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欧亚备要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欧亚备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堪 著
图书标签:
  • 吐火罗人
  • 历史
  • 起源
  • 民族
  • 古代伊朗
  • 欧亚备要
  • 中亚历史
  • 丝绸之路
  • 古代文明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57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欧亚备要》是对吐火罗人起源、早期遗存及分布的研究论文集。吐火罗语的发现和研究是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事。由于吐火罗语的定名涉及到一系列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我国史学家亦多注意及此,取得不少成绩。但对于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徒问题,国内却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欧亚备要》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探讨的结集。

作者简介

徐文堪,1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湖州人。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辞书学会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员,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中国辞书学会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一 总论

从一件婆罗谜字帛书谈我国古代的印欧语和印欧人 ...... 003

二 揭开吐火罗人起源之谜

关于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 ...... 041

关于吐火罗人的起源和迁徙问题 ...... 066

三 对新疆古尸的探讨

新疆古尸的新发现与吐火罗人起源之谜 ...... 085

The Discovery of the Xinjiang Mummies and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the Tocharians ...... 097

从汉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种问题 ...... 111

四 相关问题研究

The Tokharians and Buddhism ...... 143

关于印度— 伊朗人的起源问题 ...... 166

中亚安诺遗址出土印章综述 ......172

五 基因、人群与语言

一个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 ...... 177

基因、语言和民族起源 ...... 185

从欧亚大陆的史前语言接触看汉藏语系的起源问题 ...... 189

六 学术信息和相关论著评介

关于W. B. 亨宁及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 ...... 205

狄庸教授与佛教语文学研究 ...... 214

“中亚东部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民族”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 221

评《印欧研究杂志》“塔里木盆地古尸”专辑 ...... 233

评季羡林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 241

评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 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anese ...... 246

