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茶座 第18期

国学茶座 第18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泽逊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茶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生活
  • 休闲
  • 品茗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113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7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茶座》的创刊目标是“普及国学知识,发表国学新见,培育国学新人”。基于这样的目标,该杂志的读者应以大学生以及低于大学生的高中生、高于大学生的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主,同时,从事国学相关工作如编辑、图书馆、企业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孔子学院)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一般国学爱好者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该杂志既注重知识的介绍,又注重探幽抉微,阐发新见。典籍之流传,学问之演变,人物传记,史事本末,诗文品藻,文字训释,均所提倡。总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所宗尚。

目录

卷首语

杜泽逊 纪念饶宗颐先生 003

[经]

王新春 易学浅说(十八) 007

向 辉 恒之读诗记(一) 018

刘晓咏 说“体解” 028

程仁君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 033

——儒家核心思想的诠释

[史]

垂 健 汲旧信札中的史料管窥中法战争 040

高洪钧 冯梦龙与祁彪佳的交往 054

洪光华 刘节的著述和对刘节的评述(下) 059

王京州 “一个薄名声如秋水的学者” 072

——读林大志整理《詹瑛先生年谱》

贺 琴 怀念恩师王小舒先生 077

耿 锐 王小舒先生最后的日子 083

涂嘉敏 此生是“客”:一个客家支系的代际故事 090

——以广州萝岗涂家为个案的分析(二)

申 斌 略述徽州文书的产生、传承与收集、研究 098

刘建亚 《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启动仪式发言稿 104

杜泽逊 关于《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项目的情况说明 106

孙宜山 煮海为盐 仰山铸铜 109

——《20 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出版座谈会侧记

曹晓虎 趣解南怀瑾,轻松聊国学(一) 120

[子]

关长龙 数术文化浅谈(四) 122

——本象卜之天文法

徐传武 胡 真 二十八星宿神怪(上) 132

童正伦 《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故事 142

——隐藏真事揭谜(上)

陈 坚 “米熟也未” 152

——禅语的活力(八)

[集]

刘 明 傅增湘尽信明抄本徐陵集之失 159

郑庆笃 杜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63

辞 章

徐传武 论学诗 017

名家介绍

吴洪泽 好学深思,通达人生 167

——宋代文学史家曾枣庄先生

精彩书摘

“学问好,欲望就多,烦恼就大”,有道理,老子说“绝学无忧”。佛教有“ 所知障”的说法,即学习太多知识反而障蔽智慧。不是说知识不好,而是为学习所累或没有正确运用知识,从而障蔽了智慧。学习本身不是目的, 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学了之后人变得不好,还不如不学。正如现代大家所批评的学成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社会、对个人修养都没有好处。还有,学习很耗精力,用功过度会伤害身心。重脑力劳动比重体力劳动的负担严重多了!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很多高才生有心理障碍, 成绩上去了,人毁掉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果有人因为学习压力大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果断建议他减轻学习负担,先修养一段时间。古人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其特定含义。女孩子学习用功过度,会影响生育,既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不利于后代孕育。现在一些很小的孩子就有严重的近视问题,那是因为遗传。本来近视眼是不会遗传的,但是如果小孩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有比较严重的近视眼,那么,他们用脑过度、肝气不足的问题就会影响或隔代影响到小孩的先天素质,小孩患近视的概率就大幅度提高了。由于精力的过度消耗,人类的先天素质有可能会不断下降,现代人的生育问题高发,也是重要信号。总之,“ 绝学无忧”,才华伤人,古人诚不余欺也。细思恐极,赶快读一本书压压惊!

既然如此,为什么南怀瑾先生最后说“ 书一定要读好才有希望”呢?这就要联系上文了:“仙佛的学问都很好。”修行的人,“视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精力充沛,耗费心力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很轻松就可以学得很好,所以不必“ 绝学”即可“无忧”。不注重保养,精力颓废,书都读不好,怎么能够修道呢?所以《老子》的“绝学无忧”不能成为大家逃学、旷课的理由,想办法修身养性、锻炼身体、保存精力才是正道!

