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代表著作,心理学大师舒尔茨、墨菲等全力推荐
一部前所未*的经典,一次心理学与哲学、宗教的跨界联结。
从生死一念间,从梦境幻像里,从信仰或不信中获得勇气。
如果我是摩西,那你(荣格)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的许诺之地,而我对此只能从远处眺望。——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教授 舒尔茨
弗洛伊德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荣格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墨菲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11篇文章,用比较均衡的笔墨,从相对平衡的视角,更好地讨论了心理学与东西方宗教的主题。本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的范畴,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时至今日,本书中对于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研究荣格思想的必读作品,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及对东西方宗教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他提出了“情结”的概念,将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并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荣格的著述极为丰富,主要内容以精神分析为主,同时涉及文学、历史、神学、宗教等诸多方面,代表作品有《红书》《荣格自传》《分析心理学》等。
康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比较文化研究专业博士,从事道德心理及组织行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心理学与宗教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第二章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ure of Souls
第三章
克劳修士
Brother Klaus
第四章
心理治疗师还是牧师
Psychotherapists or the Clergy
第五章
瑜伽与西方
Yoga and the West
第六章
铃木大拙《禅宗入门》之序言
Foreword to Suzuki’s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第七章
东方禅定的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Eastern Meditation
第八章
《易经》前言
Foreword to the I Ching
第九章
对《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评述
Psych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第十章
东西方思想的差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第十一章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
Good and Evil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译后记
第一章 心理学与宗教
本文英文初稿作于1937年,是耶鲁大学“科学与哲学之光中的宗教”系列讲座(Lectures on Religion in the Ligh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中的第15讲。此系列讲座由德怀特 哈林顿 特里基金(Dwight Harrington Terry Foundation)赞助,由耶鲁大学及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38年出版。随后,费利西亚 弗罗博伊斯(Felicia Froboese)将其翻译成德文,由托尼 沃尔夫(Toni Wolff)校对,荣格教授加以扩充,并于1940年在苏黎世出版,名为《心理学与宗教》。此版基于英文初稿和德文译本,并对德文译本稍做修正和补充。
——英文编者注
一、无意识的自主性
特里讲座创办者的初衷是促进来自科学界、哲学界以及其他人类知识领域的学者们,来积极推动对于宗教这一永恒话题的讨论。此外,耶鲁大学赋予我这个殊荣来主持1937年的特里讲座,因此,我认为我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心理学,特别是阐述我所代表的那个独特的医学心理学分支与宗教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既然宗教毫无争议地属于对人类心灵最早、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之一,那么,显然任何与人格的心理结构相关的心理学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更是值得很多人密切关注的个人事务。
尽管我时常被称为哲学家,但我实际上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并且恪守着经验主义者所秉持的现象学立场。我相信,即使有人偶尔所做的反思不只限于对经验进行单纯的积累和分类,也不会与他那科学的经验主义原则相矛盾。事实上,我更加倾向于相信没有反思就没有所谓经验,因为“经验”恰恰就是一个吸收同化的过程,一个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产生理解的过程。由此我想表明的是,我的心理学研究是基于科学而非哲学的立场。既然宗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一面,那么我就采取纯粹的经验主义观点来开展研究,也就是说,我的研究仅仅运用对现象的观察,而避免进行任何形而上的或哲学的考量。我并不是否认这类哲学考量的有效性,只是觉得我自己无法正确使用这类方法而已。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他们对心理学知之甚多,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不外乎是对自己的了解。然而在我看来,心理学远远不止于此。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并不大,但它却与许多经验事实(empirical facts)密切相关,只是普通人往往体验不到而已。我想为大家展示一二,看看实用心理学是如何解决宗教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涉及面十分庞杂,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解释具体细节,而这显然不是在三次讲座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的第一次讲座主要是介绍实用心理学与宗教的问题,第二讲则通过心理事实来证明无意识中确实存在一种真实的宗教功能,第三讲则讨论无意识过程中的宗教象征。
由于我接下来的论述方式不同寻常,我不确定听众是否完全熟悉我所代表的心理学分支的研究方法与立场。该立场完全是现象学的,仅仅与事件、经验等事实相关。其真实性来自事实而非判断。例如,当提及处女生孩子这一母题(motif)时,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的事实,而不是这一观念可能存在的真伪问题。该观念只要存在,就具有心理的真实性。如果某一观念仅仅发生在单个个体身上,那么该观念就是主观的;相反,如果该观念为某个社会所共有,成为代表普遍一致观念的公论民意(consensus gentium),那么它就是客观的。
这一立场与自然科学完全一致。正如动物学研究不同的动物种类一样,心理学研究观念以及其他的心理内容。一只大象因为存在而被视作“真实”的。这只大象既不是一种推论,也不是一种表述,更不是某个创造者的主观判断。它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却总是习惯于把心理事件视为随意任性的产物,甚至是人类生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很难摆脱这样一种偏见,会觉得凡是与心理相关的内容都是我们的主观臆造,是猜想与判断生成的幻象。然而,事实上某些观念存在范围之广、时间之久,使得这些观念可以脱离人类任何迁徙和传统的影响,而自成体系。这些观念并非由某个人创造出来的,只是碰巧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由这个人的意识表达出来而已。这并非柏拉图式的哲学,而是经验心理学。
谈到宗教,我必须首先厘清这一名词的概念。正如其拉丁词义所示,宗教是指对超自然状态,即鲁道夫 奥托(Rudolf Otto)所指称的灵秘状态(the numinosum),所进行的谨慎细致的观察。这种神圣的精神状态就像一种充满活力的介质或效果,不是任由人类的意志产生的;相反,它却能够摄取并控制人类本身。人类往往成为这种灵秘状态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无论灵秘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主体不受自己意志影响的一种体验。面对各种事件时,宗教的教诲以及公论民意无时无处不将这种体验解释为外力所致。无论灵秘是属于某一有形物体的特性,还是来自某种无形在场的影响,都会对意识产生一种特殊的改变,而这是始终不变的总体规律。
读《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我体会到了一种“接纳”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总是试图压抑自己的缺点,掩盖自己的不足。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反而让我感到越来越疲惫和焦虑。这本书却告诉我,我们所谓的“缺点”,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独特性的体现,而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完美”,也可能隐藏着我们成长的契机。它鼓励我去审视那些我一直试图逃避的部分,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存在,去尝试与它们和平共处。我发现,当我不那么拼命地想要“改变”自己,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自己时,内心的压力反而减轻了许多。这种从“对抗”到“接纳”的转变,是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我一直对“创伤”这个词感到有些距离,总觉得那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极端事件。然而,《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却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创伤”,并非总是轰轰烈烈的,有时候,它也可能是一种长期的、细微的,甚至是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经历。这本书向我展示了,那些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些被忽视的情感,那些微小的失望,都可能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痕迹,并在日后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出来。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比如为什么我总是对某些事情特别敏感,为什么我会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能够将这些零散的体验串联起来,去理解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它不是要我沉溺于过去,而是要我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
