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仪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日常生活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生活技巧
  • 实用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8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7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掌握了它,就等于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我们打开全新的天地
掌握了它,就像找到人生的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奋力前行
写给每个希望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人

内容简介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是一块神秘的学术地带,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对其有所了解,但却觉得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心理学并没有那么复杂,也并非那么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心理学实验的效应,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选取了当今公证的多个著名实验,其令人惊讶的结果和过程,往往会引发人生顿悟和遐想。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往往和人生的规律惊人的相似。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悟了多久,而在于有没有悟到点子上。人的一生不停地在街头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并随时检验着实验的效果,有时还要反复实验。如果将人生比作以一生的时间跨度为实验周期,以人生布景为实场景的大实验也不为过。这是人一生下来就开始进行的、富有哲理与人文内涵的实验。
本书精心寻觅了许多实验,让读者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感悟与提升。

作者简介

李仪
心灵疗愈系畅销书作家,长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灵成长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当一个人把问题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的时候,就是成长与蜕变的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检视自己和周围,就找到了“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

目录

第一章 你的心理,是否被人暗示了
经典实验:谁是“杀人”凶手// 002
相关实验 A. 关于墨菲效应// 003
     B. 谁烧伤了我的手//003
测测你自己:暗示——巴布尔效应//005
小贴士:与快乐相关的心理暗示// 006
小结// 008
第二章 探秘潜能
经典实验:挑战高难度的乐谱//012
相关实验 A. 爱,有着不可思议的潜能//013
     B. 逼迫,也许真能让人飞翔//014
测测你自己:探索你的未知潜能//015
小贴士:九大潜能必为你所用//016
小结// 018
第三章 自信,让人更加高贵
经典实验:自信能够提高成绩//022
相关实验 A. 小狗因何而死//023
     B. 美丽的秘诀//024
测测你自己:信心小测试//025
小贴士:增强信心有秘诀//027
小结//028
第四章 “心理黑子”
经典实验:“心理衍射论”//030
相关实验 A. 蜜蜂与苍蝇 // 031
     B. 一张“偏方”//032
测测你自己:偏执小测验// 033
小贴士:心理“黑子”//033
小结//035
第五章 认识自己,照顾自身的灵魂
经典实验:巴纳姆规律//038
相关实验 A. 我们喜欢处处抬高自己//039
     B. 这罐子是满的吗?// 041
测测你自己:走迷宫,找自己// 042
小贴士:马斯洛需求理论//044
小结//045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048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 049
     B. 如何将记忆遗忘//050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051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052
小结//053
第七章 傻瓜不是天生的,蠢材都是后天制造的
经典实验:智商决定了成绩?//056
相关实验 A. “让人聪敏”的奥秘//057
     B. 谁决定孩子的智商//058
测测你自己:爱因斯坦之谜// 059
小贴士:爱因斯坦的智商// 060
小结//061
第八章 性格,是先天遗传OR后天影响
经典实验:双胞胎性格的对照// 064
相关实验 A. 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性格//067
     B. 某些习惯可能是受遗传的影响//068
测测你自己:判断性格测试//069
小贴士: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性格?//070
