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是所有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吗?欠发达的外围国家可以单纯依靠技术革新成为发达国家吗?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填补了欠发达国家的资金短缺吗?《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一书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世界范围内新型的国际专业化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正是外围国家贫困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不改变不平等交换带来的“资本积累不平衡”,不改变欠发达的外围资本积累受制于中心的依附性结构,欠发达国家就不可能走出贫困的境地。
《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是萨米尔.阿明的主要代表作,曾对一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实践产生显著影响。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是由一个“中心”和“外围”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心”利用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剥削“外围”,从而实现其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而“外围”的经济发展则因此被“滞阻”,并处于对“中心”的依附地位。这是发达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欠发达国家只有摆脱这种依附关系,才能获得经济发展。
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1931-),1931年生于开罗。195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经济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先后担任过法国普瓦蒂埃大学、巴黎大学和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的教授。他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的全球化问题专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非常复杂,有着浓厚的社会关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可以说,他既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又是活跃的左翼社会活动家。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
绪 言
一 分析的范围
二 流行经济理论的概念工具
三 流行的“欠发达”理论
四 从社会科学到管理艺术
五 “欠发达”的理论应是世界规模的积累的理论
六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
七 是资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之间的斗争,还是世界范围的阶级斗争?
八 外围发展的条件
九 能否形成一个社会主义世界?
十 本书的结构和结论综述
第一章 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 总问题
二 世界贸易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基本演变
三 国际交换理论
四 国际专业化的形式和交换条件
五 对外贸易和市场问题
结论综述
第二章 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向外围资本主义的过渡: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形成
一 商品关系的产生: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
二 以对外贸易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形成(殖民地贸易)
三 以外国资本投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形成
四 “欠发达”的类型学
第二节 外围资本主义的发展:“欠发达”的发展
一 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与外围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扭曲
二 国际专业化与倍数机制的转移
三 垄断与国际专业化
四 “欠发达”的“结构性”特征
五 过渡受到阻碍
第三节 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一 美洲和东方的外围形态
二 非洲的外围形态
三 外围形态的一般特征
结论综述
第三章 外围的货币机制和世界货币体系
引言
一 货币在积累机制中的作用
二 外围的货币发行和信贷机制
三 外围国家银行信贷的实际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局限性
四 外围的货币紊乱和通货膨胀
五 遥远的历史:外围加入世界贵金属市场
六 当今的历史:国际清偿危机与“欠发达”国家
结论综述
第四章 外围在世界行情中的作用
引言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周期和行情的理论
二 世界体系中外围国家的行情:“独立”或“传导”的行情
三 行情是世界现象:体系的中心和外围的各自作用
结论综述
第五章 外围国际收支的调整
引言
一 国际收支的构成
二 国际收支“自发”调整机制理论
三 满足中心积累需要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围的结构调整
四 外围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的简史
结论综述
再版后记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批判”二字的分量。作者对于“欠发达理论”的解构,可谓是入木三分。我原本以为的“欠发达”更多是指经济上的落后,但书中似乎将其延伸到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揭示了这些“欠发达”往往是被动的、被构建的,而非原生的。而“世界规模的积累”这一概念,在书中被描绘成了一个动态且充满张力的过程。作者很有可能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比如殖民主义时期、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来展示全球财富和权力是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累积和再分配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详细探讨了那些在全球积累链条中处于底层的国家,它们是如何被剥夺资源、被限制发展空间的?是否也涉及到了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提供一套新的“发展药方”,而是迫使读者去反思,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发展”叙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这本书,无疑会改变我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洁却富有深意。书名《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批判性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世界规模的积累”这一概念的,它是否涉及到全球范围内资本、知识、资源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而“欠发达理论”又是哪些理论?是经典的依附理论、依附资本主义理论,还是更现代的全球南方理论?我猜想作者会从历史的维度梳理这些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并揭示它们在解释全球不平等现象时存在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存在着为既得利益者辩护的倾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被纳入或排斥在全球积累体系之外,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全球积累模式的观点,这或许会是一个充满挑战但至关重要的部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已经勾勒出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我相信它能够提供深刻的洞见。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折服。作者显然在研究方法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论证的可靠性和深度。我猜测书中对“欠发达理论”的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在构建时所处的历史语境、认识论前提,以及其在实践中产生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未预见到的后果)。例如,作者是否会探讨,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发展”的模式,在长期的观察下,反而加剧了某些地区与全球核心地带的差距,形成一种“发展的陷阱”?而“世界规模的积累”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财富集中,更可能包含了权力、话语权以及文化影响力的累积。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一累积过程的复杂网络,以及其中隐藏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此外,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关注到新殖民主义的视角,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技术和金融资本如何扮演着新的“殖民者”角色。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很有可能是一种批判性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揭示全球权力结构的不平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发展”和“落后”的二元认知。作者在《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些国家定义为“欠发达”,而是深刻地指出,这种“欠发达”本身就是全球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结果。我猜测书中会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和经济数据,来证明“欠发达”并非是“发展”的反面,而是“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全球财富积累的“代价”或“注脚”。作者的批判锋芒,很可能直指那些试图用简单的“发展援助”、“技术转移”来解决全球不平等的观点,指出这些方案往往是在现有不平等框架内进行的微调,而未能触及根本性的结构问题。我很好奇,书中对于“积累”的理解是否包含了对非物质财富,比如知识产权、文化符号的争夺?是否也探讨了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这种全球规模的积累模式是否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本书无疑会引发一场关于全球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讨论。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而又富有层次,仿佛在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欠发达理论”背后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我猜想,书中对于“世界规模的积累”的阐述,会涉及到诸如“生产性剥削”、“掠夺性积累”等概念,并将其置于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驳斥那些将“欠发达”归咎于文化落后、制度效率低下的论调,而是将其指向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或许,作者会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案例分析,来生动地展示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劳动力、以及生产剩余是如何被系统性地从边缘地区向核心地区单向流动的。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试图理解全球南北差距、国际经济秩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思想洗礼。它迫使我们去质疑,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的全球经济运作方式,是否真的是公平和合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