评分这本书就像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亮,我一直对人类内心深处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但往往不得其法。接触《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之前,我脑海中关于心理治疗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剧里那些戏剧化的场景,要么是病态的夸张,要么是戏剧性的瞬间治愈。我渴望理解的是那种更深层次、更系统性的东西,关于我们如何形成情感模式,如何被过去的经历塑造,以及在不自觉的层面,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选择和感受。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苗,它承诺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对“为什么”的深入探索。我期待的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和他人,摆脱那些困扰我已久的无形束缚的钥匙。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窥探到心灵的运作机制,理解那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暗流涌动,从而找到通往内在和谐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改变”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以为,改变就意味着彻底地丢弃旧的模式,然后植入新的、更好的模式。但《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一种颠覆,而是一种整合和转化。它不是要我们去消灭过去的自己,而是要我们去理解过去的自己,从中汲取养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自己。书中对“移情”和“反移情”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治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互动,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同样是这样动态演变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不再害怕尝试新的事物,也不再害怕犯错误,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潜意识”的巨大力量。我一直以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清醒的意识,是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然而,《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意识之下,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潜意识领域,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甚至是我们难以察觉的。书中对梦境、口误、行为失误等现象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尝试去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巧合”,去思考那些反复出现的情境,去理解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潜意识信息。这种对潜意识的探索,让我对人类心灵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自我”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拥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然而,《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复杂、也更动态的“自我”图景。它告诉我,我们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内在冲突、外界压力和潜意识冲动的拉扯中形成和演变的。书中对“防御机制”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发现,我曾经以为是“正常”的反应,很多时候竟然是出于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是为了避免痛苦和焦虑而采取的策略。这种洞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觉察,也让我对那些我曾经不理解的、甚至觉得“不正常”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在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寻求一种平衡。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连接”的理解。长期以来,我总觉得在人际关系中,我似乎总是在“求而不得”,或者在付出了很多之后,依然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隔阂。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与生俱来就缺乏某种社交能力,或者是在与人相处时,总会不自觉地筑起一道墙。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将人际关系的困境,追溯到了更早期的依恋模式和关系模式的形成。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在成年后的关系中重复着童年时与重要他人互动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往往是潜意识的,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理解了这一点,我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难以沟通”,似乎有了解释,也似乎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我开始尝试去觉察自己的反应,去理解对方的行为,不再轻易地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评分读完《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维的彻底重塑。我一直觉得,人生中的很多烦恼,与其说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不如说是内心深处的某种固着在作祟。但具体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触及,我却感到一片茫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构成我们人格的早期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像种子一样,在我们心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无意识”的探讨,这种概念的引入,让我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从表面的行为去评判,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冲动。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和他人都多了一份宽容和耐心。
评分《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给了我一种“看见”的能力。我过去常常感到,自己像是活在一个别人设定的框架里,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我习惯于迎合他人,习惯于压抑自己的声音。但这本书,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开始能够“看见”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渴望和需求。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去理解那些常常被我当作“理所当然”的想法,究竟从何而来。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并非因为外部世界对我不公,而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看见”的过程,让我开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评分《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的大门。我曾经常常因为无法理解别人的行为而感到困惑和沮丧,也常常因为无法被理解而感到孤独。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和隔阂,并非因为恶意,而是因为我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地图”去理解世界。它鼓励我去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这种从“评判”到“理解”的转变,不仅改善了我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我开始意识到,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