——曹晓虎《趣解南怀瑾,轻松聊国学(一)》



国学茶座 第18期: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国学茶座”系列,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智者,每一次的开启,都邀请读者暂离喧嚣,围炉而坐,轻呷一口沁人心脾的香茗,沉浸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意境之中。第十八期,更是将这份邀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盛宴,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触及灵魂的体验。 在本期“国学茶座”中,我们精心遴选了若干极具代表性且引人入胜的文化主题,旨在从多个角度,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的精髓,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领略古圣先贤的智慧,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体味古朴的生活哲学。 一、 诗词鉴赏:翰墨流香,情深意长 本期“国学茶座”的开篇,我们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为引,带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只是罗列诗句,而是深入剖析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词句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哲学思考。从盛唐的壮丽豪情,到宋代的婉约细腻,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李清照的愁绪满怀,我们将为您一一解读。 唐诗的雄浑与浪漫: 您将与李白一同“举杯邀明月”,感受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不羁;您将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体会其“国破山河在”的家国忧思;您还将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境界,体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静谧之美。我们探讨唐诗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度,如何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宋词的细腻与婉约: 步入宋词的园地,您将与苏轼一同“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受其豪迈与旷达;您将与李清照一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共情其亡国丧夫的悲痛;您还将品味柳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无奈,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未酬。我们将分析宋词如何以其精巧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典范。 经典咏叹,时代回响: 除了唐诗宋词,我们还将精选部分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诗意片段,如《诗经》的质朴,楚辞的瑰丽,追溯诗歌的源头。每一首诗,每一个词,都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是历史的印记,是流传千古的智慧。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古老的诗句,在当下又有着怎样的生命力,如何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二、 哲学思辨:洞察天机,明心见性 “国学茶座”第十八期,将带您走进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殿堂,探索那些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我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深奥的哲学概念,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启迪,提升自我认知。 儒家思想的仁爱与礼乐: 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子的“仁者爱人”,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价值,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修养之道。我们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将解读“礼”在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道家思想的自然与无为: 您将与老子一同“道可道,非常道”,探寻“道”的神秘与奥妙;您将随庄子“逍遥游”,领略其超脱物外、顺应自然的生命哲学。我们将解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以及道家思想对于缓解现代人焦虑、追求内心平和的指导意义。从“知其不可而为之”到“道法自然”,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平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墨子,理解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探讨墨家思想的实用主义精神,以及其对于社会公正、和平发展的启示。 诸子百家的智慧碰撞: 我们不会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力图展现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如法家的严谨、兵家的策略、名家的逻辑等,让读者领略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与包容性。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构建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 艺术赏析:韵味悠长,匠心独运 中华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本期“国学茶座”中,我们将带您一同品鉴几项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人文精神。 中国书法的笔墨丹青: 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表达。我们将从汉字演变的历程入手,介绍不同书体的特点,如篆书的古朴、隶书的飘逸、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我们将解析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格,如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的“雄浑跌宕”,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读者领略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感受笔墨间的生命力。 水墨画的写意与留白: 中国水墨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写意精神,展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我们将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皴法、点法、勾勒等,并分析不同画家的风格,如山水画的雄浑壮阔,花鸟画的生机盎然,人物画的传神写照。我们将着重探讨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及其所蕴含的“虚实相生”、“意在笔先”的哲学思想。 传统音乐的悠扬与情韵: 丝竹管弦,古琴悠扬。我们将带您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介绍古琴、琵琶、二胡等经典乐器的独特音色与演奏技法,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陶瓷艺术的温润与传承: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再到明清的青花瓷、粉彩瓷,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陶瓷特点,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工艺美学和文化意义。我们将强调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如何将美学与生活完美结合,并传承至今。 四、 生活哲学:从容淡泊,返璞归真 “国学茶座”第十八期,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活的智慧,教导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饮食之道: 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烹饪理念,到“五味调和”的味觉追求,再到“食医同源”的养生智慧。我们将分析不同食材的药用价值,以及季节性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起居有常: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人雅趣,我们将展现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宁静致远的哲学。 人际交往的智慧: 我们将解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理解“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以及“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社交法则。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尊重与理解。 养生之道: 从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到太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人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来达到身心健康。我们将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如何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中。 结语: “国学茶座”第十八期,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视角,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读者: 重拾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 汲取智慧精华: 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获得人生启示,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 提升审美情趣: 领略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陶冶情操。 回归内心宁静: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和与从容。 请您打开这本“国学茶座”,与我们一同开启这段美妙的文化之旅。在这里,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娓娓道来的故事,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只有引人入胜的分享。愿这第十八期,能为您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学茶座》第18期,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梳理,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些充满仪式感和温情的时刻。从春节的团圆祝福,到清明的缅怀先祖,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每一个节日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节日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传统背后所蕴含的家庭伦理、民族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七夕节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传说,更是古人对星象的观察,对爱与忠贞的向往,以及一种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重新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它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鲜活的生命,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自己的祖先对话,感受着那份绵延千年的温情与智慧,内心充满了暖意和力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温度”,它让我们感受到国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评分

