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

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忠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肿瘤
  • 癌症
  • 中西医结合
  • 现代中医
  • 癌证
  • 辨证论治
  • 新思维
  • 临床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6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6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分三章: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中医肿瘤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第二章为临床部分,对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结合作者独到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在选方中注重临床疗效的可靠性;第三章为常用抗癌中药和方剂,结合现代研究,对临床中常用抗癌中药和经典方剂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内容简介

  “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由资深中医出版人单宝枝博士策划。《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为该丛书之一,为著名中医肿瘤临床专家李忠教授20余年思考癌症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心悟之作。“癌状态论”为李忠教授首次提出。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何有效防治癌症是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伴随着肿瘤综合治疗观的提出,中医药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有效防治肿瘤就必须知道“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是我们开启癌症治疗大门的金钥匙!李忠教授认为,癌,既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是一种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癌状态论,是全新的抗癌理论,让我们换个思路抗癌,从自然、人、癌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明癌到底是什么、癌的治疗关键,以及癌的康复、癌的状态疗法等理论和临床应用。
  《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分理论基础与创新、临床诊疗新思维、抗癌中药与方剂的临床应用13章,以及附录常见肿瘤抗癌中药选用参考表和方剂名录。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实践、科学性、实用性强,并具有创新性,对指导中医药临床医师诊治肿瘤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研究、探讨肿瘤具有现实意义。用心阅、读,定能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李忠,著名中医肿瘤临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临床肿瘤学博士。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保健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审专家,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制剂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熟悉肿瘤中西医研究的新动态,在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药治疗肺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并在肿瘤术后预防复发、转移和癌性疼痛的治疗及肿瘤放、化疗中药增敏解毒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临床大胆实践的同时,不断汲取现代肿瘤研究成果,根据肿瘤细胞的特性及中医用药特点,首次提出了“癌”的状态论。认为“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并根据“癌状态”论,首次提出了改变“癌状态”的“状态疗法”,该疗法突破了传统中医治癌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中医抗癌的新理念。根据此理论,研制出系列抗癌中药内服外用配方,如芪甲扶正胶囊、三黄散结胶囊、镇痛贴、体若康胶囊等,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先后主编和参编中医肿瘤专著及其他医学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代表著作《临床中医肿瘤学》《专科专病名医诊治经验——肿瘤》《现代中医肿瘤诊疗手册》《癌,是一种状态》《李忠肿瘤验案精选》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部局级、大学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先后负责5项国家中药三类新药的临床设计与开发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理论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关于“癌”的认识
