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口分布变动及人口功能区规划研究 [无]

西藏人口分布变动及人口功能区规划研究 [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祖宏 高向东 著
图书标签:
  • 西藏
  • 人口
  • 人口分布
  • 人口功能区
  • 区域规划
  • 地理学
  • 民族学
  • 社会学
  • 城镇化
  • 发展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外文名称: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204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广泛吸收和运用了国内外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实际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利用几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数据和先进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西藏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功能区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人口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的建议颇有新意,资料翔实,研究方法合理,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较为突出,对于促进西藏人口合理分布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者简介

高向东,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人口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人口学、民族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人口分布的研究上,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国家民委基金项目、上海市政府重点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目前是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学会会员,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会员;受聘为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近年来,在《地理学报》、《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经济分析”论文80余篇。同时,出版专著2部,合著6部。博士论文入选第五辑“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并资助出版。有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一、二、三奖,其中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专著,获得 2006年“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2005年到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访问学习,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共同将“科学商店”的概念引入上海,该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这项活动。近年来,多次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2010年到日本中部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并受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
目前,担任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特聘委员。

目录

第一章 西藏人口研究概况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三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手段及数据来源
  五 研究特色
第二章 人口分布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人口分布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人口分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 人口分布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第三章 西藏人口历史变迁
  一 西藏史前人口的历史变迁
  二 古象雄时期人口变迁
  三 吐蕃至元明清时西藏人口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西藏人口水平分布
  一 西藏人口分布现状
  二 西藏人口分布集中与分散趋势
  三 西藏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小结
第五章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
  一 海拔高程对人口垂直分布的影响
  二 地面坡度对人口垂直分布的影响
  三 地面坡向对人口垂直分布的影响
  四 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
  一 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 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模式分析
  三 西藏人口分布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小结
第七章 西藏城镇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
  一 西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
  二 西藏城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
  三 西藏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
  四 西藏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小结
第八章 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
  一 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划
  二 西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优化的途径
第九章 结论、思考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及理论思考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表目录
表4-1 西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和比重变化/71
表5-1 西藏不同海拔人口分布状况/82
表5-2 不同坡度不同时期西藏人口分布比例/87
表5-3 不同坡向不同时期人口比例/90
表6-1 不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06
表6-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106
表7-1 西藏不同时期城镇用地面积扩展情况/123
表7-2 西藏城镇群各城镇到拉萨市的距离和平均半径/125
表7-3 西藏地区城镇网格维数计算统计/127
表8-1 2004~2009年西藏土地利用转移矩阵/143
表8-2 西藏不同地区人口功能区面积/146
表8-3 西藏人口预测及城镇化率预测/148

图目录
图1-1 1917~2005年西藏梅里雪山Ata冰川萎缩状况/4
图1-2 1959~2011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变动/8
图1-3 本书研究技术路线/14
图4-1 西藏不同时期人口普查的人口洛伦茨曲线/66
图4-2 2010年西藏各地区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统计/76
图7-1 2000年和2010年西藏城镇人口规模位序捷夫曲线和双对数坐标/117
图7-2 以拉萨为测算中心的西藏城镇群集聚维数/126
图7-3 西藏地区城镇空间分布容量维数和信息维数/128
图7-4 西藏城镇空间分布的直线距离关联维数和交通距离关联维数/130

前言/序言



本书广泛吸收和运用了国内外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实际资料分析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几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数据和相关的空间分析,对西藏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功能区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资料翔实,研究方法合理,关于人口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的建议颇有新意,使本书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笔者认为本书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首先,对西藏人口的历史变迁、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对西藏既有人口研究进行系统整理,为西藏人口的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本书认为西藏经济形态的转变,特别是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对西藏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经济形态转变加剧了西藏历史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其次,在分析方法上,本书运用分形理论,从新视角对西藏城镇体系人口规模和城镇体系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尝试进一步挖掘西藏城镇化的研究深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西藏人口空间格局的优化。
再次,构建了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指数,尝试对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进行定位,将西藏划分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人口稳定区和人口集聚区,从而为西藏人口再分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最后,本书建议构造新的“一江两河”核心城镇带和构造“大”字形交通网络体系,以优化西藏城镇空间结构。
总的来说,本书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理论修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尤其是利用空间模型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的出版,对促进西藏人口合理分布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书从专业角度对西藏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探讨,其中肯定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西藏人口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善余
2017年10月于上海


