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宪 著,周宪 编
图书标签:
  • 视觉文化
  • 当代中国
  • 文化研究
  • 图像研究
  • 社会学
  • 传播学
  • 艺术史
  • 媒介研究
  • 中国文化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2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160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88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属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是一部
观念多元的跨学科前沿原创著作,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以中国本土问题为导向,探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文化实践路径。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聚焦于“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之互动关系,将视觉文化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从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景观、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六个“扇面”出发,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视觉性建构的复杂关系,以期厘清当代中国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并探索视觉文化实践如何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在艺术理论、美学、视觉文化等领域。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间的理论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理论、美学及文化研究等领域。出版有专著《审美乌托邦的想象》、编著《艺术理论基本文献? 中国近现代卷》、译著《100 位大艺术家》等。
周计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艺术理论与美学。著作《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先后获南京大学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译著《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等。
庞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学理论、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等领域。译著《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童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思想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间哲学》、《嵇康评传》,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 中国古代卷》。
殷曼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现代西方美学及艺术理论。著作有《“艺术界”建构及其现代意义》,主编《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古代? 近现代卷》,译著《今日艺术理论》等。
祁林,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在媒介文化研究、文创创意等领域。著有《电视文化的观念》,译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等。

精彩书评

由周宪教授带领的这支由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的视觉文化研究团队,从中国本土的视觉经验出发,从各个层面深入梳理了中国本土的视觉性特征,探究了中国视觉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本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视觉文化研究理论,在我国学界有开先河之功,可谓是视觉理论落地性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在国内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中,本书是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的系统性厚重著作,一方面显示了宽阔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凝聚了强烈的中国意识。……在国际相关学术话语中,这将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可贵的中国声音。

——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主编序 /1
导 论 /1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2
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
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
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 /12
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
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 /4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
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 /44
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
第二节 “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55
一、 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 /65
第三节 “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 /69
一、 消费型偶像的兴起 /69
二、 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 /79
第四节 “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 /87
一、 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 /99
结 语 /111
参考文献 /114
第二章 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 /116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116
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117
二、 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 /121
三、 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 /126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 /129
一、 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 /129
二、 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132
三、 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137
第三节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142
一、 超越革命现实主义 /142
二、 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场 /155
第四节 视觉符号的挪用 /163
一、 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164
二、 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 /172
三、 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179
结 语 /184
目 录3
参考文献 /188
第三章 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 /19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谓“草根传媒文化”? /191
二、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 /195
第二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 /199
一、 形象与情感的互动 /200
二、 情感形象的类型学 /203
第三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戏剧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节 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 /225
一、 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 /226
二、 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 /244
结 语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2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 /253
一、 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 /253
二、 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观? /26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 /265
一、 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273
4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第三节 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 /279
一、 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 /279
二、 奇观的三种形态 /283
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话语权 /295
一、 景观建构的话语权 /295
二、 城市空间中的地标性景观 /304
第五节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 /314
一、“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 /314
二、“ 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 /317
结 语 /320
参考文献 /322
第五章 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 /324
第一节 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 /324
一、 何谓视觉体制? /324
二、 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 /326
三、 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 /335
第二节 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 /341
一、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 /341
二、 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 /343
三、 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 /351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 /361
一、 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 /362
二、 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 /367
三、 体验型表征的问题 /375
第四节 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 /377
一、 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 /377
二、 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 /381
目 录5
三、“ 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 /385
四、 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 /392
五、 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 /397
结 语 /399
参考文献 /407
第六章 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 /409
第一节 技术与视觉技术 /409
一、 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 /410
二、 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 /413
第二节 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 /417
一、 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 /418
二、 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 /424
三、 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 /431
第三节 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 /435
一、 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 /436
二、 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 /441
三、 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 /446
第四节 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 /453
一、 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 /456
二、 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 /465
三、 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结 语 /482
参考文献 /485
作者简介 /487
主编序 /1
导 论 /1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2
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
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
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 /12
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
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 /4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
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 /44
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
第二节 “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55
一、 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 /65
第三节 “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 /69
一、 消费型偶像的兴起 /69
二、 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 /79
第四节 “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 /87
一、 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 /99
结 语 /111
参考文献 /114
第二章 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 /116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116
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117
二、 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 /121
三、 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 /126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 /129
一、 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 /129
二、 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132
三、 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137
第三节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142
一、 超越革命现实主义 /142
二、 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场 /155
第四节 视觉符号的挪用 /163
一、 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164
二、 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 /172
三、 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179
结 语 /184
目 录3
参考文献 /188
第三章 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 /19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谓“草根传媒文化”? /191
二、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 /195
第二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 /199
一、 形象与情感的互动 /200
二、 情感形象的类型学 /203
第三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戏剧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节 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 /225
一、 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 /226
二、 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 /244
结 语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2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 /253
一、 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 /253
二、 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观? /26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 /265
一、 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273
4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第三节 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 /279
一、 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 /279
二、 奇观的三种形态 /283
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话语权 /295
一、 景观建构的话语权 /295
二、 城市空间中的地标性景观 /304
第五节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 /314
一、“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 /314
二、“ 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 /317
结 语 /320
参考文献 /322
第五章 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 /324
第一节 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 /324
一、 何谓视觉体制? /324
二、 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 /326
三、 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 /335
第二节 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 /341
一、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 /341
二、 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 /343
三、 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 /351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 /361
一、 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 /362
二、 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 /367
三、 体验型表征的问题 /375
第四节 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 /377
一、 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 /377
二、 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 /381
目 录5
三、“ 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 /385
四、 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 /392
五、 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 /397
结 语 /399
参考文献 /407
第六章 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 /409
第一节 技术与视觉技术 /409
一、 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 /410
二、 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 /413
第二节 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 /417
一、 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 /418
二、 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 /424
三、 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 /431
第三节 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 /435
一、 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 /436
二、 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 /441
三、 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 /446
第四节 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 /453
一、 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 /456
二、 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 /465
三、 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结 语 /482
参考文献 /485
作者简介 /487