一、春秋战国时期
二、汉代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朝
六、金元时期
七、明清时期
八、近现代
第二节 现代中医肿瘤研究进展分析
一、肿瘤病名的整理研究
二、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三、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四、肿瘤诊断的研究
五、肿瘤中医内治法的研究
六、肿瘤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七、肿瘤中药药理研究
八、肿瘤单方、验方的研究
九、肿瘤针灸治疗的研究
十、肿瘤中成药的研究
第三节 “癌”的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一、“癌”概念的中医再认识——“癌状态论”
二、“癌”病机的全新解析
三、癌症转移的中医再认识
第四节 中医抗癌治法分析与创新认识
一、癌症中医临床常用治法分析
二、癌症临床中的创新疗法
三、生存质量与中医临床疗效
第五节 癌症中医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
一、临床诊疗中的几个关键中医体征
二、中医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
三、复法大方与肿瘤治疗
四、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
第六节 现代治“癌”误区
一、以“癌”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二、过度治疗——不得不谈的治癌现状
三、临床诊疗中的生命伦理问题思考
第七节 中医抗癌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向
一、中医抗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医抗癌研究的科研方向与思路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抗癌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药与手术治疗结合
二、中医药与化疗相结合
三、中医药与放疗相结合
四、中医药与靶向治疗相结合
五、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临床诊疗新思维
第一节 颅内肿瘤(脑瘤)
第二节 鼻咽癌(鼻渊)
第三节 食管癌(噎膈)
第四节 胃癌(反胃)
第五节 大肠癌(肠蕈)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肝积)
第七节 肺癌(肺痿)
第八节 乳腺癌(乳岩)
第九节 恶性淋巴瘤(石疽)
第十节 白血病(虚劳)
第十一节 皮肤癌(岩疮)
第十二节 牙龈癌(牙疳)
第十三节 唇癌(茧唇)
第十四节 舌癌(舌茵)
第十五节 喉癌(喉百叶)
第十六节 甲状腺癌(石瘿)
第十七节 胰腺癌(淬积)
第十八节 子宫颈癌(五色带下)
第十九节 卵巢癌(瘕瘕)
第二十节 肾癌(肾积)
第二十一节 睾丸肿瘤(肾子瘤)
第二十二节 膀胱癌(胞积)
第二十三节 前列腺癌(精癃)
第二十四节 阴茎癌(肾岩翻花)
第二十五节 癌性疼痛

第三章 抗癌中药与方剂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抗癌中药的临床应用
一、清热解毒药
二、活血化瘀药
三、理气解郁药
四、软坚散结药
五、除湿利水药
六、以毒攻毒药
七、扶正培本药
第二节 经方抗癌研究与临床应用
附录:常见肿瘤抗癌中药选用参考表
方剂名录

精彩书摘

  《癌状态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
  要》中指出:“表邪遏伏于肺,失于宣散,并嗜烟酒,火毒上薰,久郁热炽,烁腐肺叶,则出秽气,如臭蛋逼人,虽迁延,终不治。”不仅指明根本病机为火热上灼肺叶,还特别强调嗜食烟酒在本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与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的完全一致。喻昌在《医门法律》中则将其归责于“胃中津液不输于肺”。
  在辨证治法方面,众医家亦各有不同。或以滋阴清热,或以益气养血,或以益气养阴。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以经方论治,文载“肺燥则痿,金匮麦门汤、千金甘草汤。如肺中冷多涎沫,上不能制,下焦阳气不能上承,少蒸化之权,肺不能布精诸脏,下焦反不能蒸化津液上供于肺,肺冷故也,以甘草干姜汤。如气阻涎凝,千金桂枝芍药加皂荚汤。肺中冷,津液极少者,千金炙甘草汤。气虚欲痿,黄芪甘草汤。肺冷气虚胃弱,千金生姜甘草汤。肺痈溃后,若不固正亦可成痿。痿症始起,若蛮补,亦可成痈。”其以金匮之方为基本,辨证变方,承前启后,不拘泥于前人之剂,更加扩大应用范畴。傅山则在《青囊秘诀》中言明:“肺痈与肺痿不同,肺痈生于火者,治之宜速;肺痿成于劳伤,治之宜缓。”喻昌亦认为肺痿治法不应与肺痈相同,其言“金匮治法,非不彰明,然混在肺痈一门……肺痿为虚,误以肺痈治之,是为虚虚。”因此主张以补益为宗。
  随着肺积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越来越多的医家对其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形成学派,不拘泥于滋阴、益气、清热、活血,尚有温肾纳气、引火归元等诸多变法,实为中医肿瘤发展的必然规律!
