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大家译丛)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大家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塔拉斯·格瑞斯科 著,陈信宏 译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汽车文化
  • 社会观察
  • 全球化
  • 文化研究
  • 个人随笔
  • 游记
  • 西方社会
  • 生活方式
  • 出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2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8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一个无车主义者的环球城市观察行:横跨欧美亚三大洲,踏遍全球十二座大小都市。在这一趟观察行中,作者钻入纽约地底观看地铁隧道挖掘工作、亲临巴黎感受地铁迷宫内的纷杂气味、身陷东京上班时间的通勤人潮炼狱,他走访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地铁,也踏上单车,感受哥本哈根对单车骑士的友善环境。与此同时,他还探究了汽车和公路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洛杉矶、凤凰城、波特兰、温哥华、费城,甚至波哥大的都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2. 趣味与知识兼具的城市观察笔记。专业记者出身的格瑞斯科,在文字中对各国的地铁、电车、巴士,甚至是自行车等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历史描绘详尽,融合个人旅记及国家地理杂志式的报道风格,读来趣味及知识兼具,更能让您想象一种更简朴、干净、不耗费资源、亲近群众的新式生活型态。既可供专业人士参考,亦可作为社科休闲读物。

3. 得奖记录:◎2012年魁北克“梅维丝?加伦特作家基金”优秀非虚构类英语图书奖

◎“希拉丽?韦斯顿作家基金”优秀非虚构图书奖

◎《环球邮报》2012年度优秀图书提名

◎Planetizen.com 2013年度十大城市规划、设计、发展主题好书提名

◎The B.C. National Non-Fiction Prize, 2012优秀非虚构图书提名

4. 本书内容贴合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现状,贴合国内北上广深等都市“无车”人群的生活方式,能引起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或出游的人群的共鸣,符合当代城市大众交通文化的新潮。全球视野,较市面大多同类题材图书涉及面更广,更具可看性。


内容简介

作者以三年时间,在美洲、亚洲、欧洲的12个大小城市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出行方式,分析了交通与城市、居民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美洲大量使用私家车,而欧洲和亚洲则更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都市结构,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治安、经济和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作者对私家车的全球泛滥深感忧虑,由此提出“无车生活”的概念并展现其美好前景。

本书获得2012年魁北克“梅维丝?加伦特作家基金”优秀非虚构类英语图书奖及“希拉丽?韦斯顿作家基金”优秀非虚构图书奖。


作者简介

塔拉斯?格瑞斯科,加拿大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其作品常见于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报刊,包括《洛杉矶时报》《国家地理旅游者》《康泰纳仕旅行者》《独立报》以及《卫报》等。

主要作品有《大上海》《出行考》《海鲜的美味挽歌》《老饕犯贱走天涯——跨洲禁忌美食之旅》《他方的尽头》《大吃一斤:魁北克揭秘》。其中《大吃一斤》不但获得魁北克作家基金会图书奖,也是加拿大畅销书。


精彩书评

我们对城市、能源、教育的政策与规划,都建立在旧的价值体系上。如果不能重新回到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或许会对未来的生活失去想象力。

——美国《大众杂志》


世界上受人仰慕的城市、年轻人想居住的地方,都拥有或正在兴建良好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格瑞斯科解释了这种现象:杰出的公交、地铁、渡船,或是我们在都市空间中移动的其他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本书通过精彩的论述指出:私家车不会为人类带来解放,摆脱私家车才是真正的解放。

——比尔?麦克基本,美国自由撰稿人


我翻阅着这本书,突然看到其中一章谈的是东京,这是一座我很熟悉的城市。不过,我很快就发现,格瑞斯科对于这座城市的设计与基础建设了解得比我深入,而且说得清晰易懂又引人入胜,他对其他十几座城市的描写也都是如此。

