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中国佛教里少数称作“经”的佛经。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后人尊称为《坛经》。本书是净空法师1981年启讲于台湾中广的讲演录,讲演中有各《坛经》版本的对勘,主要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穿插了许多禅宗掌故,给枯燥的讲述平添了许多趣味。
内容简介
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作者简介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於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後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於实践学社,公馀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
内页插图
目录
经题
本经大意
悟法传衣第一
释功德净土第二
定慧一体第三
教授坐禅第四
传香忏悔第五
参请机缘第六
南顿北渐第七
唐朝征诏第八
法门对示第九
付嘱流通第十
精彩书摘
本经大意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作“般若品第二”。这一章正是大师最初于大梵寺一日所说之完整记录,说明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教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无上法门,以及祖师自己得法、修学的经过,是乃三转法轮之现身作证转也。这一篇记录非常珍贵难得,读之如见六祖其人,又如亲遇讲席。此章末后有无相颂十五首,成为顿教修学法要之心传,应该记取。
“释功德净土第二”,流通本改作“疑问品第三”,内容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今日佛门四众同修来说。由于我们的社会繁荣,生活水准普遍提高,本省各地大小寺庙林立,无不富丽堂皇,竞相斗胜,自以为功德无比。六祖在这一章开示功德的定义,并且指导我们要舍有为功德,修显自性功德。关于净土的问答,莲池大师解释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说的是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实报净土而舍方便同居,真是慈悲至极!此不是破净土法门,千万不可以错会祖意。本经自此章以下,都是众门人总结祖师三十七年教学法语,分类纂辑而成,并非一会所说。
“定慧一体第三”,流通本改作“定慧品第四”。这一章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心传大本。大师示众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一体正是不二法门,是本性顿教。
“教授坐禅第四”,流通本改作“坐禅品第五”。这一章是宗门修行方法的总纲领,最高的指导原则。不但参禅要明了遵守,就是念佛人也应该记取,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即是上上禅。一切法门欲入一真法界,无不以此为总纲领。
“传香忏悔第五”,流通本改作“忏悔品第六”。这一章是讲见性成佛,内容有五段:第一段,传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第二段,教发四弘誓愿。第三段,授无相三皈依戒。第四段,开示一体三身自性佛,令学者悟入。第五段,说无相颂五首,旨在灭除吾人多生多劫所造罪障,罪障消除即是见性成佛。
“参请机缘第六”,流通本改作“机缘品第七”。这一章列举十三位门人请益机缘,来做一个教、学、修行的榜样。正如《华严经》善财参学,又如《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皆具足修学的示范作用,正是止于至善的教学,慈悲至极。在这一章中,亦见祖师被机点化、说法利生之大。如法达之于《法华经》,智通之于《楞伽经》,志道、志彻、无尽藏比丘尼之于《大涅槃经》,见祖师指导其大开圆解之妙悟,是依教读诵的模范。又如青原之“不落阶级”,南岳之“修证不无,污染不得”,永嘉大师之“一宿觉”,由此可见祖师指点其悟入不二、亲证无生之善巧,是真修行的典型。我们在这一章看到,古大德无论解门或是行门,莫不皆是以悟入为宗。
“南顿北渐第七”,流通本改作“顿渐品第八”。这一章是对当时禅宗弘扬趋势的记述,是史实。五祖忍大师传出两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师,以“本来无一物”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顿教;北方是神秀大师,以“时时勤拂拭”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渐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门下不服惠能大师传衣得法。秀大师以祖师独得“无师智”晓谕其徒,亦见其师兄弟本无相忌,各依因缘弘化一方,也是我辈后人应当效法的。
“唐朝征诏第八”,流通本改作“宣诏品第九”,也有改作“护法品第九”。这一章记载当时朝廷帝王遣使引请供养、请益,师以老疾辞,及其对使者的开示,诚能发人深省。祖师做出一个出家人远离名闻利养、守出家人本分事的好榜样。这一章是史实,也是身教。章题改作“护法”,别具深意,令人省悟。
“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流通本将此两章合并,改为“付嘱品第十”。这一章是六祖教授其门人说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范。以三科对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对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轻心、慢心求,必要至诚感通,因为此经不属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这一句以下才是“付嘱流通第十”。这一章是记载祖师付嘱传法的事情,很详细,尤其以“真假动静偈”八首,说出此宗乃是无诤法门。又为本经立名为《法宝坛经》。最重要的,末后说法指出:“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证之指南。大师一生示现,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学榜样。以下说师承,祖祖禀承,道统其来有自,用意很深。祖师最后留别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诸位同修,学佛就是学觉、学悟,觉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圆寂,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众生自作聪明,知见立知,不悟实相,染著五欲六尘,起无量迷障,沉沦六道,生死流转,实由于此。佛祖慈悲,西来之旨,教我们顿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关未破,万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愿大家有志同学。