  10.脏毒脏毒又名肠风、脏寿、锁肛痔、盘痈等。由于明清时期中医外科的飞速发展,诸家对脏毒一证的辨治各有所长。首先邹岳在《外科真诠》中对于脏毒的症状描述及转归认识最为详尽,其文记载:“脏毒生于肛门两旁……发于外者……属阳易治……发于内者,兼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结壅肿,刺痛如锥,大便虚秘,小便淋漓,寒热往来,遇夜尤甚,脉数微细,为虚为湿,属阴难治……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禁。饮食不飧,作渴尤甚。凡患此候,未见得生。”以期所在位置分为阴阳之辨,外则易生,内则难治,而“凡患此候,未见得生”的转归认识尤为深刻。
  在辨治遣方用药方面,诸多医家的出发点则归于扶助正气为本,再以攻毒外出为法。如高秉钧以“盖血气出于谷气,故必赖补中升阳以胃药收功”为根本理论指导,以解脾胃风邪为攻邪之路,方药以败毒散、金不换正气散加减应用,益气得愈。沈金鳌在其书中则述及应用仙方活命饮治疗初期病患。仙方活命饮为中医外科重要方剂,以消、托、补为法,攻邪扶正,完全涵盖了癌肿疾患的诊治思路。
  11.阴茵阴菌之证在窦氏著作中已有详解,至明清之际,对于阴菌的论述多集中于病机及辨治。在临证观察方面,薛己所述极为详尽:“翻突如饼,俗呼阴菌,亦有鸡冠花,亦有生诸虫,亦有肿痛湿痒、溃烂出水、胀闷脱坠者。其内证口干内热,体倦,经候不调,饮食无味,哺热发热,胸膈不利,胁肋不调,小腹痞胀,赤白带下,小水淋涩。”不仅描述了局部所见有翻花、有诸虫、有脱坠等,而且将内证所见诸症皆一一列述,其中如“晡热发热”正如现今癌症晚期常见的癌性发热。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明清医家在窦氏的基础上,亦不离肝脾不和、湿热化火等,尤以重视内伤之证,如邹岳在《外科真诠》所述“胃虚积郁…‘脾虚下陷而重坠也”等等。
  在诊治之方的选择上,内服法当分为两派,其一以柴胡剂为主方,如《张氏医通》所言“肿痛者,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胆草;湿痒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淋沥者,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溃腐者,加味逍遥散;肿闷脱坠者,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佐以外治之法可也”。另一疗派则更加重视内虚而致病之说,以补益中焦为法,其方药主要为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如祁坤所言述其另一常见名称番花奶,其日:“有辅奶,又名石奶……将来溃破,则如开花石榴之状,又反转外皮,名番花奶。”而龚居中更是首次提出“乳癌”一词。另外,在《外科辑要》一书中记载了乳岩与乳劳之别,其言:“乳岩初起与乳劳相似,但其形不同,其势更缓,或二三年,或六七年,长如拳石方溃烂出脓。”这同现代医学的乳腺癌与乳腺结核的鉴别诊断更为相似。
  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无论病因为何,病机为肝脾不调、气血亏虚是大致方向,如薛己在《女科撮要》中有“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的简要论述。病机方面不同的观点当以王维德为代表,王氏为中医外科大家,从外科角度看待乳岩的病机乃为阴寒结痰,其辨证诊治思路下文将详述。而在祁坤所著《外科大成》对于乳岩病机的分析中,首次谈及男子乳岩发生的情况及病机为“男子多发于腹,必由房劳恚怒伤于肝肾”,可见男性乳腺癌在古代同样被重视,且其病因病机与女子不同。怀抱奇进一步对以上病因病机进行了拓展,将情致不舒分为善怒与沉郁两者而论,其言:“女子心性偏执善怒者,则发而为痈,沉郁者则渐而成岩。”由此可见,由明至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疾病的认识呈现出由线到面的深入趋势。
  在乳岩的辨证治疗及转归方面,虽各家遣方用药略有差别,由于对根本病机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遣方思路大抵疏肝行气为先,益气养血为重,方药以清肝解郁汤、十全大补汤为代表,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所述:“(乳岩)初起,不分属何经络,急用葱白寸许、生半夏一枚,捣烂,为丸芡实大,以绵裹之,如患左塞右鼻,患右塞左鼻,一宿而消……或急用十六味流气饮,及单青皮汤兼服。虚者,只用清肝解郁汤,或十全大补汤。”与此同时,众多医家强调乳岩治疗中清心淡志的重要性,如龚居中言:“清心净养,庶可苟延岁月。”邹岳亦称:“得此症者,于肿核初起时,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内服和乳汤、归脾汤等药,虽不能愈,亦可延生。若妄行攻伐,是速其危也,此症即俗名石榴翻花发。”由此可见情绪调畅对于乳岩患者的重要性。再观邹岳除强调情绪调畅外,还指出攻伐可加速其危,与傅山在《青囊秘诀》所言“治之法,必须大补其气血以生其精,不必再泻其毒,以其病无毒可泻耳”的观点一致。
  清朝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的时代,完全相反的观点亦有阐述,在乳岩辨治中,王维德与马培之两位医家最具代表性。如前文所记王氏认为乳岩的基本病机乃为阴寒结痰,其在治疗方面述及:“(乳岩)初起以犀黄丸,每服三钱,酒送,十服全愈,或以阳和汤加土贝五钱,煎服数日可消。徜误以膏贴药敷,定主日渐肿大,内作一抽之痛,已觉迟治,倘皮色变异,难以挽回,勉以阳和汤日服,或以犀黄丸日服,或二药每日早晚轮服,服至自渍而痛者,外用大蟾六只,每日早晚,取蟾破腹连杂,以蟾身刺孔,贴于患口,连贴三日,内服千金托毒散,三日后接服犀黄丸……”强调治疗以犀黄丸、阳和汤为主,溃破可以蟾制后外敷,犀黄丸的服用贯穿始终。而马培之则在《马培之外科医案》明确指出:“(乳岩病)阳和汤断不可服,服之是速其溃也,溃则百无一生,惟逍遥散最为稳妥。且犀黄丸内有乳香、没药、麝香,辛苦温燥,更当忌投。”两位医家之见之识不可谓孰高孰下,两种派别的争论才会推进乳岩更好的临证诊治!
  9.肺积又称肺痿、肺痈,大抵等同于今日之肺癌。对其症状及转归的描述,莫不过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的几句简言:“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如此者百死一生之病也。”短短几句,即将临床症见、发展规律、转归预后概括完全。对于其病位皆言为肺,但所涉及他脏、病邪则不尽相同,如傅山认为“肺金火热,肾水无源”为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其病因则以膏粱厚味为害。而余景和则认为“或汗,或吐,或利小便,或亡津液,肺燥则痿”,由此可见其病因当为误治所成。林开燧则认为“脾土有亏,母不能顾子,及其始必因金体自燥,绝寒水生化之源,继而肾水枯涸”才为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
  ……

前言/序言

  《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达到1400多万例,并预计在未来20年达到每年2200万的水平,同期癌症死亡人数也将从每年820万飙升至1300万。《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例,我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综合治疗”的提出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的空间。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手段相互配合,无疑使更多的肿瘤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其中中医药治疗作为中国传统特色疗法,在当今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抗癌临床中的作用呢?我想继承和创新必须并举。所以,从事中医药防治癌症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癌到底是什么?现代医学认为癌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癌细胞就是异常增生的细胞,英文称为Cancer,原意为“螃蟹”,形容“癌”的无规律性,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不受任何约束,任意繁殖,可向周围扩散,不管是硬如石的骨质,还是韧如牛皮的筋膜,都可以被这个号称螃蟹的“癌”侵犯损害。