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明,胡天璇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图像文化
  • 文字
  • 图像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视觉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6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图像文化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28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形绘图,以图表像,以像表意,是人类视觉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可以

说,在“书画同源”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视一切平面媒体中的视觉符号形态为“图”,从而造就了中华独有的“图”文化传统。汉文字是音、文、图之集大成者,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意义,以及只有透过图像得以窥见的价值,是注

音文字体系所难以企及的,也将随着人类智慧的推进越来越显性。


内容简介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从符号语言学视角提出,不论文字自身的结构与形态是抽象的线条,还是兼具形象的意象与装饰,它们都是结构性的符号组合模式。汉字文化创造的本体是视觉性符号,包含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两个相生互补的共生体,这种形意相生的视觉话语模式是汉字文化体系典型的特征。本书立足语言符号学观念与方法,在强调图像主体的汉字文化史研究的同时,以产生、构成与传播三大场域为语境逐层展开。三大场域图像理论由韩丛耀先生结合潘氏图像学及社会学、传播学语境理论提出,相较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其圣像研究视角的三层次图像分析方法,三大场域模式将图像研究推向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视域。

作者简介

朱永明,汉族,1968年3月生,祖籍皖休宁,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7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子课题—古代传播技术卷负责人,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传统汉字图像艺术》。


韩丛耀:南京大学教授,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先后独立完成法国、以色列的科学、哲学研究课题;两次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6次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长期从事图像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兼任法国欧亚印象交流协会(ISASES)顾问,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远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瑞士、南非等国家和台湾访学或讲学。在海内外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6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即出日文版)、《图像传播学》(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江苏省第十一届社科奖)、《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图像:主题与构成》、《中国影像史》(10卷)等35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内容概要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并非一本单纯的书目汇编,也不是对某一时期文字图像进行孤立的考察。它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开端,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中华文明漫长发展历程中,文字与图像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构建出的独特视觉文化景观。本书的出发点,是认为文字与图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并非是截然分离的两个独立体系,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共生、互渗、互构的状态,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社会认知。 本书聚焦于“文字图像”这一核心概念,意图打破传统意义上将文字视为纯粹的符号记录、将图像视为独立的艺术创作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大量具体的历史案例,试图证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本身就蕴含着图像的生成逻辑,而图像也常常承载着文字般的叙事与意义。这种“文字即图像,图像亦文字”的观念,贯穿于本书的始终。 第一部分:溯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字与图像的滥觞时期。从史前岩画、陶器纹饰中,追溯早期先民如何将朴素的符号与对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初步显现出早期图像化的思维痕迹。随后,将深入探讨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成熟文字的形态,分析其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本质,是如何将具象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同时又保留了丰富的视觉信息。例如,在对“日”、“月”、“山”、“水”等字的解读中,将不仅呈现其字形演变,更会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古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再现。 第二部分:经典文献中的图像隐喻与视觉化叙事 随着文字体系的成熟和经典文献的出现,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并未减弱,反而以更为精妙的方式展开。本书将深入分析《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生物、地理描述,是如何激发后世的绘画创作,以及这些图文记载本身所具备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会考察早期神话传说、宗教典籍中,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来构建视觉意象,例如对龙、凤等神兽的描绘,是如何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生动的视觉形象。 第三部分:艺术史中的文字化倾向与图像化表达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历代艺术史中的具体例证。我们将看到,中国绘画,尤其是卷轴画,如何将文字的叙事性融入画面。从早期壁画的壁画叙事,到文人画的题跋、印章,文字不仅仅是画面的补充,更是构成画面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将重点分析山水画中的诗意表达,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人物画中的故事性。反之,许多书法作品,尤其是碑刻、墓志铭等,在追求笔墨之美的同时,也蕴含着强烈的视觉形式感,甚至可以通过其字形、布局来传达一定的意象。 第四部分:工艺美术与生活空间的文字图像融合 超越纯粹的书画领域,本书还将探讨文字图像在更广泛的工艺美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青铜器上的铭文与纹饰的结合,到陶瓷器上的釉下彩绘图案与文字的搭配,再到建筑上的楹联、匾额、雕刻,文字与图像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器物、空间之中。例如,对古代瓦当、砖雕上的吉祥图案与文字组合的分析,将揭示其如何将祝福、愿望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 第五部分:书籍装帧与印刷技术对文字图像传播的影响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文字图像的传播。本书将探讨古代书籍的插图,如何帮助读者理解文字内容,以及书籍的装帧设计,如何通过版式、插图、书法等元素,营造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们将看到,早期的佛教经文中的图解,以及各种志怪小说、戏曲画本中的插图,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大众的视觉想象。 核心观点与方法论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的撰写,并非停留于对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提炼出贯穿始终的核心观点: 文字与图像的同构性: 认为文字的造字原则、书写方式与图像的构成元素、视觉语言之间存在内在的共通性。 意义的生成与传播: 强调文字图像的结合,是中华文化意义生成、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编码与解码。 文化认同的塑造: 探讨文字图像如何构建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共同的视觉记忆和审美范式。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历史文献考证为基础,辅以艺术史、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力求做到史料翔实,分析深入,结论可靠。通过对大量实物的细致解读,以及对相关理论的审慎运用,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富有生命力的中华图像文化世界。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的出版,旨在弥补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空白,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新的视角。它不仅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源头活水、领略古人智慧与审美的绝佳机会。通过对文字与图像的深度剖析,读者将有机会重新认识中华文明那融汇贯通、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和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俗套地从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但又至关重要的切入点——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轰炸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文字如何受到图像启发的论述,以及后来图像如何反过来受到文字规范的影响,这种辩证的关系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之前对一些古代壁画、器物上的符号和图案总是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读了这本书之后,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它帮助我理解了这些视觉元素并非随意创作,而是与当时的文字体系、社会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书中对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如何被纳入文字系统,或者说与文字的出现相辅相成的过程,简直是令人着迷的考古学和语言学交织的盛宴。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在经过这本书的洗礼后,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评分

