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承明全集(套装共6册)》是1954年夏天写成的。出版以来,曾得到很多读者的关心和爱护,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在国外也已有了译本。当时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般干部学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使大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无疑地,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一项特殊的历史任务,很多具体工作上的问题是需要在实践中来逐步加以丰富的。
《吴承明全集(套装共6册)》前版的内容,自然尚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在《吴承明全集(套装共6册)》出版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作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原书的分析和介绍已显然不够了。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1个五年计划;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方针和进行的具体步骤、要求与工作部署,都以明确的法律形式在宪法和五年计划中规定下来。1955年上半年国家贯彻了对私营工商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并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积极推进“双重改造”——改造企业并改造人——的工作。同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全国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的新形势下,这样,就必须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和个别公私合营的阶段,推进到在各重要的行业中分别在各地实行全部或大部分公私合营的阶段,也就是从国家资本主义的初、中级形式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在国家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全面规划的情况下,1955年冬季,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形式,获得了广大工人群众和私营工商业者的热烈拥护。到了1956年1月,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工作,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个巨大的胜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专著(1)
古代云南与中土关系之研究
帝国主义在华投资
美帝在华经济侵略
英国在华企业及其利润
帝国主义与开滦煤矿
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
第二卷·专著(2)
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第三卷·经济史研究(1)
第四卷·经济史研究(2)
第五卷
经济评论
研究与创新
书评与序言
会议发言
第六卷
耘发表的论述
通信
诗话
外文论著
附录
前言/序言
经济史学大师吴承明先生1917年生于河北滦县。1934年人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学习。以北平爱国学生领袖之一,参与“一二·九”运动。1936年秋被迫离校,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复学。1940年毕业。1943年冬,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1946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47年初,在上海任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2006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吴承明先生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经济史领域辛苦耕耘,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密切结合的典范。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估
吴承明先生精通计量经济学,重视运用计量方法作实证分析,并始终贯彻于经济史研究之中。由于近代中国缺乏健全的统计制度,数据资料很不完整。他用自己专研的理论和方法,对不确切的情况,做出比较妥切的判断。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产值、市场商品量等数量分析的专题论文,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评估,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市场理论与市场史
吴承明先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深厚根底,深知市场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变迁也常在市场上反映出来。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着手市场问题的研究。他从交换和市场史的研究中,提出历史上各种市场的出现,多与分工无关;提出交换先于变革自然的“生产”,并经历了劳动交换、商品交换、智能交换等五种形式。他从构建交换与经济发展的模式中,更提出了交换通常是经济发展的导数的论点。在实证研究方面,他运用大量史料和计量方法,从商路、市镇和商品运销等方面,研究了明代国内市场、清代国内市场和近代商品流通的宏观模式。20世纪末,又进而将市场研究提升到从人口、价格、货币量、商品量等的变化人手,以分析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并讨论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化的影响。
《人间烟火:一部关于日常的微缩史诗》 引言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被王朝的兴衰、英雄的传奇所吸引。然而,历史的真实纹理,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市井小民的悲欢,那些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也塑造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间烟火:一部关于日常的微缩史诗》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如同一个返璞归真的寻根之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本书不求描绘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不追逐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罗大众的生活,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到最细腻的情感交流,再到最朴素的精神寄托,力图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充满温度的、属于“我们”的日常画卷。 第一卷:温饱的哲学——食物与器的变迁 本卷聚焦于人类最根本的生存需求——食物。从远古时期茹毛饮血的粗犷,到稻麦遍野的农耕文明,再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全球美食,食物的演变不仅仅是口味的变迁,更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我们将追溯主食的起源,探究不同地域特色的烹饪技艺如何形成,以及那些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传统菜肴。 谷物的轮回: 从粟、黍、稻、麦,到玉米、土豆,主食的更迭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地理环境的适应。本书将详细讲述这些作物如何走出原生之地,如何被驯化,又如何成为特定文明的生命线。我们将看到,一粒谷子背后,是无数代农民的辛勤耕耘,是风调雨顺的祈盼,也是旱涝无情的考验。 餐桌上的风景: 烹饪,是人类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从简单的烤、煮、蒸,到复杂的炖、炒、焖、炸,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蕴含着智慧与经验的传承。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了解酱油的诞生、面条的演变、茶的起源与传播,以及那些在特定节庆、家庭聚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压轴菜”。