前言/序言
一、缘起
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
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禅门秘语:六祖惠能的觉悟之道》 书籍简介 在璀璨的东方智慧长河中,禅宗以其独特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为世人指明了一条超越二元对立、回归自性清净的觉悟之路。而在这条光辉的道路上,六祖惠能大师以其非凡的智慧与深邃的洞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巨匠。他的生平,他所传达的教法,以一种朴实无华却又震古烁今的力量,穿越千年,至今仍涤荡着无数寻求心灵自由的灵魂。《禅门秘语:六祖惠能的觉悟之道》一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讲经记录的复述,而是在广泛汲取禅宗核心思想,尤其是惠能大师“无相念佛”、“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等核心理念的滋养下,对六祖惠能的生命历程、顿悟因缘及其教法精髓进行的一次深刻的阐释与解读。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纷繁的表象,直抵禅宗的源头活水,体悟那份超越言语、不落阶梯的究竟解脱。 本书的构建,并非基于单一的文本,而是试图整合历代高僧大德对《坛经》精神的注解与发挥,以及当代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视角,来呈现六祖惠能的智慧光芒。我们力求以一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禅理,转化为能够触及日常生活的洞见,让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生命经验的共鸣,并从中获得指引与启迪。 第一章:卑微出身,却怀抱燎原之火——六祖惠能的传奇生平 本书将首先追溯六祖惠能大师不凡的早期经历。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南蛮樵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佛法领袖,惠能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我们将详细描绘他如何身处逆境,却并未被物质的贫乏所束缚,反而孕育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切关怀。从他得知父母早逝,一家生计艰难,到他偶然听闻《金刚经》而顿开茅塞,再到他五体投地、千里迢迢前往黄梅参学,每一步都充满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与精神的强大驱动力。 尤其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他在黄梅五祖弘忍座下,如何凭借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一举超越了众多苦修多年的学僧,获得衣钵真传。这一刻,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内心觉察与不断求索的必然结果。本书将力图还原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惠能大师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非凡禀赋。他如何能够如此精辟地抓住佛法核心,如何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破除一切外在的执着与分别,直指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我们将从这一历史事件出发,探讨其深远的意义,以及为何这一偈语能够成为禅宗顿悟的标志性宣言。 第二章:一念顿悟,照破万古迷雾——“无相”法门的精髓 惠能大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其核心便是“顿悟”与“无相”。本书将深入剖析“无相”这一概念在惠能禅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认为,“无相”并非是“没有相”,而是对一切现象的超越,是对所有二元对立(如生与灭、有与无、垢与净)的打破。惠能大师教导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色声香味触法,到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皆是“相”。这些相,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真实,实则无体。 惠能大师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现象之中,不被现象所迷惑,不被现象所束缚。他提出的“若真修行,但离诸相”,正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本书将结合惠能大师的开示,阐述如何从眼耳鼻舌意等六根,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至眼识、耳识等十八界,去体悟其“无相”的本质。我们将探讨,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这些相,不再被这些相所牵引时,我们内心的烦恼将如何自然消融,而究竟的清净自性又将如何显露。 “无相念佛”是惠能禅法的重要实践方式。不同于执着于口诵佛号,惠能大师强调“心净则国土净”,即内心的清净才是真正的念佛。本书将深入解读“无念”的境界,并非是头脑一片空白,而是念起即觉,念起即灭,不留痕迹,不生分别。当我们的念头不再被过去所缠绕,也不被未来所忧虑,而是安住于当下,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观照,这便是最究竟的“无念”。我们将结合具体的禅修方法和公案,来引导读者体悟“无相”法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通过观照自己的念头,打破执着,达到内心的自在与平静。 第三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性”智慧的当下显现 “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最高宗旨,也是惠能大师教法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本书将重点阐释“自性”在惠能禅法中的核心意义。惠能大师认为,人人本具佛性,这佛性并非来自外界的求取,而是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被无始劫来的烦恼与妄想所遮蔽。而“见性”,便是透过这些遮蔽,直接体悟到我们本来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 “不思善,不思恶,正是你本来面目”,这一著名的开示,正是对“见性”的直接点拨。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句话的含义。它并非是要我们放弃行善止恶,而是强调在行善止恶的动机与过程中,不被善恶的二元分别所染着,不被执着于“我”在行善或行恶的观念所困扰。真正的善,是源于自性的自然流露,是无功用行。而“不思善,不思恶”正是为了破除我们对善恶的执着,让我们回归到那个超越善恶的纯粹觉知状态,在那里,一切分别与对立都不复存在。 本书还将结合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关于“自性三宝”的阐释,即自性自度、自性功德、自性智慧,来进一步阐明“见性成佛”的路径。我们将解读,如何通过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与觉察,认识到我们内心本具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摆脱对外界的依赖,实现真正的“自度”。如何认识到我们内心蕴藏着无量的功德,而这些功德并非通过外在的积累,而是通过熄灭内心的妄念而显现。 第四章:超越经论,直达实证——禅宗的独特修行之道 禅宗的修行之道,与传统佛教的某些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当下”与“实证”。本书将深入探讨惠能大师所倡导的“方便”修行,以及其对后世禅宗发展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为何惠能大师会说“悟了就是佛,不悟就是众生”,以及为何他强调“但行方便,即是修行”。 本书将详细解读惠能大师所提出的“戒定慧”三学,但在他的阐释中,戒定慧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践。例如,他的“无相戒”并非是强制性的条规,而是内心不受染着、不生妄念的自然显露;“无念定”并非是刻意地压抑念头,而是念起即觉,不被念头所转;而“无生慧”则是从空性中体悟到的究竟智慧,是能够洞穿一切虚妄的明眼。 我们也将借助于一系列经典的禅宗公案,来展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实过程。这些公案,如同禅宗的“点穴”,能够瞬间击中修行者内心的盲点,引导其思维走向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们将分析这些公案的意涵,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修行者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迈向直接的体悟。 第五章:跨越时空的智慧回响——六祖惠能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迷茫。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六祖惠能大师的智慧,在当代社会所展现出的巨大价值。我们认为,惠能禅法中的“无相”思想,对于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执着”——无论是物质的、情感的、还是观念的——都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这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揭示了内心力量的重要性。在面对人生的挑战与困境时,我们常常被外界因素所困扰,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自身的心念。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惠能大师的智慧,去化解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压力、以及对成功的过度追求。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惠能大师的教法,并非是要我们遁入空门,而是要我们在红尘俗世中,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和践行觉悟之道。本书将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将六祖惠能的智慧融入到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喜悦与自在。 《禅门秘语:六祖惠能的觉悟之道》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一次对心灵自由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宝藏,体悟到那份超越一切苦难与烦恼的究竟解脱。愿这本书,能成为您通往内心觉醒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