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宫廷与异域: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万平,郭福祥,韩秉臣 著
图书标签:
  • 物质文化
  • 文化交流
  • 宫廷文化
  • 17世纪
  • 18世纪
  • 中外交流
  • 历史
  • 艺术史
  • 社会史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68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9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故宫所藏外国文物为起点,对清代的朝贡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元素做了研究探讨。清代宫廷与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欧美的新式物品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皇宫,这些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也反映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前言/序言


《东方香料与西方丝绸:17、18世纪的全球视野》 十八世纪,全球的脉搏在新航线编织出的贸易网络中跳动。风帆时代的巨轮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宫廷的奢华与异域的神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商业图景,探寻17、18世纪,香料、丝绸、瓷器、茶叶、白银等关键物质如何跨越海洋,连接起东方与西方,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这一时期全球贸易的骨架。我们首先审视贸易的驱动力——来自欧洲日益增长的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以及东方商品如瓷器、茶叶、丝绸在欧洲市场的爆发式流行。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航线,无论是经由陆路的丝绸之路余脉,还是蜿蜒曲折的海上丝绸之路,亦或是连接欧洲与美洲,再辗转至亚洲的三角贸易。这些贸易路线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文化的交融点。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具体的商品及其流转。香料,从胡椒、肉桂到丁香,它们如何从亚洲的香料群岛飘洋过海,成为欧洲餐桌上的珍馐,又如何引发了商业竞争与殖民扩张。丝绸,这种源自中国的神秘织物,如何征服了欧洲的贵族阶层,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并催生了欧洲本土丝织业的变革。瓷器,作为中国的独特发明,其精美的工艺与独特的东方韵味,如何俘获了欧洲人的心,甚至促使欧洲人花费巨大的精力去仿制。茶叶,这种来自福建的饮品,如何逐渐渗透到英国、荷兰等国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深刻影响了社会交往与生活方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商品,我们还将探讨白银在全球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涌入亚洲,填补了东西方贸易的逆差,也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的货币体系与经济结构。同时,本书也将触及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物质交流,例如欧洲的金属制品、武器、呢绒等商品在亚洲市场的出现,以及动植物的交换,如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东方,而稻米、柑橘等则被引入西方。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商品的交换层面,更关注这些物质交流背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这些商品的贸易如何促进了商业技术的进步,例如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革新,以及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审视物质交流如何引发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东方艺术风格如中国风(Chinoiserie)在欧洲的流行,证明了物质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激发新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创作。反之,欧洲的某些器物与技术也悄然传入东方,影响着当地的工艺制作与生活方式。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物质交流带来的社会变迁。贸易的兴盛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对珍稀商品的需求也推动了殖民活动与帝国扩张,深刻地塑造了全球的政治版图。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贸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例如新食物的引入如何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新的纺织品如何改变了服装的样式,以及全球化趋势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东方香料与西方丝绸:17、18世纪的全球视野》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全球物质文化交流图景。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时期物质流动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让读者理解17、18世纪并非孤立发展的时代,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深度互动与相互塑造的关键时期。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大陆与海洋的思想旅程,重新认识那个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流转,却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17、18世纪那种充满想象力的时代背景,一个商品、思想、艺术在远洋的航线上奔腾涌动的时期。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信息尚未发达的年代,异域的物质文化是如何在有限的传播途径中,深刻地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中国的精美瓷器、奢华丝绸是如何在欧洲宫廷引起热潮,甚至催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和家居陈设的潮流。同时,我也对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品,例如精密的机械钟表、色彩斑斓的玻璃器皿,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在皇室贵族中间受到追捧,甚至与中国本土的工艺技术产生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本书的标题“宫廷与异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既有对高高在上的皇室生活的好奇,也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域风情充满了向往。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件跨国贸易的商品,是如何从它的产地经过漫长的旅程,最终来到目的地,并在那里引发一系列的文化变革。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中,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17、18世纪的欧洲绘画,那些描绘贵族生活的画作中常常出现的中国屏风、瓷器,或是荷兰黄金时代风俗画中偶尔出现的东方地毯,都似乎在暗示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我一直对这种“东方主义”的流行以及它对西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感到着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对异域物质文化的追捧,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具的摆设、服饰的搭配,到餐具的选择、礼仪的演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比如某位欧洲皇室成员是如何痴迷于中国园林设计,又或是某位富商是如何在家中陈列琳琅满目的东方珍宝,以此来展现物质交流对个体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同时,我也很好奇,这些来自异域的物质,在进入新的文化土壤后,是否也经历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这本书的题目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宫廷和异域之地,去探索物质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器物,更是那个时代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一直对那些远渡重洋的商人、探险家、传教士以及艺术家们充满了敬意,是他们将不同文明的物质精华带到了对方的土地上。我特别好奇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东方宫廷的珍宝,是如何被精心包装、长途跋涉,最终呈现在西方王公贵妇的宴会厅里,又引起了怎样的赞叹和模仿。同样,那些在欧洲备受追捧的玻璃制品,例如色彩斑斓的威尼斯玻璃,它们在中国是否也拥有类似的地位?书中对于这些物质交流背后的人文故事的描绘,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壮丽景象。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出这些物质交流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甚至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例如,新奇的异域商品是否曾引发了社会内部的讨论,甚至是阶级之间的摩擦?这些物质的流动,是否也伴随着思想、宗教、艺术的传播,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东西方的世界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色的宫廷纹饰和一抹异域风情的丝绸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历史上的物质文化交流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全球化尚未完全实现的17、18世纪,东西方之间各种奇珍异宝的流动是如何塑造了彼此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当时的贸易路线、主要商品以及这些商品在中西方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中国的瓷器、丝绸是如何在欧洲掀起一股“中国风”,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家居陈设甚至审美观念?反过来,欧洲的钟表、玻璃制品、金属工艺品又是如何进入中国,被宫廷贵族所珍视,又如何与中国的本土工艺相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这本书的标题“宫廷与异域”也暗示了其研究的广度,既有触及高高在上的皇室生活,也有描绘边缘地带的异域风情,这种对比和交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具体的贸易细节,比如哪些港口是最繁忙的,哪些商人是主要的推动者,以及当时的关税政策对贸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宫廷与异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宏伟的皇家宫殿和遥远神秘的异域风情,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17、18世纪那个大航海时代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当时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是如何征服欧洲市场,成为贵族阶层身份和品味的象征,甚至是如何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同样,我也很好奇,来自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望远镜等精密仪器,又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对当时的宫廷生活、科学技术产生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某位中国皇帝是如何喜爱西方钟表的,或是某位欧洲王后是如何收集中国瓷器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列物品,更能讲述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另一片土地,以及它们在新的环境中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