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江蘇捲)》基於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初衷,精選齣瞭江蘇省直溪巨龍、駱山大龍等2項國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陽湖拳、沛縣武術、抖空竹、殷巷石鎖賽力、銅山高颱獅子舞、彭祖導引術、邳州獅舞、江浦手獅、鳳羽龍、睢寜龍虎鬥、史式八卦掌、徐氏北派少林拳等12項省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從項目起源、曆史沿革、錶演形式、道具器材、發展現狀、傳承人信息等方麵進行瞭認真的歸納整理,以期為讀者呈現江蘇省優秀的體育文化遺産,為傳承與傳播江蘇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貢獻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
陳小蓉,二級教授,1992年4月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是我國培養的首位體育女博士,現任深圳大學體育文化研究所所長、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共體育組副組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主任。齣版專著8部,主編教材12部,發錶論文5《1餘篇。承擔和參與國傢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2013年擔任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首席專傢。
李平,女,江蘇雎寜人,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嚮是民俗體育、體育産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江蘇省體育人文專委會理事、徐州市體育科學學會副主任委員。被評為徐州市“拔尖人纔”、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骨乾培養對象、徐州市巾幗模範、校級“十一五”科研先進個人、校級“教學名師”,先後獲得江蘇省教育教學成果奬二等奬2項,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市級課題10餘項,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直溪巨龍
第二章 駱山大龍
第三章 沛縣武術
第四章 江浦手獅
第五章 銅山北派少林拳
第六章 鳳羽龍
第七章 殷巷石鎖賽力
第八章 彭祖導引養生術
第九章 睢寜龍虎鬥
第十章 陽湖拳
第十一章 抖空竹
第十二章 邳州舞獅
第十三章 銅山高颱獅子舞
第十四章 史式八卦掌
前言/序言
江蘇省,簡稱“蘇”,得名於“江寜府”與“蘇州府”之首字,置省始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現省會為南京市。江蘇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的下遊,跨江濱海,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湖泊眾多,人們習慣性的以長江、淮河為界,把江蘇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下轄13個省轄市,96個縣(市、區)。
江蘇地跨長江、淮河南北,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擁有中原、江淮、金陵、吳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於地域社會環境的差彆,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文化各有特色。蘇南地區主要包括南京、無锡、常州、蘇州、鎮江五個市,位於江蘇省南部,南鄰上海、浙江等地,經濟較發達,農村體育開展較好,民俗體育項目豐富,尤其以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舞龍項目為主。自明初以來,南京的元宵燈會活動就逐漸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之美譽。而常州、無锡、蘇州等地處太湖,曆屬吳地,在這片土地孕育産生瞭聰穎靈慧、富於創新的吳文化,産生瞭具有地域特色的陽湖拳、鳳羽龍、賽龍舟等民俗體育項目。蘇中地區主要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長江北岸的沿江三市,為長三角26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境內水資源豐富,跟水有關的習俗活動較多,形成瞭“溱潼會船”“賽龍舟”等民俗體育錶演項目。蘇北地處江蘇北部和西北部邊緣,受周邊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影響,尤其是齊魯文化影響較深,因此形成瞭勇武而不失莊重的文化特色,其武術、太極拳項目廣泛流傳,這些項目雖是外來文化,卻早已在蘇北地區生根發芽,形成瞭自己的特色,例如沛縣武術、徐氏北派少林拳、連雲港的形意六閤拳等。
目前,江蘇省擁有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43項,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纍計9項,省級項目34項。其中,舞龍8項,舞獅3項,武術8項,雜技6項,龍舟習俗錶演9項,石鎖4項,其他5項。尤其是駱山大龍、彭祖導引術、鳳羽龍等項目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是呈現人類曆史文化的載體,是現代人追根思源的産物,是體育曆史文化傳承發展的見證。由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所具有的無形、易逝和口傳心授的特性,目前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加速消亡的嚴峻形勢。近年來,徐州工程學院在淮海地區、江蘇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掘、整理方麵做瞭大量工作,不僅成立瞭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所,還積極主動參與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研究。此次藉助參與由深圳大學陳小蓉教授主持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通過走訪江蘇省14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地並采訪瞭數十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傳承人,拍攝和收集瞭大量相關遺産的錄影、攝像、圖片及文字等第一手珍貴資料。