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商金林
1935年至1937年,叶圣陶和夏丏尊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位的理念,出自要给语文科以“科学性”定位和改革旧的教育方法的考量,精心编撰了一部极具创意的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共六册,每册是十八课,合计共一百零八课,所以叫作《国文百八课》。他们认为文章的知识有一百零八个方面,就将每个知识精心地设计为一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这样不但让每一课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六册供初级中学三年之用,一个学期用一册;一个星期教一单元,即一篇文话、两篇文选、一篇文法或修辞。《国文百八课》1936年6月起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原定出六册,因全面抗战爆发,只出了四册,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文百八课》只有一至四册,共七十二课,第五、六两册未能出版。
《国文百八课》一反常规,自建体系,标新立异,把文选、文法以及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了文选、文法、作文教学各行其是、互不连络的积弊。当时,有的学校,甲教师教授文选,乙教师讲授文法,甲乙两教师的教材和进程互不通气。甲教师在讲记叙文的性质,而乙教师却在讲议论文的文法;国文教材是小说,作文练习是散文,学生应接不暇,用非所学,结果事倍功半。《国文百八课》每课均以讲授文章理法的文话为主体,按文话之题材而配以范文之文选,再就文选中取例,来阐述文法与修辞,各方面都能够连络。每课都有独自的体系,而全书各课,又按着次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新颖实用。前有文话,讲述文章理法,后有练习,可以将所学复习检验,用来自修国文,因而被推崇为“比任何国文教本都好”的一部教材。
第一册从“文章面面观”开始,这是这部教材的导论,重在阐释中学国文科的目的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接着讲“文言体和语体”,因为“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讲完文章的分类后,讲应用文、书信和记叙文,着重讲“记述和叙述”、记述的顺序、叙述的顺序、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叙述的快慢、叙述的倒错、过去的现在化、观点的一致与移动,紧扣的都是应用文和记叙文的“形式”。
第二册侧重讲日记、游记、随笔、记叙文。讲得最深入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立足点,以及记叙文中的感情抒发、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等。
第三册侧重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书、说明文,其中对“说明文”的剖析最为周致。既讲单纯的说明文以及说明和记述、叙述、议论的异同分合,又讲“说明”的方法、对象及抽象的事理、动物的运动、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说明文的“体式”等。这一册十八篇文话中,有十三篇是讲说明文的。
第四册侧重讲学术文、诗歌、仪式文、宣言、议论文。其中“议论文”分列六课,内容涉及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以及“议论文”的三种推理方式,即演绎、归纳和辩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繁荣的时代,仅开明书店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多达二十余种。《国文百八课》堪称开明系列精品教材中的范本,至今仍为语文教学界所器重。
叶圣陶和夏丏尊学识渊博,志趣相投,又都以教育为己任,且都在大中小学做过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其教学经验用于撰写语文教学论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二人又同在开明书店共事,合作出版过多本有关写作及语文教学的专著和教材,从现代文章读写的视角,全方位地探索和总结当时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将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贯通起来,加以甄别、精选和深化,系列化地呈现在《国文百八课》中,这七十二篇极易感悟和濡化的“文话”(又叫七十二个“文章的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章学”和极具规范意义的“写作指导”。
开明出版社现将七十二篇“文话”抽出来,汇编成这本《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作文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但“作文”又有共性,具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读者朋友一旦分享了这七十二篇“文话”,写作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写作的兴趣和悟性也会得到拓展和升华。
2017年5月5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寓所
这套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总觉得写作这事儿跟自己沾不上边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把想说的话罗列出来,最多再润色一下辞藻,但读完后才发现,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精妙的章法和思维方式。比如,书中对“观察生活”的强调,简直是把我以前的粗心暴露无遗。过去看风景,拍拍照,回来就是“今天天气不错,去了XX地方”,现在我学着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瞬间,那种光影的变化,那种人与环境微妙的互动,突然间觉得世界都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堆生硬的公式,反而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一点点引导你搭建起自己的观察体系和表达框架。它让我明白,写作不是天赋异禀者才能玩的游戏,而是可以像学做菜一样,通过学习技巧和多加练习来精进的技艺。这种从根本上改变我对写作认知的体验,是这次阅读中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几本书并没有给我造成“写作焦虑”。很多写作指导书读完后,会让人觉得自己的水平与书中的标准相去甚远,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但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的谈话,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启发和鼓励。