精彩书摘

导 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描述它都不为过:“巨变”、“剧变”、“激变”、“大转折”、“深刻转型”。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波兰尼曾有一本影响颇大的著作,书名为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文版有不同译法,《大转型》、《巨变》等。这本书分析了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深刻变迁。我们认为,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来描述改革开放以降的中国社会变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其变迁的程度和范围是空前的,其影响波及社会文化的所有领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1

本课题的主旨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既是这一转型的产物,也是这一转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所以,探究社会转型期的视觉文化,就必须聚焦于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演变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导论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加以描述,界定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这两个概念的意涵,解析两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接着,对视觉文化的若干核心概念加以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转型期视觉文化须考量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一、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在文化学上,关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类型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对文化变迁三类不同量级的区分值得关注,按其影响大小分为三个量级。第一种是以十年来计,各种时尚风潮属于此类,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如是;第二种是以一个世纪的百年为单元,在西方这种说法尤其普遍。比如瓦萨里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的考察,引入了诞生、发展、高峰和衰落的进化论视角,把文艺复兴三百年区分为14、15、16世纪三个单元,形成了以世纪百年为单元的发展、高峰和衰落的历史构架。除了这两种以时间段落来界定和描述的方法之外,另一种不能用时间范畴规定的变迁是所谓“激变”,它是一种更为激进的,甚至颠覆性的变革。比如西方的现代主义运动即如是,以至于有人认为它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灾变”。如果引入此一视角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当属一个伟大的“激变”。

关于社会变迁,历来有林林总总的不同定义,国内外学界对此已有很多的争议和讨论。本课题研究倾向于采用社会学的视角来讨论,即社会变迁特指一个社会随时间推移在社会结构、组织和行为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比如以下两种定义:

社会变迁是指个人、群体、组织、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Ritzer et al., 1987)

社会变迁是指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Farley, 1990)