小结//072
第九章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高度
经典实验:罗森塔尔实验//074
相关实验 A. 小白鼠的死亡// 075
     B. 告诉自己你能行//076
测测你自己:我一定要//076
小贴士:皮格马利翁和他的幸福生活// 077
小结// 078
第十章 拆掉思维那堵墙
经典实验:一盒火柴的作用// 080
相关实验 A. 单刃改双刃//081
     B. 药方的多种效果//081
测测你自己:一枚曲别针//082
小贴士:心理受功能所固//083
小结// 084
第十一章 完美,将束缚你的世界
经典实验:瑕疵也是一种美//086
相关实验 A. 真实比完美更可爱// 087
     B.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压力 // 088
测测你自己:你是完美主义者吗? //088
小贴士:最完美的是“断臂维纳斯”// 089
小结 //090
第十二章 你要控制你自己
经典实验:谁能多等20分钟 //092
相关实验 A. 暴怒的野马 // 093
     B. 征服了自己才能征服其他// 093
测测你自己:你的自控力是多少// 094
小贴士:如何提高自制力// 095
小结//096
第十三章 毛毛虫效应
经典实验:“苦命”的毛毛虫 //100
相关实验 A. 好感也有盲从性 //100
     B. 所罗门实验 // 101
测测你自己:自主性小测试//103
小贴士:苏格拉底的“苹果” //104
小结 // 105
第十四章 刻板印象的束缚
经典实验:人不能机械地归类 //108
相关实验 A. 跳蚤的高度 //109
     B. 性别的印象 //110
测测你自己:你有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吗?//110
小贴士:博客火了// 112
小结 //113
第十五章 你寻找的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经典实验:中国城市幸福指数//116
相关实验 A. 主观的幸福 //117
     B. “冰激淋”实验 //119
测测你自己:你离幸福有多远 //120
小贴士:幸福的诀窍 // 121
小结 // 121
第十六章 增减效应
经典实验:阿伦森的实验 //124
相关实验 A. 递减的奖励 //125
     B. 朝三暮四 //126
测测你自己:哪种人会轻易迷惑你 // 127
小贴士:生活中的增减效应 //128
小结 // 129
第十七章 团队的威力
经典实验:积雪的解决方法 // 132
相关实验 A. 网络的集体语言//133
     B. 挑战者号的灾难//134
测测你自己:你在团队中的角色//135
小贴士:团体迷思 //139
小结 //142
第十八章 爱情的迷宫 //143
经典实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44
相关实验 A. “爱情毒药” //145
     B. 相约在危桥 //145
测测你自己:假如你化身为彩蝶 //146
小贴士:爱情三角理论 //147
小结 //148
第十九章 情感,妙不可言
经典实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50
相关实验 A. 感性的呼吁 //151
     B. 温度的安全感 // 152
测测你自己:你给的关怀足够吗? // 153
小贴士:“饥渴的皮肤” // 153
小结 //154
第二十章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
经典实验:交叉的圆圈 // 158
相关实验 A. 婚姻方程式 //159
     B. “门当户对”的婚姻 // 160
测测你自己:你心中婚姻的样子 // 161
小贴士:不相称的婚姻 // 163
小结 // 163
第二十一章 合作,才生双赢
经典实验:囚徒困境 // 166
相关实验 A.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167
     B. 私欲,置人于死地 // 168
测测你自己:合作能力测试 // 169
小贴士:鲶鱼效应 //170
小结 // 172
第二十二章 道德两难法
经典实验:偷药的海因斯 // 174
相关实验 A. 诚信,是最宝贵的品质 // 176
     B. 雨夜的选择 // 177
测测你自己:你的道德取向 //178
小贴士:道德负心理 / 180
小结 // 182
第二十三章 初次见面,让人难以忘怀
经典实验:美的标准 //184
相关实验 A. “多看”效应 // 185
     B. 晕轮效应 // 186
测测你自己:你的魅力源自哪里? // 186
小贴士:相似互补 // 189
小结 //189
第二十四章 “人来疯”的行为
经典实验:社会促进效应 // 192
相关实验 A. 异性效应 // 193
     B. 越是渴望越失望 //194
测测你自己:你是容易受人影响的人吗?// 195
小贴士:群体变化// 196
小结// 197

精彩书摘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缺少了记忆的话,一切智慧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无从谈起。就算人发生了暂时性失忆,也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记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出我们过去的经验呢?换而言之,记忆的精确度有多大?

劳夫塔斯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1975年她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这个结论让我们不禁怀疑,我们的记忆能力还靠谱吗?

