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茶座》的创刊目标是“普及国学知识,发表国学新见,培育国学新人”。基于这样的目标,该杂志的读者应以大学生以及低于大学生的高中生、高于大学生的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主,同时,从事国学相关工作如编辑、图书馆、企业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孔子学院)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一般国学爱好者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该杂志既注重知识的介绍,又注重探幽抉微,阐发新见。典籍之流传,学问之演变,人物传记,史事本末,诗文品藻,文字训释,均所提倡。总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所宗尚。
卷首语
杜泽逊 纪念饶宗颐先生 003
[经]
王新春 易学浅说(十八) 007
向 辉 恒之读诗记(一) 018
刘晓咏 说“体解” 028
程仁君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 033
——儒家核心思想的诠释
[史]
垂 健 汲旧信札中的史料管窥中法战争 040
高洪钧 冯梦龙与祁彪佳的交往 054
洪光华 刘节的著述和对刘节的评述(下) 059
王京州 “一个薄名声如秋水的学者” 072
——读林大志整理《詹瑛先生年谱》
贺 琴 怀念恩师王小舒先生 077
耿 锐 王小舒先生最后的日子 083
涂嘉敏 此生是“客”:一个客家支系的代际故事 090
——以广州萝岗涂家为个案的分析(二)
申 斌 略述徽州文书的产生、传承与收集、研究 098
刘建亚 《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启动仪式发言稿 104
杜泽逊 关于《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项目的情况说明 106
孙宜山 煮海为盐 仰山铸铜 109
——《20 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出版座谈会侧记
曹晓虎 趣解南怀瑾,轻松聊国学(一) 120
[子]
关长龙 数术文化浅谈(四) 122
——本象卜之天文法
徐传武 胡 真 二十八星宿神怪(上) 132
童正伦 《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故事 142
——隐藏真事揭谜(上)
陈 坚 “米熟也未” 152
——禅语的活力(八)
[集]
刘 明 傅增湘尽信明抄本徐陵集之失 159
郑庆笃 杜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63
辞 章
徐传武 论学诗 017
名家介绍
吴洪泽 好学深思,通达人生 167
——宋代文学史家曾枣庄先生
“学问好,欲望就多,烦恼就大”,有道理,老子说“绝学无忧”。佛教有“ 所知障”的说法,即学习太多知识反而障蔽智慧。不是说知识不好,而是为学习所累或没有正确运用知识,从而障蔽了智慧。学习本身不是目的, 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学了之后人变得不好,还不如不学。正如现代大家所批评的学成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社会、对个人修养都没有好处。还有,学习很耗精力,用功过度会伤害身心。重脑力劳动比重体力劳动的负担严重多了!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很多高才生有心理障碍, 成绩上去了,人毁掉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果有人因为学习压力大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果断建议他减轻学习负担,先修养一段时间。古人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其特定含义。女孩子学习用功过度,会影响生育,既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不利于后代孕育。现在一些很小的孩子就有严重的近视问题,那是因为遗传。本来近视眼是不会遗传的,但是如果小孩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有比较严重的近视眼,那么,他们用脑过度、肝气不足的问题就会影响或隔代影响到小孩的先天素质,小孩患近视的概率就大幅度提高了。由于精力的过度消耗,人类的先天素质有可能会不断下降,现代人的生育问题高发,也是重要信号。总之,“ 绝学无忧”,才华伤人,古人诚不余欺也。细思恐极,赶快读一本书压压惊!
既然如此,为什么南怀瑾先生最后说“ 书一定要读好才有希望”呢?这就要联系上文了:“仙佛的学问都很好。”修行的人,“视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精力充沛,耗费心力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很轻松就可以学得很好,所以不必“ 绝学”即可“无忧”。不注重保养,精力颓废,书都读不好,怎么能够修道呢?所以《老子》的“绝学无忧”不能成为大家逃学、旷课的理由,想办法修身养性、锻炼身体、保存精力才是正道!
——曹晓虎《趣解南怀瑾,轻松聊国学(一)》
《国学茶座》第18期,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梳理,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些充满仪式感和温情的时刻。从春节的团圆祝福,到清明的缅怀先祖,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每一个节日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节日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传统背后所蕴含的家庭伦理、民族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七夕节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传说,更是古人对星象的观察,对爱与忠贞的向往,以及一种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重新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它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鲜活的生命,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自己的祖先对话,感受着那份绵延千年的温情与智慧,内心充满了暖意和力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温度”,它让我们感受到国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评分《国学茶座》第18期,简直是国学入门者的福音,也是资深爱好者的宝藏!这次的选题眼光独到,既有对经典著作的深入浅出解读,也有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应用的巧妙探讨。我一直觉得有些国学经典过于晦涩难懂,但在这期书中,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结合历史典故和生活常识,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就通过几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甚至情绪管理,来达到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跨越时空的价值。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耐心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国学的殿堂,领略其博大精深。它的优点在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学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刊物。《国学茶座》第18期,绝对满足了我对“茶座”这个名字的所有想象——它真的就像围坐在一处,沏上一壶好茶,和几位博学的朋友轻松畅谈国学。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那温润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们仿佛能洞悉读者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疑惑与好奇,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显得高深莫测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探讨,它没有流于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了古代圣贤的言行,甚至穿插了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下仍然具有的生命力。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来丝毫不觉枯燥。而且,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文字疏密得当,配图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似学术论文那样严谨到让人望而生畏,却又比普及读物多了几分思想的锐度,恰好处在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上。这让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沉浸其中,便能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寻得片刻的心灵宁静。
评分这次的《国学茶座》第18期,绝对称得上是一次文化思想的“深度游”。它没有止步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国学思想的内在肌理,触及到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我尤其推崇其中关于“中庸之道”的分析,作者打破了传统上对“中庸”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其在为人处世、决策判断中的辩证智慧。它并非随波逐流的妥协,而是基于对事物两端、多种可能性的深刻洞察后,找到的最恰当、最稳健的立足点。这种阐释让我对“中庸”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种消极的保守,而是上升到了战略性的智慧高度。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对“法治”与“德治”的权衡与互补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作者的论证严谨,逻辑链条清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治国安邦的深邃思想。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产生许多思考,甚至与书中观点进行辩论,这种“思想碰撞”的感觉,正是优秀读物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它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渴望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这种“引人入胜”的能力,是它最闪光的地方。
评分读完《国学茶座》第18期,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国学盛宴,每道“菜品”都别具匠心,回味无穷。这一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解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乐器名称或曲调分类,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的哲学意蕴和审美情趣。作者旁征博引,从《诗经》中的雅乐到宋词中的词牌,再到古琴的“文人音乐”属性,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古代音乐如何与文学、哲学、甚至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而深邃的东方美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意境”的阐释,如何通过音乐的起伏、旋律的变幻,勾勒出山水、情感、乃至宇宙的广阔图景,这种“弦外之音”、“象外之意”,是现代音乐难以比拟的。文章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古琴声在耳边回荡,能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淡泊与雅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原来在那些古老的音符里,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它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对美学的重新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