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明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舆情
  • 舆情分析
  • 伦理学
  • 信息伦理
  • 预警机制
  • 社会责任
  • 媒体伦理
  • 数据伦理
  • 公共关系
  • 危机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7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09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预警”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功能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区分了网络舆情预警的主客体以及部分“利益攸关者”刻意制造的虚假舆情。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问题,并就网络舆情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已有《新媒体形态论》、《灾难报道伦理研究》(合著)、《报纸版权问题研究》和《中国广播批评:理论与例证》(合著)出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5篇。

目录

绪论 …………………………………………………………………… ( 1 )
第一章 舆情传播的演进 …………………………………………… (1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舆情传播 …………………………………… (14)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舆情传播 …………………………………… (30)
第二章 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功能和机制 ……………………… (59)
第一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和外延 …………………………… (60)
第二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功能和机制 …………………………… (77)
第三章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的主客体 ……………………………… (93)
第一节 网络舆情表达的主客体及其伦理问题 ………………… (93)
第二节 网络舆情预警的主客体及其伦理问题 ……………… (121)
第四章 网络虚假舆情的伦理问题 ……………………………… (135)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网络虚假舆情 …………………………… (136)
第二节 网络虚假舆情的伦理问题 …………………………… (165)
第五章 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问题 ……………………………… (181)
第一节 网络舆情预警中的身份伦理问题 …………………… (182)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

