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原著成书于一九二七年,且由陈宝琛署名,段祺瑞题词,王贤宾、阚铎等人题跋。原书由常年居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野崎诚近辑录而成,书中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至今无人企及。
2. 全书图文并茂,共收入400余幅吉祥图案,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图案寓意和具体用途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从历史与文化出发,解读吉祥图案;从生活与日常出发,去疑释义,雅俗共赏,是一部集学习、研究、欣赏、收藏、应用为一体的生活文化教材。
3. 吉祥图案经千年传承,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揭示着古典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全书用400余幅精美吉祥画,生动呈现传统装饰艺术,表达中国人骨子里的厚道与美好,带你重新认识中正典雅、温柔敦厚的古典中国。
4. 封面由著名书装设计师操刀特别设计,和全书古意盎然的风格相呼应。全彩印刷,色泽温润,双封设计,美观的同时也可以对书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装帧轻巧,唯美珍藏。
5. 随书附赠特别定制的一套八幅“万事胜意”精美主题祈福画,所选图片分别是“和合如意”“飞鸿延年”“连钱”“天中辟邪”“同偕到老”“五福和合”“喜从天降”“指日高升”,单幅尺寸为8cmⅩ14cm,116克超白大地纸高清印制,可作装饰、书签和表白礼物使。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是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内收传统吉祥图案400余幅。题材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意义和内涵,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它通常应用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凝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野崎诚近(1884~?)
日本人,生于日本金泽。清末民初即在我国居住,精通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曾在天津开设古玩铺。本书是他留居中国数十年间辑录整理而成,他对中华民间吉祥图案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至今难以企及。
译者简介
郑灵芝
日语专业研究生,从事日语相关工作多年。热爱笔译,已出版译著《养狗记》(太宰治作品)、《青梅竹马》(樋口一葉作品)等。随夫外嫁,现居美国。
目录
解读中国传统风俗的一点研究阅读引导
平安如意 / 001
事事如意 / 006
百事如意 / 009
万事如意 / 010
新韶如意 / 015
吉祥如意 / 017
和合如意 / 018
竹报平安 / 019
岁岁平安 / 022
四季平安 / 024
马上平安 / 026
双福 / 027
五福捧寿 / 028
五福和合 / 030
纳福迎祥 / 031
榴开百子 / 033
华封三祝 / 037
多福多寿多男子 / 038
多福多寿 / 041
福在眼前 / 042
福寿双全 / 050
翘盼福音 /053
三多九如 /054
平安五福自天来 /056
福寿如意 / 057
福禄寿三星 / 062
双喜 / 064
同喜 / 070
竹梅双喜 / 072
报喜图 / 073
喜在眼前 / 075
喜相逢 / 076
喜上眉梢 / 077
喜报春先 / 078
欢天喜地 / 079
喜从天降 / 080
岁寒三友 / 082
天地长久 / 087
天地长春 / 088
长生不老 / 089
长春白头 / 090
万代长春 / 091
杞菊延年 / 092
延年益寿 / 095
寿图 / 098
百寿图 / 100
八仙庆寿 / 103
八仙过海 / 107
八仙仰寿 / 108
群仙祝寿 / 109
群仙拱寿 / 110
群芳祝寿 / 112
芝仙祝寿 / 113
齐眉祝寿 / 115
天仙拱寿 / 116
天仙寿芝 / 117
仙壶集庆 / 118
蟠桃献寿 / 119
瑶池集庆 / 120
麻姑献寿 / 122
东方朔捧桃 / 125
海屋添筹 / 126
嵩山百寿 / 128
寿山福海 / 129
必得其寿 / 130
贵寿无极 / 131
春光长寿 / 133
万寿长春 / 134
代代寿仙 / 135
寿居耄耋 / 136
八吉祥 / 137
龟鹤齐龄 / 143
松鹤长春 / 147
百禄 / 148
鹤鹿同春 / 151
国色天香 / 152
官居一品 / 153
富贵长春 / 154
长命富贵 / 155
功名富贵 / 156
富贵寿考 / 157
白头富贵 / 158
正午牡丹
富贵耄耋
富贵万代
富贵平安
神仙富贵
满堂富贵
玉堂富贵
荣华富贵
一路荣华
金玉满堂
和合二圣
因何得耦
同偕到老
夫荣妻贵
子孙万代
瓜瓞绵绵
早立子
早生贵子
连生贵子
鸳鸯贵子
麒麟送子
宜子孙
宜男益寿
宜男多子
兰桂齐芳
福增贵子
寿献兰孙
三纲五常
伦叙图
教五子
五子登科
苍龙教子
聪明伶俐
伶俐不如痴
三元及第
连中三元
喜报三元
喜得连科
一路连科
状元及第
状元祝寿
一甲一名
雁塔题名
杏林春燕
青云得路
春风得意
平升三级
太师少师
一品当朝
带子上朝
丹凤朝阳
官上加官
加官晋爵
指日高升
翎顶辉煌
加官受禄
封侯挂印
马上封侯
辈辈封侯
冠带传流
