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推行的土地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獲得瞭偉大的成功。9億多中國農民吃上瞭飽飯,穿上瞭新衣,終於破解瞭幾韆年遺留下來的難以擺脫的難題——農民的溫飽問題徹底解決瞭。但如何解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先富如何帶動後富?共同富裕道路如何走?如何實現鄉村振興?一位73歲的老黨員、記者,曾在幾屆浙江省委領導身邊工作過,謀事、參事、成事。他撰寫的多篇社會調查報告獲得中央領導同誌的批示、肯定、贊揚。他多年走南闖北進行瞭廣泛的調查、研究、思考,努力為中國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奔走呼喚……
作者簡介
童禪福,男,1969年浙江農業大學畢業,在軍墾農場勞動鍛煉18個月後分配到常山縣廣播站任編輯、記者。1973年入黨。1985年被評聘為浙江省廣電廳記者,1993年,調任浙江省委辦公廳調研寫作處(省委寫作班子)副處長、信息督查處處長。1998年任省委省政府信訪局局長。1999年10月調任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2005年被省政府聘為參事,現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曾寫過100多篇調研報告,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超過200人次。黨和國傢領導人曾在作者撰寫的調研報告上作過批示。作者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廣電係統優秀記者,浙江省優秀黨員,浙江省勞動模範,範長江首屆新聞提名奬,浙江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奬等榮譽。
目錄
序
編者引言
引子
一 集體化道路
1 鬆崖村的土地改革到全麵走上集體化道路
2 劉莊之路與史來賀傳奇
3 中國第一個糧食超《綱要》的大隊
4 生産隊送我上大學
二陽關道與獨木橋
5 第一次創造“包産到戶”的代價
6 三次上書黨中央的民主同盟會員
7 浙江省金華地區黨委書記厲德馨
8 “五裏”翻身記
三 挑戰“三農”報告(一)
9 一位全國勞動模範的無奈選擇
10 深山中的失地農民
11 土地寜願拋荒也不肯流轉
12 一個傢庭農場主的心聲
四 挑戰“三農”報告(二)
13 土地繼續碎片化,農業難推現代化
14 死人“種”著地,活人無田耕
15 6平方米地撕毀瞭一個傢
16 一年隻住5天的農村彆墅
五 挑戰“三農”報告(三)
17 當前農村村莊建設中的幾種形態
18 討飯村跳變成瞭空心村
19 中國最美縣城中的破爛村
20 781年的古村落衰敗瞭
六 挑戰“三農”報告(四)
21 浙江省最早一對農民工兄弟
22 一個保姆自述打工大傢族
23 一對進城打工的夫婦
24 農村文化受到衝擊
七 堅定走好自己的路
25 杜潤生特批劉莊村
26 村民不願接包土地的滕頭村
27 三韆多戶主摁下手印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的周傢莊鄉
八 鄉村振興抉擇報告(上)
28 杭州最富的航民村
29 國傢級貧睏縣中的周颱子幸福村
九 鄉村振興抉擇報告(中)
30 先富帶後富,共同富裕的巨富花園村
31 老百姓推著村領導重走集體路的方林村
十 興抉擇報告(下)
32 “三十而立”的福利型王蘭莊村
33 新民五年人均年增超萬元的郭傢溝村
十一 新“三農”現象報告
34 新“三農”的文化現象
35 創立新集體經濟鄉村新社區的三要素
36 新集體經濟鄉村新社區是一種製度創新
十二 踐行“三農”的憧憬
37 民俗特色新月村閤作聯閤路先走一步
38 基層官員和農民們呼喚農村再次閤作與聯閤
附錄1 再也不能遺忘他們瞭
附錄2 我國中小城市戶籍製度改革的難點和思考
附錄3 我國“三農”問題和就地就近城鎮化
附錄4 關於盡快製定我省實施外來民工子女就地參加中考高考的法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議
附錄5 新農村建設巾的難點和問題思考
後記
精彩書摘
《走進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道路:中國“三農”調查》:
我曾擔任過浙江省委、省政府信訪局局長,剛轉崗不久,國務院下發瞭《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對納入扶持範圍的移民扶持20年,每人每年補助600元,並規定“生不增,死不減”,像新安江水庫移民已經50年瞭,當時真正吃瞭苦的移民將近40%的人已離開人世。而確定扶持的範圍是2006年6月30日以前齣生的新安江水庫移民的後代都能享受這一政策扶持。這裏涉及兩大問題:一是接受移民的當地農民,他們將土地廉價甚至無償地贈送或轉讓給當時遷移來的水庫移民,他們也作齣瞭奉獻和犧牲。新安江水庫移民已經50年瞭,這些四五十年代後齣生的人都享受這一政策,而當地的農民,卻隻有奉獻,他們不理解。二是同是移民和他們的後代也難以理解。移民的高齡老人說:“移民老人他們去世瞭,苦瞭一輩子,現在留下的這些老人可能享受一兩年就拿不到這錢瞭,而小孩要拿20年,這顯然不閤理。”結果花瞭大量的錢,齣颱補償政策,卻帶來瞭大量的上訪問題。有人戲稱“這是燒香引齣瞭鬼”。如果深入調查,實現原遷移民補償政策,那樣花錢少,還得人心呀!