劳夫塔斯找来150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劳夫塔斯为他们播放一段车祸事故的片段,其中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片段播放结束后,劳夫塔斯将这群受试者分为A、B两组,每人必须回答10个问题。在A组中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肇事车辆冲过停车标志牌的时候有多快?而B组的第一个问题是:影片中肇事车辆右转弯的时速是多少?最后,两组受试者都被问道:该片中,你有没有看到标志牌?结果A组中有约占53%的人回答他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标志牌,而B组中仅有约占35%的人说他们看到了。其实,发生撞车事故是由于肇事车辆的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牌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而引起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回忆会在适当的提示中被更多地唤起。

接下来,A组的受试者被问道:那辆白色跑车在乡间公路上的时速有多快?B组的学生则需要回答:那辆白色跑车经过乡间公路的农仓时时速是多少?最后,劳夫塔斯问这两组受试者:你们有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农仓?结果B组受试者有17.3%说看见过,而A组学生只有2.7%说看见过。但实际上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农仓。由此可见,我们的记忆在一个不经意的错

误提示中被篡改了。

美国警察认为这个结论对刑事调查有着直接的意义。劳夫塔斯指出,证人通常会在整个刑事案件调查过程中被多次讯问,比如警察对犯罪现场的讯问、检察官对案件的讯问、法官的讯问等。不管是在哪些讯问中,一些错误的信息很可能会误导证人的记忆,甚至改变证人的真实记忆。

所以劳夫塔斯认为,事件的完全再现并不能完全依靠证人的记忆,因为在讯问过程中很有可能改变了证人的真实记忆,这说明了:人的记忆并不是单纯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再现,而往往是对过去经验的再造。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实验原理:自创记忆编码+联想。

实验主持人:锦州记忆研究所李维。

实验对象:李维。

实验过程及结果:

放置一块黑板于舞台中央,在上面写一些阿拉伯数字,让观众随便说一些什么,说出的内容依次按照阿拉伯数字记下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李维并没有看黑板,但他能把这些全记下来。不管是要求他讲出数字相关内容,还是讲出相关内容的数字号码,他都能马上说出来,而且还表现出倒背如流的水平。

实验原理:

这种表演看似显得不可思议,其实只是运用记忆术而已,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运用这种方法并不困难,你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举例来说,(1)帽子,(2)眼镜,(3)围巾,(4)衣服,(5)腰带,(6)裤子……牢牢掌握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联结。假如你要记住以下几个词汇:(1)大象,(2)打气,(3)洗澡,(4)电风扇,(5)自行车,(6)水……这样你就可以进行联想了,比如记到大象头上戴了一顶帽子。记住“水”时,将它和裤子产生联想——用水来洗裤子。通过这样的联想,记什么都不再显得那么困难了。

实验联想:

这种记忆方法的固定编码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部位编号,也可以按照亲友的名字进行编码。我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就可以避免学习枯燥和记不住等难题,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了。

B. 如何将记忆遗忘

实验原理: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实验主持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实验对象:艾宾浩斯。

实验过程及结果:

随着时光的迁移,我们的一些记忆会渐渐变得淡薄,更有甚者会消失不见,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什么原因让记忆消失了呢?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的一项相关实验后,发布了实验结论的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他以“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对记忆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并将“无意义”的音节分为八组,每组八个,首先测出自己要记住这些音节总共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大约用了1000秒的时间。过了20分钟后,当他将相同的内容重复记忆后,结果显示整整缩短了近600秒的时间,用百分比来表示省时率的话,即省时60%,与此相反,遗忘率是40%……

通过这个图表表明,遗忘的时间是长短不一的,不是说一天固定丢掉多少记忆,第二天也是如此。事物在记忆的最初阶段最容易被遗忘,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如记忆某事物相当长时间,该事物几乎不可能被遗忘,“先快后慢”就是记忆遗忘的规律。

实验联想:

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光是艾宾浩斯,在他之后也有很多人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虽较前者而言有些偏差,但曲线的运动规则“八九不离十”。根据艾宾浩斯的结果,美国某公司就开发出了一款记忆核系统(Memoy Nucleon System),该系统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每个人不同的记忆遗忘点(亦是最佳记忆点),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在大家的学习