——T.R.里德,美国畅销书作家


目录

引 子

中国?上海 / 001

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的告白 / 005

石油大冲击 / 008

汽车的祸害 / 011

轨道与尾灯 / 014

1 被时间遗忘的地铁线

纽约州?纽约 / 019

搭乘T线 / 024

“15分钟抵达哈姆勒区!” / 029

第二大道的故事 / 036

大刀阔斧砍除障碍 / 043

哈得孙河上的阿姆斯特丹 / 049

泰珀是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 / 053

2 加强联结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057

10亿美元的玉米卷 / 058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理论 / 062

高速公路的折磨 / 068

公交车乘客与地铁市长的较劲 / 071

市中心的问题 / 080

没有空屋 / 084

洛杉矶品牌 / 090

3 通往地狱的公路

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 094

扩张型城市的拥护者 / 097

没落凋零 / 101

从花园城市沦为市郊贫民窟 / 105

赖特的错误 / 114

密集度是否注定了城市的命运? / 117

溪谷热 / 120

4 巴黎的救赎

法国?巴黎 / 124

一个霸王车乘客的告白 / 127

巴黎朝圣之旅 / 131

超级地铁 / 141

双城忌 / 146

巴黎浩劫 / 152

5 哥本哈根综合征

丹麦?哥本哈根 / 155

自行车天堂 / 163

对汽车的无声反抗 / 170

良性循环 / 175

驯服猛兽 / 177

快乐因子 / 181

6 傻瓜与道路

俄罗斯?莫斯科 / 186

巴洛克大营 / 190

兴建社会主义地铁 / 195

地下的恐怖事件 / 200

公共交通运输的意识形态 / 205

乘 客 / 207

7 列车城市

日本?东京 / 209

列车城镇 / 217

特快列车与叮叮电车 / 219

道路族与铁道迷 / 226

东急,东急,东急 / 230

陆地喷气式飞机 / 235

轨道上的教训 / 236

8 窝囊废游艇的逆袭

哥伦比亚?波哥大 / 243

街上的地铁 / 246

零钱战争 / 251

市公交车的胜利 / 257

受困于自身的成功 / 262

摆脱悲剧 / 267

9 良好的骨架

俄勒冈州?波特兰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 / 269

高速公路上的野餐 / 272

高速公路反对者 / 278

新郊区主义 / 282

良好的骨架 / 289

有好有坏的“温哥华主义” / 292

10 下一座伟大的城市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 301

第一城原则 / 310

朝着目标迈进…… / 316

无车的西费城 / 320

头脑不清的选择 / 326

橡胶轮胎与铁路 / 328

11 即将来临的改变

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 335

致 谢 / 345


精彩书摘

东京(节选)

先前造访日本时,我注意到日本的城市乃是依据轨道与隧道兴建而成,而不是高速公路与高架道路。而且,日本的列车网络虽然复杂得令人头晕目眩,运作却似乎一直极为顺畅。我从来没在其他地方见过那么多人搭乘地铁和列车,而发生的摩擦却这么少。不过,我心中还是有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依循列车以及为了列车而建的大城市,一定会比依循汽车并为汽车而建的城市更好吗?

为了找寻答案,我决定直接闯进日本人所谓的“通勤地狱”。

“这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小田急与京王这类私人企业运营的列车会来到此处,东京都营地铁也有4条线经过这座车站。每天,光是由日本铁路公司的列车载运到新宿的乘客就有100万人。”

我在新宿站南侧入口外与阪本会合,跟着他走入上班高峰期的人潮,立刻对他在人流中穿梭自如的能力深感惊艳。他凭直觉辨别出乘客的流动方向,在一批刚从闸门拥出的身穿黑色套装的上班族之间穿梭而过,并在下楼梯时弯身拱背避开迎面而来的一群身穿水手服的女学生;最后,他瞥见月台上还有一小块空间,随即带着我在轨道旁的一根柱子边安然停下脚步。在柱子的掩护下,这个地点恰好可让我们充分观察这个现代的人潮奇观。根据我们头上的时钟,现在是上午7点58分:我们身处东京这座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的市中心,再过两分钟就是这里的工作日高峰期最繁忙的时间点。

