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第三版) [National Economics]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 [National Econom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木西,黄泰岩 编
图书标签:
  • 国民经济学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经济理论
  • 经济学教材
  • 大学教材
  • 经济发展
  • 市场经济
  • 基础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89841
版次:3
商品编码:12332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政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 , ,
外文名称:National Econom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6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第一板块即第一篇,旨在强化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以系统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管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知识,力求对复杂的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条分缕析,厘清脉络,把握其特质、功能、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外部环境,这是研究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第二板块即第二篇,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研究国民经济若干总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剖析在运动过程中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投资与消费、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稳定与震荡等诸多矛盾此消彼长的来龙去脉及化解途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第三板块即第三篇,对国民经济的管理进行研究,这也是这《国民经济学(第三版)》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管理”既包括宏观调控,又包括微观规制,这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是没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子系统是按管理逻辑顺序组成的,即目标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测一调控一规制一综合评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之所以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同时也是为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因而必须正确认识政府管理职能的有限性,力求实现“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合理结合。

作者简介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现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国民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国民经济系统
第一章 国民经济系统概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国民经济系统的性质
第三节 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与运行机制
第二章 国民经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第二节 区域结构
第三节 城乡结构
第三章 国民经济系统环境
第一节 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总体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
第三节 国民经济系统与国际经济环境

第二篇 国民经济运行
第四章 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分析
第一节 社会总产出与总供给
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与波动
第五章 国民经济运行的需求动力与需求管理
第一节 投资需求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二节 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三节 净出口需求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四节 国民经济需求管理
第六章 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推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二节 资本积累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三节 土地等自然资源供给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五节 制度供给与国民经济运行
第六节 国民经济供给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七章 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
第一节 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波动
第二节 周期波动的形成原因及传导机制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三篇 回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八章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第四篇 回民经济管理

前言/序言

  本书为国民经济学学科全国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自2008年出版第一版、2010年修订出版第二版以来历经10年,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较高评价,被许多高校作为国民经济学专业指定教材,有的学校还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和学习的指定用书。作为全国第一套《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中的一部,201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同时,还先后被评为“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材建设推动了学科建设。作为全国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1952年)、在全国最早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管理”(1986年)的专业和全国第三个本学科博士点(1990年),辽宁大学国民经济学学科2002年、2007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共列全国前三。多年来,连续创造了本学科16个“全国第一”: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国民经济计划方法》(1982年),全国第一本《国民经济管理学》(1982年),全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宏观效益概论》(1984年),全国第一部经济计划干部培训教材《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概论》(1986年),全国高校第一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1989年),全国第一套《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2005年)并成为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的全国本学科第一套系列丛书(2011年),全国第一部连续两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第一部本学科国家精品教材《国民经济学》(2009年),全国第一部本学科辞典《国民经济学辞典》(2014年);获得本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面向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01年),全国第一个本学科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全国第一个本学科“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成为全国人文社科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获批全国本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全国新一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位本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由两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连续两届同时具有本学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国家重点学科。
  本书第二版出版以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等重大问题,对国民经济学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过充分吸收国内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广泛征求国内用书单位和校内教师、学生的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修订出版第三版,以适应新时期新变化的需要。
  与前两版相比,第三版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讨论焦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分析,本书前两版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版第一章明确提出,从世界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虽然这一学科从名字上看有些国外色彩,但实际上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学科渊源与其从国外去寻找莫不如从自身挖掘,其学科边界、研究对象与其同其他学科去比较、界定,莫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如果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国民经济学学科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第二,在体系结构上,在前两版“三篇结构”的基础上调整为“四篇结构”,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单独作为一篇设置,将原来的第九章扩大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规划”两章,并新增“十三五”规划的有关战略和规划指标,以更加凸显“国民经济学”的特点,也更符合当今时代已进入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
  第三,在内容上,增加了“四个全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些新内容。如在“国民经济系统环境”分析中,增加了“五大发展理念”与“四种生产的协调”,将“国民经济运行的需求动力”改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需求动力与需求管理”,将“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推力”改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推力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相应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新增加了“国民经济预期管理”和“国民经济资产管理”两章。这样,由第二版的十二章增加为现在的十五章。
远航者的指南:一部宏大叙事的经济史诗 书名:《文明的脉络:从古老商业到现代金融的演进》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艾伦·马尔克斯] 版次:第一版 --- 导言:看不见的推手与可见的变迁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由孤立的事件串联而成,而是一部由资源分配、价值交换和财富积累所驱动的宏大史诗。本书《文明的脉络》旨在超越单纯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深入探究驱动历史齿轮运转的经济活动本体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态演变。我们不满足于对供需曲线的描摹,而是力求揭示那些塑造了帝国兴衰、文化冲突乃至技术飞跃的深层经济逻辑。 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采取了时间与主题双重交叉的分析路径,引导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间长河,观察经济思想如何从朴素的交换实践中萌芽,最终演化为支撑现代社会的复杂体系。 第一编:基石的奠定——古代与中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约500字) 本篇聚焦于人类社会早期,经济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及早期政治结构深度绑定。 第一章:谷物与权力的平衡——早期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 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剩余产品和阶级分化。重点分析了土地所有权在早期国家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税收和劳役如何成为最早的宏观调控工具。我们深入剖析了苏美尔的泥板记录,揭示了早期信贷和债务的雏形。 第二章:地中海的航线与贸易的黎明。 重点分析腓尼基人、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在连接区域经济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首次将贸易路线视为一种“无形的资本网络”,探讨了标准化货币(如里拉和第纳尔)的出现如何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大规模商业的萌芽。罗马的粮食进口体系,不仅仅是后勤问题,更是其政治稳定的经济命脉。 第三章:中世纪的庄园与行会:局部经济的固化与松动。 考察封建制度下,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如何抑制了大规模流通。随后,我们将笔触转向城市复兴,详细分析行会制度对生产质量、技术传播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影响——它既是早期质量控制的典范,也是阻碍工业化萌芽的结构性壁垒。对十字军东征的经济动机分析,也超越了宗教表象,深入到东西方商品与资本的交换需求。 第二编:转折与重塑——重商主义与大航海时代的财富竞赛(约500字) 本篇着眼于15世纪至18世纪,全球经济格局从区域性转向世界性的关键变革期。 第四章:黄金的磁力与地理大发现的经济逻辑。 本章认为,大航海时代的驱动力并非单纯的探险精神,而是对稀缺贵金属(尤其是白银)的迫切需求。详细描述了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后引发的“价格革命”,及其对传统土地贵族阶层财富的侵蚀。 第五章:重商主义的辩证法:国家财富的积累与限制。 深入剖析了16、17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格兰和法国)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分析了关税壁垒、殖民地垄断以及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如何服务于国家财富的“绝对量增加”,而非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国家特许垄断资本的早期形态。 第六章:资本的早期聚集与近代银行体系的诞生。 关注意大利城邦和尼德兰地区金融工具的创新。本书详细解析了复式记账法的普及、票据兑换的发展,以及近代国家银行(如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如何为未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信贷基础设施和稳定的政府融资渠道。 第三编:范式革命——古典理论的诞生与工业化浪潮(约500字) 本篇进入现代经济思想的形成期,探讨了生产力的大爆发如何催生了全新的理论分析工具。 第七章: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形态。 本章摒弃了对《国富论》的泛泛而谈,聚焦于斯密如何通过对专业化分工的观察,系统性地构建起一个基于自由交换的自然秩序模型。分析了其理论对于打破旧有行会与重商主义壁垒的解放作用。 第八章:古典经济学的深化与挑战者——从李嘉图到马尔萨斯。 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如何从理论上为自由贸易提供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基础。同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进行辩证性解读,将其视为对资源约束的早期、且具有深刻警示意义的经济预言。 第九章: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成本。 本章通过对蒸汽机、煤炭和棉花贸易的考察,量化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力的几何级增长。但同时,本书也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早期工会运动的经济诉求,强调了生产模式的剧变对社会结构的深刻撕裂。 --- 结语:历史的启示与未来的回响 《文明的脉络》最终旨在提供一个连贯的视角:经济活动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下为求生存、发展和组织权力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从泥板上的债务记录,到跨洋的白银流动,再到工厂的轰鸣声,我们所见的经济变迁,始终是人类对资源有限性这一永恒挑战的回应。理解这些历史脉络,对于我们审视当今世界的金融结构、全球化挑战和财富分配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干货满满”又不至于“枯燥乏味”。它在讲解诸如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决策等微观经济学基础概念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数学模型上,而是通过生动的情景设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具体的市场环境中。例如,在阐述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时,书中用一个假设的场景,描述了消费者在不同数量消费同一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并以此来解释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同时,书中对市场结构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再到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每一类市场都配有详细的行业案例,分析了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定价策略、产量决策以及市场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解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复杂而精妙的经济学原理。