这两个定义看起来大同小异,都是强调外在的社会结构、组织和行为层面的变化,这的确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方面。第一个定义指出了从个体到社会一系列逐步扩大的范畴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二个定义则点出了从人们的行为模式到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联。个体行为通过群体效应最终作用于组织、文化和社会,导致了行为模式与社会关系、制度和结构关系的深刻变化。但是,仅有社会学的视角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因为社会变迁并不只限于外在的社会关系或制度层面,还有更隐秘甚至难以观察的主体经验的层面,尤其是社会变迁的客观事实对身处其中主体的心理、精神或心态等主观层面的影响,对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公民的主体性的建构。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社会变迁一方面导致了外在的社会层面的巨大转变,同时也改变了身处其中的社会行动者的内在心态、心理和精神。因此,对变化及其影响的考察显然不能局限于一些客观的事实分析,更要考量社会行动者对这些变化的社会事实的主观体验。更重要的是,变化了的客观事实导致了变化了的主体经验,反过来,变化了的主体经验又推动或深化了客观事实的进一步嬗变。我们认为,社会变迁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客观层面与主体的精神层面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从变迁的动因上看,任何社会变迁首先取决于社会物质实践,但物质实践的变革往往又有赖于主体的观念变革,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中体现得非常显著。

由此来看,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来审视社会变迁,有必要采用语境化的方法,进入中国当代社会复杂的长时段,还原特定语境与其主体性建构的复杂关系,进而揭示出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主客观层面的互动性变化。据此,本课题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来审视视觉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视觉文化的演变来审视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始终聚焦于身处这一伟大转型潮流中的社会实践主体,考察视觉文化如何推动人们积极参与和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由此建构出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基于这样一种方法论的预设,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变迁不但是一个被社会实践主体所外化了的物质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被他们经验到并自觉加以建构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至此,涉及本课题的一个关键性设计,就是社会变迁有赖于主体的观念、行为和社会实践,而社会变迁又反过来塑造甚至改变了实践主体的观念和行为。进一步,社会变迁不仅包含了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可观测的客观层面的变化,更有潜在的、隐而不显的实践主体的主观层面的重构。一言以蔽之,社会变迁在重构社会的同时,必然也重构了其主体性,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恰似一枚硬币之两面。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性的考察对本课题来说极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心并不在于社会变迁的事实本身,而是聚焦于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解析这一交互关系中视觉文化如何建构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实践者的主体性。

视觉文化是改革开放以降中国社会变迁中最显著的文化发展趋向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所导致的伟大社会变迁,就不可能有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当然,在这几十年间,视觉文化本身也有一个渐趋凸显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之初,视觉文化尚未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形态;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当中国社会越来越显现出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的特征时,视觉文化便由隐到显,由边缘到中心,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形态。所以,我们把视觉文化视为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形象表征的方式的创新,参与了中国当代社会的伟大实践,有力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社会转型;同时,视觉文化又建构了参与转型的实践者的主体视觉经验及其社会认知,从而塑造了当代公民的主体性。正是在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本课题将集中研讨视觉文化与社会实践主体的视觉建构关系,这种建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即社会的视觉建构和视觉的社会建构。