英雄独立
英雄斗志
君子之交
同心之言
大人虎变
君子豹变
一品清廉
一琴一鹤
唯吾知足
家家得利
年年大吉
年年有余
连年有余
渔翁得利
和合万年
吉庆有余
本固枝荣
刘海洒钱
羲之爱鹅
洞天一品
尚书红杏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玉树临风
松菊犹存
八骏马
福缘善庆
百鸟朝王
天官赐福
天中辟邪
天中集瑞
百事大吉
弯弯顺
室上大吉
九世同居
安居乐业
举家欢乐
九秋同庆
三阳开泰
九阳启泰
太平有象
河清海晏
题名索引
平安如意◎ 花瓶中插一柄如意的图案或花瓶的瓶耳呈如意形状的图案。
瓶与平同音同声,内插如意,寓意平安如意。
如意随佛教一道从印度传来(梵语阿那律)。传说僧侣讲经时,为避免忘词,常将要点写于其上。今菩萨像往往手持如意,为佛具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制作了一种器物,可兼作后背发痒而手又够不到时的手指状蚤杖和文官上奏时用于书写启事要文备忘的笏板,同时还可用于指挥或护身。此器物因其功能,取名为如意。后随着道教的兴盛,改仿灵芝(参照P054、P113)或祥云(参照P225)的形状,又因名称和形状寓意吉祥,遂成颂祝之物。
|应用|
家具、什器、建筑等。另,白玉、木、竹等制成的如意作为寿礼使用最多。
|附记|
如意(或如意头)和花瓶也可分开,分别用于家具、建筑的饰边或生活器具、衣料纹样等。
事事如意两个柿子或唐狮子两头和如意一般绘灵芝代表如意的图案。
柿与事同音同声,两个为柿柿,寓意事事。
柿有七德,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曰:“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一是树木的寿命长,二是树荫多,三是鸟不筑巢,四是不生虫,五是红叶可供赏玩,六是能结华美的果实,七是落叶尤其阔大。)可雅俗共赏。
狮亦与事同音异声,狮子为百兽之王。(参照P233)
|应用|
衣料、家具、什器、饰品等。此外,在生日、婚礼的花簪等上也较多使用。
|附记|
柿蒂用于各种纹样,尤其在建筑图案中多有应用,因《尔雅翼》有云:木中根固者惟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在诸树之根中,以柿树最为稳固,俗称柿盘。)寓意地基坚固、扎实。
柿蒂纹
百事如意百合花或百合根、柿子或唐狮子及灵芝的图案或柏树盆栽配以柿子和灵芝的图案。
百合与百事有同一个百字。柿与事同音同声。狮与事同
音异声。灵芝(参考P001,P006,P054,P113)柏与百同音同声,是不老长青之嘉树。
|应用|
画稿、家具、什器等。此外,在生日及婚礼的花簪等上也较多使用。
万事如意万年青和灵芝或卍字和如意的图案。
万年青与万事有同一个万字。
传说卍或卐原非汉字,而是梵字,则天武后于长寿二年将其录为文字,定读音为万,意为吉祥万福聚集之地。一般作为万的变体字。
灵芝(参照P001,P006,P054,P113)
|应用|
画稿、衣料、家具、什器等。在婚礼的花簪等上也较多使用。
|附记|
卍字向四方纵横延伸,互相连锁,形成各种纹样,取不断长久之意,称作卍锦、长脚卍字或富贵不断头(参照P161)(也与变体寿字组合,称作团万寿字、万寿锦等)。在衣料、建筑、家具、什器等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作为饰边也有颇多应用。
另有一种相似的图案是象征闪电的雷纹(俗称回纹)。雷纹以雷的象形文字为胚胎,多见于钟、鼎、彝等。雷雨是滋润万物的元素,又因其形状寓意不断长久,颇为吉祥,有各种变体,在建筑、家具、什器、衣料等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并与拐子龙(参照P203)连锁形成各种纹样。
此外,回字大量排列,称回回锦,其形肖似雷纹。
解读中国传统风俗的一点研究
关于中国研究的必要性,时至今日已无可辩驳。值得研究却尚未有人着手的材料,简直多不胜数。
我在中国已有二十年,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的一事一物无不可用来作为研究的资料。且这些研究的根本意义应当首先指向中国人的国民性。现下,中国逐渐觉醒,蜕旧壳,迎新生,正是见证万般世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身处混乱局面而欲探究其国民性,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静观之下,可发现积习之力仍是决定新生方向的指南。四千年培养起来的传统国民精神形成一条水脉,无论在何等澎湃的激流之中仍能凸显其鲜明的存在感。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中国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其终极。
传统的国民精神又形成共同的趣味嗜好,表现多端。对于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稍离的衣食住行当中普遍使用的设计图案,溯其起源,知其发展,作为国民性研究的有力资料,想来并非我一已之偏见。
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吉祥图案的研究亦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捷径,故兢兢业业多年,编此一书。本书搜集图材四百余种,虽仍有遗漏,但一般图案已基本网罗在内。
请允许我略述一二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中国人在宗教上信奉的是儒、道、释三教。在道德上自然是以儒教为本体,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之影响也颇为深远,其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诚然,儒释二教的精髓在部分学者隐士中间得到哲学上的研读推究。但是,生于中国育于中国的道教与民族性和民族感情最为契合,早早便对二教进行吸收和同化,最终高举所谓三教归一这个标语成为举国信仰,希求富贵、梦想不老、渴望神秘、憧憬仙界,只消略看一看这些图案,你大约就能同意这些欲望是何等强烈。