时间接近遗忘点时,重复所学内容,以此来达到加深其记忆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该规律,在记忆力到临界点时,不断重复信息,以此达到牢牢掌握该内容的目的。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探险家,在某荒岛上四处寻宝,经过一番周折后,发现四扇门,凭自己的感觉猜猜哪扇门背后藏着惊天宝藏?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的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的单扇毛玻璃门

测试结果

A.说明你是个记得快,忘得更快的人。举例来说,昨天你在“昆百”影城看的电影,今天你就能记成“百昆”剧院。没错,你的忘性就是

如此之大。

B.选择该项的人说明你根本没什么记忆,对于小时候的记忆用拼凑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你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像……好像……”,天哪!

C.你的记忆力中规中矩,可以用“一目十行,过目即忘”来形容!最让你难忘的事却偏偏是那些让你出糗的片段!另外,你有一项强大的记忆功能,对人的相貌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D.该选项代表了最好的记忆力,你不是路盲,在认路方面你堪称是“老马识途”!你对孩童时期的记忆也超乎了别人的想象,连哪天做过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地点你都记得,你真厉害!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识,甚至是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预见,就像你经历过这些事情一样,但你又不能准确说出该记忆源自何处。

当今科学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据美国某心理学会的调查显示,“似曾相识”的经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身上发生过。想象力越是丰富就越有可能发生该现象;喜欢旅行的人比不喜欢的人经历“似曾相识”的概率更高;较其他人而言,高学历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发现,青年时期是发生“似曾相识”概率最高的阶段,然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当人们开始枯燥单一的生活后,发生这样现象的概率低了很多。

当弗洛伊德理论在一个世纪以前还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似曾相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看成是亚健康人群潜意识的矛盾体现。但现在的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这一现象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健康的大脑也会产生这一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常常出现在压力和疲惫感大的人群中。与此同时,“jamais vu”(法语)也会随之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该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的信息过多但对信息的来源并未注意。似曾相识感渠道广泛,有的是虚幻的,有的是真实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某电视剧或是小说的情节时,很有可能会把它当成是之前的经历。或者,当身处电视剧中的真实场景时,表面看上去是忘记了,但潜意识还会勾起某些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有时,人们是不需要真实的记忆的,熟悉的感觉有时候是大脑在作祟。

※※小结

俄国教育家鲁宾斯坦曾这样说过:“假如没有记忆,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由此不难发现其对记忆推崇之至。失去了记忆,人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一样,更加失去了生命传承下去的意义。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我们将丧失从事一切活动的能力。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你将忘记一切,更加不会懂得亲情、爱情、友情……这一切,都将消失。

如果没有记忆,这个世界将会少言寡语,人们不懂得喜怒哀乐,幸福更是无从找寻。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激情的青年……曾经的经历,都会变得陌生,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苦苦寻找着自己的根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找到。

世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人类将记忆丧失。当你遭遇挫折灰心丧气的时候,你已经想不起应该找谁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你也想不出该找谁来一起庆祝,世间的一切好像变得了无生趣……

我们找不出人类记忆的根源来自何处,就像“我是谁”这样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也无法找出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记忆加以利用,令其发挥出最大功效。