在我们左侧,中央-总武缓行线的黄色条纹列车(长度是伦敦地铁一般列车的两倍)从13号轨道驶进车站。几秒后,一班淡绿色的山手线列车(其中有些车厢设有折叠座椅,以便增加高峰期的载运量)在14号轨道上停了下来。这两班列车都满载站立的乘客;阪本估计这两班列车的载运量都达到了200%。换句话说,这座狭窄的月台虽然已经挤满了相当于美国中西部一座小城镇人口的乘客,但马上又会有3000名乘客(等于7架波音747的满载乘客人数)加入他们的行列。我举起相机,预期混乱的景象出现。

自最早的“押し屋”于20世纪60年代在新宿出现以来,日本地铁拥挤不堪的形象就已深深烙印在世人脑海。所谓的“押し屋”是指戴着白手套的“乘客推手”,负责在高峰期将挤不上列车的乘客硬推上车—尽管那些列车在西方人眼中早已超负荷地塞满了乘客。现在,偶尔还会有车站服务人员将乘客掉落的皮包或背包塞进即将关上的车门内,但“乘客推手”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点说来实在有点奇怪,因为如今东京的列车载运的乘客比以往更多。每天,共有350万名乘客穿越新宿站的200个出口,而且新宿站还只是东京城区882座铁路车站中的一座而已。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是美国最繁忙的车站,每天的旅客吞吐量为60万人次。新宿站只要3个小时即可达到此数字。

阪本将我的注意力引导到山手线列车车头旁。

“你有没有看到那些排队的人?就我们所知,从来没有人教导东京人那样排队。”月台边缘的绿色线条标示了列车停止之后车门所在的位置;在每一条绿线前方,等车的乘客都排成4列整齐的队伍。山手线列车的车门打开之后,4列队伍随即从中间让出一条路,让下车乘客得以走到月台中央,接在另一批乘客后方,走向楼梯,前往中央-总武缓行线。等到车上几乎空无一人之后,月台上的乘客才开始上车。 这个过程看起来几乎像是一种有机现象,仿佛乘客下车之后产生的压力才促使月台上的等车群众拥入空车厢里。

头戴蓝色小帽的列车员走出车厢,踏上月台查看上车状况,然后按下车头旁一根柱子上的按钮,一小段急促的声音响起,表示车门即将关闭。[山手线每座车站都有本站特有的关门警示音:惠比寿站采用的是充满浓浓怀旧风的惠比寿啤酒广告歌曲,令人联想起电影《黑狱亡魂》中的齐特琴独奏。我对高田马场站总是满怀期待,因为那一站的关门警示音是振奋人心的《铁臂阿童木》卡通主题曲。]列车员通过麦克风广播了短短一段话,说话的声音是一种带有鼻音的婉约声调,这是日本公共广播的典型说话方式。

“他说这班车原本预计8点12分发车,但现在稍有延误,要8点13分才开动。”列车要是晚点超过5分钟,东日本旅客铁路公司的人员就会出现在月台上发放晚点证明,以便上班族在抵达工作地点之后,能在充满歉意地鞠躬的同时将晚点证明交给上司。

东京地区的所有居民一天总计搭乘4300万趟公共交通工具(一年将近160亿趟),相当于美国全国的2.5倍。就是这套稳定运作的绝佳系统(山手线在中央运转,犹如一个巨大的齿轮),可靠地将上班族运送到市中心,才让这个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巨大区域维持经济繁荣。东京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作出了典范,或者说它就是一座公共交通运输的巨大城市,因为这里聚居了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东京是一座依列车建造的城市,现在也由列车维系城市运作。

