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林义正教授讲学实录
★ 师承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讲述中国王道
★ 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
★ 提纲挈领,强调入门,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诠释春秋书法
★ 不做白话翻译,直指《春秋》核心大义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林义正,台湾彰化人,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门下弟子,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讲授公羊春秋学等课程;专攻孔学,曾撰《孔子学说探微》(1987)、《春秋公羊传伦理思维与特质》(2003)、《<周易><春秋>的诠释原理与应用》(2010)等论文。
“中国思想开始于‘元’,含乾坤二性。《易》和《春秋》皆讲‘元’,中国之学是元学,中国文化是元文化。元的文化资始资生,不然无法皆备于我。夏也者,中国之人也。中国不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而是修到‘中’的境界的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因何叫‘华夏’?华是动词,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华这个夏。”
——爱新觉罗?毓鋆
第一讲 导读............1
第一节 《春秋》指什么.......4
第二节 《春秋》有笔法........5
第三节 《春秋》学传承异径.......6
第四节 《公羊春秋》学常用术语.............7
第二讲 《 春秋公羊传》的解经预设.........11
第一节 孔子与《春秋》关系.............................13
第二节 三传诠释特点及其流别................18
第三节 史料记载孔子作《春秋》.....................21
第四节 《春秋公羊传》传孔子口说...........................25
第五节 《春秋》是借事明义的书...................................27
第六节 《春秋》是孔子晚年见志之作.......................29
第三讲 《春秋》书法论................................33
第一节 三传所传经文的差异...................................35
第二节 《春秋》书法..........................................39
第三节 笔法寓诸文辞....................................41
第四节 达例与特笔..........43
第五节 《春秋》书法正例............................45
第六节 何以书——《春秋》书法变例....................49
第七节 如何书——因文取义十一例............................56
第八节 为何如此书——借书法表意...........................59
第四讲 三世义、外内义.................63
第一节 《春秋》要旨及“微言与大义”............................65
第二节 三世义的理据与诠释....................................68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三世义诠释.....................................72
第四节 何休的三世义诠释.........................................74
第五节 三世义的榷解..................................76
第六节 外内义的理据与诠释.......................79
第五讲 五始义、一统义..........................85
第一节 《春秋》五始义.............................87
第二节 建始例寓孔子特笔......................91
第三节 董仲舒释五始....................................93
第四节 何休释五始...................................97
第五节 《春秋》王鲁................................... 100
第六节 《春秋》大一统..................... 103
第七节 《春秋》通三统...................... 105
第八节 《春秋》存三正....................... 109
第九节 《春秋》法文王.................. 111
第十节 《春秋》王义辩........................... 114
第十一节 尊王攘夷,信义成霸................. 117
第六讲 居正义、讥世卿义............. 125
第一节 《春秋》大居正........................... 127
第二节 《春秋》借褒贬示“礼”“正”................ 131
第三节 传文中“正”的解析................... 139
第四节 “礼”与“正”的关系............... 144
第五节 讥世卿...................................... 145
第七讲 伦理义、经权义......................... 151
第一节 借季子友明亲亲之道............. 153
第二节 借齐襄公大复九世雠................... 157
第三节 借曹羁、赵盾事明君臣之义.................... 159
第四节 借卫聩、辄争国明以王事辞家事............... 160
第五节 借许止进药明孝道....................... 162
第六节 託始讥不亲迎明夫妇之伦................. 163
第七节 借称君以杀世子恶失亲亲................ 164
第八节 借祭僖公事明失礼序................. 164
第九节 经权义............................. 167
第十节 “经”“权”各具何义.................... 168
第十一节 行权的条件........................... 170
第十二节 文实书法寓经权................... 172
第八讲 灾异义、变悔义...................... 177
第一节 《春秋》灾异类记与数目.................... 180
第二节 为何书写有关灾异?............. 181
第三节 灾异义............ 186
第四节 变悔义................ 191
第五节 《春秋》灾异示变寓意............... 193
第九讲 《春秋》“一统”衍义.............. 197
第一节 厘清与“一统”相干的诸概念................ 199
第二节 原“一统”义.......................... 205
第三节 衍“一统”义.................... 214
第四节 结论............... 216
参考文献...................... 219
《春秋》书法
《春秋》有书法,我们来看《公羊传》是怎么说的:经: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霣如雨。(庄公七年)传:恒星者何?列星也。列星不见,何以知夜之中?星反也。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何以书?记异也。我们看到《春秋》经写作“夜中星霣如雨”,而原来的不修《春秋》写作“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夜中星霣如雨。”为什么记录它?为了“记异”。《春秋》传里不是说“记灾”就是说“记异”,为何说记灾?为何说记异?背后是有个理由的,这个理由来自它的《春秋》义。
再来看:经: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天王狩(《穀梁》作守)于河阳。(僖公二十八年)传:狩不书,此何以书?不与再致天子也。鲁子曰:“温近而践土远也。”(《公羊传》)传:全天王之行也,为若将守而遇诸侯之朝也,为天王讳也。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温,河阳也。(《穀梁传》)“天子狩于河阳”,《公羊传》里面说,“狩”即打猎,是冬天打猎的例行活动,就像每天起居一样不用重复记录,但是这里为什么偏偏要记录?因为“不与再致天子”。为什么“不与再致天子”?因为夏五月僖公等在践土之会已“致天子”过一次,现又在温再致一次。
依礼诸侯朝见天子于京师,那能先后在践土、温两地“朝于王所”?显然是“谲而不正”的晋文公,恐霸业不成,一边向天子报告说“诸侯不可卒至,愿王居践土”,一边向诸侯说“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春秋》将天王居践土托辞作天王巡狩四方,目的在掩饰晋文公以臣召君的非礼行径。“致天子”是指召天子的行为,根本不足为训,经书“狩”,意在“不与再致天子”。传文引鲁子曰:“温近而践土远也。”有人说这个“鲁子”应该是“曾子”。清代阮元就这样推测,提供这样的线索,颇富创意。