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汉字”的理解!我之前只知道学写字、用字,却从未深思过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视觉魅力和文化信息。这本书把汉字从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转化成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图像世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模糊,甚至融合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表意”文字的分析,它让我看到,许多汉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提炼,充满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敬畏。比如,书中对“休”字的解读,从“人”依“木”而休憩的画面感,再到其引申出的意境,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涵的梳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汉字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图片和考古发现,为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让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和生动。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的“视觉词典”,让我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品味和理解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字。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汉字“形”与“意”之间关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汉字主要就是记录声音和意义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将汉字本身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和文化载体。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发展过程中,图像思维是如何渗透其中,以及文字的形体如何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字形态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早期文字,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幅幅微缩的图画,充满了生动的表现力。书中还探讨了文字与礼仪、信仰、艺术之间的联系,让我意识到,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带有宗教或祭祀含义的文字符号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文化,更是“呈现”文化,让我能够通过文字的“图像性”,去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华文明认知的另一扇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文字就是纯粹的记录工具,没想到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邃的图像文化。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那些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仿佛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先民们生活、信仰、审美的活生生的图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文字演变过程的论述所吸引,了解到每一个笔画的转变,都可能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审美观念的变迁息息相关。例如,书中对“象形”文字的解读,让我惊叹于古人如何将自然万物巧妙地凝练成方寸之间的形体。那种对细节的挖掘,对文化基因的追踪,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古籍,眼前浮现的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根源的好奇和热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宝库中探险,而这座宝库就是中华文字图像文化的丰富遗产。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文字的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笔画之间的古老智慧和视觉叙事。我之前对很多古文字的理解都停留在“认识”层面,这本书却教会我如何去“解读”它们,去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图像逻辑和文化意涵。书中对文字与自然、文字与社会、文字与人心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再把汉字仅仅看作是一种书写符号,而是将它们视为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的活态文化。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细的注解,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华文明生命力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熟知的文字,并从中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