强与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与身体的关系。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干预身体。身体的增强技术,如假肢、植入物,正在模糊生物学与技术的界限。人工智能的崛起,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机器是否能够拥有“身体”或“意识”。 本书将深入探讨科技与身体的交汇点,分析医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挑战我们对“健康”、“生命”、“意识”的传统定义,并对人类的未来存在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章: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生态、可持续性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身体并非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持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身体的生存和福祉。 本书将强调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从食物链到空气质量,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书将呼吁一种“身体的生态意识”,认识到人类身体的福祉与地球的健康密不可分。 第八章:西方思想的身体挑战:从柏拉图到笛卡尔的二元论审视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如柏拉图的“灵魂不朽”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身体视为一种低级的、物质的、甚至是阻碍理性思维的存在。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对身体的态度,导致了对身体的贬低、压抑甚至排斥。 本书将对西方思想史中的身体观进行批判性审视。我们将分析这些二元论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将揭示,正是这种对身体的忽视,导致了我们对自身理解的片面化和局限性。 第九章:身体的解放与重塑: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体哲学 在后现代语境下,对身体的理解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身体不再是被压抑的对象,而是被视为一种充满潜能、可以被重新定义和创造的存在。身体的解放,意味着挣脱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束缚,重新拥抱身体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本书将探讨后现代身体哲学中的关键议题,如性别流动性、身体的再现、身体的政治化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潮如何挑战传统的身体观念,并为我们提供更包容、更自由的身体体验。 第十章:身体作为智慧的源泉:面向未来的存在论 最终,本书将回到对身体作为智慧源泉的肯定。我们不仅仅是拥有身体的存在,更是通过身体来理解、创造和体验世界。身体的具身性,不仅是我们认知的基础,更是我们情感、伦理和精神生活的根基。 本书将提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存在论,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我们将呼吁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将身体置于核心地位,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理论支撑。 《存在之痕:身体、社会与西方思想的重塑》,将是一次颠覆性的思想旅程。它不仅是对既有思想体系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一次深刻的重塑。通过重新认识身体,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并开启一个更具活力的存在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人类心智和身体关系的著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在试图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思维,那种将灵魂与肉体、理性与感性割裂开来的传统西方哲学观。我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立足于我们日常经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认知。它不像那些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充满了对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进行思考的细致观察。比如,它探讨了语言的根源,暗示了我们用来构建抽象概念的工具,其实深深地植根于我们身体的运动和与环境的互动之中。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超脱的哲学思考,其实都有着非常“接地气”的生理基础。我特别喜欢它对隐喻的研究,它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身体经验(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坏”)来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这种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熔于一炉的做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迫使你开始质疑那些你从未想过去质疑的、关于“何为心智”的基本假设。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笛卡尔式的心灵至上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冲击。我原本以为,哲学探讨的应该更多是纯粹的逻辑和概念的推演,但作者却将我们带回了“肉体”这个看似低级却又最根本的载体上来。书中的论证层次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在提出一个观点,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这个观点。我尤其对它处理“具身性”如何影响道德判断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说“身体影响思想”,而是深入剖析了具体的身体结构和交互模式如何预设了某些道德直觉的优先性。这种深入到生物学层面的哲学探讨,让我感觉这不再是悬在空中的玄学,而是真正可以被检验、被观察的学问。读完后,我走路、说话的方式似乎都带着一丝审视——我是如何通过我的手势、我的姿态来无意识地表达那些复杂的思想的?它真的将“思考”这个过程重新物质化了。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确实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自身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过去我总是倾向于相信,我的“自我”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纯粹的思考构成的,而这本书则告诉我,我的逻辑和思考方式,首先是被我的骨骼结构、我的感官输入、我的行走方式所塑造的。它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是谦逊:承认我们的认知边界和可能性,都深深地嵌刻在我们的生物学现实之中。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人类心智本质,并且愿意挑战既有知识框架的思考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本,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哲学工具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论证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它显得如此有价值。它清晰地勾勒出了西方思想史中那个被忽略的“身体维度”,并有条不紊地展示了为什么现代认知科学必须正视这一维度。它没有采用那种激进的全盘否定态度,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姿态,逐步瓦解了传统心物二元论的壁垒。我欣赏作者的平衡感,他既没有完全抛弃抽象思维的重要性,而是将其定位在具身经验的顶端,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结构,底层是身体的直接经验,上层才是逻辑和语言。这种构建体系的方式,比很多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的著作要高明得多。它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替代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跨学科视野,这让它摆脱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当它谈论到语言和概念形成时,你仿佛在听一位语言学家在讲解;当它论述到知觉和行动时,你又觉得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运动控制的神经科学著作。然而,所有这些知识点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一个宏大的哲学叙事中——即,我们的心智能力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我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与环境持续互动的结果。对于那些对传统分析哲学感到审美疲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证明了哲学依然可以紧贴着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存在状态进行深刻的追问。这种回归经验本源的探索,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感和生命力。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的好和快

评分

很有原创性的思想,有针对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不错,翻译得也尽心,购物方便

评分

厚厚的两大册,偏于学术性,值得参考。

评分

总感觉标题有点不太准确,是个大部头,翻译者好几个人,还没细读是否风格统一

评分

很有原创性的思想,有针对性。

评分

感觉还是蛮合算的,整体满意

评分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