精彩书摘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
  人是舆情事件的主导力量。即便是自然灾难引发的舆情事件,人依然是最终的预警的对象。也就是说,关于自然灾难舆情的预警,归根结底还是给人提供具体的建议。对于“预警”概念外延里的“人”,要细分预警的对象是个体的人、集体的人还是法人。因为在同一个舆情事件中,卷人事件当中的很少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不同的人同时被卷入其中。所不同的是,不同的人所受到的伤害程度有轻重之别罢了。比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令计划被中纪委立案调查,在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也许,在公众眼里,令计划落马并非典型的舆情事件。站在执政党的角度,可能就不会这么看待了,因为任何一个领导干部的贪腐,都会损害执政党的形象。这类非典型性的舆情事件,对于社会治理部门而言,应该被视作典型的舆情事件,以此观察公众对相关事件的议论。在这类事件中,表面上看是涉事贪腐官员个人的事情。该如何就此解释,事关预警的指向问题。有些落马官员对自己的落马并不服气,觉得贪腐并非他自己一个人所独有,以此抱怨凭什么是我落马而不是他落马的问题。这种自我预警式的解释,最终必然陷入宿命论的泥沼。宿命论是一种决定论,只不过这样的决定论来自某个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当事人并无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当事人个人对自己的遭遇进行的解释,如果发出“预警”,只能祈求上苍恩赐自己,不要让自己那么倒霉而已。解释舆情事件中的人,既要重点解释某个或某几个关键性的人,他们是怎么被异化成今天的样子;还要解释与他利益相关的其他人(血缘关系、工作关系、利益关系)在事件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厘清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对于当事人所在的单位或部门,在舆情事件中有何过错,该如何反思自己,也是预警需要忠告的对象。反观网络上发布的预警解释,也就是所谓的对策建议,对于事件中最关键的人的因素解释得不够,甚至回避责任人的问题,只是建议舆情预警的委托方(当事方)如何应对舆论的批评。这种只见对策不见人的问题的解释,和扁鹊只开药方并无质的不同。预警的意义在于举一反三,避免给社会造成重复性的浪费。一个人可能出现的过失,在其他社会成员身上同样可能发生。预警的解释只有植根于人性的剖析,发现人酿成过失的原因,进而对过失进行类型化,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解释的社会意义才真正被体现出来。
  人和事无法分开。预警的解释针对的是人,最终说的其实是事。如前所述,事是行为过程和行为之果。没有事,人就变成了一个静态的符号。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静态符号的人,人只要活着,就必然要有所行为。人一旦付出行动,行动的结果就必然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这也是为什么宣传部门推出的先进典型,已经离开人世的典型“保鲜度”更高的原因所在。不再有生命的人,作为一个静态的符号,可以长期存在公众的印象里。树立这样的“符号人”,比树那些健在的人要稳妥得多。舆情事件中的人,鲜少有围绕已故的人发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所铸成的事件,也很少是孤立的一个事情。这是因为,事有情节,通常一环扣一环。有些是一件事的过程持续造成的多个环节之事,有些是具有相关性的事被联结起来被舆论所关注。例如,2015年1月底,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毛晓峰被中纪委立案调查。这个消息引发的事情头绪有点多。比如,牵出了他当演员的妻子,牵出了他追漂亮的女演员时,刚见面就喜欢送轿车;还有演员称毛晓峰“重情义”:“我没钱他给我银行卡”。这些事与毛晓峰被调查虽有牵连,但联系并不紧密。作为一个在任的行长,突然被带走对其供职的单位业务有何影响,才是公众关注的事情。有趣的是,就已有的新闻报道看,涉事单位好像并未因此受到什么影响:
  ……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一份拨开迷雾的指南 在信息洪流席卷而来的当下,网络舆情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运行的轨迹。它既是民众声音的汇聚,也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更是影响决策、塑造认知的关键力量。然而,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勃兴,一系列潜藏的伦理困境也浮出水面,如影随形。如何在这复杂而动态的舆情场中,既敏锐捕捉预警信号,又坚守道德底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一书,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罗列网络舆情的种种现象,也非一味强调预警的必要性,而是深入肌理,聚焦于“伦理”这一核心要素,旨在构建一个严谨、理性且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框架,为个体、组织乃至社会在网络舆情预警实践中提供一条清晰、可靠的道德导航。 本书的篇幅宏大,内容详实,从多个维度对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维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全书的架构设计严谨而富有逻辑性,仿佛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殿堂,引人入胜地带领读者层层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 开篇,本书首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没有急于进入具体的预警操作,而是首先梳理了网络舆情现象的本质,阐释了其信息传播的特点、社会影响的广度以及潜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回顾了伦理学中关于信息传播、公共利益、个体权利等核心概念,将这些经典理论与网络舆情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精妙的对接。读者将在此章节了解到,为何传统的伦理规范在网络空间中面临挑战,又为何亟需一套针对网络舆情预警的全新伦理考量。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的搬运,而是运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具象化,使得理论不再枯燥,而是触手可及。 紧接着,本书的第二个核心部分,聚焦于“预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张力。 “预警”二字,意味着一种提前的判断和干预。这种能力,一旦被滥用或误用,便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本书深入探讨了网络舆情预警的“权力”与“责任”。谁有权进行预警?预警的边界在哪里?预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作者首先分析了不同主体进行网络舆情预警的伦理考量。例如,政府部门的预警,其核心在于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需要警惕权力扩张和信息控制的风险。企业在进行舆情预警时,其目标是保护品牌声誉和消费者权益,但过度干预消费者言论则可能引发反弹。而个人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预警行为同样需要遵循道德准则。 本书对“预警”的边界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它强调,预警的出发点应该是“告知”和“引导”,而非“压制”和“操纵”。预警的尺度也需要审慎把握,避免过度渲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偏见。对于可能出现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技术性伦理问题,本书也给出了深刻的洞察和预警。例如,当预警系统基于某种算法识别“风险”时,其算法的设计是否公平?是否会加剧社会群体的对立?这些都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预警伦理”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理论的探讨终究需要落脚于实践。《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为实践者提供了清晰的行为指南。 书中详述了在网络舆情预警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几个关键伦理原则: 真实性原则: 预警信息的来源必须真实可靠,不夸大、不捏造。严禁利用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或误导公众。 客观性原则: 预警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对不同观点的呈现应力求平衡,尊重事实的多样性。 尊重隐私原则: 在收集和分析舆情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对于匿名信息,更应谨慎处理,避免对无辜者造成伤害。 透明性原则: 预警的机制和流程应尽可能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预警的目的和依据。对于预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应及时进行澄清和沟通。 比例性原则: 预警的措施应与可能产生的风险相匹配,避免过度干预。每一次预警行为都应经过审慎评估,确保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负责任原则: 实施预警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预警带来的不良后果,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本书的每一个原则都配以大量的现实案例和详细的解释,使得这些抽象的原则变得易于理解和执行。例如,在讨论“尊重隐私原则”时,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因过度追踪用户行为而被曝光的案例,深刻揭示了侵犯隐私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社会信任危机。