他们提供的阶梯式练习,从最基础的观察日记到复杂的议论结构,每一步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让人感觉每一点进步都是可以触及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两位睿智的前辈围炉夜话,他们不苛求你一夜之间成为大师,而是告诉你,只要持之以恒地磨练你的“笔感”和“心眼”,最终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某一句“万能的金句”,而在于培养你成为一个能够持续自我迭代、终身学习的思考者和表达者,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些书的时候,我对这种“老派”的写作指导心存疑虑,毕竟现在是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谁还有耐心去钻研那些看似繁复的理论呢?但读着读着,我发现那些看似“老旧”的教导,其实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金玉良言”。尤其是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说“多读”,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好的文章是如何通过节奏、停顿和词语的精确选择来营造氛围的。这就像学音乐,光知道音符不够,还得知道怎么去“演奏”。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体会那些经典段落的韵律感,甚至会尝试着把一些复杂的句子拆解重组,看看不同的语序会带来怎样的情感偏差。这种主动的、带着批判性去阅读和模仿的过程,让我的文字表达不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有了一种隐约的“呼吸感”。
评分我得说,这几本书里的方法论,特别是关于如何“深入挖掘”一个主题的部分,对我近期工作中的报告撰写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前写东西总像在水面上漂浮,点到为止,缺乏那种能够抓住读者、让他们产生共鸣的“钩子”。这本书里提到的“层层剥笋”的分析结构,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教你如何从一个看似平淡的现象出发,一步步深入到本质,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关联。我尝试着用这种方式重构了我上周写的一个市场分析,结果同事们反馈说,这次的报告“有深度”、“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干货”,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思考的深度,而不是堆砌信息的广度。这种思维训练比单纯学习词汇或句式结构要重要得多,它关乎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你的认知成果。
评分这套书对文学性表达的阐释,简直是为我这种“实用主义至上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过去总觉得,只要信息传达到位就万事大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辞和比喻都是多余的累赘。然而,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比,生动地展示了“会说”和“不会说”在影响力上的巨大鸿沟。例如,同样描述“困难”,用“这件事很麻烦”和用“前路漫漫,每一步都踏在刀尖上”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鼓吹你去做无病呻吟的抒情,而是教你如何利用语言的张力,让你的观点更有力量,更容易被记住。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沟通中的措辞,即便是写一封工作邮件,适当地运用精准的比喻和有力的动词,也能让沟通效率提高一个档次。这套书将“美感”和“效率”巧妙地统一在了一起,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讲解入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值得阅读,非常不错!这本书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讲解入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值得阅读,非常不错!这本书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内容丰富,讲解入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值得阅读,非常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还是活动,又买了一堆书,在感慨活动力度的同时,也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看完这些书。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说:书读三遍,第一遍越看越薄,第二遍越看越厚,第三遍又越看越薄… 过去这么多年,总觉得对不起老师,还没有把一本书读过三遍,手机倒是磨得发亮… 书包装很仔细,没有任何一本书有任何损伤,点赞。接下来我要看书了,先从第一次看薄做起。虽然我每天有大把时间花在手机上,但是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都放下手机,都去读书,我们的民族那时该有多强大。
评分这本书不错,拿在手上感觉很舒服的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粗略看完,很多地方需要实践,不得不说是本好书,很适合中学生看,可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荐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阅读写作书,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先生用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百年前的中国对语文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多阅读写作的方法到现在依然适用。并且专门用一篇文章讲述有些老师重古文,本末倒置,而百年之后我们又走回老路。现在的语文已经完全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非常感慨!看一下自己在家辅导一下孩子吧。
评分文心,文心,真的温馨!是书痴,就不得不提,美丽的文字是精神食粮,外表的包装是对粮食的敬畏!非常完美!对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讲,外边的残损绝对是我不能容忍的!哈哈哈哈哈,所幸的是一切ok!
评分《给青年的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