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江蘇捲》基於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初衷,精選齣瞭江蘇省直溪巨龍、駱山大龍等2項國傢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陽湖拳、沛縣武術、抖空竹、殷巷石鎖賽力、銅山高颱獅子舞、彭祖導引術、邳州獅舞、江浦手獅、鳳羽龍、睢寜龍虎鬥、史式八卦掌、徐氏北派少林拳等12項省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從項目起源、曆史沿革、錶演形式、道具器材、發展現狀、傳承人信息等方麵進行瞭認真的歸納整理,以期為讀者呈現江蘇省優秀的體育文化遺産,為傳承與傳播江蘇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貢獻綿薄之力。
《江南古韻: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流光溢彩》 一、引言:古老土地上的生命脈動 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江蘇,這片鍾靈毓秀的膏腴之地,孕育瞭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這裏既有江南水鄉的溫婉細膩,也有江淮大地的豪邁奔放;既有文人墨客的詩意棲居,也有市井百姓的生動活計。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如同流淌在江河湖海中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土地,也承載著一代代江蘇人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它們是無形的,卻在物質的載體中得以傳承;它們是古老的,卻在時代的變遷中煥發新生。《江南古韻: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流光溢彩》便是這樣一部旨在全麵呈現江蘇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典籍。本書並非單純的文獻匯編,而是力圖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詳實的史料梳理以及生動的文本描繪,將那些鮮活的、仍在傳承中的文化基因,以最真實、最動人的麵貌呈現給讀者。 二、曆史的迴響:時代塑造的文化基因 江蘇的曆史源遠流長,自古便是中原文明與南方文化交融的重要區域。數韆年來,不同的時代背景、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與融閤,共同塑造瞭江蘇獨一無二的文化麵貌。 遠古的印記與先民的智慧: 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三星堆文明的光芒雖不及,但蘇北地區的早期陶器、石器已透露齣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知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早期遺存,雖非直接的非遺項目,卻是構成後來豐富文化生態的土壤。例如,一些民間習俗、節慶儀式,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動和農耕文明的萌芽。 統一王朝下的文化積澱: 秦漢以降,中央集權與地方文化的互動,為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形成提供瞭廣闊的舞颱。大運河的開鑿,不僅帶來瞭經濟的繁榮,也促進瞭南北文化的交流,催生瞭大量的民間麯藝、傳說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活動。唐宋時期,江南文脈的興盛,不僅在文學藝術上留下瞭輝煌的篇章,也滲透到民間的生活習俗之中,如宋代齣現的各種節日慶典、民間戲麯的雛形。 明清的繁盛與世俗文化的勃興: 明清時期,是江蘇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發達的手工業催生瞭精湛的技藝,如緙絲、雲錦、蘇綉等,這些技藝的傳承本身就是一項珍貴的非遺。商業的繁榮帶來瞭市井文化的活躍,評彈、京劇(其前身之一徽班曾活躍於江蘇)、昆麯等戲麯藝術在此時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宗教信仰、節日習俗、民間傳說、地方醫藥等,也在此期間得以係統化和廣泛流傳。 近現代的轉型與非遺的堅守: 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一些傳統技藝和生活方式麵臨衝擊。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珍視與堅守也愈發凸顯。許多優秀的非遺項目在傢族傳承、民間社團的努力下得以延續,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尋求創新與發展。 三、流派紛呈: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多元圖景 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同繁星點點,包羅萬象,既有宏大敘事,也有細微之處,它們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群中,展現齣獨特的魅力。 口頭文學與民間敘事: 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 如《白蛇傳》在蘇州地區的流傳版本,以及與大運河、吳越爭霸相關的民間故事,它們摺射齣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對道德倫理的思考,以及對英雄人物的崇拜。 民間歌謠: 南北不同地域的歌謠,如蘇北的勞動號子、江南的水鄉歌謠,它們記錄瞭生産生活的場景,抒發著勞動人民的情感。 麯藝與說唱: 評彈、揚州評話、蘇北琴書等,這些口頭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語言韻味、說唱技巧和故事情節,生動地再現瞭曆史人物和社會生活,是瞭解江淮地區乃至江南風土人情的絕佳窗口。 傳統錶演藝術: 戲麯藝術: 昆麯,作為中國戲麯的“百戲之祖”,在江蘇蘇州發揚光大,其典雅的唱腔、細膩的身段、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世界級的藝術瑰寶。同時,京劇、越劇、锡劇、淮劇等也在江蘇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它們共同構成瞭江蘇豐富多彩的戲麯版圖。 民間舞蹈: 如高淳的“宣捲”(一種以唱為主,兼有舞蹈的錶演形式)、徐州的“抬花燈”(一種在節日裏進行的集體舞蹈活動),以及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它們多與農事、節慶、祭祀活動緊密相連,充滿生活氣息。 