而且,这些信仰要说是因道教而发生,恐怕也不尽然。《书经》中的《虞书·益稷篇》有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在郑玄的注中这样写道:
“会读为绘,谓画也。絺读为黹、黹紩也,谓刺也。宗彝,虎蜼也、谓宗庙之郁鬯尊也。粉米,白米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紩以为绣施之于裳也。”
结合该注,可知人们早在尧舜之世已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看重吉祥。道教萌芽于这些先天信仰之上,又经释儒二教的培育,成为今日的模样。总之,道教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固有性格本身披上宗教的外衣,因此我们可将今天的中国国民性看作以道教为经、儒教为纬、更以佛教点彩的绫锦,这一点在这些图案当中展示无遗。
日本虽无道教的庙观道士,但经大陆文明着色之后进入日本的佛教已吸收了道教的特色,道教的感化早已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大量痕迹,在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断形成深刻的波纹。且看我们衣食住行当中的创意图案上接受了多少中国传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的这点小小研究不仅可用于了解中国,还可帮助人们了解日本自身。总而言之,在这方面也能深切认识到源自同一个文化苗圃的同文同种的两个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外,我们日本人认为中国是文字国家,只觉得汉字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同时也是需要用耳朵去听的文字。声音是中国文字史上不可忽略的要素,形声在仓颉造字法则、亦即《六书》中位列其一。《说文》九千三百字中,专属于形声一类的共七千有余(根据吴锦章的《六书类纂》)。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乾嘉年间,将声韵之妙用于经传训诂的做法经高邮王氏父子流行开来,清朝小学家对此无人不知。然而在我国,埋头研究宋学的学者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只要大家看到本书所列图案材料中异字同音如何得到重视,就可认识到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即汉字也是应当用耳朵去听的文字。
中国有大量非常优秀独特的文献和艺术,人民有大国国民的素质,即使某段时期国家动乱,政治腐败,一旦机运到来,便又能奋然勃兴。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本书所收录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图案,此外应该还有不少钟鼎器物上出现过的比一般创意图案略为高尚、同时也是本书所收图案之源泉的图案。希望他日能将这些图案也汇编成书,以此书为彼书之通俗篇,彼书为此书的博古篇。
野崎诚近写于20世纪20年代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我一直以为“吉祥图案”不过是些老掉牙的装饰,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书中对每一个图案的讲解都极为详尽,从历史渊源、文化象征,到实际应用,都做了深入的挖掘。比如,我一直对“缠枝莲”情有独钟,觉得它优雅而富有生命力,书中则详细解释了它“万寿延绵,富贵缠身”的寓意,以及它在瓷器、织锦等工艺品上是如何巧妙运用的。作者的文字语言流畅,充满了文学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听一位饱学之士在讲故事。他不仅介绍了图案本身的含义,还穿插了许多与图案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让每一个图案都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太平有象”的解读,那大象驮着宝瓶的形象,寓意着吉祥和平安,简单而又直击人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博大精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早就听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今天终于有机会拜读。第一眼就被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所吸引,每一幅都清晰地展现了吉祥图案的细节,搭配上作者细腻的文字阐述,简直是一种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我一直对“团圆”这个概念很看重,所以在书中寻找与此相关的图案时,对“月宫祥瑞”的讲解格外关注。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月宫图案的组成元素,如月亮、桂树、玉兔、蟾蜍等,还深入剖析了它们所象征的团圆、长寿、美好的寓意,以及这些寓意是如何在不同的节日和庆典中得以体现的。