前言/序言

让我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开始说起。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儿子上初中时,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为孩子有点近视,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电视,于是我建议他最好去读一下纸质版小说《三国演义》。孩子不乐意了,他和我讨价还价,坚持要看电视连续剧。后来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聊昨晚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其魅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阅读。这使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呢?
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在国际学界的各种资源中寻找答案时,发现一个新的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中,那就是“视觉文化”。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对视觉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但该书毕竟是一孔之见,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探究,留下一些遗憾。而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首先,这一成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们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努力,获得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其次, 它是一个本土文化专题性研究,专注于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现实问题,具有显而易见的在地化特征。这个项目历经几年的磨砺,无数次的讨论、电邮、会议、工作坊和通稿会,在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下,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了。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视觉文化是一个当代社会异常突显的文化现象,用雅各布森的术语来说,视觉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导”(或“主因”);用威廉斯的术语来描述,视觉文化乃是一个支配性的文化形态。今天,没人能抗拒或躲避视觉文化,每天一打开手机,或是电脑屏幕,各种视觉形象或符号铺天盖地袭来,所以眼睛成为最忙碌的感官,争夺注意力业已成为一种驱动力强劲的产业。记得有艺术家说过这样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们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们。这就是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真实情景。
那么,如何思考视觉文化呢?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实并不在于视觉文化本身。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视角来看,自1970年代末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这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而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正是这个时代激变的产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会有视觉文化的出现。所以,在地化的视觉文化研究必须关联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源出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并折射出其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又在视觉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将视觉文化置于一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进而深入探究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由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我们觉得应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特定社会转型如何在视觉上塑造特定社会主体,而主体又如何通过视觉来认知转型中的社会现实和自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应着重研讨两个方面的建构,即“视觉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的视觉建构”,期望通过这个辩证建构的视角,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变如何催生并形塑了视觉文化,同时也揭橥视觉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转变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含义广阔,包罗万象。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抓住重点来研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本课题的设计,我们采取的是类似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扇面”分析法(见卡西尔《人论》), 攫取了视觉文化中的六个不同“扇面”,它们如同打开的六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景观。这六个“扇面” 是: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形象、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前四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的不同领域,后两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体制和技术,整合起来就完成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
本课题的研究前前后后经历了五年,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有集体讨论,又有分工收集资料和个人撰写。本书各章分工的情况如下:
导 论 周 宪
第一章 李 健
第二章 周计武
第三章 庞 弘
第四章 童 强
第五章 殷曼楟
研究项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谢参与研究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成员。几年来,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虽然每个子课题最终成稿时只有五万字左右,但每个子课题负责人都写了不下于十几万字的初稿。曹雪芹写《红楼梦》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本课题五年甘苦也颇不寻常。没有团队成员的辛勤劳作,这本有分量的研究专著的面世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我要感谢许多不同程度参与本项目的学者,这里既有参加本课题工作坊的国内同行,也有专门前来南京大学做学术交流的外国学者,还有帮助本课题做前期社会问卷调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为本课题增添了许多光彩。
最后,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先生,他颇有见识地看中了这个项目,并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同时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陈叶女士,她一直跟踪本课题的进展,并积极组织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没有出版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这个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