中医称癌为岩、积聚、癜瘕,认为其是由于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日久凝聚而成的产物。一个认为是新生物,一个认为是病理产物,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似乎并没有将“癌”到底是什么说清楚。所以,“癌”的治疗一直很茫然。现代医学围绕着这种认识,开展了以攻击、杀灭癌细胞为主各种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而目前的中医根据自身的认识,也开展了针对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这些病理产物为主的治疗,采用理气、化瘀、化痰、除湿等一系列方法。现代肿瘤临床疗效如何呢?这无须我们来细说。我们应该不断地问:“癌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是我们开启治疗癌症大门的金钥匙!我认为“癌”既不单是一种细胞,也不是所谓的痰或瘀。“癌”应该是一种状态,我们暂且称它为“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
  癌是一种状态,要想真正解决癌症,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这种认识,就使我们在癌症的治疗选择中变得更加理性,从而避免盲目崇尚“速战速决”“斩尽杀绝”观点带来的过度治疗,真正在维护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对癌瘤病灶进行有效控制,注重达到中医所谓“脏腑和、气血和、阴阳和、经络通”的状态,这才是我们临床治疗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本书的编写,正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点,在深入研究古人对肿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现代中医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力图突出中医论治肿瘤的特色,注重临床的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全书分三章: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中医肿瘤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第二章为临床部分,对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结合作者独到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在选方中注重临床疗效的可靠性;第三章为常用抗癌中药和方剂,结合现代研究,对临床中常用抗癌中药和经典方剂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本书的编写在于为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医生提供一本较实用的临床参考书,促进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之处,望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探索生命律动的智慧: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 绪论: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实践升华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健康领域。传统医学在应对诸多疾病时,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在某些方面显得力有不逮。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 “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应运而生,它并非对传统中医的否定,而是立足于现代科学的视角,对中医的精髓进行深度挖掘、理论重塑与实践革新。这套丛书汇集了当代医学界、生命科学界、哲学界等众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临床大家,他们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中医的宏大体系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构”。这里的“新思维”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创新性解读。它旨在打破传统中医固有的思维定势,引入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将中医的哲学智慧、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机制、循证医学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中医理论体系。 这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引领。它将引导读者跳出传统中医的窠臼,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医的魅力,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深层内涵,以及其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乃至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丛书的目标是让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 第一卷:宇宙生命观与中医整体论的现代诠释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等思潮的契合之处。我们审视了中医“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在生态学、环境医学等领域得到印证。通过现代化的模型和数据分析,本卷试图揭示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生命系统,其内部各脏腑、组织、细胞之间,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是如何通过能量、信息、物质等多种形式进行着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充满智慧的互动。 中医的“整体论”并非简单的“部分之和”,而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本卷借助现代生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为何中医强调“情志致病”、“饮食伤脾”等,这些看似“宏观”的论述,在微观层面都有其生理基础。例如,心理压力如何影响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甚至肠道菌群,从而引发疾病,这与中医“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不谋而合。 本卷着重分析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何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相融合。中医的“证”并非疾病的简单分类,而是反映了人体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倾向。通过现代生物标记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我们有望更客观、更精准地识别和量化中医的“证”,从而实现更具靶向性的干预。 