前言/序言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是一块神秘的学术地带,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对其有所了解,但却觉得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心理学并没有那么复杂,而且它也并非那么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心理学实验的效应,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例如自我暗示的效应,能够帮助人提升自信;马斯洛需求理论,能够帮助人了解人类获得满足的层次;篡改记忆的实验,让我们了解了记忆的能力;以及情绪如何会突然爆发,又如何去控制它……可以说,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更是能通过了解心理学,改变我们自身的一些负能量,从而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本书通过世界上著名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详细分析和解剖了这些心理学实验在生活中如何产生影响,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能够得到让人得到非常讶异的结果,且会让人瞬间领悟人生哲理。你是否曾想过,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以及人生的规律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而当你能有所了解并且顿悟,那将会进入到另一个领域。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见,要看懂人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通过长时间地接触和了解,我们也未必能够看懂一个人的心,甚至我们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故而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因此,心理学才如此重要,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可以了解心理对一个人思想所产生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理产生的变化是如何改变着生活和整个人生。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会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我们又如何能了解那变化着的内心呢?例如在看《堂·吉诃德》这本书时,少年时读它,你会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笑、有意思;中年时读它,你会深思其中所反映的哲理;老年时读它,你会潸然泪下。
而本书选取的各种心理实验,希望对于少年、中年、老年人都能有所帮助,引发大家的一些想法。这样作为编写本书的作者,也会感到欣慰。
李仪
2017年10月
探寻心智的奥秘:一堂穿越日常的认知之旅 你是否曾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感到好奇?为什么在拥挤的地铁里,我们会被某些人吸引,却又对另一些人敬而远之?为何同样的建议,有时能如醍醐灌顶般点醒我们,有时却又石沉大海?为何在做出重要决定时,我们常常被情绪左右,而非纯粹的理性?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一场精彩绝伦的心智探索之旅。我们将从最寻常不过的日常片段出发,拨开笼罩在行为、思维和情感之上的迷雾,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不是关于“我应该怎么做”的教条式指导,而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的深入洞察。 想象一下,清晨的闹钟响起,你按下“再睡五分钟”的按钮,明知这样会让上班迟到,却依然乐此不疲。这背后,是“延迟满足”的挑战,是当下即时回报的诱惑如何战胜长远利益的考量。你会在书中找到对此现象的生动解析,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短期享乐和长期目标之间进行一场永恒的拉锯战。 午餐时,你无意识地选择了常去的餐馆,尽管街角新开的餐厅评价极高。这并非因为你缺乏冒险精神,而是“熟悉性偏见”在悄然作祟。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那些熟悉、安全的环境和事物,这种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从社交圈的形成到消费习惯的养成。 工作中,你精心准备的方案,却被领导轻描淡写地否定,而另一位同事看似随意的提议却得到了赞赏。你感到沮丧和不解,这背后或许与“晕轮效应”和“锚定效应”有关。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认知偏差如何扭曲我们对信息和价值的判断,以及它们如何在人际交往和职场评价中发挥作用。 周末,你与朋友相约,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了争执,事后你却反思自己当时的言语是否过于激烈。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归因错误”是如何让我们将他人的错误行为归咎于其性格缺陷,而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外部环境。这种内在和外在归因的差异,是理解人际冲突和化解误会的一把钥匙。 社交媒体上,你看到朋友分享的完美生活,不禁感到一丝失落和焦虑。这是“社会比较理论”在作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经过精心筛选和美化,这种不公平的比较只会加剧我们的不安全感。本书将为你剖析这种心理机制,并提供更健康的应对之道。 你是否曾因为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对某个领域望而却步,再也不愿尝试?这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我们将探讨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以及如何打破这种消极循环,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 本书还将带你走进“依恋理论”的世界。你与家人、朋友、伴侣之间的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理解这些依恋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建立更健康、更稳固的情感连接。 你可能会问,这些心理学概念与我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关系大着呢。从你如何看待自己,到你如何与他人相处;从你如何做出决定,到你如何应对挑战;从你如何理解世界,到你如何塑造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 举例来说,在消费决策中,“互惠原则”和“稀缺原则”是如何被商家巧妙运用的?当你收到一份免费的礼物,是否会觉得有义务回报?当某件商品被告知“库存不多”时,你是否会感到购买的紧迫感?本书将一一揭示这些“消费者心理学”的奥秘,让你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消费者,不被营销手段轻易左右。 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我们并非简单的“海绵”,可以无限吸收信息。关于“遗忘曲线”的科学解释,将帮助你更有效地规划学习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间隔重复”的原理,会让你的知识吸收过程事半功倍。 甚至你对健康的认知和行为,也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生病也坚持运动,而有些人则一蹶不振?“健康信念模型”将为你提供一个理解个体健康行为差异的框架。而“安慰剂效应”的神奇力量,更是证明了我们的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有着多么 profound 的影响。 本书的目标,是为你提供一双透视人心的眼睛,让你能够更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我们不提倡你成为一个冷酷的分析师,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具同理心的人。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你可以: 提升自我认知: 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动机和行为模式,识别并克服自我设限的思维。 改善人际关系: 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更有效地沟通,化解冲突,建立更融洽的关系。 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识别和规避常见的认知偏差,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做出更理性、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培养积极心态: 学习如何应对压力、焦虑和负面情绪,建立更 resilient 的心理素质,提升幸福感。 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 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群体行为、社会趋势和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 这本书将以轻松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现实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智慧。你无需具备任何心理学背景,只需要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份想要了解“为什么”的渴望。 让我们一起,从每一个微小的日常瞬间出发,探索那隐藏在心智深处的辽阔世界。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都蕴含着如此丰富而迷人的心理学智慧,而这些智慧,正是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工具。这是一次关于“人”的深刻学习,一次关于“生活”的全新解读。准备好,与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关于心智的非凡旅程了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为这本书打call!它简直就是一本“大众心理学指南”,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殿堂的理论,用一种极其亲切、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作者的写作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阐释,让我感觉像是听一位资深的朋友在分享他的见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权威效应”的分析。我这才意识到,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听从那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人的意见,即使我们内心深处可能有所疑虑。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受到了这种效应的影响,在做判断时,是否过度依赖他人的观点。这本书提供的案例非常丰富,从名人效应到医疗决策,再到教育子女,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明白,原来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外,书中关于“虚假记忆”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们的记忆并非像录像一样准确,而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甚至是被“植入”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件。这让我对自己的回忆和对他人的回忆,都有了更审慎的态度。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读起来没有任何生涩感。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许多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