前  言

西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
青藏高原的脉搏:文化、经济与生态的交响 青藏高原,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貌、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然而,在这片壮丽而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具体层面的统计学分析,而是旨在深入探索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化演变的轨迹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力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青藏高原图景。 一、高原的脉络:历史深处的社会结构与人口迁移 青藏高原的历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壮丽史诗。自古以来,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书将追溯高原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汉、藏、蒙、印等文明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塑造了高原独特的文化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人口的分布和流动。 我们将审视古代王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分析其对人口迁徙模式和聚落形态的影响。例如,吐蕃王朝的兴衰、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明清时期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这些宏观的历史事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军事征伐、经济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人口在高原内部或与外部进行迁移。 本书特别关注传统农牧业在高原人口分布中的核心作用。高原地区广阔的土地和相对稀缺的水资源,决定了人口的聚居模式往往与优质牧场、水源地和可耕地紧密相关。我们将分析传统经济活动如何塑造了分散但有规律的人口分布格局,以及这种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生变化。例如,随着畜牧业的商品化和农耕技术的引入,一些传统聚落可能会萎缩,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新的经济机会而吸引人口集聚。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宗教信仰在高原人口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藏传佛教不仅是高原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乃至经济活动。寺庙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往往吸引着一定数量的人口围绕其聚集。僧侣的社会角色、寺庙的经济功能,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关系,都是理解高原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的潮涌: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新格局 进入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青藏高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人口分布和流动模式的重塑。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并描绘出现代高原人口流动的新图景。 经济发展的引擎与区域差异: 我们将分析高原地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资源开发(如矿产、水能)、旅游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等。这些经济活动的区域性特征,会吸引相应的人口向资源富集区或产业集聚区流动。例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拉萨、林芝等地的旅游从业人口显著增加,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则可能在一些偏远地区催生新的聚居点。 城镇化进程与人口转移: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青藏高原也不例外。本书将考察高原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分析城镇人口的增长来源,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周边地区人口流入等。我们将探讨城镇在吸纳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如城乡差距、公共服务供给压力等。 交通与通讯革命的推波助澜: 青藏铁路、公路网络的完善,以及通讯技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高原地区的人口流动成本,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也使得人口的迁徙更加便利,促进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 政策引导与人才流动: 国家对青藏高原发展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对口支援等,对高原人口的分布和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弥补高原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以及鼓励内地人口有序参与高原建设,都会带来人口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 三、高原的回响:文化认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脆弱生态系统的区域。本书将从文化认同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探讨人口变动对高原社会的影响,并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口在高原地区汇聚,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将关注这种互动如何影响高原居民的文化认同、语言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我们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持高原独特文化的魅力,又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的挑战与承载力: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 intensifies 对其构成潜在压力。本书将审视人口活动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对水资源、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压力,以及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和居民生活带来的挑战。我们将分析如何在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基于对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理解,本书将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包括如何优化人口的区域分布,使其更符合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提升高原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结语 青藏高原的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议题。本书试图超越单一的统计数据,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多个维度,深入理解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口分布的深层原因。我们希望通过对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为理解青藏高原的现在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促进高原地区的和谐与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分析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满足于描绘表面的数据变化,而是试图去挖掘驱动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动因。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那些被高海拔和独特文化所塑造的社区,去理解气候、资源可及性以及历史进程是如何共同雕刻出今日的居住格局。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的探讨,也为理解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坐标,让我对“分布”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有了更立体、更具动态感的认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统计分析与鲜活的个体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人地关系的深刻反思,那种对特定地域生存智慧的敬畏油然而生。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它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地域深沉的情感所吸引。虽然全书充满了严谨的分析和详实的数据支撑,但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对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珍视与关怀。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报告,而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共同完成的田园牧歌式研究,只不过这里的“田园”是高耸的山脉与独特的宗教信仰交织的地域。作者对于社区韧性的描述尤其打动我,那些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社会结构和经济循环的细致描述,让人对人类适应力的强大感到震撼。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性的统计分析与软性的文化叙事结合起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变动分析变得富有温度和人情味,读起来是一种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方法论上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许多泛泛而谈的区域研究,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整合跨学科的理论工具,从人口学的基础模型到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都展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技术的炫耀,而是将这些工具有效地服务于最终的政策目标——即如何合理规划和引导未来的人口流向与功能集聚。对于那些对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量级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典范,展示了如何将理论推演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可行性建议。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基于此的规划设想,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初读时略显晦涩,因为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空间分析和人口统计学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理解门槛,其后劲便显现出来,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区域动态的全新思维框架。书中对“功能区”的界定和划分,颠覆了我过去对传统行政区划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在特定环境下,人口的聚集和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功能组织形式。特别是对于资源承载力与人口适宜性的交叉分析部分,逻辑链条极为精密,几乎无懈可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指出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应该如何优化”的路径,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是极具前瞻性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地域文化考察。作者在描述人口流动与空间重构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感,而是通过对关键时间节点的精确捕捉,构建起一幅生动的历史变迁图景。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社会网络在人口迁移决策中作用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社会资本在地理流动中角色的认知。它不仅仅关注“人往哪里去”,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为何选择留下或离开”的微观动机,并将这些动机置于宏大的政策背景下进行考察。最终,读者会意识到,任何关于区域发展的规划,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社群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之上,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区域研究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