第二卷:生命节律与经络系统的时空解析 人体是一个遵循自然节律的生命体,从昼夜节律到四季变化,从生长发育到衰老死亡,无不体现着生命节律的规律性。本卷将现代生物钟学、昼夜节律生理学等前沿知识,与中医的“子午流注”、“四时养生”等理论进行对接。我们分析了生命节律紊乱如何导致疾病的发生,以及如何利用中医的养生理论,通过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来顺应和调控生命节律,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经络系统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长期以来因其“不可见性”而备受争议。本卷尝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解析。通过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等的研究,结合生物电信号、代谢产物的传递机制,我们探讨经络是否存在其生理基础,或者说,经络是否代表了人体某种更为宏观、更为精密的能量与信息传递网络。本卷还引入了现代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等,探讨其在研究经络传导现象中的应用潜力。 本卷还着重阐释了“气”、“血”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可能解释。“气”作为一种动力学概念,可能与能量代谢、神经信号传递、乃至生物电场等有关;“血”则不仅仅是血液,更可能包含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信息载体。通过将这些中医概念进行现代化的解读,我们试图赋予经络系统和“气血”理论更强的科学说服力,也为针灸、推拿等基于经络理论的疗法,提供更科学的循证依据。 第三卷:病因病机探微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本卷聚焦于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原因(病因)和内在机制(病机)的认识,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的病原学、发病学进行深入的对话与融合。我们不再仅仅将病因局限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是将其扩展到环境毒素、微生物感染、基因突变、心理应激、社会环境因素等更为广阔的范畴。 在病机方面,中医的“阴阳失调”、“五行紊乱”、“脏腑功能紊乱”等概念,在现代科学中找到了诸多印证。例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失衡、内分泌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等,都可以被视为“阴阳失调”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本卷通过大量的科研案例和临床数据,展示了如何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手段,来解释和验证中医的病机理论。 本卷尤其强调了“虚实”辨证的现代意义。“虚”可能对应着能量储备不足、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等;“实”则可能表现为炎症、水肿、肿瘤、气血瘀滞等病理产物积聚。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为何在某些疾病中表现出强大的疗效,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以及提高机体整体功能方面。 第四卷:治则治法创新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如果说前几卷侧重于理论的重塑,那么本卷则将重点放在中医治疗方法(治则治法)的创新与实践。我们回顾了中医经典的治法,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理气活血”等,并探讨如何将其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疗效。 例如,“扶正”可以理解为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提高细胞活力;“祛邪”则可以通过抗炎、抗感染、清除体内毒素等方式实现。本卷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生物技术,研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具有中医理论指导意义的药物。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如何利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来“扶正”和“祛邪”。 本卷着重强调了“辨证施治”与“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循证医学则强调基于科学证据的临床决策。本卷将展示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运用统计学方法,来验证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中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此外,本卷还关注了非药物疗法的创新,如基于中医理论的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以及它们在现代康复医学、心身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融入到现代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结语:展望未来,智慧传承,健康共赢 “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的每一卷,都是一次对中医智慧的重新审视与发掘。我们相信,通过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升华,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必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守护全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石。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关怀。它期望能够激发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投身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伟大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最终实现“健康中国”乃至“健康世界”的宏伟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都抱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时,便被深深吸引了。“癌状态论”这个词语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学术探索性,它暗示着一种超越表面症状的、对癌症本质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整体观是其精髓所在,而将这种整体观运用到对癌症这一复杂疾病的理解上,尤其是将其定位为一种“状态”,这无疑是一种大胆而富有创新性的尝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癌状态论”的理论体系的?它是否借鉴了哪些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又如何巧妙地将中医的理论精髓融入其中?