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匠心之作,來自法國伽利瑪齣版社,擁有6位諾貝爾文學奬作者,齣版的作品曾27次獲法語文學奬——龔古爾奬、18次獲法蘭西學院大奬、12次聯閤奬、7次美第奇奬、10次雷諾多奬、17次費米娜奬;
★風靡全球,被譯成25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28000000冊;
★全新修訂,專傢型作者、重量級翻譯——傅雷翻譯奬得主等群星璀璨!
★伽利略,現代科學之父,以觀察和實驗顛覆傳統;一生追求真理,卻在信念與宗教的鏇渦中掙紮……
本書是法國伽利瑪齣版社的暢銷世界的文化類叢書“發現之旅”中的一本。17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傢伽利略藉著自製的望遠鏡,證實瞭波蘭學者哥白尼100多年前提齣的說法:地球並非靜止不動,而是繞著太陽運轉。然而,彼時歐洲教會篤信地球為宇宙中心,太陽圍繞地球運行,豈容伽利略如此聲明?在這至高無上,宗教法庭替天行道的時代,畢生追求科學真理的伽利略,竟然必須掙紮於信念與宗教之間……
讓-皮埃爾·莫裏,1937年生,2001年去世。曾在巴黎第七大學教授物理學。著有多部物理學教材,以及許多通俗科學讀物。他所著的《地球如何變圓》和《牛頓》也收入本套法國原版《發現之旅》叢書當中。
金誌平,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現為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編審,《世界文學》編委,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1958年開始發錶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譯作有法國作傢巴爾紮剋的《改邪歸正的梅莫特》《雙重傢庭》,喬治·桑的《康素愛蘿》《莫普拉》,莫裏亞剋的《蛇結》《身份》等小說。
目 錄
11 第一章 伽利略,哥白尼的信徒
33 第二章 來自天空的消息
49 第三章 在佛羅倫薩的成功
77 第四章 伽利略落入陷阱
97 見證與文獻
122 圖片目錄與齣處
125 索引
現代人見過月亮的照片,知道月亮上是多山的。即便如此,第一次使用望遠鏡觀察,突然發現月亮不是空中的一個圓盤,而是一個布滿窟窿和隆起的球體,還是會帶來衝擊的。400年前的伽利略更是感到震驚。他在《星際使者》中描述瞭他看到的情景:“導緻我做齣這些結論的是如下現象:新月之後四五天,當月亮現齣亮亮的尖角時,明暗兩部分之間的界綫完全不是完美球麵那樣的光滑。相反,分界綫並不平整,也不規則,而是鋸齒形。”他還畫瞭圖,而且畫得很好,他的書中都是他親手加的插圖。在明暗交界綫附近,明亮的區域裏有些小黑塊,陰暗區域中則有些亮點,隨著界綫移動,黑塊減少,亮點增加。這種現象恰如在地球上,當太陽升空時,山峰明亮的部分增加,山榖陰暗的部分減少,月亮上顯然有山!月亮上這些山峰和山榖,伽利略把它們描繪成“好似孔雀尾巴上的圓斑”,背著陽光的邊緣上有一道黑色帶,麵光那一邊則被照得通明。這應該是一些圓形的山榖,四周圍繞著山脈,我們今天稱之為“環形山”。伽利略從確定影子的長度開始,終於計算齣這些山的高度。他認為某些山高達7000米,超齣當時已知的地球上的任何山峰。月亮比地球小得多,卻有更高的山,因此月球錶麵更加高低不平!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形容為一種沉浸式的、近乎精神漫遊的狀態。作者對於細節的考據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但所有的考據都服務於故事的流暢性和情感的真實性。它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一同經曆從睏惑、掙紮到頓悟的完整心路曆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懷疑”這一科學原動力的深刻挖掘,那種麵對既有權威時的那種既敬畏又不得不挑戰的復雜心態,被描摹得淋灕盡緻。讀起來絲毫不會讓人覺得疲憊,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見多識廣、又極富激情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夜的促膝長談。它不僅點亮瞭過去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更像是一個強有力的火種,點燃瞭對未來探索的熱情。讀完後,感覺自己對“知識的獲得”這件事本身,都有瞭全新的、更加敬畏的理解。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實在是太精妙瞭,它采用瞭一種多維度的敘事策略,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參與感和探索欲。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發生”。我尤其被作者對那些被曆史輕易忽略的配角和次要事件的關注所打動。正是這些看似邊緣的細節,纔使得整個科學發現的圖景變得立體而豐滿,而不是扁平化的英雄贊歌。語言風格上,它呈現齣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交織感,時而如同一位沉穩的曆史學傢娓娓道來,時而又迸發齣當代哲思的火花。它迫使我不斷地停下來,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那些“常識”,這種挑戰固有思維的體驗,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強烈推薦給所有不滿足於錶麵知識、渴望探究事物底層邏輯的求知者。
評分從文學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絕對可以躋身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之列。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精準而富有畫麵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抽象的理論推演,也能通過精妙的比喻,讓讀者仿佛親眼目睹瞭實驗的場景,聽到瞭思想碰撞的聲音。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去除瞭科學發現常常伴隨的“神聖光環”,將其還原為人性、勇氣、謬誤與堅持交織的復雜過程。每一次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充滿瞭迂迴、誤判和來自外界的巨大阻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人性化”,它讓我們看到偉大的成就背後,同樣存在著普通人的猶豫和掙紮。這種真誠與坦蕩,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情感飽滿,讓人在為人類智慧嘆服的同時,也為書中人物的堅韌而動容。這是一次值得全身心投入的閱讀旅程。
評分簡直是為那些對人類知識邊界充滿好奇心的朋友們量身定做的一本讀物!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沒有陷入對單一英雄人物的過度神化,而是著力於構建一個宏大的認知變革背景。我最喜歡的是它對當時社會思潮與科學發現之間相互作用的細緻剖析。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曆史的河流,看清瞭每一個微小浪花如何最終匯聚成推動曆史的巨大洪流。文字的張力十足,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甚至能感受到心髒因思想衝擊而産生的輕微顫動。書中的一些類比和隱喻用得恰到好處,即便是一些晦澀的物理或天文概念,經過作者的妙手點化,也變得清晰可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卻絲毫沒有犧牲內容的深度。它成功地證明瞭,嚴肅的科學探索同樣可以擁有史詩般的感染力。
評分這本《發現之旅》係列的新作,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仿佛帶著我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科學精神的探討絲絲入扣,沒有那種枯燥的說教感,而是將復雜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故事脈絡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觀察”這一行為的重新定義,它不僅僅是眼睛的物理活動,更是一種心智的錘煉和對既有認知的勇敢挑戰。全書的節奏把握得極佳,從開篇的鋪陳到核心論點的層層遞進,都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流暢感。特彆是對於早期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張力描繪,那種理想主義與現實利益的拉扯,讓人深思。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獲得瞭一次知識的補給,更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於我們如何麵對未知,如何堅守真理,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視角。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探索的激情完美融閤,是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極具可讀性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