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预警”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功能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区分了网络舆情预警的主客体以及部分“利益攸关者”刻意制造的虚假舆情。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问题,并就网络舆情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建议。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已有《新媒体形态论》、《灾难报道伦理研究》(合著)、《报纸版权问题研究》和《中国广播批评:理论与例证》(合著)出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5篇。
绪论 …………………………………………………………………… ( 1 )
第一章 舆情传播的演进 …………………………………………… (1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舆情传播 …………………………………… (14)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舆情传播 …………………………………… (30)
第二章 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功能和机制 ……………………… (59)
第一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和外延 …………………………… (60)
第二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功能和机制 …………………………… (77)
第三章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的主客体 ……………………………… (93)
第一节 网络舆情表达的主客体及其伦理问题 ………………… (93)
第二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主客体及其伦理问题 ……………… (121)
第四章 网络虚假舆情的伦理问题 ……………………………… (135)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网络虚假舆情 …………………………… (136)
第二节 网络虚假舆情的伦理问题 …………………………… (165)
第五章 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问题 ……………………………… (181)
第一节 网络舆情预警中的身份伦理问题 …………………… (182)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配色沉稳又不失现代感,初次拿起时,就被它所传达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尽管我还没完全深入到核心内容,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绝对是一本用心打磨的作品。文字的间距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尤其是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醒目又不显张扬,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装帧的质量也让人满意,感觉可以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看几次就感觉松散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也下了大功夫,让人对接下来要探索的知识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一场严谨而深入的学术之旅。整体而言,从外到内的包装都透露出一种值得信赖的品质感,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实践应用的研究者来说,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往往会带来“空中楼阁”的疏离感。然而,这本书在探讨理论边界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完全割裂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我推测,在某些关键的讨论部分,作者一定巧妙地融入了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件或现象的映射与反思。理论只有能解释或指导实践,它的价值才得以最大化。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宏大的、抽象的概念,落脚到具体可观察的社会场景中去,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将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会成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箱,这无疑是衡量一本优秀专著的关键标准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某些理论书籍的阅读体验并不算太愉快,很多时候都会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复杂的句式所困扰,读完一页可能需要反复琢磨好几遍。但是翻开这本书的某一章节(我只是大致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容),我发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精准度。即使面对高度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结构来加以阐释,使得原本高冷的理论变得相对易于接近。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区分优秀学者和普通学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意味着作者不仅自己深刻理解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有效地将这份理解传递给不同背景的读者。这对于推广一个相对小众或前沿的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助推力。
评分从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研究的逻辑递进性。前几章的基础铺垫完成后,随后的章节内容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每一个新的概念都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稳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链条。我个人对那种缺乏内在联系、章节间相对独立的著作感到不耐烦,而这本书似乎避免了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个乐章之间既有各自的精彩,又紧密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和节奏发展。这种有机的整体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全局的把握,不会轻易迷失在细节的汪洋大海中。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获得的知识的系统性。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信息传播速度与社会反应机制的交叉领域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注意到书中的引言部分似乎对现有的一些主流理论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批判性反思,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结论的探索精神非常鼓舞人心。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路径,先搭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地基。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复杂现象抽丝剥茧、回归到基本逻辑层面的分析方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接受的传播模式,试着从更底层的动力学角度去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和演变的。这种深度的思辨过程,远比单纯的案例堆砌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启发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找到新的思考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