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称吴门。吴门历史上享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美誉。吴门传统中药炮制亦是独树一帜,有独特砂烫技艺、酒洗工艺等,而这些工艺在中药炮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消亡。为了保留吴门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搜罗文献,编撰本书,以飨读者。
本书为辑录苏州地区特色中药炮制技艺及临床用药经验的实用性图书。本书以1959年版《苏州中药炮制》为蓝本,增添地方中草药、地方成方配本等资料整理而成。内容包括中药炮制概论、中药炮制各论及中药制剂统一处方三部分。本书反映了我国苏州传统中药炮制在20世纪五六十年的状况,将濒临失传的技艺保留下来,供行业参考。
刘逊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教师,主要从事中药传统性状鉴定及传统中药炮制的研究与教学,其中穿山甲炮制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参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编写。
薛满 副主任中药师,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多年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定以及中成药检验和科研工作。
于立伟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对中药硫黄熏蒸的历史做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对阿胶质量、保质期、吐脂与霉变等问题做了深入辨析。参与编撰《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增修本)》(副主编)。
许钱华 硕士研究生,中药师,青年企业家,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苏州市春晖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企业法人代表。
第一章 中药炮制概论
第二章 中药炮制各论
第一节 参燕类
第二节 术芪地类
第三节 根苗类
第四节 花类
第五节 皮类
第六节 子类
第七节 冰珠宝石类
第八节 仁果类
……
第三章 中药制剂《统一处方》
附录
索引
《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地区中药炮制技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使得大量临近失传的中药炮制工艺与规格得以保存,本书整体为民国时期中药炮制技艺的延续,是苏州地区老药工及“吴门医派”医生所用饮片技艺及特色的总结。本书的出版为抢救、挖掘各地方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中药研发与生产、传统中药炮制的传承以及中药临方炮制提供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吴门医派的深厚底蕴充满敬意,而《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这本书,恰恰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充满故事的传承篇章。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繁琐的炮制工序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了历代医家在炮制过程中倾注的心血和智慧。书中对“发汗”、“制霜”等技法的描述,就如同在品味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我能够想象出药材在医者手中历经蜕变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炮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这一核心理念的强调,并结合了大量具体的药材案例进行说明,比如某种药材为什么需要经过“蒸制”,蒸制又能使其在入药时达到怎样的效果。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如何根据药材的季节变化和生长环境来调整炮制方法,都体现了吴门医派“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对“炮制”这一环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加工”,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的创造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炮制”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过程,但读了《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其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作者用一种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层层剖析了吴门医派在炮制方面的独到之处。例如,书中对“炒制”的讲解就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讲了清炒、麸炒、米炒等几种常见的方法,更进一步解释了不同炒制介质(如麸皮、砂子)的作用原理,以及炒制过程中火候、时间对药材药性转化的影响。书中特别强调了“火候”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炮制的灵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详实的案例,让我领略到精准控制火候的艺术。我还惊叹于书中对“酒炙”、“醋炙”等方法的细致描述,不仅说明了如何使用酒或醋,更深入地解释了酒、醋作为溶剂和介质,如何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增强其治疗效果。书中对于炮制后的药材的性状描述也极其到位,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对炮制后的药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吴门医派的炮制精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医炮制技艺的宝贵平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药炮制是中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很多书籍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吴门医派独特的炮制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炙”、“焙”等常见炮制方法的阐述,都非常具体,比如如何控制不同的温度,如何判断炙制是否恰到好处,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不常用的炮制技艺,例如“水飞”、“拣取”等,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解释了它们在特定药材炮制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药师,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炮制历史的介绍,以及一些名老中医的炮制心得,这些都让这本书更具人文色彩,也更具可读性。这本书不仅是学习技艺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传承和创新的指南。
评分这本《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实在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我本是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一直觉得是理论知识多于实践,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复杂的炮制工艺变得生动形象。书中详细阐述了吴门医派在中药炮制方面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炮制方法,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艺背后的原理和哲学思想。例如,书中对“净选”这一环节的描述,就细致到了如何区分不同药材的杂质,以及不同杂质对药效的影响,甚至连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药材在净选时的侧重点都有提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切制”的讲解,书中并非简单地介绍切片、切段,而是结合了药材的质地、药性,阐述了不同切法的目的,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切面大小来影响药物的溶出速度,如何通过特定的切法来“引药入经”。书中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插图,将抽象的工艺步骤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仿佛置身于吴门医家的炮制现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在脑海中反复模拟操作,这种学习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中药炮制技艺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浓厚兴趣,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读完《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炮制技艺绝不是简单的加工程序,而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书中对吴门医派的炮制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药材的选材、净选,到切制、炮制,再到储存,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炮制”的目的性解读,不是为了改变药材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体,使药性得以发挥,甚至将毒性降至最低。书中对“水制”的讲解就非常细致,包括漂、洗、泡、浸、润等多种方法,并解释了不同方法对药材药性的影响。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提及了炮制过程中的一些“禁忌”和“避忌”,这些往往是被许多现代人所忽略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健康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吴门医派的炮制技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门古老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