《镜语:近代中国影像的生产、流通与再现》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大致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视觉文化,深入剖析了照片、海报、绘画、电影等各种视觉媒介的生产机制、传播路径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并非直接探讨“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性浪潮席卷下的中国,审视视觉形式如何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迁、身份构建与权力运作的重要窗口。 在“生产”层面,本书将考察摄影术、印刷术等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新技术如何被不同社会群体所接纳、改造,并融入原有的视觉传统?例如,早期的摄影师如何平衡西方技术与中国审美?画报社和广告公司又是如何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制造出大量图像?本书还将探讨图像生产者的身份,无论是专业摄影师、画家,还是普通民众,他们的视角和意图如何影响着最终呈现的视觉内容。作者将通过对上海、北京等近代都市的影像生产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不同地区和阶层在图像生产中的差异与联系。 在“流通”层面,本书将梳理近代中国视觉品的传播网络。报刊杂志、画报、电影院、集市,乃至口耳相传,都是图像流通的重要载体。这些图像是如何跨越地域、阶级和性别界限的?盗版、仿制、翻译等现象又如何在中国特的语境下发生?本书还将关注图像的消费场景,例如,市民如何在茶馆、书摊上接触到琳琅满目的视觉品?家庭和私人空间又是如何被图像所渗透的?通过对这些流通渠道的考察,我们可以理解视觉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再现”层面,本书的核心在于分析视觉品所承载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构建和协商社会现实。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切入: 身份的建构与表演: 图像如何塑造和描绘个体与群体的身份?例如,个人肖像摄影如何成为一种身份的自我塑造工具?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女性形象,以及民族主义宣传画中的“中国人”形象,又是如何被集体塑造和接受的?本书将探讨这些视觉再现如何回应或挑战传统的身份认同,并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身份焦虑与自我认同的探索。 社会现实的折射与想象: 视觉品是如何捕捉、呈现,甚至是“发明”社会现实的?战争、贫困、城市景观、乡村生活,这些主题在当时的视觉作品中是如何被描绘的?本书将分析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例如,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如何通过视觉语言得以体现。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图像中的“失语者”和被忽视的群体,以及它们在视觉再现中的缺席或边缘化。 视觉文化与权力关系: 视觉品并非是中立的,它们常常与权力紧密相连。谁拥有生产和传播视觉品的权力?这些图像又是如何被用来维护、挑战或重塑社会秩序的?本书将分析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各种社会运动中的视觉动员。同时,也将考察普通民众如何通过解读、挪用和二次创作,在视觉文化中进行抵抗和表达。 跨文化交流与本土化: 近代中国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视觉文化也不例外。西方绘画、摄影、电影等艺术形式如何被引入并与中国本土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本书将考察“中西合璧”的视觉风格,以及本土艺术家和创作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独特性。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跨学科的,融合了图像学、社会史、文化史、媒体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将运用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式,对具体的视觉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会结合历史文献、社会调查等一手资料,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图景。 《镜语》并非一本关于“当下”中国视觉文化现状的书籍,但它所探讨的近代中国视觉文化,无疑为理解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系。那个时代视觉媒介的生产、流通和再现方式,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视觉环境,并影响着我们观看、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本书旨在通过审视“过去”的视觉之“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视觉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当下中国社会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奇观。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审慎和敏锐,描绘了从大众传播媒介到街头巷尾,从高雅艺术殿堂到网络虚拟空间的视觉信息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感知、情感和思维。书中对广告、电影、电视、流行音乐MV、网络 memes,甚至是城市景观的分析,都鞭辟入里,触及了当代中国人集体意识的脉搏。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如何将看似零散的视觉元素串联起来,揭示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例如,对社交媒体上网红经济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视觉驱动的消费文化如何重塑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同时,书中也提及了视觉元素在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构建中的作用,这让我对“中国”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视觉信息,似乎都能在这本书的框架下找到某种解释。它提醒我,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图像淹没的时代,而理解这些图像的生成逻辑和传播机制,是认识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对时代活力的观察和思考,读来既有智识的挑战,也有情感的共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图像和符号织就的巨大迷宫。作者以一种解构主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透视”。从海报设计中暗含的政治隐喻,到动漫作品中折射出的代际差异,再到城市公共艺术装置所承载的社会期望,书中涉及的领域之广,令人应接不暇。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怀旧”视觉符号的研究所吸引,那些曾经的经典画面和流行元素,在当代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挪用,既勾起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者在分析这些视觉现象时,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诸如符号学、媒介理论等多种学术工具,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梳理得井井有条。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保持了一种审慎的立场,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读完之后,我对许多司空见惯的视觉场景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每天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图像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信息。这本书不仅是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观看”的深刻反思,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当代中国五光十色的视觉地带。作者的笔触轻盈而有力,将各种视觉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中国风”设计元素在国际传播中的变迁,从早期粗糙的模仿到如今精致的文化输出,背后折射出的中国设计力量和民族自信心的成长,让我深感振奋。作者在分析电视娱乐节目时,也点出了其中隐藏的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和消解,这种对大众文化现象的精妙解读,让我对平日里不以为意的娱乐节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广告牌等视觉元素如何重塑城市景观和居民的归属感,这种对空间与视觉互动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城市生活的想象。尽管书中涉及的理论探讨并不算深奥,但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的案例丰富而贴切,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视觉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当代中国视觉景观的敏锐洞察力和强大的梳理能力。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视觉考古学家,在琳琅满目的现代视觉信息中,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书中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时代电影工业的发展轨迹和审美取向的变迁,让我对中国电影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对网络流行语和图像的解读,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新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群互动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讨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遍布我们城市空间的视觉符号,思考它们在公共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传递的意义。作者的论证过程清晰而富有条理,虽然涉及一些理论概念,但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是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现代性体验的深度描绘,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视觉主导的时代,而理解这些视觉信息,是理解当下中国和我们自身的重要途径。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切入点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小切口,大视角”的方式,深入挖掘了当代中国各种视觉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书中对网络表情包的社会心理分析,以及对流行歌曲MV视觉风格演变的探讨,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当下年轻人追星文化时,不仅仅关注粉丝的行为,更是深入探究了明星偶像在社交媒体上如何通过视觉形象塑造和传播,从而影响年轻一代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商业广告中“中国元素”的运用,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揭示了其中文化符号的转换与再创造,以及品牌如何借此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深入交流,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当代中国,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文化形态的深刻变革。阅读的过程,既是对视觉现象的认知,也是对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