在我们跟着人群走向车站大厅的途中,我向阪本表达了我对东京人守规矩的程度深感惊讶。没有人推挤,也几乎没有人互相碰撞,一切都进行得极为顺畅。

“那是因为东京人都是搭乘地铁的专家,他们知道在车站里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哥本哈根(节选)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到处可见。满头灰发的高级业务员身穿三件式西装,骑着黑色的“飞行荷兰人”自行车前往市中心的办公室,宽松的长裤用夹子别紧夹在小腿侧面,公文包绑在背上。中年妇女骑着粉彩色的维洛比斯自行车外出购物,车篮里塞满了面包和蔬果。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似乎都可在自行车上进行:哥本哈根的居民已精通一边骑车,一边发短信、喝啤酒、抽烟或打情骂俏。在工作日上午,免费报纸《城市日报》的发送人员站在路边,将一份份报纸卷成圆筒状握在手上,供自行车骑士拿取;资源回收桶也专为自行车道设计,开口的高度正适合自行车骑士抛掷饮料罐。就连流浪汉也拥有自行车,而且还是很不错的自行车。在一家汉堡王餐厅门外,我看见一个面色红润的“绅士”向人乞讨零钱,他的巴塔弗斯经典款自行车手把上挂着装满了瓶瓶罐罐的购物袋。我终于看到港口的小美人鱼雕像时,不禁对她倚坐在一块石头上而不是一辆莱礼自行车上感到有些意外。

在这里,自行车的数量甚至比人还多。在2012年左右的一次统计当中,哥本哈根市中心共有56万辆自行车,人口却只有51.9万。在大哥本哈根地区,37%的居民都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这一比例在市中心更跃增至55%,而且这个百分比每年还持续增长。这个百分比究竟有多惊人呢?我们可以这么比较:大哥本哈根地区的人口为180万,美国全国人口则是3.1亿,但哥本哈根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数却比全美国的还多。几天来,看着那些身材健美又时尚的丹麦人奋力踩着自行车,地铁对我失去了吸引力。我一定要找辆自行车,加入他们的行列。

“在哥本哈根,身为自行车骑士不是一种鲜明的身份认同表征,”林霍尔姆一边说,一边和我一同融入清晨的出行车流,“你要是向你遇到的前100个哥本哈根居民搭讪,请他们自我介绍,我保证没有一个人会说:‘我是自行车骑士。’在这里,骑自行车就像是刷牙或系鞋带一样自然,我们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情。”

这里的人都穿着上班的服装骑车,男士穿着擦得油光锃亮的皮鞋,女士通常穿高跟鞋。哥本哈根的自行车车把一般都相当高,可让骑者舒适地挺直上身,还可在车头挂个篮子,传动链上装有挡泥板,后轮挡泥板上还设有置物架。这种自行车价格非常低廉,丢了也不心疼;唯一的例外是载货自行车,这种三轮车已成为地位的象征。载货自行车相当坚固耐用,前面有两个可以转向的前轮,中间夹着圆形的货舱,令人联想起鹈鹕的大嘴,看起来犹如冰激凌小贩所骑的那种车子,只是造型更优雅,也更容易操控。这种自行车已经成了哥本哈根的SUV。林霍尔姆说,市内育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其中四分之一都拥有一部载货自行车。尼霍拉是最热门的品牌,其新车价格可高达4000美元。就连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也经常被人拍到骑着尼霍拉自行车载着他的小儿子外出。

哥本哈根拥有35 4公里的自行车道,整套路网已接近发展极限。罗尔表示:“增建自行车道很容易,难的是把自行车道铺设在居民想去的地方。”他指出,其他城市的自行车道通常只铺设在公园或河畔;在哥本哈根,自行车道却是以最短的路径直通市中心,汽车驾驶员则必须绕路单行道行驶。

罗尔对自行车越来越受喜爱的现象其实有点担心。“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高峰期的堵塞现象,这种情形对于行车速度或安全都不利。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未来5年内把大哥本哈根地区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口比例提升到五成。到时候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的人数会增加5.5万。”他说,下一步计划拓宽既有的自行车道,进一步减少汽车的道路空间。