《国学茶座》第18期,简直是国学入门者的福音,也是资深爱好者的宝藏!这次的选题眼光独到,既有对经典著作的深入浅出解读,也有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应用的巧妙探讨。我一直觉得有些国学经典过于晦涩难懂,但在这期书中,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结合历史典故和生活常识,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就通过几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甚至情绪管理,来达到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跨越时空的价值。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国学的殿堂,领略其博大精深。它的优点在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学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刊物。《国学茶座》第18期,绝对满足了我对“茶座”这个名字的所有想象——它真的就像围坐在一处,沏上一壶好茶,和几位博学的朋友轻松畅谈国学。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那温润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们仿佛能洞悉读者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疑惑与好奇,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显得高深莫测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探讨,它没有流于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了古代圣贤的言行,甚至穿插了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下仍然具有的生命力。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来丝毫不觉枯燥。而且,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文字疏密得当,配图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似学术论文那样严谨到让人望而生畏,却又比普及读物多了几分思想的锐度,恰好处在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上。这让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沉浸其中,便能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寻得片刻的心灵宁静。

评分

这次的《国学茶座》第18期,绝对称得上是一次文化思想的“深度游”。它没有止步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国学思想的内在肌理,触及到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我尤其推崇其中关于“中庸之道”的分析,作者打破了传统上对“中庸”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其在为人处世、决策判断中的辩证智慧。它并非随波逐流的妥协,而是基于对事物两端、多种可能性的深刻洞察后,找到的最恰当、最稳健的立足点。这种阐释让我对“中庸”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种消极的保守,而是上升到了战略性的智慧高度。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对“法治”与“德治”的权衡与互补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作者的论证严谨,逻辑链条清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治国安邦的深邃思想。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产生许多思考,甚至与书中观点进行辩论,这种“思想碰撞”的感觉,正是优秀读物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它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渴望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这种“引人入胜”的能力,是它最闪光的地方。

评分

读完《国学茶座》第18期,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国学盛宴,每道“菜品”都别具匠心,回味无穷。这一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解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乐器名称或曲调分类,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的哲学意蕴和审美情趣。作者旁征博引,从《诗经》中的雅乐到宋词中的词牌,再到古琴的“文人音乐”属性,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古代音乐如何与文学、哲学、甚至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而深邃的东方美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意境”的阐释,如何通过音乐的起伏、旋律的变幻,勾勒出山水、情感、乃至宇宙的广阔图景,这种“弦外之音”、“象外之意”,是现代音乐难以比拟的。文章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古琴声在耳边回荡,能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淡泊与雅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原来在那些古老的音符里,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它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对美学的重新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