雜技與魔術: 江蘇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許多傳統技藝如頂缸、走鋼絲、變戲法等,經過代代相傳,已形成獨特的風格。 傳統技藝: 絲綢織造與刺綉: 蘇州緙絲、南京雲錦、蘇州蘇綉、顧綉等,這些代錶著中國絲綢工藝最高水平的技藝,以其精湛的工藝、瑰麗的圖案、典雅的色彩,享譽海內外,是江蘇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融閤的典範。 陶瓷工藝: 宜興紫砂陶藝,以其獨特的泥料、精巧的造型、典雅的韻味,成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璀璨明珠。 金屬工藝: 如銅器製作、銀飾製作等,這些古老的手工藝在江蘇依然有傳承,它們不僅是實用品,更是藝術品。 木雕、石雕、竹編: 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木雕(如蘇派木雕)、石雕(如磚雕)、竹編(如揚州竹編)等,都展現齣工匠們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藝術構思。 其他傳統技藝: 剪紙、風箏製作、製扇、造紙、年畫印刷、燈彩製作等,這些看似日常的技藝,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巧的匠心精神。 民俗活動: 歲時節令: 春節的舞龍舞獅、元宵節的燈會、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端午節的賽龍舟、中鞦節的賞月品餅、重陽節的登高祈福等,這些圍繞節氣展開的習俗,是江蘇人民集體記憶和情感的載體。 婚喪嫁娶: 各種傳統儀式和習俗,如納徵、閤巹、送葬等,雖然形式有所變化,但其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依然得以傳承。 祭祀活動: 祭祖、祭祀神靈、祭祀山川等,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社會秩序的維護。 醫藥保健: 中醫藥在江蘇擁有深厚的曆史,如廣為人知的“華佗神醫”雖非江蘇人,但其醫術在江蘇廣為流傳,許多地方特色的民間療法、草藥應用、養生保健方法,都構成瞭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與哲學思想: 佛教、道教的民間實踐: 江蘇是佛教、道教的重要傳播地,寺廟、道觀的祭祀活動、宗教音樂、經文念誦等,都形成瞭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民俗。 儒傢思想的滲透: 儒傢思想對江蘇的社會倫理、傢庭觀念、教育方式等産生瞭深遠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許多民間習俗和行為規範中。 四、傳承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 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同古老的種子,在現代社會的土壤中頑強生長,但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傳承斷代之憂: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部分傳統技藝和錶演藝術的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減弱,導緻技藝失傳的風險加大。 市場衝擊與同質化: 市場經濟的邏輯,使得一些非遺項目麵臨商業化生存的壓力,過度商業化可能導緻文化內涵的流失,甚至齣現同質化、粗製濫造的現象。 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城市化進程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一些與特定地域、特定生活場景緊密相連的民俗活動,其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文化認同的重塑: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織的時代,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重塑和強化中華民族和江蘇人民的文化認同,是傳承非遺的重要課題。 盡管麵臨挑戰,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政策扶持與保護力度加大: 國傢及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不斷增強,齣颱瞭一係列保護政策,設立瞭各類保護機構和傳承基地,為非遺的傳承提供瞭有力的保障。 社會參與與公眾意識提升: 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和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産,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來,如博物館展覽、文化旅遊、研學體驗等。 科技賦能與創新發展: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記錄、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傳播等,為非遺的傳播和展示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技藝的創新提供瞭新的可能。 跨界融閤與活化利用: 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現代設計、創意産業、旅遊開發等領域相結閤,探索非遺的活化利用新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煥發新的生機。 五、結語:留住鄉愁,傳承根脈 《江南古韻: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流光溢彩》不僅僅是一部記載物質的典籍,更是一麯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民族精神的頌歌。它試圖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提醒我們,那些古老的韻律、樸素的智慧、鮮活的生命力,是我們不可分割的根脈。通過深入瞭解和珍視這些無形的寶藏,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江蘇的過去,把握江蘇的現在,開創江蘇的未來,讓江南的古韻,在時代的洪流中,永遠流光溢彩,生生不息。本書的編纂,旨在為每一個熱愛江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提供一個深入探索的窗口,一次觸碰靈魂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