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绘图,以图表像,以像表意,是人类视觉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可以
说,在“书画同源”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视一切平面媒体中的视觉符号形态为“图”,从而造就了中华独有的“图”文化传统。汉文字是音、文、图之集大成者,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意义,以及只有透过图像得以窥见的价值,是注
音文字体系所难以企及的,也将随着人类智慧的推进越来越显性。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从符号语言学视角提出,不论文字自身的结构与形态是抽象的线条,还是兼具形象的意象与装饰,它们都是结构性的符号组合模式。汉字文化创造的本体是视觉性符号,包含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两个相生互补的共生体,这种形意相生的视觉话语模式是汉字文化体系典型的特征。本书立足语言符号学观念与方法,在强调图像主体的汉字文化史研究的同时,以产生、构成与传播三大场域为语境逐层展开。三大场域图像理论由韩丛耀先生结合潘氏图像学及社会学、传播学语境理论提出,相较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其圣像研究视角的三层次图像分析方法,三大场域模式将图像研究推向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视域。
朱永明,汉族,1968年3月生,祖籍皖休宁,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7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子课题—古代传播技术卷负责人,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传统汉字图像艺术》。
韩丛耀:南京大学教授,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先后独立完成法国、以色列的科学、哲学研究课题;两次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6次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长期从事图像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兼任法国欧亚印象交流协会(ISASES)顾问,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远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瑞士、南非等国家和台湾访学或讲学。在海内外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6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即出日文版)、《图像传播学》(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江苏省第十一届社科奖)、《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图像:主题与构成》、《中国影像史》(10卷)等35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
这本书的视角和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俗套地从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但又至关重要的切入点——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轰炸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文字如何受到图像启发的论述,以及后来图像如何反过来受到文字规范的影响,这种辩证的关系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之前对一些古代壁画、器物上的符号和图案总是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读了这本书之后,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它帮助我理解了这些视觉元素并非随意创作,而是与当时的文字体系、社会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书中对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如何被纳入文字系统,或者说与文字的出现相辅相成的过程,简直是令人着迷的考古学和语言学交织的盛宴。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在经过这本书的洗礼后,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评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汉字”的理解!我之前只知道学写字、用字,却从未深思过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视觉魅力和文化信息。这本书把汉字从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转化成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图像世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模糊,甚至融合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表意”文字的分析,它让我看到,许多汉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提炼,充满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敬畏。比如,书中对“休”字的解读,从“人”依“木”而休憩的画面感,再到其引申出的意境,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涵的梳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汉字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图片和考古发现,为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让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和生动。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的“视觉词典”,让我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品味和理解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字。
评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汉字“形”与“意”之间关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汉字主要就是记录声音和意义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将汉字本身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和文化载体。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发展过程中,图像思维是如何渗透其中,以及文字的形体如何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字形态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早期文字,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幅幅微缩的图画,充满了生动的表现力。书中还探讨了文字与礼仪、信仰、艺术之间的联系,让我意识到,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带有宗教或祭祀含义的文字符号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文化,更是“呈现”文化,让我能够通过文字的“图像性”,去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华文明认知的另一扇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文字就是纯粹的记录工具,没想到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邃的图像文化。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那些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仿佛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先民们生活、信仰、审美的活生生的图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文字演变过程的论述所吸引,了解到每一个笔画的转变,都可能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审美观念的变迁息息相关。例如,书中对“象形”文字的解读,让我惊叹于古人如何将自然万物巧妙地凝练成方寸之间的形体。那种对细节的挖掘,对文化基因的追踪,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古籍,眼前浮现的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根源的好奇和热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宝库中探险,而这座宝库就是中华文字图像文化的丰富遗产。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文字的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笔画之间的古老智慧和视觉叙事。我之前对很多古文字的理解都停留在“认识”层面,这本书却教会我如何去“解读”它们,去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图像逻辑和文化意涵。书中对文字与自然、文字与社会、文字与人心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再把汉字仅仅看作是一种书写符号,而是将它们视为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的活态文化。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细的注解,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华文明生命力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熟知的文字,并从中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