对这件事,《穀梁传》怎么讲呢?它说“全天王之行也”,是为了要保全天王的巡行,说这个行动是天王主动来到温。其实不是,那是晋侯迫来的,以臣召君,不可为训。“为若将守(狩)而遇诸侯之朝也。”是把它看作天王到温这个地方来巡狩,召见各方诸侯。这种讲法是讳文见义,为天王被召来温而讳。“讳”就是隐盖,对这种不对的事情不好直说,天王被召事讲出来了,天王就不像个天王,为了维持天王的尊严,《春秋》经在这个地方用讳文,临文循常用“守(狩)”字来掩饰(讳)天王这种被召的窘境。
接着看《史记》对《春秋》经的笔法怎么讲。《史记·太史公自序》上说: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旨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吴、楚之君自己称王了,可是《春秋》不承认他们是王,只承认他是吴子或楚子。践土之会,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可是“《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这完全接受《公羊传》《穀梁传》的说法。
如前所说,《春秋》经的成立,经由“不修《春秋》”到“已修《春秋》”的过程。“已修《春秋》”为孔子所修,他这一修,其终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修史垂鉴呢?还是明义示法?如果是前者,当作修简明的现代史;如果为了垂鉴,必寓褒贬,那就作为一本史评;如果是后者,就关联到伦理判断,那是为了道德教化;如果还有更高的目的,那就是为万世开太平吧!后世对《春秋》的解读可能有很多种,但把它看作一本讲述如何治国平天下的书,应是《公羊春秋》学的会心所在。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及时雨。近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儒家学说,但往往被其艰深的概念和繁琐的论述所困扰。而《公羊春秋九讲》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精妙,他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公羊传》中那些复杂的概念,如“大义”、“微言”、“春秋之责”等,一一剖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他能够从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将这份智慧传承下来。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有着扎实的依据。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公羊传》的深刻理解和无比热爱,这种情感也感染了我,让我对这部经典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春秋》这部史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公羊春秋九讲》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我对《春秋》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只言片语,觉得它应该是历史书里最枯燥的部分。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一点也不像是在写学术著作,反而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公羊传》中的核心思想,比如“褒贬”、“微言大义”等等,讲得通俗易懂。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感觉他仿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生的角度。作者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他让我们看到,看似遥远的古代,其实与我们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思想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公羊传》这部古籍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初读《公羊春秋九讲》,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历史长河中悠游,用温润的笔触勾勒出春秋时期那些风云变幻的图景。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时代,耳边回响着古人的慷慨激昂,眼前闪烁着王朝兴衰的轮廓。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将晦涩难懂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公羊传》的精髓,以一种极为贴近读者的语言娓娓道来。作者的视角独特,他没有选择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深意,那些看似平常的记载,在作者的解读下,却展露出惊人的智慧和深远的启示。每一讲都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去体味古人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会停下来,望着窗外,仿佛能看见孔子在杏坛之上,循循善诱,将“春秋之义”播撒到每一个渴望理解历史的灵魂之中。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对人生哲理的体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词汇,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时间碎片,而是承载着智慧与教训的活生生的文本。
评分《公羊春秋九讲》是一本能让人“上头”的书。作者对《公羊传》的解读,实在是太有见地了。他并非简单地讲解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图和逻辑,将《公羊传》的“春秋之义”阐释得淋漓尽致。我曾一度认为,《公羊传》是属于专业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普通读者很难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这一观念。作者用极其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同时又保留了学术的深度。读这本书,我仿佛与作者一起,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一次发现,令人惊喜不断。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剖析,例如“拨乱反正”、“非暴力不合作”等,都让我拍案叫绝,原来这些古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公羊传》的解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
评分不得不说,《公羊春秋九讲》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作品。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这本书犹如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吸引了我。作者并非机械地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以一种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公羊传》进行了别具一格的阐释。我被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文风所折服,他能够将艰涩的学术理论,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每读完一讲,我都会陷入沉思,仿佛与作者一同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书中对“春秋笔法”的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这才明白,原来历史的记载,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蕴含着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公羊传》这部经典文献,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迪思想、提升人文素养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