我期待书中能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论证,能够解释癌症“状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干预这种“状态”来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癌症,同时又对中医智慧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设想这本书会包含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甚至能启发新的医学研究方向。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深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上“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的字样,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能够颠覆传统认知的经典著作。我一直对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充满期待,总觉得它蕴含着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宝藏。而“癌状态论”这个副标题,则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兴趣点。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果能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读,甚至从“状态”的角度去理解,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突破。我设想书中会引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研究数据,来论证其“癌状态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中医的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等核心思想,融入到对癌症“状态”的分析中。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症状治疗的思路,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的目的?我预感这本书会包含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生物医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的结合。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智慧的闪光”的感觉,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癌症的全新大门。

评分

我是一名对健康养生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平常会阅读不少相关的书籍。最近,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书名“癌状态论”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癌症并不仅仅是细胞的异常增殖,它背后一定隐藏着身体整体机能失衡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复杂的疾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状态”这个概念与癌症联系起来的?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身体的“状态”,来预防或者延缓癌症的发生?或者说,即使已经患上了癌症,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调整“状态”来获得更好的预后?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即使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健康理念。同时,作为“现代中医新思维丛书”的一员,我更期待书中能看到中医理论在现代癌症研究中的创新应用,而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这本书应该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健康认知之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吸引力,采用了一种沉稳而又充满希望的色调,辅以抽象的生命符号,让人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一种专业且深刻的氛围。书名本身“癌状态论”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那些直接提供治疗方案的书籍,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癌症。我一直对“状态”这个词很感兴趣,它暗示着癌症并非一个孤立的病症,而是身体某种失衡状态下的表现,这与我一直以来对中医“整体观”的理解不谋而合。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去思考疾病的本质,去理解身体的微妙变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现代医学的视角与中医的智慧相结合,来构建这个“癌状态论”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阐述一些具体的理论模型,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类型癌症的“状态”差异,以及这些状态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如此重要健康议题的书籍来说,它的价值远超价格。我将它放在床头,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品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健康的深刻启示。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谦逊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阐述了他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愿景。他提到,现代医学在癌症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局限,而中医作为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有望为解决这些局限提供新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不偏颇于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将不同医学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健康福祉服务。书名“癌状态论”让我联想到,癌症可能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非黑即白的疾病,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这种理解,对于许多饱受癌症折磨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或许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和新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估癌症的“状态”,例如,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辨别不同的“癌状态”,以及针对不同的“癌状态”,中医有哪些相应的调理方法。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排版清晰,阅读起来应该会比较流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