前言/序言

在上海车展会场上,对于那些准备购入人生第一部车的买主而言,未来一片光明,甚至灿烂夺目。在宽敞的展示间里,身材窈窕的车展女郎穿着晶莹闪亮的尼龙晚礼服与人造皮迷你裙,斜倚在流线型的引擎盖上,宛如达利画中披挂在树枝上熔化的钟表。梦幻般的概念车慵懒地在旋转平台上回旋着:吉利魔卡是一辆迷你油电混动车,掀背后厢大得超乎寻常,打开后可以从中取出一部三轮电动车;还有装饰着镀铬栅板的吉利帝豪,配备V8发动机、后座按摩椅与内置冰箱,介绍手册称其为“可让人充分享受移动的乐趣”。

身处这拥挤的人潮当中,一个外来访客的心绪不免在消遣与敬畏之间摆荡。看到“长城风骏皮卡”“江铃陆风”与“诗经”这些车款名称,实在很难不发噱。但另一方面,中国车商的大胆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每隔几分钟,随着一笔笔交易成交,展示间里即可见到不断闪烁的闪光灯,掌声此起彼伏地回响着:洋洋得意的新车主获得一束献花、一幅裱框照片还有一袋礼品,同时接过车钥匙,准备把一辆全新的朗逸、旗云或美人豹开回家。

你能明显感受到现场的购买欲望。中国2011年售出了超过1850万辆车,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为期8天的展期内,共有75万人在上海车展17个有如停机坪般的展场出入——此展目前已是全世界最大的车展之一,已超越纽约车展——人们排队等着抚摸车身上的烤漆、操作排挡、开关车门,梦想着拥有现代世界的终极消费商品:私家车。

今年车展的一大新闻,就是超小型汽车已不再是焦点,各大车厂也将混动车与电动车抛在一旁,回头推销老式的汽油轿车。多年来,售价不到6000美元的奇瑞QQ——一辆果冻豆形状的省油小车——一直是中国畅销的车款。不过,力争上游的中产阶级近来眼光更高了。中国现在最畅销的车款之一是比亚迪F3:一辆四门轿车,外形与丰田卡罗拉极为神似,标价约9300美元。比亚迪F3在2010年卖出了20万台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上已然踏出一大步,从入门小车发展到中型车。

展场上一辆配备电动天窗与仪表板装有空气清新器的银色比亚迪F3吸引了陈淑丽(音)的注意。她是一名来自上海静安区的年轻妈妈,陪着先生一起来车展参观。

“我们的孩子还小。听说比亚迪F3很安全,又实用。”陈淑丽说,“我们只是看看,还不确定是不是真负担得起。我们现在没有车。我没工作,我先生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我们平时都搭地铁,一趟路程大概要45分钟。我不确定他开车上下班是不是会缩短时间。”她的先生已走到一旁去看一辆比亚迪S6,那是一辆零售价比比亚迪F3高出一倍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不过,”陈淑丽接着说,“我们想买车主要是为了探望我爸妈。他们住在浙江的一座小镇里,我们现在都得转两次公交车再叫出租车才到得了。我的朋友们大部分都还没有车,出门都是搭公交车和地铁。”

对于陈淑丽和她先生而言,车展上展示的车辆意味着具有身份地位、自由与便利的未来。不过,那些开车来看车展的人,也许早已体验到一个遭到汽车大幅破坏的环境。在上海内环线这条双层道路上,浓厚的雾霾让人连前车的尾灯都看不太清,通往浦东的杨浦大桥——全世界长度数一数二的桥梁——也因此变成一座六车道停车场。由于烧煤厂的加剧,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非常严重: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雾霾导致的肺病与心脏病。在这座人口多达2400万而且挤满车辆的大都会里,众人呼吸的空气确实已成为一种近乎危害健康的物质。