这些菜肴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家庭温暖的象征,是情感的纽带。 器物的温度: 与食物相伴相生的,是各种各样的餐具。从陶器、青铜器,到瓷器、玻璃,餐具的材质、造型、工艺,无不折射出时代的审美与技术水平。本书将关注那些被遗忘的餐具,例如古老的石磨、木勺、竹筷,它们质朴无华,却承载着千百年来朴素的生活智慧。同时,也会探讨瓷器的华美如何成为贵族品味的象征,玻璃器皿的透明又如何为现代生活增添了精致感。 第二卷:栖居的艺术——居所与社区的演变 人们从自然中选取材料,为自己搭建一方遮风挡雨的居所。从穴居、巢居的原始形态,到夯土、木结构、砖石建筑,再到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居所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 从穴居到高楼: 我们将穿越历史,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从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到南方民居的灵活。本书将剖析不同建筑形式背后的环境适应性、社会功能和文化寓意。例如,窑洞的冬暖夏凉,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黄土地上深深的印记;四合院的围合式结构,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观念。 邻里之间的故事: 建筑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构成社区的单元。本书将关注社区的形成与演变,从古代的里坊制度,到近代的街区规划,再到现代的城市社区。我们将描绘邻里之间的互动,例如早市的喧嚣、街头巷尾的闲谈、互助合作的温情。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那些隐藏在电梯间的短暂相遇,或者小区内的共同活动,依然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连接。 空间的意义: 居所的空间布局,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书房的静谧,客厅的开放,卧室的私密,厨房的烟火气,每一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本书将探讨这些空间的演变,例如,古代书房的笔墨纸砚,如何被现代的电脑和电子书所取代;客厅的摆设,如何从庄重的会客室,逐渐演变为家庭成员共享休闲时光的场所。 第三卷:衣着的肌理——服饰与审美的流变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第二层皮肤。它不仅是为了御寒蔽体,更是身份、地位、民族、个性的象征。本书将追溯服饰的起源,探讨不同材质、款式、色彩如何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内涵。 从兽皮到丝绸: 我们将从最原始的兽皮、植物纤维开始,一路追溯到精美的丝绸、棉麻。本书将讲述纺织技术的演进,例如,从手工搓捻到纺车的使用,从简单的编织到复杂的织锦。我们将看到,一件衣服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 风格的时代烙印: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服饰,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唐朝的雍容华贵,宋朝的素雅淡泊,明朝的端庄大气,清朝的繁复华丽,这些服饰风格不仅是审美的体现,更是社会风气、政治气候的缩影。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服饰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流行背后的推手: 现代服饰的流行,更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时尚产业的兴起,明星的示范效应,社交媒体的传播,以及个人风格的崛起,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穿着选择。本书将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服饰如何从一种社会符号,逐渐演变为个体表达的载体。 第四卷:步履的足迹——交通与通信的革新 交通和通信,是连接人与人、连接地域的血脉。从原始的步行、兽力,到马车、舟船,再到蒸汽火车、汽车、飞机,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革新,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样,从烽火、驿站,到电报、电话,再到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跃,则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足迹丈量世界: 本卷将回溯人类步履的每一次飞跃。我们将描绘古代的驼铃声声,见证丝绸之路的繁荣;我们将体验蒸汽火车轰鸣带来的速度革命;我们将感受飞机划破长空的自由。每一次交通方式的改变,都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贸易的扩展,文化的交流,乃至战争形态的改变。 声音与文字的穿越: 从远古的口耳相传,到书信的墨迹,再到电报的嘀嗒声,电话的呼唤,乃至互联网的瞬息万变,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信息传递效率不断提升的史诗。本书将讲述这些通信方式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商业模式,甚至思维方式。例如,互联网的出现,让“天涯若比邻”的古老愿望,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实现。 第五卷:情感的温度——节庆与民俗的传承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与生活中,人类需要仪式和情感的慰藉。节庆与民俗,正是承载这些情感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民俗习惯。 岁月的年轮: 春节的团圆,元宵的灯火,清明的祭扫,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节日的由来,它们如何与农时、天象、历史事件相关联,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传承和发展。 风俗的无形之手: 除了重要的节日,日常生活中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例如,婚丧嫁娶的礼仪,生育的习俗,邻里间的互助,甚至是一些口头禅、地方戏曲、民间故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却如同无形的手,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模式,维系着社会的和谐。本书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民俗,描绘它们鲜活的细节。 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节庆与民俗,是情感的重要寄托和表达方式。春节的拜年,象征着亲情的凝聚;元宵的猜灯谜,体现了智慧的乐趣;中秋的赏月,引发了思乡之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慢脚步,审视内心,表达情感的宝贵契机。 第六卷:心灵的归宿——信仰与智慧的沉淀 在物质生活之外,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多彩。本书将触及人们的信仰、哲学、艺术,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 多元的信仰光谱: 从古代的自然崇拜,到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传入与发展,再到近代的科学精神,人类的信仰体系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图景。本书将探讨这些信仰如何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古老的智慧之光: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至今仍能给予我们启迪。本书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艺术的温度: 诗歌、绘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例如,一首唐诗,可能蕴含着边塞的苍凉,也可能传递着闺阁的幽怨;一幅宋代山水画,则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的雅趣。 结语 《人间烟火:一部关于日常的微缩史诗》并非一部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百科。它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用宏大的视野,展现平凡生活背后蕴含的历史脉络。本书旨在提醒读者,最伟大的成就,往往孕育于最普通的角落;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我们身边。愿通过这本书,您能重新发现日常的价值,感受生活的温度,并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慰藉。