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网络舆情预警中的“人本关怀”。 舆情并非冰冷的数字和符号,而是由无数鲜活个体的情绪、诉求和思想汇聚而成。因此,在预警过程中,不能将个体仅仅视为数据点,而应看到他们背后真实的困境和需求。本书倡导,在进行舆情预警时,应始终将“人”置于核心位置,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关注个体权益的保障,并尝试通过建设性的沟通和引导,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 书中提出,有效的舆情预警,不仅要“预警”,更要“治愈”和“引导”。这意味着,在识别到潜在的负面舆情苗头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风险的告知,而应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信息的补充、观点的疏导,来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引导其走向理性。这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预警理念,超越了简单的风险规避,而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为了使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还进行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 本书广泛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研究视角。例如,在探讨算法预警的伦理问题时,本书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的算法原理,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算法对个体认知的影响,以及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层效应。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也更能应对网络舆情这一复杂现象。 在结尾部分,本书并没有给出“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网络舆情伦理研究的动态性和持续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网络舆情的形式和影响也将不断演变。因此,对舆情预警伦理的探索,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和更新。本书鼓励读者将其中提出的理论和原则,应用于自身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更加成熟的判断和应对策略。 总而言之,《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分析深刻、实践性强的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网络舆情预警这一复杂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不仅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更为广大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伦理指南。它如同一盏明灯,在信息迷雾中,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理性、负责任的网络舆情预警之路。阅读此书,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更负责任地应对它,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配色沉稳又不失现代感,初次拿起时,就被它所传达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尽管我还没完全深入到核心内容,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绝对是一本用心打磨的作品。文字的间距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尤其是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醒目又不显张扬,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装帧的质量也让人满意,感觉可以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看几次就感觉松散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也下了大功夫,让人对接下来要探索的知识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一场严谨而深入的学术之旅。整体而言,从外到内的包装都透露出一种值得信赖的品质感,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实践应用的研究者来说,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往往会带来“空中楼阁”的疏离感。然而,这本书在探讨理论边界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完全割裂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我推测,在某些关键的讨论部分,作者一定巧妙地融入了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件或现象的映射与反思。理论只有能解释或指导实践,它的价值才得以最大化。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宏大的、抽象的概念,落脚到具体可观察的社会场景中去,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将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会成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箱,这无疑是衡量一本优秀专著的关键标准之一。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某些理论书籍的阅读体验并不算太愉快,很多时候都会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复杂的句式所困扰,读完一页可能需要反复琢磨好几遍。但是翻开这本书的某一章节(我只是大致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容),我发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精准度。即使面对高度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结构来加以阐释,使得原本高冷的理论变得相对易于接近。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区分优秀学者和普通学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意味着作者不仅自己深刻理解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有效地将这份理解传递给不同背景的读者。这对于推广一个相对小众或前沿的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助推力。

评分

从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研究的逻辑递进性。前几章的基础铺垫完成后,随后的章节内容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每一个新的概念都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稳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链条。我个人对那种缺乏内在联系、章节间相对独立的著作感到不耐烦,而这本书似乎避免了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个乐章之间既有各自的精彩,又紧密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和节奏发展。这种有机的整体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全局的把握,不会轻易迷失在细节的汪洋大海中。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获得的知识的系统性。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信息传播速度与社会反应机制的交叉领域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注意到书中的引言部分似乎对现有的一些主流理论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批判性反思,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结论的探索精神非常鼓舞人心。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路径,先搭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地基。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复杂现象抽丝剥茧、回归到基本逻辑层面的分析方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接受的传播模式,试着从更底层的动力学角度去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和演变的。这种深度的思辨过程,远比单纯的案例堆砌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启发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找到新的思考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