20世纪60年代,上海最多见的汽车是政府官员所搭乘的红旗汽车。截至2016年来,上海汽车保有量约为320万辆,为了解决交通堵塞,政府收取高昂的车辆登记费,并且禁止自行车骑上主要干道。和中国的塞车现象相比较,洛杉矶的交通简直如田园般悠闲。2010年,北京西北部经历了一场长达10天的塞车,车龙延伸达97公里,横跨两个省份。为了促进交通顺畅,中国在过去20年间已建造一套总长约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这套道路系统目前的规模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治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可能持续高居世界首列。

把西方长达百年的汽车发展史浓缩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中国并不是唯一的。在印度,汽车制造商拉登?塔塔推出了“纳米”(Nano)小车。这是一部宽1.5米的迷你车,车速每小时97公里,标价2500美元,是目前印度迅速增长、人数已达3亿的中产阶级负担得起的价钱。塔塔认为,每个印度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车辆,但在班加罗尔与海德拉巴等城市,额外增加的数十万辆低价汽车已经造成几乎永远疏通不了的交通堵塞。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全球汽车数预计将在2050年增长到将近30亿。这些新增的汽车有许多都将由中国或印度制造,甚至可能绝大部分都是如此。中国的吉利汽车公司在不久之前买下了富豪汽车;塔塔买下了捷豹与路虎;生产比亚迪F3的比亚迪汽车公司——传奇投资家巴菲特是这家深圳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更已设定目标,希望在近几年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游客若想逃离车展的拥挤人潮,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是叫一辆出租车,闯入上海那可怕的车流当中;第二则是搭乘地铁。中国在展开其雄心勃勃的公路兴建计划之际,也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及城际铁路进行了庞大的投资。重庆、杭州与成都——这些城市在西方人耳中听来虽然非常陌生,却都是人口比芝加哥还多的大都会——轨道总长达数千公里的全新地铁系统都已接近完工。中国的主要城市早已由长度达2.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相连接—其中包括以350公里的平均时速往返于广州与武汉的和谐号列车。上海地铁在第一条线路开通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已增至14条路线,轨道总长也达到617公里,成为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地铁系统。

选择比亚迪F3还是地铁:中国为了将来的建设,为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工具双双做了规划。然而,地球的命运恐将取决于人们会在这两个选项之间做出何种取舍。若是依循西方世界的经验,以汽车和高速公路为核心,建造扩张广大的城市,那么发展的前景似乎不妙;若是把赌注压在公共交通工具、铁路与适合人们步行的道路设计,那么环境保护就还有希望。

至少就今天而言,陈淑丽和她先生做了务实的选择。在车展逛了一个下午之后,他们走到几百米外的地铁站,穿越闸门,在月台上看着悬挂屏幕上播放的孕妇装与冰咖啡广告,等着下一班列车到达。搭乘一趟地铁的费用相当于45美分,而且每一分半钟就有一班车。列车上虽然人满为患,乘客也不免互相推挤,但这些由庞巴迪公司制造的列车全都洁净明亮,又有空调。这对夫妻在车厢中央找到了立足的空间,抓着垂挂在车顶栏杆上的拉环。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就能回到位于静安区的公寓。