我們在農村調研,土地承包責任製中,農民對“生不增,死不減”的政策也憤憤不平。
我國實施土地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從1978年至今,經曆瞭一個從確認、實行到完善的過程。1980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社員在承包期間因無力耕地或轉其他行業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交給集體統一安排”。
1993年,《憲法修正案》將農村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列入憲法,為建立新的農村土地經營體製提供瞭憲法依據。
2002年通過的《土地承包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嚮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耕地承包期為30年。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齣:“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要長期不變”。
2016年,中辦、國辦頒發瞭《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2017年,基層人民政府都嚮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瞭《土地使用證》,確立土地承包人對承包的土地將長期享受承包經營權。
應該說,農村的土地製度,從2017年農村土地承包人領到《土地使用證》之日起,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纔真正定型並確定下來。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土地承包權歸承包人,土地經營權承包人可以靈活轉讓,這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奠定瞭良好的政策基礎。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各地掌握政策的執行力度不一樣,就産生瞭不同的結果。
在調研中,許多農民都認為承包就是分田單乾,土地名為集體,實為農戶所有。在浙江麗水、衢州發現,農村利用承包土地違章建房常有發生。在衢州市航埠、招賢等地,不少農戶甚至違法在自己承包責任土地上建墳造墓,並且墳墓越造越大。農保田拋荒也隨處可見。開化縣華埠鎮聯盟村黨支部書記童福華說:“我們村924畝農保田,全村1263人,外齣打工將近300人,現在農民種田就是保口糧,全年全村隻有一半的田種糧,其餘一半田,幾乎年年拋荒。”
還有人反映,承包閤同年年在變,常山縣白石鎮原新移村章新民書記深有感觸地說:“上麵規定承包土地保持穩定,長期不變,實際上,隻要土地歸集體所有,村兩委就有權調整,土地承包關係長期不變是不可能的,村集體土地如何體現公平、公正?”在常山縣五裏村調研,五裏村的老會計衝著我說:“土地承包不變是不可能的,我村黃衢等三條高速公路從我村通過,村上幾乎一半的土地都被徵用瞭,‘生不增,死不減’,承包土地長期不變,我們村將近一半以上的農民就無地可種,成瞭鄉下的失地農民瞭,另一半的人卻有地有田,這樣閤理嗎?”
……
前言/序言
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之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農村全麵推行的土地傢庭承包責任製是億萬農民的呼喚和時代選擇。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建立新集體經濟為主體的鄉村新社區是新時代中國通嚮共同富裕的曆史必然和發展趨勢。
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偉人,是人,不是神。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思考,這樣那樣的舉措,留下的是時代的印記,讓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覺醒、自我創新,這纔是一個中國共産黨人的一種坦蕩胸懷。
新中國誕生,全國農民分田分地忙,土地改革結束後,很快進入互助組時期。後來,跨越瞭初級社、高級社,進入人民公社階段。土地實行集體所有、集體耕種,全麵走上瞭集體化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全麵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推行的土地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以磅礴之勢推嚮全國,解決瞭當時9億農民的溫飽問題,並逐漸走上瞭小康之路。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單傢獨戶經營著那“一畝三分承包田”受到嚴重挑戰,部分村集體甚至齣現瞭“空殼”。農村貧富差距逐漸拉開瞭,兩極分化逐漸凸顯齣來瞭。農業新型現代化推進也十分睏難。我們選擇瞭豫中華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天津三省市及東南沿海的浙江省劉莊等“8村1鄉”和其他農村。對兩種不同土地經營模式的村落經濟、政治、文化等進行調查剖析後,深深感到兩種不同土地經營模式,導緻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劉莊等“8村1鄉”走以新集體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鄉村新社區的路,沒有暴發戶,沒有貧睏戶,傢傢都是富裕戶。
走進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道路:中國“三農”調查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走進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道路:中國“三農”調查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