这种将图案的视觉美学与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图案相关的民间习俗和艺术实践,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如何在家中悬挂和张贴带有吉祥寓意的挂饰,这些都让书中的内容显得格外生动和贴近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了,也对这些古老的符号充满了敬意和热爱。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多年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解读这些代代相传的吉祥图案。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并且远超我的想象。它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令人敬佩,无论是对图案形制的演变,还是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象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辅以大量的图例和文献支持。但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冷的学究姿态,而是用一种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古老而美好的符号,带到了普通读者的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五福临门”的解读,它将“福”字的各种变化形式,以及“福”所包含的寿、康、宁、善终等不同层面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人在欣赏图案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阅读此书,我仿佛走进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同感受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思想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在浩瀚书海中发现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东西似乎正在被淡忘,让人感到惋惜。而这本书,以一种极为认真和深入的态度,为我展开了一个关于“吉祥图案”的宏大画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介绍,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这些图案的源头,分析其形制的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意义。例如,关于“龙凤呈祥”的图案,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其在皇家御用器物上的地位,还细致地探讨了在民间,它所寄托的对美满婚姻和家族兴旺的朴素愿望。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官方到民间的梳理,使得对吉祥图案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者的考证严谨,引用史料详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感情。我常常在一页页的阅读中,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将自然的元素,如花鸟鱼虫、山水云石,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承载情感与期盼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尘埃,将我引向了那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古老世界。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图案:蝙蝠的“福”字谐音,莲花的“连”意,鱼儿的“年年有余”的祝福,以及那象征着绵延不绝的祥云。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朴素愿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凝结。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将每一个吉祥图案背后的故事、演变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体现,都讲述得细致入微。从宏观的皇家宫殿到微观的民间器物,从衣衫服饰到建筑装饰,这些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如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如意”纹样的解读,那随心所欲的曲线,勾勒出无限的可能性,也象征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期盼,让人不禁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也更加理解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