我真的要大力推荐这本书!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看法,让我觉得原来心理学这么有趣,这么实用。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他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将最核心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幸存者偏差”的解读。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常常因为只看到了“幸存者”,而忽略了那些“失败者”,从而对事物的本质产生错误的判断。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时候,我是否也受到了这种偏差的影响,从而对某些现象做出了以偏概全的结论。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对商业决策、历史事件,甚至是个人成长的反思,都能够找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子。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并内化这些心理学概念。此外,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支持那些能够印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获取信息和做出判断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偏见。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你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让你觉得信息量过大而消化不良。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带领你走进心理学的殿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洞察人心的秘诀。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近期我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它并没有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或者描绘出遥不可及的心理学理论。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心理学最核心、最实用的概念,巧妙地编织进了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各种场景。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锚定效应”的解读,它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做很多决定时,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也就是“锚”,对我们后续的判断会产生多么强大的影响。举个例子,书中提到,在购物时,商家标出的原价,即使很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对打折后价格的感知,让我们觉得“物超所值”。这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购物行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审视生活中其他领域,比如谈判、薪资谈定,甚至对他人建议的接受程度,都可能受到“锚定”的微妙影响。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小案例,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例如,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格外珍视,即使它们的实际价值并没有那么高。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处理闲置物品时,总是觉得它们“还能用”,而很难下决心低价出售。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转折,每个概念的引入都自然而然,就像是顺着我们的思绪在展开。它没有给我制造任何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是在一步步引导我,去发现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用更审慎、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让我觉得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似乎也增强了不少。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因为它总能在不同的时刻,给我带来新的启示。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心理学变成一门冷冰冰的理论学科,而是把它变成了一面映照我们日常生活的镜子。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善于从我们最熟悉的场景入手,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群体决策,甚至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来引出相关的心理学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承诺一致性原理”的讲解。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即使后来觉得不合适,我们也会倾向于继续坚持下去,以保持行为的一致性。这让我回想起很多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坚持购买某个品牌的商品,仅仅是因为我们曾经对其有过好感?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个群体中,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本书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将这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更多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互动。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作者的文笔流畅,语言富有感染力,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就像一本心理学的“通关秘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世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它成功地将我一直以来觉得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拉近到了我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科,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晕轮效应”的讲解。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对一个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像光环一样,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甚至掩盖了他身上其他方面的特质。这让我开始反思,在日常交往中,我是否也常常因为某一个突出的优点或缺点,而忽略了对方更全面的表现?书中提供的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对明星、公众人物的评价,甚至是职场上的晋升和人际关系的维护,都可能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并内化这些心理学概念。此外,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宁愿承担一些小麻烦,也不愿去冒一些看似微小的风险,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往往比同等收益所带来的快乐要强烈得多。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会显得格外犹豫不决,或者倾向于选择那个“最稳妥”的选项,即使它可能不是最优的。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你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让你觉得信息量过大而消化不良。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带领你走进心理学的殿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洞察人心的秘诀。