评林梅村著《西域文明》 ...... 251

评林梅村著《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 256

评《新疆文史论集》 ...... 262

评余太山关于塞种渊源的论文 ...... 268

马洛夫所获写本收藏和研究情况简介 ...... 287

评王欣著《吐火罗史研究》 ...... 293

附录一:国外学者重要论著译介

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 ...... 303

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吐火罗人在古代中东的祖先 ...... 319

论“最初的”印欧人:吐火罗— 月氏人及其中国故乡 ...... 349

论吐火罗语中佛教术语的翻译 ...... 370

附录二:书目

学习和研究吐火罗语的基本书目 ...... 395

“吐火罗问题”主要文献选目 ...... 397

吐火罗语学者J. Hilmarsson 著作目录 ...... 399

芬兰学者Asko Parpola 关于考古与语言相关著作目录 ...... 404

语言起源和进化论著选目 ...... 407

索 引 ...... 414


前言/序言

  我对吐火罗语和吐火罗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那时我还是20岁左右的青年,刚进大学,对古代中外交通史和19世纪以来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颇感兴趣,看了钱晋华先生翻译的裴特生(Holger Pedersen,1867-1953)著《19世纪欧洲语言学史》和冯承钧先生翻译的《吐火罗语考>(收入烈维和伯希和的文章共4篇),了解到吐火罗语的发现和研究,是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事;而吐火罗语的定名,又涉及一系列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这就是所谓“吐火罗问题”(The Tocharian Problem)。吐火罗问题是个头绪纷繁、假说众多、矛盾丛生的难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为了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我又从图书馆找到王静如先生1943年发表在《中德学志》上的长文《论吐火罗及吐火罗语》,参阅了1959年在德国新出的第一部《吐火罗语书目》,算是掌握了基本的情况,于是很想进一步搜集材料,认真探讨一下,把它作为研治中亚学的切入点。记得1964-1965年间,我就考虑过把吐火罗问题作为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题目,并且曾经得到我所在的华东师大历史系李季谷教授的指点(李先生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对日本史和中亚史都有研究,可惜现在已经完全被人遗忘了),但当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做这类学问自然被认为是钻牛角尖的无益甚至有害之举,只得作罢。1965年秋天我离开母校,因为看不到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就停止了。接下来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治学当然完全谈不上,我想大约要与吐火罗语和吐火罗人永远告别了。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构思了一份关于《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欧亚备要》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不包含原书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丝路古道上的迷踪:西域文明的另一扇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族群起源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跨学科的、对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互动史进行深度梳理的通论性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史学视野,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上那些沉默的交汇点,探讨在既定的丝绸之路叙事之外,更深层次的文化、技术与贸易的交流网络是如何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早期文明格局的。 第一部分:草原的潮汐与文明的低语 本书开篇即打破了传统“中心-边缘”的历史叙事框架,将视角置于欧亚大草原——这片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与通道”的广袤地带。不同于传统史学对游牧民族的简单标签化,本书细致地描摹了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部演变和相互渗透。 我们深入探讨了史前时期青铜器技术、马匹驯化以及早期宗教观念是如何沿着生态廊道进行扩散的。作者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成果(仅作为方法论的参考,而非具体内容),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早期欧亚互动模型。例如,通过对不同区域早期聚落遗址中陶器风格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时代,物质文化如何充当了跨区域交流的“隐形文本”。 特别关注了古代东亚与西亚之间的非直接接触贸易现象。在正式的陆路通道形成之前,是否存在一些季节性的、依托于气候和动物迁徙的“边缘贸易圈”?本书试图通过对古代文献中零星记载的“异域物产”的地理溯源,重建这些早期的经济联系。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欧亚大陆内部张力与合作的全新起点。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观念的流变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人与人”的连接,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物与思”的传递。本书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技术革新节点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展示技术是如何超越族群界限,成为推动古代社会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力量。 金属冶炼工艺的传播路径是一个核心议题。我们分析了不同地区在铁器时代早期,冶炼技术的差异化发展及其相互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矿石开采和炉火温度的技术探讨,更关乎资源控制权和社会权力结构的重塑。 在思想文化方面,本书侧重于叙事模式和宇宙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对比了早期印欧语系群体与更东方的文化群体在“创世神话”、“英雄史诗”以及“祖先崇拜”中的结构性相似性与差异性。这种比较并非旨在寻找共同源头,而是要理解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下,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世界图景,以及这些图景在交流过程中如何被“翻译”和“重构”。 作者还投入了大量篇幅来考察历法与天文知识在欧亚大陆不同文明区域间的交流与适应。古代的历法往往是农业生产、宗教仪式与政治统治的基石,其精确性的提升往往依赖于不同文化对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共享。 第三部分:地理的边界与历史的张力 第三部分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制约与塑造。本书认为,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舞台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被一系列关键的地理“瓶颈”和“隘口”所限定和引导。 我们细致分析了高加索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族群的流动?它们如何影响了信息和商品的单向或双向流动速度?作者运用了气候学、地质学等交叉学科的分析工具,力求还原古代环境对人类决策的影响力。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身份认同”在多重文化交界处的脆弱性与韧性。在那些文化层叠交错的边陲地带,个体如何构建自我认同?历史记录中那些身份模糊、频繁迁徙的群体,他们的“归属感”是依附于血缘、语言,还是更倾向于特定的生存策略和经济联盟?通过对一些古代文献中“混合身份”描述的文本解读,本书试图触及历史深处那些难以被简单定义的群体生存状态。 结语:重构一个流动的欧亚 《丝路古道上的迷踪:西域文明的另一扇窗》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吐火罗人起源”的确定性答案,而是希望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民族中心主义视角,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充满动态平衡与持续重组的欧亚大陆历史现场。它倡导一种流动的历史观,强调在任何单一文明的稳定表象之下,都存在着无尽的迁徙、碰撞、融合与遗忘。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对人类历史深层结构感兴趣的读者,一同探索那些未被充分叙述的古代交流故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基础,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信息密度过大,需要多次往返于正文与附录之间进行对照消化。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格外充实和有成就感。每攻克一个复杂的章节,都会有一种“征服”了知识高地的快感。它不像那些旨在普及知识的读物那样,将内容碎片化处理得过于简单易懂,而是坚持提供最原始、最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深度钻研、享受智力搏击的读者来说,这种“硬核”的呈现方式才是最对胃口的。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次完整的、高强度的思维训练,读完后,会感觉对整个相关领域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考证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细致。翻阅过程中,我几次被脚注中引用的那些罕见或已失传文献所震撼,能看出作者在幕后做了海量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工作。那些引文的精准度,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显示出作者对学术诚信的最高标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历史记载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他不会妄加揣测,而是会诚实地列举所有可能的解释,并客观分析每种解释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体现了一种真正成熟的学者风范。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了这些细微之处,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重构”历史的真实面貌,其厚度与深度,绝非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心思,封面采用了哑光纸张,手感沉稳,色彩搭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简约。尤其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十分精良,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处理方式,注释部分清晰地标注在页脚,既保证了正文的流畅性,又方便了读者进行交叉查阅和深入研究。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分量。初次翻阅时,那种被高质量实体书所带来的愉悦感,确实是电子阅读难以比拟的体验,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对待书中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为严谨,逻辑链条构建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据之上,很少有跳跃或含糊不清之处。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得井井有条,让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大致把握核心脉络。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他不会孤立地看待某个现象或理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或地理背景下去审视,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而坚实的力量,仿佛作者已经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了数十年,最终以极其成熟和老到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对读者智力上的尊重,它要求我们保持专注,但回报却是扎实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大胆而富有洞察力的跨学科视角。它似乎完全不被传统的学科壁垒所束缚,将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乃至气候学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种“杂糅”非但没有显得混乱,反而揭示了以往研究中被割裂开来的联系。比如,当谈及某个古代族群的迁徙路线时,作者竟然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地质学的断层记录作为旁证,这种跨界的联想,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仿佛在读一本关于“连接”的书,它在提醒我们,世界上的知识体系并非孤立的岛屿,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巨大网络。对于那些渴望跳出传统框架、寻求全新解释视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想兴奋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