评分

我必须说,《国民经济学(第三版)》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阐释了诸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核心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详细分析,不仅列举了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的典型工具,如税收调整、利率变动、公开市场操作等,还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可能伴随的滞后效应和副作用。例如,它详细介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其在稳定市场、刺激经济方面的功与过。此外,书中关于国际经济学的章节,对汇率的决定机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贸易摩擦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国家间经济互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经济迷宫,让我能更自信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经济数据,并对政府的经济决策有更专业的判断。

评分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图景。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经济如何运转、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探讨,详细阐述了索洛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并分析了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还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比较,例如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再到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并分析了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章节,详细讲解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四个阶段,以及可能引发这些波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比如技术冲击、金融危机、政策变动等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经济新闻,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解读,对国家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系统和深入的国民经济学教材,内容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广阔的延展。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讲解供给与需求曲线时,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现实的案例,比如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效应、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影响,甚至是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干预,来展示这些基本原理如何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书中对市场失灵的讨论也十分透彻,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到公共物品,每一项都配以具体的例子,例如环境污染的处理、医疗保险的难题,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困境,并详细分析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能采取的措施。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经济学中的争议性话题,比如关于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或者不同经济学流派(如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在面对经济衰退时的观点差异,并尝试用一种平衡的视角去呈现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我这样希望全面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政策制定背后的逻辑和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在论述经济学理论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概念的清晰性,确保读者能够一步步地构建起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书中对博弈论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明了其在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并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如囚徒困境,来说明策略互动下的决策分析。在讨论到福利经济学时,它清晰地界定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实现帕累托改进的途径和面临的障碍,以及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出权衡。此外,书中还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如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失业的结构性与周期性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专业而易懂,虽然涉及一些复杂的概念,但作者总是能用恰当的比喻和例证来帮助读者理解,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学科,更是在与一位博学的经济学家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