评分

这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本书。它并没有像许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谈论一些人生道理,而是以一种极其科学、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心理学最前沿的理论,巧妙地融入了我们每天都能遇到的场景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光环效应”的深入剖析,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一个人(或者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像一层迷人的光环,影响着我们后续对其所有特质的判断。比如,一个外表出众的人,我们可能更容易假设他同时也拥有聪明、善良等优点,即使我们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这种效应在招聘、交友,甚至是我们对社会名流的评价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比如对明星、政客的媒体形象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光环效应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此外,书中关于“损失规避”的解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这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人们在面对风险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甚至宁愿放弃潜在的高收益,也要避免微小的损失。这种心理倾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投资、消费,乃至职业选择上的决策。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每一个概念的出现,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喜。它没有给我制造任何阅读障碍,反而像是在和我这位“心理学侦探”一同解开生活中的谜团,让我对人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看似寻常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此有趣且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原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心理学的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生活片段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自我服务偏见”的讨论。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自身,而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倾向。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去的一些经历,比如在项目遇到困难时,是否也常常下意识地为自己找借口,而忽略了自身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让你认识到这些心理现象,更能引导你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做出更积极的改变。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可得性启发法”的解释。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某个事物会产生过度的担忧,仅仅是因为我们更容易回忆起与之相关的负面信息,即使它们出现的概率并不高。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它避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帮助你看透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真实。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对自己的情绪管理也有了新的方法。

评分

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体验最棒的一本书,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成了一场关于自我与世界的奇妙探索。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浅出地游览心理学的风景。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互惠原则”的讲解。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给予的好处,而产生回报的心理倾向,这在商业营销、人情往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让我开始反思,在与人交往时,自己是否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这个原则,并且是否被他人利用过这个原则。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很容易地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商店里免费试吃、促销活动中的小赠品,甚至是一些社交场合中的人情往来,都可能蕴含着互惠原则的心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更能让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锚定效应”的分析。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一些重要的决定时,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让我对很多促销活动和谈判策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辈聊天,轻松愉快中收获满满。

评分

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却以一种极其亲切、生动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原理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它的,当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心理学”这个词对我来说一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然而,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理论和术语,而是从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境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别人的动作?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得与独处时不同?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更容易感到快乐,而有些人却总是眉头紧锁?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在生活中无数次地思考过,但却从未找到一个清晰、合理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循循善诱地为我一一解答。它没有教我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行为模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日常生活的“心灵之眼”,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瞬间,如今都变得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机制。比如,关于“从众效应”的讲解,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做出选择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而是受到了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购物、社交甚至观点表达上的一些习惯。又比如,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讨论,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辩护,甚至固执己见。这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对我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它避免了学术论文的刻板,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辈聊天,轻松愉快中收获满满。它就像一本生活指南,一本自我探索的地图,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心灵的解剖刀”,它以极其精准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我们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高冷的学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最温暖、最人性化的一面。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别致,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故事讲述者,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安慰剂效应”的讲解。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有着多么强大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思考,在面对疾病或不适时,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否真的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书中提供的案例非常丰富,从医学研究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都能够看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子。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并内化这些心理学概念。此外,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们在不确定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这让我对群体行为,比如网络上的流行趋势,甚至是一些社会事件,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许多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