汽车不免引人遐想,但在未来成长迅速的城市里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行方式。在21世纪的上海,地铁绝对是回家最快的一条路。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 序言 在我们这个时代,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哲学。自一百多年前内燃机汽车诞生以来,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我们惊叹于它带来的便利与自由,享受着它赋予的个性与魅力。然而,当我们沉醉于这滚滚车轮带来的欢愉之时,一股隐忧也悄然滋生,并随着汽车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愈发强烈。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正是这样一部深刻反思汽车文明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汽车的优点或缺点,而是试图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审视私家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深远影响,及其所伴随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一次细致的社会剖析,一次对人类未来出行的郑重追问。 第一部分:汽车的崛起与全球化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汽车工业的黎明时期。从卡尔·本茨手工打造的第一辆汽车,到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作者详细梳理了私家车如何从一个富人的奢侈品,一步步走向大众,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性产物。这一过程,伴随着技术的飞跃,经济的腾飞,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展现了私家车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落地生根。从北美洲的郊区蔓延,到欧洲大陆的密集交通网络,再到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汽车消费的井喷,本书揭示了汽车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连接了城市与乡村,也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节奏乃至价值观。 然而,这种全球性的扩张并非没有代价。本书的前半部分,也开始点亮那些被忽视的阴影。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大都市的常态。曾经承载着自由与便利的车轮,如今却常常被困在漫长的车龙中,消耗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如影随形,对人们的健康和城市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第二部分:交通的困境与社会的裂痕 随着分析的深入,《出行考》将焦点进一步聚焦于汽车文明所带来的具体困境。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交通系统复杂性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我们当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私家车的便利性而设计的,这不可避免地挤压了其他出行方式的空间。 本书详细探讨了城市规划与私家车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容纳更多的汽车,城市不断扩张,郊区化趋势加剧,而公共交通体系则往往被边缘化。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也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割裂。那些无法拥有私家车,或是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群体,例如老人、儿童、低收入人群,在许多地方都面临着出行困难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此外,本书也对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尽管汽车制造业在安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交通事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交通事故背后复杂的因素,包括驾驶行为、道路设计、车辆性能以及监管政策等。 第三部分:环境的代价与可持续的未来 《出行考》的核心关切之一,便是私家车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与汽车工业关系的深刻反思。 作者详细阐述了燃油汽车对大气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到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本书无情地揭示了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它积极地探索着可持续的未来。作者对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他既肯定了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希望,也审慎地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电池的生产与回收、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结构的转型等。 本书还呼吁对传统的出行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反思。作者提倡发展更加高效、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并探讨了共享出行、智能交通等创新解决方案。他认为,真正的可持续出行,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出行生态。 结论:重塑我们的出行图景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并非一部悲观主义的宣言,而是一次充满智慧的警醒和一次关于未来的深刻对话。本书通过严谨的考证、翔实的案例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而复杂的全球私家车图景。它迫使我们正视汽车文明所带来的挑战,同时也激发我们对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出行未来的无限想象。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读者跳出日常通勤的思维定势,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汽车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影响。它呼唤我们思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承担起对环境、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 最终,《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希望能够引发一场关于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需求,重塑我们的城市,重塑我们与这个星球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汽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走向更可持续未来的重要著作。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前所处的困境;它也是一盏灯,照亮了通往更绿色、更公平、更人性化出行未来的希望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那股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他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执着于深挖问题的根源,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头,读起来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有一种被引领的感觉。尤其是在论述某些复杂议题时,作者展现出的平衡感非常到位,他既没有走向极端化的说教,也没有采取过于温和的回避态度,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构建起一个既能让人信服又引人深思的论证框架。这种“有力量”的写作风格,对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许多认知边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新的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解构世界的全新视角,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被伪装的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薄,但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即便是相对冗长的论述部分,也因为作者对细节的精妙处理而不显得拖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感,他总能将当下发生的事情,放置在一个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坐标系中去审视,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理解事件复杂性的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许多原以为是孤立的事件,现在都能在作者构建的框架内找到彼此的关联。这种全局性的思考训练,远比记住几个具体的事实更有价值,它教会我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认知系统,以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到文字的深度,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独运的品质,它绝非一时兴起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值得反复品味的力作。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消化刚刚读到的那些观点,因为有些论断的份量太重,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吸收。那些深刻的见解,已经不再仅仅是书中的文字,而是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判断和决策。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种持续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我们身处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收获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句子结构多变,偶尔穿插的譬喻和排比,让原本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他时常设置一些反问句或者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评论,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进行深夜的长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充满温度和智慧的表达方式,是这本书能够持续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成功地在“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议题,也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让我每次拿起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对于一个沉迷于文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洞察力,仿佛透过文字的缝隙,我们能窥见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脉络。全书的逻辑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涩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寻每一个观点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已经越来越难得了,它真正做到了用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考量,来尊重和取悦它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